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44300000054

第54章 体用一源论(11)

“区分”,是指的“秩然”。“裁断”,是指的“截然”。“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当然是“有序”。“如斯而宜”,当然是“不可乱”。所以他说: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原善(上)》)礼和义,虽然有“秩然”和“截然”的分别,但是同属于“条理”。由“生生”而有“条理”,“条理”即包含于“生生”之中,故举“仁”即可以该“礼”,即可以该“义”。他说:

礼也,义也,胥仁之显乎!(《原善(上)》)

“条理”虽然包含于“生生”之中,然而“条理”却有显现“生生”,完成“生生”的作用。东原因此提出一个“智”字来,他说:

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智也者,其仁之藏乎!(《原善(上)》)

东原把“仁”和“智”这两个字,看得非常重要。他拿“仁”说明“生生”,拿“智”字说明“条理”。他所说的“体仁”,是就“仁”说,他所说的“达礼”“精义”,是就“智”说。他所说的“行道”,是一种“生生”的作用;他所说的“知道”,是一种“条理”的作用。所以他说:

“生生,诚也;条理,明也。”诚的显现则为仁,明的显现则为智,原是一贯的看法。达到了“仁”和“智”的境地,就可以达到必然的境地了。东原说:

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

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原善(上)》)

天下事情,条分缕析,以仁且智当之,岂或爽失几微哉?(《疏证(上)》)

这就是东原所谓“天下之懿德”,也就是东原所说的“人物之常”。

“懿德”与“常”,就成为“必然”。东原说:

以秉持为经常日则,以各如其区分日理,以实之于言行日懿德。(《疏证(上)》)

言乎必然之谓常。(《原善(上)》)

必然者,天地之常。(《原善(上)》)

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极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终。(《原善(上)》)

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原善(中)》)

纯懿中正,道之则也。(《原善(下)》)

又说:

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疏证(上)》)宇宙当中充满着实体实事的物,有了物,就有一种纯懿中正的不可易的法则。实体实事的物,是自然的,纯懿中正的则,是必然的。由必然的纯懿中正的则,才能把握住“天地人物事为之理”。东原说:

是故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疏证(上)》)

就人心说,东原提出“神明”两个字来。他曾告诉我们:“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极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终。”他拿神明和自然来作对比的说明,可见神明两字,东原极为重视。他说:

理义非他,所照所察者之不谬也。何以不谬?心之神明也。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疏证(上)》)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疏证(上)》)

天下惟一本,无所外。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疏证(上)》)

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明,仁义礼智无不全也。仁义礼智非他,心之明之所止也,知之极其量也。(《疏证(中)》)又说:

故人莫大乎智足以择善也。择善则心之精爽进于神明于是乎在。(《原善(中)》)

“精爽”就自然说,“神明”就必然说。“以类滋生”,“饮食男女”,都是属于自然的,是人类禽兽之所同。但知道“以类滋生”的不易之则,知道对“饮食男女”之欲所以制之,那是属于必然的,是人与禽兽之所异。前者属于“精爽”,后者属于“神明”。一个人的心,如果能从“精爽”而进于“神明”,那就可以达到“择善”的地步,所谓“择善”,就是能从自然中求出必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择善”,就不难“进于圣智”。

东原所谓“所照所察者之不谬也”“知其不易之则”“心之明之所止”“知之极其量”,都是指“择善”而言。但是我们要怎样才知道“择善”呢?

东原叫我们去“学”,叫我们由“学”以“扩充其知”。他说:

失理者,限于质之昧,所谓愚也。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极,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则圣人矣。(《疏证(上)》)

试以人之形体与人之德性比而论之。形体始乎幼小,终乎长大;德性始乎蒙昧,终乎圣智。其形体之长大也,资于饮食之养,乃长日加益,非复其初;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明矣。(《疏证(上)》)

学则就其昧焉者,牖之明而已矣。(《疏证(中)》)怎样叫做学?学是由无知到有知,由蒙昧到圣智,由长于自然而明于必然。所以东原说:

圣人之学,使人明于必然。(《绪言(上)》)

但自然和必然非孤立的,而是联系的。所以说:

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疏证(上)》)

善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性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一事之善,则一事合于天。成性虽殊,而其善也则一。善,其必然也;性,其自然也。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疏证(下)》)

夫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疏证(上)》)

又说:

孟子之言乎自然,异于告子之言乎自然,盖自然而归于必然。必然者,不易之则也,非制其自然使之强而相从也。天下自然而无失者,其惟圣人乎!(《绪言(上)》)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这段文句是东原全部思想的神髓。他认为人与万物所以不同,就在于人能够知道必然,而物只各遂其自然。因为这样,所以万物只能在自然条件限制下求生存,而没有超出自然限制的力量。人是明于必然的,所以人有超出自然限制的力量。

