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放下武士精神?——给男性
五十年来,在我的统治之下,国泰民安。
我享有子民的爱戴、敌人的畏惧和盟邦的尊敬。
财富、荣耀、权力、享乐之于我,乃唾手可得;
俗世寻常的祝福,已对我的幸福无所增益。
此情此景,我所在乎的,
是我的生命中能拥有多少纯真无伪的快乐日子;
到目前为止,累算已有十四天了。
——西班牙国王阿布杜勒拉曼三世
男人要享有真实的刹那,实非易事,而他们的痛苦也大多肇因于此。深爱他们的女性为此痛苦,他们的孩子为此痛苦,整个世界为此痛苦。
我身为女人,无法以男人的角度来写男人,但是从我这一生中所爱过的男人、共事过的男人身上所看到的,以及从求教于我的男性身上所体验的点滴经验,我都可以告诉你。这些心得来自谨慎的观察,且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或许不适用于所有男性,但的确能透露出绝大部分男人共有的现象。
这个现象就是:男性因为享有的真实刹那不足,已濒临垂危——因为剥夺了自己享有爱和亲密关系的权利,他们的情感已处于弥留状态;因为渴求永无止境的成就,生活经常失去平衡,他们的体力已消耗殆尽;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休息,筋疲力竭;因为不懂得向内自省,不懂得如何踏上追求神圣自我之旅,他们的灵魂已危在旦夕。
他想逃、想休息
如果你深爱着一个男人,或许已从他身上察觉到这一点: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不见了,但是又说不出来究竟少的是什么。你只知道这和他工作勤奋无关,和他有多少空闲时间也无关,和他的年纪更无关,那是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比较恰当的说法是,那是他心里的某处,一个让人悠然自处的地方、一个属于静默之处、一个感受情感的地方、一个承接爱的奥秘之处,那是一个他自己不常去到的地方。你渴望在那个地方和他相遇,你已经到了,苦苦等待,他却迟迟不来。
如果你是男性,你可能会经历这种对真实刹那的渴望。这种渴望以男人惯用的词汇来说,它是一种对休息的想望,想要逃离生活中无所不在、永不歇息的强劲律动。那是个让人很不舒服的强烈想望,想去某个地方——只要能离开现在身处的环境就好。你知道这个想望不是换个工作、换辆车子或换个女人就能满足的,那是发自你心底的声音,一个你想回应,却不知如何开口的召唤,那是一个永远摆脱不掉的烦恼。
这就是男人和真实刹那的故事:真实刹那只关乎存在的方式,非关行动;男人,却是十足的行动者。
自盘古开天以来,男人便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打猎、盖屋、保护弱小。那是上天派给他们的角色,从此他们便以工事、劳动和成就来定义自己,并决定自己的价值。相反地,女性向来被要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让每一个人开心,扮演滋润、开怀的角色,我们于是愈来愈长于感觉和自处。
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角色分配开始有了些微的改变,但相对于历史的长河,短时间的改变并不能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习惯自有它的韧度,不可能一朝消失无踪,与生俱来的记忆仍然影响了我们大部分的价值观和行为。我永远记得我母亲如何描述我和弟弟大相迳庭的童年模样:“你总是乖乖地坐着看人,或画画,或玩纸娃娃。”她说:“但是你弟弟迈可却一直动个不停,他从不乖乖坐着。”母亲的话一点也不假。我们都叫迈可“家具搬运工”,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老是喜欢把每一样东西搬来搬去。如果我们不准他搬屋子里的东西,他就会走来走去。家里为小迈可拍过一些影片,从影片上可以看到,他那时还不会说话,却已经在屋子里转啊转地跑个不停。
目标取向
男人是十足的行动者,那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天性使他们以工作、以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在乎自己的行动是否有助于计画的完成、是否能为车库搭出一个新雨棚、是否是玩牌好手。男人认为只有在这上头,他们才能找到满足。
但是男人的工作性质近年来起了巨大的改变。由从前的征服者、冒险家、军人,演变到今天的会计师、业务员、电脑程序设计师……,他们像是派错了战场的战士或没人雇用的探险家。他们从工作中得到的成就感,远不及他们的曾祖父、玄曾祖父当年为家人盖出一栋房子、击退敌人或犁田种地时所得到的满足和骄傲。因为享受不到足够的真实刹那,他们觉得距离人生的意义愈来愈远。
男人只有在具体的世界里,一切都看得见、摸得着、量得出,才会觉得自在;他们以目标为取向。他们给与行动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是因为行动能产生结果,而这样的架构正吻合他们的价值观。
