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500000006

第6章 北大的闪问(2)

我下这个决心,还有一个偶然原因,那就是在香港一所大学看到了一本中国文化教材。那本教材从反面深深地刺激了我。

问:香港一所大学的中国文化教材?

答:对。好像是他们委托北京的一些大学教师编的,不知道北大有没有参与。那段时间我在香港工作,有一批大学生跑来,态度坚决地向我申诉:“余老师,我们决定,拒绝接受中国文化了!”

我听了很吃惊,连忙问原委,他们就甩出了这么一本中国文化教材。原来,他们说拒绝接受中国文化,是拒绝接受那本教材。

那本教材很厚,像一块耐火砖。由于用道林纸印制,因此又比耐火砖更沉重。我翻看了一下,确实是枯燥无味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几千年来有点名堂的文章,都像陈年鱼干一样密密麻麻地堆放在那里。一点儿看不出它们曾经活过、游过、掀起过波涛。不要说香港学生,连我这样的人,看一会儿也被鱼干的隔代腥膻味熏晕了。

问:秋雨老师,不瞒您说,我们平常见到的教材,多数也是这样的。您是不是觉得,香港学生的拒绝有道理?

答:有道理。我想讲一句俗话了: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因为你故意面目狰狞。

问:面目狰狞也有可能挺好玩,网络游戏上常见这种面目。狰狞往往蕴藏着一种扭曲的生命力,就像古代青铜器上似人似兽的表情。但是,我们的教材却留下了狰狞,丢弃了生命力,结果狰狞得刻板、冰冷、重复、无聊,让我们怎么忍受?我想问,编写这些教材的老师们,真是故意的吗?是不是嫉妒我们的青春,才这样折腾我们?(笑)

答:不,这些老师没这么坏。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有过年龄上的青春,却从未有过文化上的青春。他们从未在文化上激动过、痴迷过、爱恋过。他们在文化上投入过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从未投入生命。因此,在面目狰狞背后的他们很可怜。我年轻时只要听到难听的课,就对老师特别同情,甚至怜悯。

问:对于那么多面目狰狞的刻板课程,要不要向老师提意见?

答:提意见没用,他们改不过来。如果是选修课,就不修。如果是必修课,你坐在下面可以作“反向设计”:老师讲得如此难听的原因在哪里?这部分内容今天如果由我来讲,应该改换什么样的逻辑思维?经常这么想,你就有可能获得极佳的反向磨炼,最后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当然,如果你有幸做了系主任和校长,那就要考虑更换课程和教师了。

问:现在大学文科教学中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有些老师发现了“耐火砖”和“死鱼干”实在无法吸引学生,就矫枉过正,模仿单口相声,在课堂上把孔子叫“赶路老爹”,把司马迁叫“可怜叔”,把李清照叫“赵姨”,中间又穿插着大量添油加醋的生动情节,整堂课笑声不断。这好吗?

答:这个趋向,在一些电视文化讲座和流行历史读本上早已出现。我觉得,这种“戏谑文本”是对“枯燥文本”的讥讽和躲闪。由于目前占领统治地位的还是“枯燥文本”,它们的“造反”行动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但是这种做法,在学术上隐藏着一些问题,在传播上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问:请您先说说“戏谑文本”在学术上隐藏的问题。

答:学术上隐藏着两个问题:一、它们最戏谑的地方,大多出于揣测内心,虚构细节,编造情景,并在词语上作现代化的拼接。这一来,听众和读者虽然笑了,却当作了一种说唱艺术,并不相信。这种不相信,对于学术是致命伤。二、它们最叫座的地方,往往是在诲导处世谋术,也就是如何制伏他人获得自我生存的计策。这对中国文化的大道,是一种“有魅力的曲解”。对社会精神价值的重建,负面影响不小。这一点,已被很多人指出。

问:这些讲述者也许认为,牺牲学术是为了传播。那就请您接着说说,他们在传播上所隐藏着的问题。

答:传播上也有两个问题:一、它们受到欢迎,是因为有“枯燥文本”的对比。当“枯燥文本”在它们的戏谑下逐渐减少,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背景。二、它们的套路,高度重复,极易被模仿,也极易被厌倦。何况,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解构文本已经在影视中出现,它们很难长存。

问:这些正在流行的“戏谑文本”也应该有一些正面意义吧?