人能够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之外,造出许多工具,以求达到必然的目的。因此人类不仅能够利用自然,并且能够驾御自然,征服自然。这便是“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意思,这就叫做“自然之极致”。必然和自然,并非二事。必然由自然而来,自然向必然而去。必然既不是“制其自然使之强而相从”的作用,更与那种“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的情况不同;乃是“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之意。东原对于生生和条理的看法,与此正同。所谓生生即指自然而言;所谓条理,即指必然而言。他的那种“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的主张,与这里“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思想,正相吻合。东原认为:孔、孟的思想,与各家思想的分野,就在孔、孟能够看到“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这一点。他说:孔、孟之异于老聃、庄周、告子、释氏者,自志学以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皆见乎天地人物事为有不易之则之为必然,而博文约礼以渐致其功。彼谓致虚极,守静笃,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至于道,法自然无以复加矣。孟子而后惟荀子见于礼义为必然,见于不可徒任自然,而不知礼义即自然之极则。宋儒亦见于理为必然.而以理为太极‘,为生阳生阴之本,为不离阴阳,仍不杂于阴阳。指其在人物为性,为不离气质,仍不杂乎气质。盖以必然非自然之极则而已。(《绪言(下)》)

可见东原对必然和自然的说明,是费了一番苦心,然而这点也正是他的识解过人之处。

第三、性

东原以道和顺的关系,说明自然;以善和常的关系,说明必然;现在又以性和德的关系,说明本然。他说:

实之昭为明德,是谓信。(《原善(上)》)

言乎信之谓德。(《原善(上)》)

又说:

名其不渝谓之信。(《原善(上)》)

德,言乎不可渝也。(《原善(上)》)

他拿“信”之一字来解释“德”,又拿“不渝”来确定德的含义。所谓“不渝”即是指“本然”而言。他说:

言乎本然之谓德。(《原善(上)》)

又说:

通乎天地之德者,可与语性。(《原善(上)》)

德和性,都是就本然而言。不过,德,是指天地之本然;性,是指人物之本然。人物之性,却又是本于天地之德。现在我们只要就性加以研究,那么,对于德也就可以了然了。东原说:

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为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日命,成其气类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日才。资以养者存乎事,节于内者存乎能。事能殊致存乎才,才以类别存乎性。

有血气,斯有心知,天下之事能于是乎出。君子是以知人道之全于性也。(《原善(上)》)

这一段话,是东原性论的中心。他告诉我们:“性”“命”“才”的分别,“事”和“能”的作用,以及“血气”和“心知”的关系。我们必定要能够把这许多关系,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把握住东原的性论。东原说:

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疏证(下)》)命,是就“限于所分”而言;性,是就“人物之本始”而言;才,是就“体质”而言。人物之生,是各依其类,而分于天地之气化。分于天地之气化,是“分”;各依其类,是“限于所分”。这种有所限制,人力无从增减于其间的,叫做“命”。其未感于外物时的那种本然的状态,叫做“性”。人物各如其性而成其形质,以显现出性的本然的,叫做“才”。我们现在拿金锡为譬。当我们熔冶金锡的时候,就它们的本然之质来说,是性。既已熔冶,则冶金必成金器,冶锡必成锡器,这是命。既已成器,则有形体可见,可以辨别出孰为金器,孰为锡器,这是才。我们再拿桃树和杏树作譬。当桃核和杏核,尚未生根发芽的时候,无法辨别它们生长的力量及其形色臭味的不同,这是性。后来种人泥土之后,株成叶茂,华繁果熟,桃自桃,杏自杏,各不相同,这是才。可是桃和杏的不同,并非是到了长成桃树和杏树以后,才能看出,它们的不同,早潜藏于桃核和杏核之中。在桃核里面,只能长成桃树,绝不能长出一棵杏树;在杏核里面,也只能长成杏树,绝不能长出一棵桃树。这便是命。所以东原说:“限于所分日命,成其气类日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日才。”不过这命、性、才三者,都是由气化而生,称之为“天性”。东原说:

成是性,斯为是才。别而言之,日命,日性,日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疏证(下)》)

这是说明性、命、才的分别。我们再看东原对“事”和“能”的说明。他说:

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尽美恶之极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权,由斯而出。尽是非之极致,存乎智者也。贤圣之德,由斯而备。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举矣。(《原善(上)》)五行阴阳者,天地之事能也。是以人之事能,与天地之德协。事与天地之德协,而其见于动也,亦易与天地之德违。则遂己之欲,伤于仁而为之;从己之欲,伤于礼义而为之。能与天地之德协,而其有所倚而动也,亦易远于天地之德。则以为仁,害礼义而有不觉;以为礼义,害仁而有不觉。皆道之出乎身,失其中正也。(《原善(上)》)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蔽则智。仁且智,非有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原善(上)》)

又说:

