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200000010

第10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1)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酝酿,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逐步演化为列国制度。最后七国争雄,都是在尽力强化动员资源的组织能力。“七雄”分别发展出相当有效率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系统,各国也时时彼此学习发展的经验。

秦汉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

法家学者们将这些综合整理为管理学的理论,这是有关政治组织及其运作的第一次理论化。荀子、韩非子、李斯等人综合了管仲、商鞅、申不害①、慎到②诸人的经验,不仅在理论上有更完全的论述,而且终于在秦帝国的组织形态上得到了实践的机会。秦始皇统一天下,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其管理系统之完备和充实,在当时各处的大国中可谓独步。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到20世纪初,在大原则上,改变不多。

这一代替封建制度的国家组织称为“郡县制度”,即中央直接管辖全国,从中央到地方,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秦朝一千多个县,归属五六十个郡。汉朝在郡一级之上又加了十三个州。

郡县金字塔结构的上端,就是朝廷——总揽全部事务的政府。政府和皇室内廷是分开的:皇室内廷处理皇帝的家庭事务,政府则由丞相或相当于丞相的人物领导不同的部门,分工办事。

中国的文官结构别具特色,有一个独立行使职权的监察单位,称作御史台③。政府之内文武也分途,文官和武职各自有行政系统。皇室的财务和国家的财务是分开的,国家财政也有预算、执行和考核三个阶段。拥有如此复杂的管理组织,中国大帝国的管理系统无疑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创举。

①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之一。主张君主要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予以奖惩,使其能够尽忠职守,以加强君主专制。

② 慎到(约前395—约前315) 战国时法家,他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主张法治,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

③ 御史台 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不设御史大夫,御史均入兰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时称宪台,亦称御史台,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图为1974年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

前一章我们曾说过,汉朝有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当然,在实行察举制度以前,秦帝国的官员大多是因有军功而被派任的,并没有经过民间的察举。汉武帝时期,才逐步发展出察举制度——从民间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在地方政府中服务。有了在地方政府工作的经历,这些人才由地方首长推荐,集中在中央的“郎署”①,学习观摩中央政府的运作和各种法令。经过数年的历练,年轻的“郎”被分派到中央或地方去做比较基层的官员,内外互调,学习各种事务。有些人在某些专业内较有所长,就可能一生都在这个专业的范围内发展。

察举制度一方面吸纳了全国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其训练和考核交叉进行的过程,使得文官的候选人具备了专业的能力。在汉朝的文官制度下,担任主管的官员首次就任的前一年,属于见习期。见习期间表现优秀,此人才能正式接任——见习制度保证了这个官员的能力与所承担的职务是相称的。

就整体言之,汉朝的文官是根据才能任官,而不是根据家族关系或社会地位任官。部分文官的工作成绩也有定期的考核,比如地方官员要定期将任内的工作成绩呈报中央,中央即可从地方送来的报告之中知道官员成绩的好坏,并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形。因此,一个金字塔一样的文官系统,不仅是人才流转的机制,也是一个信息流转的机制。

① 郎署郎官的办事机构。

如此专业化的政府,既有训练官员的机制,也有收集信息的功能,所以,秦汉帝国具有强大的能力。秦汉帝国陆续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山林地带,一步一步开发,将这些地方逐渐吸纳为帝国所有。而一旦成为帝国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就整体地融合在中华天下之内了。

秦汉帝国能长久保持其坚实的凝聚性,也应是由于拥有如此高效率的治理系统。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会论述,相对而言,同一时代的罗马帝国就缺少一个如此专业化的组织,也因此不能有坚实的核心,维持开拓和发展的成果。秦汉帝国的经济形态与学术思想的发展与帝国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是秦汉帝国逐渐发展的市场化的农业经济。

从战国到汉朝初期,中国曾有过相当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成为交换的中心和生产的中心。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强大的皇权之下,政治权力已不容许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为后者可能威胁到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了。

汉武帝时代,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的财富,打击城市经济,中产以上皆破产,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常用品的主力。农舍手工业和农业生产配合在一起的地方产品,也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络。

在这个网络内,农村之上的市镇和城市,成为一级一级的集散中心,将全国的资源分布于各处。这一网络逐渐扩大,终于成为笼罩了全中华天下的经济交换网,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与政权所寄的王朝互相配合,将中国有效地建构为一个持久的共同体。于是,即使政权有时分裂,地区间经济的互相依赖也会促成中国恢复统一。中国人相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反映的正是政权分裂、经济整合的现象。

在学术和思想方向上,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秦王朝一样希望有安定的社会,一样希望政府能够为百姓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汉初,道家得势,政府“无为而治”①,天下在大乱之后得以休养生息。自汉武帝始,独尊儒术,儒家得到政府的支持,儒家的经典和学术成为官家学府的主流。但是,道家学说依旧流传不绝,后来为民间借用,转化为道教的信仰。