答:有。我认为这些“戏谑文本”的最重要成果,是幽默地进行了一种“解构”,让中国当代话语的官场化、模式化、骈文化趋向,受到了冲击。由此,也就启发大家可以把一切枯燥、艰涩的话题讲得轻松一点,有趣一点。

是啊,我们见到很多公务员和发言人的语言方式,实在需要好好改一改了。我敢于大胆说一句:我国内政和外交上的不少困顿,至少有三分之一,被语言方式加重了。

语言能力训练班

问:秋雨老师,我听说北京几位著名主持人提出建议,希望由您亲自出马,开设一个各级发言人的语言能力培训班。据说您没有答应,为什么?

答:高超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比学会几门外语复杂得多。我们各级机构选择发言人,主要是看已有的职位和业务,顺便听一听普通话的清晰程度,这与我要求的语言表述能力有很大距离。因此,即使集中起来培训,也难有成果。

问:请原谅我的好奇。如果由您开设一个训练语言表述能力的课程,学员也是您亲自挑选的,那会实行哪些训练?

答:三个月就够了,定期完成一项训练。

第一个月,排淤训练。即尽量排除令人厌倦的句式,包括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我会把流行套话集中起来,印一本书,让他们一一攻坚。

第二个月,质感训练。即努力让宏观潜伏于微观,让抽象潜伏于具体,让理性潜伏于感性。即便在论述大事时,也寻找一个小巧而幽默的平民化角度。这也是语言的低位化训练,唯低位方能亲和。

第三个月,撩藻训练。即撩去一切不适合口语、又不方便翻译的形容、排比、对仗、骈体,改成质朴叙事、透明表述。这情景,就像我们在大大小小水域里撩去蓝藻、红潮、浒苔一样。

在这三个月的训练中,还要给他们讲授一点“接受美学”的原理,主要是让话语立场,由“表达者”转向“接受者”,而且是那种“不准备接受的接受者”。

问:感谢秋雨老师对我随口提出的小问题回答得那么详细,那么系统。如果真由您亲自开设这样一个语言表述能力训练班,我一定第一个报名。我觉得很多行政高官也应该接受这种训练。他们的话语系统最要命,恰恰影响又最大。更糟糕的是,没有人向他们说出真相。他们听到的永远是:“首长,您的报告太精彩了!”

秋雨老师,您是不是觉得语言方式的突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

答:这又讲大了。语言方式毕竟只是语言方式,它从属于思维方式、人生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一学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并没有人提出类似于“国学”的复古主张,却由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些形象艺术家,用最感性的方式把古典、宗教中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让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和温度,于是,漫长的、充满经院论辩的中世纪立即黯然失色,新时代来到了。可惜,我们总是在用巨大的金钱和精力,构筑着中华文化复兴的反方向。

文化的定义

问:秋雨老师,我们在“闪问”中已经涉及当前中国文化中几个可疑的“伪坐标”,也讨论了其间的“枯燥文本”和“戏谑文本”,收获很大。这也就产生了一种期待,能不能为“文化”下一个定义呢?

我知道这很难,因为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定义已经有两百多个,都立足于特定的学派,拉扯得让人劳累,而且有很多已明显过时。中国当代词典中的文化定义,把文化说成是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真是大而无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把文化缩小成“文联”“作协”所管的那档子事,唱歌、跳舞、画画、写诗等等,范围又小得可怜。

您能“想”一个比较合适的有关文化的定义出来吗?

答:(笑)我倒是“想”了一个出来,写在《何谓文化》那本书里了。我想,任何好的定义,都应该切中那个最关人们痛痒的命脉。在文化的问题上,什么最关人们痛痒?我发现,三十多年开放后很多跨国婚姻的破碎,大多出于同一个原因,叫“文化差异”。多年夫妻因“文化”而离异,但他们两方都不是文艺专业。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命脉所在。

我参考了全世界那么多文化的定义,终于“想”出了一个最短的,请你们指正——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作为定义,前半句也可以算是完整,二十二个字。加上后半句十四个字,总共也只有三十六个字,已经构成复句定义。这,肯定是世界上最短的。

问:确实是一个明快、简洁的定义。我觉得这个定义的二十二字主体容易理解,只是对于后面复句结构中的“集体人格”,含义不太清楚,能解释几句吗?

