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一天晚上,爱因斯坦走进他的实验室,看见一个研究生仍辛勤地在实验台前工作。爱因斯坦关切地问:“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整天都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学生期待着爱因斯坦的赞许。
爱因斯坦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问道:“可是,我很好奇,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最平常的现象,但牛顿却感到好奇——苹果怎么会往地上掉呢?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闻之哑然失笑,认为太荒唐了,但牛顿却偏要寻根究底,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水开了,蒸汽便会将锅盖顶起,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天天发生的事情,许多人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英国人瓦特却偏要弄个明白——蒸汽怎么会冲起锅盖呢?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一场工业革命。
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许多人片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认为成功只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奋,但却忽视了一点,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灵感(也就是那种带有爆发力的积极思维),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将白流。
科学发明是这样,我们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不敢创新,可以肯定,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奋,都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很多年前,美国穿越大西洋底的一根电报电缆因破损需要更换,这则消息平静地传播在人们之间,但是一位不起眼的珠宝店老板却没有等闲视之,他毅然买下了这根报废的电缆。没有人知道小老板的企图,他一定是疯了,异样的目光惊诧地围绕着他。他却关起店门,将那根电缆洗净、弄直,然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金属段,然后装饰起来,作为纪念物出售。大西洋底的电缆纪念物,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纪念品吗?
就这样,他轻松地发迹了。接着,他买下了欧仁皇后的一枚钻石。淡黄色的钻石闪烁着稀世的华彩,人们不禁问:他自己珍藏还是抬出更高的价位转手?他不慌不忙地筹备了一个首饰展示会,可想而知,梦想一睹皇后的钻石风采的参观者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他几乎坐享其成,毫不费力就赚了大笔的钱财。
他就是美国后来赫赫有名、享有“钻石之王”美誉的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一个磨房主的儿子。
怎样才能做只聪明的懒蚂蚁呢?
1.做有效的事
天生的懒人其实都知道辛苦劳作的价值,不过他也知道只要他有效地做事,他就会更轻松更有效率地完成更多。这里的意思是: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儿。要专注在真正有效的事情上,而不是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瑕。凡事顺其自然:让房子脏一点,书桌稍稍凌乱一些;让E-mail收件箱也喘喘气,放一天不去看它。只专注该专注的事。
2.做研究
这似乎不像是懒人愿意做的事,不过如果你想“浪费”很多时间来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的话,这就是必需的。如果你想少做点事,那么做点研究对你来说就非常重要。研究当前的形势,了解你所在的行业都有些什么重要活动。如果你的信息够准确,那你就比其他那些只知道蛮干或者只想着“事情总会变好”的人走得更快。
3.拿出勇气学会放弃
那些工作卖力却收获很少的人总是花很多时间来思考最好的行动方式,他们不断地计划、规划。结果发生的事情往往都是他们从来没有计划过的。懒人知道,计划有用是有用,但往往都会做出过高的估计。所以如果你拿出勇气就可以做到:先弄一个很详细很详细的计划,一旦发现不好实施,就把它扔掉。
4.广结善缘
一个聪明的懒人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他知道如果帮助其他人,跟别人协作就能做成更多的事。这里头的学问不是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你认识什么人。如果你能尽可能多地帮助别人,变成一个别人眼中受尊敬的人,你就会很自然地和其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想从你过去帮助过的人那里得到帮助通常要容易得多。
5.专注更少的东西
聪明的懒人不会愿意花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做一些没有效果的工作。专注于一个不同凡响的想法上比同时关注二十个普通的想法上来得更好。
6.不要做“对路子”的事
扼杀我们梦想的头号杀手总是做那些“对路子”的事儿。我们通常模仿某人已经成功的模板做事情。别人的方法对他很管用,但这并不能说明对你也管用。如果你够聪明,又想偷懒,就应该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子,选择自己的强项来做事,而不是模仿一个已经预计好的某个有效的模式。
责任分散效应:培养职场责任感
“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说的正是责任分散效应,人多了,做事的人反而少了。在职场上,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多一份责任心,培养出自己的职场责任感。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削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效应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1964年3月,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谋杀案。这起谋杀案很快成为《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备受人们的关注。
3月13日凌晨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遇到歹徒后,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社会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解释:
第一,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于是,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第二,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第三,多数人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的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第四,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
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曾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观察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做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组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组里,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