① 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的统治术。

官家的教育机构——太学①,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以儒家的学术为根本。他们又发展了“五经”之学,有一批学者从事训诂与解读,另一批学者则发挥义理与论述。西汉董仲舒的感应学说②盛行,其门徒持有道德和知识的勇气,依据“天命无常”的理论,批判号称“授命于天”的皇权,甚至主张刘汉的天命已终,应当让位于贤者。这种理论当然不为皇权所喜,可是,有道德有勇气的知识分子,虽然不断遭受压制,却前仆后继,不断抗争。王莽就借用这一套理论,夺得了刘氏政权。

到了东汉,皇权就禁止再假借天命批评时政。相对于西汉而言,东汉儒家的学术活动走向了经典化。儒生的精力不再放在董仲舒等人发展的形而上学和知识论上,而是谨守经典传承的家法,转向整理经典,致力于训诂和阐释,不再注意理论上的进一步推展。

①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名始于西周。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太学在东汉获得大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② 感应学说 董仲舒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此体系的中心即是感应学说。感应学说认为“天”对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相较西汉,东汉的儒家学术走向经典化。175—183年,东汉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刻成石碑,立于洛阳太学,这就是熹平石经。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图为东汉“熹平石经”残石。

儒家学说的固定化,使儒家变成僵化的系统。这个系统丧失了西汉时代的活力,为了利禄,许多学者成为皇权的拥护者。东汉晚期,许多太学生投身政治活动,抗议宦官外戚的专权,却没有批评皇权的根本。

西汉开始发展的三个系统——政治系统、学术系统和经济系统,建构了中国的大网络。到东汉时,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网络都出了问题。

政治领域方面,原意在选拔贤能的察举制度日久弊生。地方层次逐渐出现既得利益集团,豪族彼此提拔,将自己的子弟“察举”进入文官系统。各地的世家大族一代又一代地垄断社会资源,俨然成为地方上的统治阶层,本来相当活跃的社会流动逐渐僵化。中央层次,又有依附皇权的宦官和外戚,狐假虎威,窃取权柄。中央与地方之间,皇室和文官系统之间,争夺权力,冲突不断,国家的统治力遭到削弱。这就为东汉末年以后中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在学术方面,僵化的儒家系统已经无法应对变化的时代,也不能应付道家的复兴和外来佛家的挑战。终于,传入中国的佛教吸引了大量信徒;回应佛教的道教也拥有庞大的群众。其中有些门派组织了汉末大规模的武装集团,如黄巾①、五斗米道②等,大乱一起,势如燎原。在3世纪的时候,天下分裂为三国,又面临外族侵略的挑战,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三四百年不得安宁。

① 黄巾 中平元年(184),张角相约信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黄巾党。起义军以黄巾裹头,被称为“黄巾军”,共经历了九个月的斗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②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因而得名;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秦汉帝国及其以后的外族入侵

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外族挑战中原。秦汉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和长城以内的农耕社会,一向在长城两侧呈对峙之势。匈奴游牧帝国的强大战斗力量迫使中国筑长城,隔离内外。

基本上,中国以守边为主,偶尔出击,保持僵持的局面。武帝时代,汉朝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也不过扳了个平手。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拉拢南单于,还是未能平伏漠北。

从东汉开始,1世纪末到7世纪,全球进入小冰期,气候干冷,中国北方的长期严寒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中国才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89—91年,窦宪①北征,最终将困于长期严寒的匈奴打败。从此,匈奴人离开草原向西迁移,在中亚暂时立足。匈奴的过境,导致了中亚一连串的变动,由此引起的骨牌效应,远及于西方出现的“蛮族入侵”的历史。此是后话,将来再说。

① 窦宪(?—92) 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伯度,其妹为章帝皇后。章帝死后,和帝继位,窦宪操纵朝政。永元元年(89),窦宪任车骑将军,率兵击败北匈奴。永元四年,和帝与宦宫郑众定议诛灭窦氏,他被迫自杀。

庞大的游牧帝国——匈奴灭亡以后,北方草原上许多本来服属匈奴的族群,纷纷建立自己的部落。这些族群基本上力量还不强大,也未必具体地按照文化与血统组合,其中有些散户不论其原来的族属,都被吸入附近的部落。

当时,北方气候寒冷,草原上的部落一拨儿一拨儿向南迁移。匈奴故地,先有匈奴留下的余众及其近属——羯人,接着有乌桓,后来还有原在东北的鲜卑。西北则是羌人和氐人的天下,他们崛起于西藏高原下的坡地和草原。

在这些族群中,乌桓最先移入中国北方,被北方军阀编入军队。曹操的骑兵,即是乌桓骑士。羌人早已是东汉边患;东汉军阀董卓就拥有彪悍的氐羌骑兵。至西晋因为内乱终于崩溃时,这些北族中不少个众因为北方寒冷、牲口冻死而逃荒南下,进入中国,为奴为佣——后赵君主石勒①就曾经被人掠卖为奴。更有武装部落成群迁移,纷纷跨过边境,进入中国内地,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②,此起彼落,互相吞并。最后进入中国的鲜卑拓跋部,统一了淮河、汉水以北的旧日中原。

