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三国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元直,原名福。初与诸葛亮等为友,后归刘备。
《三国演义》自第三十六回起叙徐庶辅佐刘备,先后打败曹军将领吕旷、吕翔及曹仁,袭取樊城。曹操知徐庶厉害,遂用程昱之计,将徐庶之母接到许昌,又仿其笔迹致书徐庶,要徐庶降曹以救母。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书后泪如泉涌,被迫辞别刘备。刘备设宴饯行,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徐庶去后,刘备泪如雨下,仍立足目送,久久不忍离去。徐庶走了一段,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乃拨马而回,向刘备力举诸葛亮,称诸葛亮超过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劝刘备“急宜枉驾见之”。还说:“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刘备想起司马徽曾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话,而“伏龙”正是诸葛亮,决定同关羽、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此后,徐庶来到许昌,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策。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草庐,请出了诸葛亮。
这便是几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徐庶走马荐诸葛》故事,在民间,徐庶也因这段故事中的“至孝”、“荐诸葛”这两点而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考察历史,却是另外一番情况。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统一了北方。随后率大军南击刘备,刘备在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依附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也就在此时,徐庶投奔了刘备,因其才能出众,深得器重。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建立霸业,约在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好友“卧龙”诸葛亮。
可见,历史上,徐庶确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问题在于徐庶何时“荐诸葛”?是否如罗贯中所言“走马”离别之时呢?前述已知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言“走马”离别之时,而是在公元207年。当时徐庶在给刘备当谋士,尚未离开刘备。那么,徐庶是在哪一年离开刘备的呢?考史发现,应是公元208年。这一年刘表病死,曹操趁机率军攻荆州,刘表儿子刘琮在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屈服,投降了曹操。屯兵樊城的刘备得此消息后,慌忙南撤。其时,徐庶、诸葛亮同在军中辅佐刘备。曹操大军追至长坂将刘备军打败。为了得到徐庶,曹操俘虏了徐母做人质,胁迫他归顺。徐庶知其母在曹营,乃辞别了刘备。《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出山写成是徐庶的功劳,其实诸葛亮的出山有许多人推荐。此外,罗贯中写徐庶荐诸葛亮故事仍有许多细节与史不合处:其一,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注记述: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获后,徐庶很快得悉(因当时母子在一起),其间根本没有什么曹操写假信之事。其二,徐庶到曹营后,一直做官到曹丕黄初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身为显官,假如徐庶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官运又怎么会如此亨通呢?由此不难看出,罗贯中写“徐庶走马荐诸葛”故事,之所以将时间推后、改造史实,一是为了让徐庶、诸葛亮登场“显才”有先后;二是为了贬曹。
诸葛亮何许人也?《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说是“琅邪阳都人”。然而。襄阳人和南阳人却坚持说诸葛亮的故里在他们那里。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