然而能带来真实刹那的经验,如我们所知,并不必然是那些显赫耀眼的功绩或成就。那些经验通常较沉寂、较深远,而且它们的益处不仅肉眼不易看见,甚至不易探触或得知。也就是说,这样的经验绝非男性所崇尚,因为他们很难从中衡量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是男人,我多工作了两小时,得到一笔加班费,那是实实在在可以放进口袋的好处——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用这同样的两小时来和太太聊天,或自己一个人去散步,能得到什么好处吗?或许有,可是我没有办法度量这个好处,所以对我来说,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便远不及加班来得大。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使得男人和女人之间永远存在着没完没了的冲突和挫折。你向先生提议,想和他坐下来聊聊。他的反应是:“聊什么?”顿时,让你烦躁困扰不已。为什么聊天还得有题目呢?难道“你想和他聊聊”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吗?不够,的确不够。对男人来说,“分享亲密的片刻,坐在一处聊聊”其中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你的想法。女性如你者通常看重的是相知相属,而男性重视的却是实际的行动。
我们女性只要不必照顾别人,可以专心对待自己,通常就都颇能怡然自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喜欢享受什么事也不用做的片刻,尤其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片刻总会带来甜美的真实刹那。
男人不该再汲汲于追求立即可见的收获,应该学着感受一下当下,体验一下发生在此时此地的一切。真实刹那属于一个超越时间、肉眼不可见的领域,其价值无法以世俗方式来计算或度量;一旦你意图度量,真实刹那便离你远去。
美国作家柯殷(Sam Keen)曾说:
抱持一切存疑的生活态度,不过就是凡事问、每事问。
回归真实刹那之旅是一趟疑问之旅,沿途困惑不断,如同我们在第四章里提到过的各种问题——“我是谁?”“眼前的生活是我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抑或是别人的期望?”“我快乐吗?”“我付出够多的爱吗?我得到够多的爱吗?”……提出问题之前,你必须先克服对无知的恐惧,有勇气去在不确定中暂时生活。
勇敢说“我不知道”
这对男人来说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男人是很务实的,他们要的是可以掌握的、肯定的、标示得清清楚楚的一条路。无以各状的、模糊的、颠簸多变的、神秘的事物(这其实是对女性心理状态的最佳描述!)常令他们不安,甚至害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要对未知的一切提出问题、找寻答案、冒险探索,都有相当的困难——毕竟这是他们所不熟悉的领域。
女人爱提问题,男人爱掌握答案。提出问题,意味着不知道答案。一般来说,女性并不怕说出一句形式上像是无知的“我不知道”,毕竟我们一向长于全然交出自己、放手认输。每一次作爱、每一个月的生理期、每一次分娩、每一次送孩子出门上学,都是一次又一次交出自己、放手认输的实践。你会发现比较多的女性专注于个人成长、参加各种辅导团体,或购买各种自助活动的书借来看,她们也比较常求教于心理医生,因为她不怕问问题,甚至能从中得到启发,而且通常不急于立刻要有答案。
男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有答案。对男人来说,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行动,是精神强度的展现。我见过有些男人,兜了好大一个圈子,就是不愿意说出那句:“我不知道”。他们情愿嘟嘟哝哝说一大堆:“我不想谈这件事。”“你怎么这么不知足?”“你闭嘴好不好?”或者是“放轻松,所有事情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他们就是不肯承认,他们的脑子还没理出一个清楚的答案,只好闪烁其词或来个相应不理,如果你坚持再问下去,他们还可能发你一顿脾气,把你吓走,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把事情弄清楚,再回到能够掌握一切答案的稳定状态。
忍受不确定
柯殷(Sam Keen)在《腹中火》(Fire in the Belly)一书中,描写男人寻找自我的神圣之旅是一段又一段充满了变化的过程:“从笃定坚信到惶惑狐疑……,从无所不知到一切存疑。”一切存疑意味着一直处在交出自己、放手认输、失控的状态中。这和男人向来所受的训练完全背道而驰,他们从小就学着要驾驭、克敌致胜、坚强不认输、征服一切、永不低头。我这样的描述绝无丝毫不敬,相反地,我十分推崇这些德性。靠着这些美好的德性,使得男人击退敌人、保卫家邦、深入丛林觅食以养家活口、和兄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不畏艰辛攀过山头建立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