② 石勒(274—333)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

② 十六个国家 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史称“十六国”。

乌桓人移入中国北方,被北方军阀编入军队。图为1971年发现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从墓室壁画内容及榜题可知墓主即护乌桓校尉。在此组壁画中,有不少乌桓、鲜卑人物形象。

北族建立的诸国,并没有发展为列国并存的体制。各个部落的首长,都想夺取整个中国,无论国家如何微小,都自称为“天子”或“单于”。拓跋氏的北魏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取得留居北方汉人地方领袖的合作,终于演化为中国模式的王朝。这一发展方向和欧洲蛮族入侵后备自建立国家的方式颇有差别。北方的胡、汉人口不断混合,尤其是北魏的华化政策鼓励胡汉通婚,屡次改换姓氏,遂将胡、汉族群的标志泯灭无存。

同类推荐
  • 大明惩毖录

    大明惩毖录

    本书修改中,之前写得不尽如人意,现在重新修改,修改后再继续连载。
  • 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本书在首次全方位、多角度披露人类史前著名古迹遗址的详细考古历程及结果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对历史留下的未解之谜的种种推测。毕竟,面对这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原始文明的曙光照亮了整个地球,而我们的困惑又实在太多太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似乎愈来愈感到诸多的未解之谜难以解开,这些古文明的残片有的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有的却是人类社会自己留给后代的,有的所蕴涵的内容已经超出人类现在的解答能力。那么,这些历史残留的遗物,究竟隐含着怎样的谜底?是否有一把我们尚未发现的可以打开它的钥匙?我们的想象是否太苍白?
  • 变身之荻荻公主

    变身之荻荻公主

    他是什么命?不到30岁却被逼自杀?旷世才俊却化为绝色之身,用智慧坐大事业,收成爱情却危机重重,是垂花门下的试探还是高檐红墙内的强制?美人要江山还是要爱情呢?
  • 秦——统一王朝的诞生

    秦——统一王朝的诞生

    本书内容包括:创建统一的秦帝国;威镇四海、并吞八荒;援法而治;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历史探微等。
  • 明月英雄志

    明月英雄志

    看我最快、整理最好的版本请到:http://www.*****.com/?Book27266或者百度《盗墓劫明》(第一个)。《逆战歌》男主诗:汉家骁骑绕龙城,胡蹄踏雪马不鸣。垓心炽炙沙浸甲,瀚海雪困百战兵。《春叹》女主诗:笑看桃花凋敝扇,小楼昨夜又逢春。去时吴侬相媚好,燕子归来不识君。这部书很难定义:明线将主人公的个人发展,有机融合于真实历史走向;暗线又是主人公抗击日本秘密组织的侵华野心;既有侠骨柔情、刀光剑影,又有权谋奇策、铁马箫声!重战略,讲战法,尊览!
热门推荐
  • 绝世医少在都市

    绝世医少在都市

    雷小锋,一位来自大山的神秘少年,偶遇夏家千金,一见倾心。但花花都市处处流露着诱惑。清纯可爱的小萝莉,性感风骚的女总裁,歌坛新星的俏佳人,蜂拥来袭!
  • 美女的上位笔记

    美女的上位笔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我的美女老板的秘密笔记,厚厚的一摞子,看上去有十几本,出于好奇打开看了看,这不看还好,一看一下子让我蒙住了,我最敬佩的女强人我的美女老板竟然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身体上位的,我一直以为她是因为本事过人一步步打拼才有了如今这让万人敬仰的地位,想不到竟然……我不由联想到了人性的贪婪与肮脏,那些绝望、痛苦、背叛、仇恨的字眼猛然间充斥着我的大脑,让我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 明名臣琬琰录

    明名臣琬琰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理道

    理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一为方向道二为道路道三为量数
  • 美男嫁给我吧

    美男嫁给我吧

    杯具呀,才刚刚被老板炒鱿鱼,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而且还成了开启秘门的钥匙,弄的人人都来抢她。呃,帅哥,我知道我长的漂亮,你也用不着现在就要扑我吧,这里是野外也?然道帅哥你怎么有才,打算野战?可是,你能不能找别人啊,姐我还是小处处……
  • 对一个死者的审判

    对一个死者的审判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孟婆非婆

    孟婆非婆

    在地府熬了千年的汤,孟婆还是很乐在其中的只是忘记了配方的她,不得不去到阳间出趟差看过了人世千年变化,当她真的置身凡尘之时,又该何去何从?她只是想找回孟婆汤的配方罢了,却不小心动了凡心,深陷尘缘的漩涡,她还能否回到起点?还是就此再不回头……《孟婆非婆》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地府第一美女——孟婆的爱情!
  • 战武录

    战武录

    天地生一剑,乾坤为之变。它:可令匹夫称雄,可让枭雄折首······悠悠岁月,斑驳如镜;因此剑上演多少传奇故事,因此剑牺牲多少英雄豪杰,因此剑改写多少不朽神话。
  • 伐天路

    伐天路

    太古时期,人族崛起,少年踏入世间,寻着先人足迹,踏遍神山圣地,与群众争霸,同白族抗争,更是揭开了万古终极大秘……
  •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

    该书以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为统领,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核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状况,以期引起国人对当下国家安全的全面关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