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1000000005

第5章 崇尚理想 大同平等(3)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种种困难,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切实际,在外面奔波了七八年,还是没能让别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在他68岁的那一年,他的一个学生冉有当了季康子的家臣,受到重用,出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冉有劝说季康子将孔子迎回国,季康子就用很高的礼节请孔子回到了鲁国。

孔子岁数也很大了,他被鲁国人称为“国老”,很受尊敬。鲁国国君和季康子经常就一些国事来咨询孔子,但始终不重用他。孔子很失望,只好在家整理古代的文献资料,著书立说。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多部文献,为保存我国历史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书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每个读书人必须研读的书目。

孔子还教育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据说他的门徒多达3000人,出色的有72个。晚年的时候,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早逝、子路战死,这极大地打击了孔子的精神。很快,在公元前479年,孔子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墨子的大同思想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宋·黎靖德

墨子(公元前480—前390年),名翟,《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在这里,“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达到“忘物”、“忘我”的境界。而第一次对“大同社会”做出完整解释的是汉代的《礼记·礼运》,其中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字面来解释,所谓“大同”就是——完全相同,无所不同,一切皆同——没有尊卑等级,没有贫富悬殊,没有种族差异,没有国界纷争。“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全体人民所共有,财富为“天下”人民所共享,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奸诈谋略,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礼记·礼运》篇是汉儒传下来的,这里面引用孔子的话就只能供参考。孔子本人对“大同社会”思想的论述和墨子很有不同。因为孔子是维护“周礼”和“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的,孔子所向往的其实是私有制的“小康社会”。儒家讲究“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固曰不同。”

事实上,人类“大同社会”的思想来自墨子,墨子是受老子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家,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大同社会”的概念,但他提出的“大同社会”的伟大构想却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其功绩不可磨灭。

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尚同”。《墨子》书中有《尚同》篇。“尚同”即“上同”,墨子主张:治国之道在于,人们的意见应当统一于上级——百姓上同于里长;里长上同于乡长;乡长上同于国君;国君上同于天子,天子最终上同于“天”。这是墨子针对当时国家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首领,因此主张选择“仁人”、“贤者”担任各级领导,他们爱国利民,造福于百姓。百官爱民,百姓安康,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天下既然得到治理,天子就使得天下之人思想统一,并与天道保持一致。只有取信于民、依靠众人共同治理国家,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总之,墨子认为,“尚同”是治国执政的根本与关键,只有做到了“尚同”,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而墨子的“尚同”思想,和《孙子兵法》又有很大渊源。《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孙子的原文如下: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在这段话中,孙子主要谈战略的相关要素,提出了“五事七计”。“道”就是“五事”之一。

孙子的这段话意思是说:“要想打胜仗,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季的更替。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的平坦艰险、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对部队安危的影响。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和严格要求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金物资调配。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必须十分清楚。清楚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清楚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方的领导与部下心志相通?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够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这个“道”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上级(军官、君主)同心同德,可与上级(军官、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这就是“上同”。

在孙子这里,“上同”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上”是上级(军官、君主),“同”是同心同德。后来就变成一个词了。

春秋时,周天子大权旁落,“政多出门”,诸侯列国间竞争日趋激烈。墨子面对兼并日益激烈的战国形势,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同情饱受战争之苦的劳动人民,同情被侵略的弱小国家,渴望出现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于是他就把《孙子》中的这个“上同”加以引申发挥和改造,成为建立一元化中央集权政府的理论体系——“尚同”思想。

墨子为实现他所憧憬的一元化政体,订下一条指令性的原则:“上同而不下比。”“上同”就是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不下比”就是,下边的百姓不准比周勾结,对当地的政治情况有所隐匿。换言之,唯有以天下百姓为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赏善惩恶,顺利推行政体的运作。

《尚同·中》说:“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

可见墨子主张:天下之人,都可以随时向天子反映情况,好与坏均可,这样天子就能够聪明圣智,无所不知,惩恶扬善。人们就不敢为恶了。如此,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而这,正是天下万民“上同”于天子的最好说明。

这个“上同”的主张,在墨子的时代,是根本行不通的,墨子漠视了天子和百姓之间的阶级鸿沟,但是墨子的大同思想却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大同社会”必须是没有阶级的。