答:在文化的定义中引入“集体人格”,已属于目前文化研究中的最高等级,估计多数研究人员也不清楚。我今天没有时间把这个艰深的学术课题展开讲,只能简单提一句,你们也就能大体明白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别的,而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中国现代作家中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鲁迅。他把集体人格说成是“国民性”,写《阿Q正传》《药》《孔乙己》都是在探究集体人格。这个问题,比鲁迅大六岁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得最深刻,可以读读他对歌德《浮士德》的分析。

问:鲁迅所解释的国民性,有很多比较负面。您所说的文化,包括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也都有正面、负面的区别吧?

答:对。所以一些社会改革家最后都提出要“改造国民性”,努力把人们引向正面的集体人格。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正面人格理想是“君子”,佛家的正面人格理想是“觉者”,道家的正面人格理想是“至人”。相比之下,“君子”的影响更大一些。你们如果要从集体人格上研究中国文化,我建议,可以先从“君子”入手。

问:“君子”“觉者”“至人”,这些人格理想有没有共同点?

答:有。那就是大道。各个文化派别对大道的理解并不相同,但它们都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超越日常功利的精神价值,使人们活得更真实、更自在、更善良、更友爱。

问:现在社会上某些热门“文化”正好相反,大多是宫廷权谋、制胜方略,甚至在油腔滑调地扬恶抑善。这一切,不都是对大道的玷污和干扰吗?

答:对。更迷惑人的是,不少文化人不断论述着恶的深刻,善的浅薄;不断展示着恶的痛快,善的窝囊。结果,有些文化课变成了让人变坏的课。

问:这是文化的堕落吗?

答:这是文化的常例。大道一直是寂寞的。

幸好,大道只寂寞在文本上,而不是人心中。孔子说,每个人只要挖掘自己,就能找到仁,所以他说“为仁由己”。在儒学后期,王阳明更是提出了“致良知”的命题,认为埋在人心底的“良知”,可能是造就任何一个觉悟者的起点和终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说“天良发现”“天地良心”等。这些说法表明,人心中有很多与生俱来的道德起点,与天地大道相呼应。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人本性的信心。

问:我们从小就听说,人应该被文化改造。照秋雨老师的说法,人的天性高于文化,是吗?

答:对。可以问问刚做父母的人,婴儿的眼神、表情、动作是不是很接近未被污染的人类学课本?因此,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庄子认为,人们平日学到的东西,大多属于“机心”,也就是机智巧变之心。这种东西一多,纯白的自然天性也就不再完备,于是神情恍惚,大道也就难于进入了。

问:这么说来,文化教育的终极意义很值得怀疑?

答:正因为有些文化教育削减了人们的“赤子之心”,所以就需要有另外一种文化教育来抗衡,让人在更高意义上恢复本真。简单说来,有人在堆积障碍,有人在排除障碍。但在多数情况下,前一种人比后一种人更风光、更得意、更受人追捧。

问:这不是很悲哀吗?

答:就像都市之夜,最风光、最得意的一定是经销商和消费者,而不是清道夫。经销和消费的时间一长,再好的东西也会变成城市垃圾和身体垃圾。

我考察世界各大古文明遗址,发觉文明历史越长的地方现在越坏,几乎成了一种“反比例定律”。我想,那是几千年来“经销商”和“消费者”太多了,而“清道夫”却已伤残凋零。最后,真正伤残凋零的是那些都市、那些地区、那些国家、那些文明。

问:我听您多次说过,中华文明是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湮灭和中断的,难道它一直拥有足够的“清道夫”吗?

答: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就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的文化遗嘱就是永远做减法,走向极简。

由他领头,诸子百家中没有一家是复杂的。这个起点,造成了中国文化早期的“轻装”状态。后来越来越臃肿,因此也越来越迟钝,再要找“清道夫”就很难了。

幸好,中国文化的体量巨大,由此产生了一种自我荡涤作用。这就像大海,算起来每天有多少垃圾倾注在里边,却因为大,日夜翻卷、移动而自我净化,构成了一切小逻辑都解释不了的“体量逻辑”。

同类推荐
  •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历程,总体上看成了一个马鞍型,即从常乃惪的《中华民族小史》开先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一个高峰,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谷,再到80年代以后又形成一个高峰。真可谓蜿蜒曲折,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
  • 日本人性格解析

    日本人性格解析

    本书展现当代日本社会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当今时代各领域的种种反映,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暧昧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
  • 腊八节

