登陆注册
19703600000028

第28章 90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场域变化的影响(7)

本章小结

回顾电视新闻场域的惯习和功能图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不难发现,完全来自“大数法则”下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场域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场域获得自主逻辑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有关于此的新的制度安排,电视新闻场域内部惯习分裂和功能跛行的场景必然持续下去,内部行动者的惯习也将和它所处的场域结构相互循环,一起“定型化”,一个近乎支离的电视新闻场域,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低效率地运转。虽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是近代中国历史一再重复和暗示的主题,但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扼制途径,谁又能担保历史不会再次不幸地重复呢?

[1]俞旭、朱立:《改革的困局: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变革探讨(1976~2000)》,《新闻学研究》(台湾)第68期。

[2]参见朱羽君、高传智主编,曾晶、谢勤亮主笔:《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者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王泰俐:《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对阅听人接收新闻的影响》,《新闻学研究》(台湾)第86期。

[4]弗洛姆:《希望的革命——通向人道化的技术》,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年,转引自孔文清、吴毅:《弗洛姆人道主义良心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2月第1卷第4期。

[5]来自于课题组对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一执行制片人的访谈。

[6]来自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一记者的访谈。

[7]jjmemail:《我是一名“伪”电视记者》,天涯社区“传媒江湖”,http://1home.hainan.net/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6&;idArticle=55594&;flag=1

[8]来自笔者对前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一记者的访谈。

[9]“央视民工”:《央视4500编外人员签合同》,http://blog.sina.com.cn/u/476e3b82010005vm#aList_ALIST_1198406530

[10]张海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2005年1月接受《环球》杂志时的采访。

[11]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12]恩格斯1883年3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3]“央视民工”:《央视大减薪》,http://blog.sina.com.cn/u/476e3b82010005vl

[14]来自课题组的调研。

[15]来自于笔者对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一记者的访谈。

[16]笔者对前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一记者的访谈。

[17]李希光:《媒体商业化与新闻幻象化》,人民网“传媒视线”第九期,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35811/2796496.html

[18]http://www6.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6&;idArticle=42561&;flag=1

[19]阿忆:《人民和你想的不一样》,《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5期。

[20]http://www.xici.net/b44803/d30733997.htm

[21]易立静:《病人崔永元》,《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19期。

[22]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8月号。

[23]朱学东:《窗下人语——不自律,无以言责任》,《南风窗》2007年4月下。

[24]沈阳:《以法政文明深化启蒙精神——回应“文艺复兴”之争》,《南方周末》2007年5月3日。

[25]来自课题组对景志刚先生的访谈。

[26]杜维明著,雷洪德、张珉译:《超越启蒙心态》,原载Confucianism and Ecology,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声音》部分的引言来自课题组对敬一丹女士(《声音》栏目创始人)的访谈。

[28]《央视论坛》部分的引言来自课题组对孙杰先生(《央视论坛》制片人)的访谈。

[29]史铁生:《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3日。

[30]gee:《大众媒体就是伺候群氓》,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9338&;PostID=8008363&;idWriter=0&;Key=0

[31]《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一)。

[32]吴敬琏:《改革:看得见的脚踩住看不见的手》,在2006年《财经》年会上的演讲。

[33]李异平:《“亚洲新闻观”与部分东盟国家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

[34]保罗·萨缪尔森:《中国转型过程中应避免的三个误区》,《探索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6]吴敬琏:《市场经济应防止陷入“权贵资本主义”》,《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1期。

[37]孙立平:《一个新的社会正在行成》,《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

[38]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39]塞维斯(Elman Rogers Service)著,黄宝玮等译:《文化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4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41]参见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网络版)。

[42]参加张五常:《弗里德曼&;赵紫阳——大同与小异》(网络版)。

[43]杨小凯等:《中国改革面临的焦点问题——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经济观察报》2006年3月3日。

[44]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45]韩震:《作为社会妥协机制的民主——关于民主的一种新阐释》,《学习时报》第384期。

[46]陈来:《儒家思想传统与公共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47]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48]张汝伦:《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49]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回归公共生活》,《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50]布迪厄著,桂裕芳译:《自由交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1页。

[51]赵心树:《知理的民主,还是盲情的媒主?》,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cjr.zjol.com.cn/gb/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194994/node195033/

[52]〔美〕李普曼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53]罗森(J.Rosen):《让事情更公众:论传媒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大众传播批判研究》1994年,转引自徐贲:《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世纪中国网站。

[54]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1页。

[55]转引自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56]孙立平:《防止中产阶层成仇富替罪羊》,《经济观察报》2007年5月9日。

[5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58]张宛丽:《向上流动受阻中国新中产阶层面临精英排斥》,《人民论坛》2007年5月第1期。

[59]王力雄:《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的途径》,公民半月谈系列讲座,2005年7月2日。

[60]吴国光:《改革的终结与历史的接续》,《二十一世纪》2002年6月号。

[61]罗伯特·戴荷著,张明贵译:《多元政治:参与和反对》,(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62]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226页。

[63]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魔鬼成语

    魔鬼成语

    本书分为人性的张扬、世态的感悟、思维的花朵、文化的传承四辑。从生命的价值、做人的真谛、审美的情趣、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理解成语蕴含的文化精华。
  •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 精典教育-童年的秘密

    精典教育-童年的秘密

    本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论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表现。作者蒙台梭利揭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教育理念。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智力、运动、工作、节奏、行走、秩序感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敏感期。
  • 学生情感故事——倒数第一的未来