耳目百体之所欲,血气资之以养,所谓性之欲也,原于天地之化者也。是故在天为天道,在人成根于性而见于日用事为,为人道。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是故在人为性之德。斯二者,一也。由天道而语于无憾,是谓天德。由性之欲而语于无失,是谓性之德。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原善(上)》)

“事”,是就“自然”的方面而言。所谓欲,所谓情,都属于“事”。

同类推荐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卢梭的智慧

    卢梭的智慧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热门推荐
  • 岁寒堂诗话

    岁寒堂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2004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走过了整整5年,这是与时俱进,缩短差距、跨越新台阶的5年,是抓住机遇,超常拼搏、走向振兴的5年,是铸造蓝天丰碑、谱写时代篇章的5年。本书汇集了纪念中国一航成立5周年的有关文章,从重点型号、技术创新、调整改革、管理创新、集团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追求第一”和“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难忘岁月,展示了中国一航发展的美好前景。谨将此书献给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和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上级有关部门、兄弟单位与人士。
  • 法式西餐烹饪基础

    法式西餐烹饪基础

    "本书为“寻梦萨布里娜”系列中的经典西餐教程,包括法式西餐的基本技法与32款基本菜式、7种简单餐后甜点的基本技法及15种法式西餐的基本技法,可谓“一书在手学会法式菜点制作”可以说烹饪的基本在于火候、放调味品的时间、原料的搭配方法。因此,在法国蓝带厨艺学院的课堂上并不拘泥于教材,专业厨师将一边实地示范教学,一边在细节上做详尽地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正如我们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并掌握烹调方法,在本书中介绍的烹饪方法及示例中基本每个步骤都附有图片。
  • 凤鸣帝王阁

    凤鸣帝王阁

    佛说前世姻缘【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她曾为了嫁他,三尺寒冰上跪三天三夜,她曾为了救他,小腹被刺穿,腹中孩儿化为血水,素锦年华内失去双腿。付出了那么多,当他登基问鼎,她得到一瓶新皇赐的鹤顶红,他封后之日,她被挑断手筋脚筋,身心俱毁,新皇大赦天下,普天同庆,她被人剥皮拆骨血流而死。她问东赫,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他回:只因你有诸葛之才,她对天发誓,若有来日,定让他江山不稳,血债血偿。
  • 决斗世界

    决斗世界

    世界中还存留着一个奇幻的世界,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下出生在这奇幻的时间里。主人公一直想当这个世界的最强者,当然,他也会在这道路上生存下去!他会不断的变强,在他的身边总有一群小伙伴在帮助他!于是,他便踏上了争霸的路途了!杨彦要在三条大道上选择一条道路。这三条分别是决斗大道,黑暗大道,战神大道!杨彦会选择哪条呢?
  • 美男三十六计

    美男三十六计

    秦菀夕旅游时撞见与自己长得一摸一样的少女,机缘巧合之下二人交换身份,秦菀夕来到千年之前的钱朝,成为坐拥三十六位男宠的霁月郡主,然而美色之下却是层层阴谋……
  • 神奇宝贝之小轩传奇

    神奇宝贝之小轩传奇

    韩轩再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神奇宝贝的世界,没有经验,没有神宠,只有一颗热爱神奇宝贝的心,看小轩如何成为口袋妖怪大师,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作品……
  • 恰若君心似我心

    恰若君心似我心

    两个被人遗弃的孩子相互依偎着成长,本无可厚非的相恋结婚,但一次意外的穿越,来到这个陌生的王朝,第一眼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庞却陌生的人,他,一个骄傲的帝王,为了她宁弃后宫三千粉黛;他,一个游戏人间的王爷,为了她卸下伪装的面孔,倾心只为一人;他,一个温文如玉的公子,为了她不惜与世人为敌;他,邪魅冷酷的王,为了她甘愿孤独终老一生。他们都是当世人中之龙,不同的特性,身边不乏举世倾城的美人,但却偏偏为她倾心,而她纠缠在众多男子之间是怎样的情感让她对在他们危难的时候舍命相助,但却只是君子之交。而她与他的痴缠确是纠结在这众多复杂的感情中,在诱惑过后,在一次次生离死别后,在历经万事后,她与他的爱是否能如命定的三世情缘所说固若磐石,无论古今,真爱不变,但愿君心似我心!
  • 爱幻想的杀手

    爱幻想的杀手

    公元2578年,地球上爆发了一场大瘟疫。瘟疫过后,科学家们发现有一些人类的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他们拥有了所谓的“超能力”...
  • 为你倾尽一世温柔

    为你倾尽一世温柔

    年少时最美的约定,属于他和她,但约定终究只是约定,他们还是错过了,就像承诺,并不能代表什么,不是说好愿意为她倾尽一世温柔的吗,可这份温柔里却充满谎言,他还有了另一个她,他们最终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