《尚同》理论的出发点是:在“未有政刑”的初民社会里(奴隶社会早期),人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人人有自己的意见,“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欲使政治及社会上轨道,唯有人民自乡里而上,层层都服从各级的“政长”,最后所有各级的人民和政长都绝对服从于天子。而天子则“上同”于天。这种政体一定是公正合理的,因为天子是上天为人民福利而选择出来的。

这显然是孙子“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的理论范畴最大可能的延伸和提升,并且更加系统化。

《尚同》上、中、下三篇一再出现“一同天下之义”的语句。下篇更进而推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

可见,在墨子看来,“尚同”作为治国的理念,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天下一家”、“万众一心”,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尚同”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天下大治”,即“天下大同”(一切人都“上同”于天子)。为达此目的,就需要人们做到如下两个方面:“兼爱”与“非攻”。

墨子主张仁爱之君治理国家,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什么是天下之害?用墨子的话说,就是: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是由“别”即“恶人、贼人者”产生的;“天下之利”由“兼”即“爱人而利人者”产生的。因此,他提倡“兼以易别”,并比较了“别士”与“兼士”的不同:

谁以为二士,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可以看出:“别士”不把朋友当做自己看待,也不把朋友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他看着朋友饥、寒、病、死而无动于衷,一概不管。“别士”自私冷酷,没有爱心,心里只有他自己。

“兼士”则不同:他把朋友当做自己看待,把朋友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他对待朋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完全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兼士”大公无私,博爱众人,爱人如爱自己,心里装着天下人。

墨子把天下的国君也分成两种,“别君”和“兼君”,并比较了他们的不同:

谁以为二君,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可见,“别君”不把万民之身视为己身,对待万民的饥、寒、病、死而无动于衷,一概不管。他是只管自己享乐,不管老百姓死活的昏君。

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君”他先考虑万民,然后才考虑自己。对待老百姓“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他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爱民利民的明君。

墨子认为“兼”就是“仁”,就是“义”。“兼爱”就是真正的“仁义”。他提出 “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是完全可以实行的。墨子认为“先圣六王” 都亲自实行过这个主张。

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

墨子认为,大禹、周文王、周武王都实行过“兼爱”的学说,为万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日月普照大地,无所偏私。他不过是向他们学习罢了。

墨子引用《诗经·大雅》:“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仁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同类推荐
  •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延续上一部书的叙述风格,以“大国之略”为线索,从地缘、经济、国家安全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论述了中国的崛起、东亚地缘政治、中东乱局、币缘战争、金融危机等当前世界性热点话题。
  • 《第九次崛起》

    《第九次崛起》

    几次衰败的民族基因何在?西方阴谋家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第9次崛起:大变局下的历史忧思与时代强音》以纵向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前八次崛起,一边解说朝代兴亡周期,一边反思衰败和愚昧,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大胆展望中国未来的大目标和大智慧。
  • 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上)

    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上)

    本书收集了地厅(局)级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综合研究、政治素质研究、心理素质研究、业务素质与行政能力研究、法律素质与依法行政能力研究、经济管理能力研究以及公务员年终考核与公开考录领导干部情况等内容的55份调研报告。注:此订价为两册书价格。
  •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1947至1950年是美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最为关键的年代,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政局发展,一直是美国思索的外交主要议题之一。基于共同的反共理念,美国当然希望国民政府能稳定中国政情,以便对抗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但事与愿违,国共在战后的对抗过程中,国民党虽然最初胜券在握,但最后却败退台湾。这种诡谲多端,甚至始料未及的中国政局,深深困扰着杜鲁门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探究这个时期杜鲁门政府是如何制定对华政策,以面对风云莫测的中国政局的,是一项颇具意义的课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存在着外交与军事上的考量,前者以国务院为主导,后者则以国防部与其所属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咨询对象。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集中在探究美国军方,尤其是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究竟以何种角度协助杜鲁门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探究军事单位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传统上以国务院的角度为切入点,是有所分别的。
  • 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

    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

    本书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当前劳动关系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热门推荐
  • 黑光巫妖

