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写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而“三顾茅庐”的故事,说自“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又因司马徽推荐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尚,兴汉四百年的张良,于是,刘备备齐礼品,与关羽、张飞先后三次到隆中请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已外出,路遇其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又遇诸葛亮与人出游未归,途中遇诸葛亮之友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第三次适逢诸葛亮在家,但仍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直等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叙礼。然后,刘备虚心请教天下大事,诸葛亮侃侃而谈。刘备深受启发,恳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诸葛亮感其求贤若渴之极诚,答应出山。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三国志》刘备本传根本没有提到这件事。
其事仅在《诸葛亮传》中有简略的记载,是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告之刘备:“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指刘备)宜枉驾顾之。”之后,“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在他的《(前)出师表》中亦提到此事:“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民间有许许多多传说,史书有记载,诸葛亮本人有自述,《三国演义》有描写,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事深信不疑。
1987年1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事提出质疑,讲了三点理由:其一,《(前)出师表》的记述不可信。因为诸葛亮是一位“志存靖乱”、胸有大志的人,他“躬耕”、隐居,绝非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在等待时机。刘备邀他出山,正合其心意。但一请、再请、三请,他的大摆架子,隐而不出,岂不与其政治意愿大相径庭吗?如果没有第三请,他就失去了大展宏图的良机,诸葛亮是不会这样做的。另外,当时诸葛亮年仅26:岁,没有干过什么大事,也没有多大的影响,身为汉室贵胄的刘备,仅凭徐庶等人的几句赞誉之辞,就不顾路途辛苦,对一个无名小辈低三下四,岂不荒唐?其二,《隆中对策》也靠不住。刘备与诸葛亮初次会面时,正面临着曹操十几万大军南下的威胁,处于岌岌可危的险境之中。令人费解的是,《隆中对策》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只字不提,相反却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大言“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仿佛曹操正在坐等挨打。蜀汉政权历来没有修史习惯,更不用说刘备见诸葛亮时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策》很可能是后人附会《(前)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说,加工杜撰而成。
其三,《魏略》的说法才是正确的。《魏略》记诸葛亮感到荆州将受曹操大军进攻,刘表又不足依恃,“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作者鱼豢,系当代人录当代史,颇为可信。再从诸葛亮终身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性格看,《魏略》认为诸葛亮是“登门自见”应属可信。
上说很新颖,但“三顾茅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之说,并没有因此动摇,持肯定论者大有人在。比如有学者在1987年第ll期《语文导报》上撰文反驳上文观点:其一,要否认《(前)出师表》所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否认《(前)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之手,但迄今还没有谁持否认说。
其二,以当时没有修史习惯,不会安排现场记录而否定《隆中对策》的真实性不足为据。若以此标准衡量史书,那就不仅仅是《隆中对策》不可信,整个《三国志》也不会可靠。其三,从诸葛亮的为人和抱负看,他是不会厚着脸皮“登门自见”的;当时诸葛亮并非无名之辈,也不只是徐庶一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虽有远大抱负,但他一生“谨慎”,是绝不会轻易事主的。其四,当时刘备虽与汉皇同族,但他闯荡多年,还没有一个立足之地,他渴望贤能辅助。
因此,当他得知有条“卧龙”正待机而出,怎肯轻易放过呢?刘备“三顾”并不是什么低三下四,而是一种思贤若渴的表现。诸葛亮也正是吃透了刘备当时的心理,才有意让刘备“三顾”而测其心诚否的。其五,既然《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为什么陈寿不以其为据呢?陈寿对《魏略》记载肯定是了解的,但不以《魏略》为据,而是以诸葛亮本人的《(前)出师表》否定了《魏略》;尽管鱼豢是当代人,但诸葛亮毕竟是当事人,局外的当代人哪有当事人可靠呢?由此看来,要否定“三顾茅庐”的真实性,还为时过早。因此,对争论中提出的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首先提出“三分天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