    腊八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热门推荐
  • 天桥图

    天桥图

    他是天灵之子,却屡遭挫磨;他想低调处事,却名满天下;他将智谋运用到出神入化,最终将遗落万年的传说变为现实……王午剑迈过天桥,回眸轻叹:“我想低调,奈何全人类都不允许?”
  • 春秋那些话儿

    春秋那些话儿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纵横四千余年。四千年来,有多少人,多少事,犹如一个又一个翻腾的浪花,在那个时代咆哮而过,最终都湮没在滚滚前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历史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长达三百年的春秋时期,便由此开始......
  • 你会为什么而奋斗

    你会为什么而奋斗

    圣母院大学一个著名的特色就是十分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本书所阐释的一堂圣母院大学面向世界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圣母院大学的特点。它就像其他圣母院人必须完成的课程一样,短短时间内就结束了,但是却可以受益很久很久。
  • 最后的龙骑

    最后的龙骑

    命轮乱山陵崩、江川决堤四溢。星空深处,金色命轮滚滚向前,一代至尊祭圣乱因果,人间因逆天改命之人而崩,可乱星将起,命宫位移,命格摆动之下又如何是人力可以平息?云端之上,东方仙庭俯视人间;西陲之巅,光明教宗歌颂永恒;北方圣原,八部众群雄逐鹿。千年隐世,如今《帝经》之声再起:“帝者净天御道,既天地无亲,则以我之力判罚诸天,另拓乾坤。”风云际会下时势造英雄,年轻的军阀崛起于帝国的远东,对面强者如云,修者如雨,将星林立。天穹之下万万里,齐盼盛世降临,但帝国时已病入膏肓,联邦依然腐朽没落,魔族入侵之际谁能不负那面热血旌旗?七彩火焰十年后回归之旅,邀您一起纵横驰骋九天十界。2013,从这与君缘起...[恶搞版:无限激情包看爽,求推荐!求收藏!多谢^^]
  • 成长:初到人间

    成长:初到人间

    诗集传递的是正能量。虽然写的是生活中一些琐事,但蕴含着善良、仁爱、宽容、平等、自由、坚定等理念,体现了值得弘杨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观。诗集展示的是真善美。有情感之美,描写了祖辈、父辈对晚辈的挚爱和呵护,写出了儿童对成人的深深依恋,表现了家人之间的关心和温暖。
  • 天尊高高在上

    天尊高高在上

    我和顾行认识的时候顾策连毛都没长齐,等后来顾策把毛长齐了顾行已经落入轮回十几年了。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应该带着顾策到顾行面前,对他说:“看,这是你儿子。”然后我就可以欣赏顾行或惊讶或呆愣或错愕的表情。他或许会以为我是个疯子,但我不是。我只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失了耐心。顾行,如果你注定无法实现诺言,当初又为什么要许诺呢?
  • 宫斗争霸

    宫斗争霸

    她,穿越千年、远出幻国,遇到了他。在一次偶遇中,她遇到了他,她深爱着他,他也爱着她,而她要求他一辈子只能有她一个人,但他做不到,就因为他是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她要求他对她不能有二心,而他,却抛开对她的誓言,对她有了二心……经过无数次的背叛,她的心冷了……他不就是爱别人吗?好!她成全他!而当他失去了她之后,却疯了似的寻找她,殊不知,她的心里,完完全全都是对他的恨意,君漠然,你不就是个君王吗??你不就是个三心二意的人吗?你等着,我伊飘雪不会放过你的!还有那些曾经欠我的,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你们都等着!等着我伊飘雪剔除情根,冷漠归来!
  • 逆路人

    逆路人

    年仅17岁的她经历了那个年代在同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底层社会的“非人”生活,人间炼狱般的漫长折磨,数不清的陷阱与诱惑,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奋起改变?
  • tfboys情根深种

    tfboys情根深种

    我知道我文笔渣渣,我知道我写的不好,但还是欢迎四叶草们来捧场哦!虽然我是一名四叶草,但我并不讨厌行星饭,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希望大家看下去,虽然写的不好,也没有时间更文,请耐心等待。四叶草在未来唯美盛开!支持三小只吧!
  • 野狼总裁:日久生情

    野狼总裁:日久生情

    她相貌平平,却惹他爱得发狂,为了得到她,他不择手段,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