    黑光巫妖

    我是一个不死族巫妖,所以我精通死亡冰雪之术;我是一个黑光病毒源形体,强大的异变形态能让我撕碎一切!我便是黑光巫妖:黄思连。自从那只会卖萌的凌梦系统附到我的身体里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变了。但丁、阿尔萨斯、艾利克斯·莫瑟、御坂美琴…………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全然不知。但,我只希望能保护好你,我的妹妹。哪怕,我会因此变成一个怪物,那也随它吧!为了你,一切都是值得的……
  • 那一瞬间的流火

    那一瞬间的流火

    记忆中,永不能忘你的脸。幸运?不幸?微漠的青春,经得起多少命运的坎坷?我只有把生命,幻化做那一瞬间的流火,在城市的高楼俯瞰,我会把最美的微笑留给你,留给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人生并非苦旅,不要总是把境况看得那么糟糕。调整情绪,放飞心情,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一天,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样,连疾病都会远远地躲着你。当然,人都会有疲倦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适时清理自己的情绪,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要面带微笑地对所有人说:“不用担心”。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挑战,男人们也很少有喘息的机会,他们需要“另一半”的温柔、关心、体贴和宽容。以上这些,你都做到了吗?
  • 五千年后的星际探险记

    五千年后的星际探险记

    这个长篇小说根据作者以前为自己孩子编的故事整理、改编而成,第1到57回可以算是上册,讲述的是高中生胖书宁和另外六个同伴乘坐时空穿梭机穿越到五千年后,跟随地球村村长乘坐宇宙飞船作星际探险的故事;第58到107回可算是中册,讲述的是七个孩子在一次意外的飞船事故中,无意中穿越到了一个和地球、和古代中国各方面都很像的奇怪星球,然后被瓷器国的人一步步塑造成神仙、胖书宁被迫成为瓷器国国王、对瓷器国进行改造的故事;第108回到最后,可算是下册,讲的是胖书宁和同伴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宗教信徒的愚昧,带领最弱小的瓷器国打败其他强大国家、统一整个星球的故事。作者相信,读者看完本故事后,应该能培养起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素养会有大幅的提高,今后在被各种宗教迷信毒害的可能性也会大幅下降。
  • 武魂天帝

    武魂天帝

    东浩神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血脉和传承为尊。少年陈阳,偶得一串虎眼石手串,从此,他便踏上了一条,自创传承,与美女相伴的路。————什么大能传承?那都是唬人的,还是用我的吧!——陈阳
  • 末日版大富翁

    末日版大富翁

    重生过来本以为可以顺风顺水,一路逆天斩魔,结果谁能够告诉我,为什么有一伙重生者结盟砍我。果断投奔糖糖刷着bug赚福利,骗了阿土伯拿神仙。赚饱有钱后就该欺负弱小,那个乌咪你的老虎的虎鞭不错送我吧!金贝贝的奶粉都不要放过,然后我要小天使爱丽丝……额!救济一下我!老婆我错了!萌萌哒老婆大人求饶了狗命!-叶晓吉
  • 长歌仙途

    长歌仙途

    天欲众生平等,有舍有得,轮回不止。而人不愿,故欲修仙夺造化!众生争渡,魂落九渊。我若修成,必正天则!
  • 问道至高天

    问道至高天

    一个落魄的少年被神奇的命运带入波澜壮阔玄彩缤纷的世界。霸者当冠绝苍穹,一往无前,哪怕前面是开天之主,若有阻拦一拳轰之。侠者当以手中三尺寒剑,杀欺师灭祖、屠忘恩负义、斩为祸世间、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道者当神势欲比,天鼎为中,日月苍穹任本挪移。遥看星辰满天飞,问道终始独举杯,追天不止封尘步,提剑直指苍穹路。但凡诸位还有一丝血性,何不停下脚步,进入此书,我愿与诸君共走那苍穹之路。
  • 封天有道

    封天有道

    身负邪浊之气,原为前世孽债滴泪成旱,此生不凡龙泽山庄庄主龙隐之妹龙清,生来多病多灾,命途多舛,却以笑看人生命运浅薄,更遇血魔焚天无卿并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追随焚天无卿龙清独自一人离开了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的龙泽山庄。世态炎凉,以龙清之孤弱又如何自处?仁剑湛泸,魔剑血渊,又会引起怎样一段仙侠奇缘?
  • 明伦汇编皇极典帝运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帝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