    学生情感故事——倒数第一的未来

    《倒数第一的未来》是“学生情感故事(小学版)”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内容包括:达西、雕塑家、爸爸妈妈的态度、沮丧、成绩、希望、后来等。
  • 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该频道人物专访栏目《程程访问》的部分精彩篇章。程程是浙江观众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位资深主持,年轻时就是许多人追逐的偶像,现在是这档知名栏目的主访人。她访问的对象大多是某一时期与热点事件紧密相关的国内精英人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演艺、学术各行各界。程程的人物访问,既知性又个性。有人称她的访谈在温婉细腻中不乏深沉透彻,在蜻蜓点水处不失机敏话锋。而且在处理人物信息时重视挖掘事件人物的内心故事、切身感受,善于以事件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来温暖、烛照、激励更多人的心灵。这也使开播仅一年的《程程访问》,在观众中迅速赢得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口碑,成为一档很有市场号召力的名牌栏目。
热门推荐
  • 综影视之携手红尘

    综影视之携手红尘

    红尘纷扰,乱世情起。当万帆过尽,幸好你依然还在,不知尽头的旅途,不知前路在何方,但此生,我只愿与你携手红尘!
  • 五行学徒

    五行学徒

    龙神之路,一直隔绝在九州之外,究竟能够上通九霄,还是会直坠魔道?一个不能打开的箱子,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紫色的双眸,隐藏的五行,或说话的魔兽,神秘的风魔法师。在学院里面还隐藏着哪些秘密?是神龙不见首尾的神秘院长,还是黑暗之王的死神?是光明所属的公主,还是水金相生的魔女。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永不会停止,只是光明真的就是光明?黑暗永远存在于黑暗中么?阴阳五行,造化大成,在一切中也许他只是个学徒。拯救世界的五行学徒。
  • 死亡派对

    死亡派对

    付出,就不要后悔;失去,也不要遗憾。没有一个人,一生没有坎坷;没有一个人,一世没有痛苦。看你的人多,懂你的人少;说你的人多,帮你的人少。理解你的人,毕竟少而又少;帮助你的人,毕竟微乎其微。相遇的人,很多;相依的人,很少。有泪,自己流;有苦,自己受。没有十全十美的,也难有尽善尽美。如果心累了,在宁静的夜晚,沏一杯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乐,让自己溶化在袅袅的清香和悠扬的音乐中......人生,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该干的要干,该退的要退,是一种睿智。该显的要显,该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情是一点一点换回来的,也是这样一页一页真实翻过来的。
  • 血荒传说

    血荒传说

    在武的世界里,成就神话!为不愿被辱没,刻苦修行,只为踏上巅峰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菱知情深

    菱知情深

    天和风:“老婆,你终于回家了。我和宝贝们好想你。”夏紫菱:“真的吗?想我怎么不知道找找我?”天和风:“老婆,你不知道,你的公司好大的,你老公我可是很累的,今晚你要好好补偿我。”夏紫菱:“呵呵,你敢和我来硬的?”天和风:“老婆,乖啊。”夏紫菱:“呵呵,你要是再这样厚脸皮,你信不信我带着宝贝们改嫁?”天和风:“老婆,我错了我错了。请你原谅我这一次吧,我以后再也不会了。”……
  • 那年雨中的花

    那年雨中的花

    在6岁的那年春天,莫琉素在自家的花园里面见到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孩。身为千金的莫琉素对男孩充满了好奇心,似乎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他。男孩摘下一朵院里的蔷薇,递给莫琉素,冲她温柔地笑了笑,就马上走了。从那以后,莫琉素的脑子里不断地是他的身影。十年过后.....
  • 不凡逆天

    不凡逆天

    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喜欢家世显赫的校花,英雄救美后,遭遇陷害。大难不死获得奇宝,穿越洪荒。请看他如何,逆天斗地,修为站在洪荒顶峰。
  •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穷养不能抹掉孩子的自信,养窄了孩子的胸怀;富养不能让孩子的欲望无限扩大,忘了量入为主的基本。重要的是富养其精神。城市里条件好的家庭,没必要让孩子天天晴窝窝头;农村里条件不好的家庭,更没必要不惜血本让孩子天天山珍海味。在穷养中磨炼男孩的品性,而女孩的品质培养也要穷养;在富养中丰富女孩的情感,而男孩的内心也需要精神食粮。沐浴着父母爱心浸润的智慧,孩子的内心必将开出幸福的花朵,最终将在未来世界里展示美好心灵的一扇扇窗户。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翔龙、飞凤,让孩子做个在草原奔驰的驯鹿、活泼快乐的猕猴、威武而善良的大象,不也很好吗?
  • 生死之战

    生死之战

    公元2850年,西方科学家研发代号“超级机器人”工程机器人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经过不断的自我进化,已经具备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它们发现不加以阻止人类最终会让地球走向毁灭时,它们开始大规模的复制自身并控制人类,人与机器人之间开始为争夺主宰地位而战,最终人类溃败并退回到仅有的最后栖息地,同一年中国科学家也在抓紧研发一种最新智能机器人,代号“铁皮一号”政府部门不敢冒险,便将“铁皮”交给李开源博士,让其长期观察,后来在李博士家铁皮与博士的儿子李成成交为好友,超级机器人在得知人类有铁皮这个潜在威胁时,策划行动打算消灭铁皮,铁皮联手博士儿子李成成开始与超级机器人斗智斗勇,并最终拯救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