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23200000010

第10章 世界航天人物(4)

1948年6月,吉洪拉沃夫请求苏联炮兵学院院长布拉贡纳沃夫把他的研究报告列入学院科学大会的议程。虽然布拉贡纳沃夫本人完全站在吉洪拉沃夫一边,但因为有一些科学家有不同意见,没有马上决定接受他的请求。布拉贡纳沃夫最后同意,但要吉洪拉沃夫对别人的非难和嘲讽有思想准备。不出所料,有些人把他的报告讥笑为“幻想文学”,在“浪费时间”。但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支持他,并建议把他的研究成果纳入研究所的计划。1948年7月14日,吉洪拉沃夫在研究所科技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重新作了报告,但还是遭到误解和怀疑。

经过科罗廖夫的积极争取,在1948年的军事弹道科学院的年会上,吉洪拉沃夫作了题为《在现代技术水平下借助多级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人们似乎忘掉了过去的议论。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保护了这个“卫星小组”,使吉洪拉沃夫终于站住脚了。年会后不久,吉洪拉沃夫完成了二级火箭的分析,证明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上轨道。1953年,科罗廖夫试验设计局开展组合式火箭的试验设计,吉洪拉沃夫和他的“卫星小组”被吸收加入这个设计局的行列,不再处在半地下状态。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科罗廖夫和著名科学家凯尔迪什表示赞同,科罗廖夫还专门致信苏联部长会议,提出开展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工作。他称赞吉洪拉沃夫的建议是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重要科学文献。

第一颗人造卫星本体和星上设备是吉洪拉沃夫主持设计的。1956年底,吉洪拉沃夫建议“卫星造得小点,简单一点,最好质量为30千克”。科罗廖夫支持他的建议,并于1957年1月5日向苏联政府写报告建议准备两颗卫星。第一颗卫星命名为ⅡC(即俄文“第一颗卫星”的缩写),是一个铝合金的密封球体,直径为58厘米,质量为83.6千克,星上装有仪器设备和电源,壳体外侧安装4根杆状天线。1957年初,科罗廖夫请示加快卫星发射的准备。1957年8月21日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P—7洲际火箭。这时科锣廖夫不无幽默地开玩笑说:“马儿来了,伴侣(俄文‘卫星’一词的意译)在哪里?”科罗廖夫用这种火箭改装成“卫星”号运载火箭,而吉洪拉沃夫主持研制的CⅡ—1(CⅡ为俄文“卫星”一词的前两个字母)人造卫星也告完成,马儿和它的伴侣都有了。

1957年10月4日晚,在新建成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卫星”号运载火箭携带着CⅡ—1号卫星发射升空,进入近地点215千米、远地点947千米、倾角65度的地球轨道。它在轨道上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于1958年1月4日再人大气层烧毁。

吉洪拉沃夫于1974年3月4日逝世。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使他的名字永远在太空放射光芒。

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从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步一个脚印的钻研精神,而他与宇宙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幼年时期奠定基础的。小时候,母亲送给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在他心灵里种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1925年,13岁的布劳恩得到了奥伯特的著名著作《飞向行星际空间的火箭》,他很喜欢这本书,但由于他把精力放在了课外科目上,对学校教授的课程,尤其是数学没有学好,因此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的问题,感到十分苦恼。从此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数学。很快,不仅数学,而且他的整个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为了一名高才生。

1932年,负责固体燃料火箭研究的德国陆军少将沃尔特·多恩伯格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也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潜力,于是便把布劳恩调到自己手下从事液体燃料火箭研究。1934年,他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136千克和272千克推力液体火箭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等问题。同年12月,布劳恩领着三名机工,成功地发射了两枚A—2火箭,火箭垂直升高2.4千米。

从1937年到1945年,在布劳恩领导下,先后研制出A—5、A—4、A—9/A—10等地地导弹,“瀑布”和“莱茵女儿”等地空导弹,X—4和HS—298等空空导弹,HS—293等空地导弹,V—1等飞航式导弹。

A—4导弹即著名的V—2火箭(导弹),它与V—1等火箭一起,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军向英国伦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发射V—1和V—2导弹共12000多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运载火箭和导弹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它们在结构原理上仍然与V—2导弹雷同。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布劳恩和德国的主要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并来到美国。从此,布劳恩在美国的火箭和航天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先后研制出“红石”、“丘辟特”、“潘兴”等近程导弹,“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中程和中远程导弹。

布劳恩对载人航天很感兴趣,早在1947年1月,就用V—2火箭将果蝇送人高空进行实验,并成功地回收。1948年6月,他完成了《火星计划》一书,论述了到火星旅行的分阶段运输的设想。1952年他还提出了“轮状旋转航天站”和三级火箭飞船等设想。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美国原定发射卫星的火箭还未过关,是布劳恩领导研制的“丘辟特”导弹应了急,于1958年2月1日发射成功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首先把加加林送人太空后,还是布劳恩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保证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在1969年7月20日,实现了首次把人送上月球的夙愿。

多恩伯格

多恩伯格,1895年9月6日出生在德国黑森州吉森城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在本地上学,1911年至1914年在吉森学校读书。1914年应征人伍,在陆军服役。1918年,任炮兵中尉的多恩伯格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俘虏,在法国南部的战俘营中关了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多恩伯格获释,回到陆军工作。后来,他被德国军械局保送进入柏林理工学院深造,攻读机械工程专业,1927年毕业。1930年获硕士学位,然后又回到军械局接受研究火炮的任务。这样的学历和经历为他从事火箭研究打下了基础。

多恩伯格在军械局崭露头角。当时,陆军军械研究部长贝克尔少将是一名导弹专家,正领导火箭研究工作。他发现了多恩伯格的才华,1930年便任命多恩伯格为陆军导弹军需专家霍尔特希上尉的助理,负责研制固体火箭武器系统。多恩伯格阅读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火箭的资料,设计了口径为10~32厘米、质量为50千克的固体燃料火箭,射程有几千米,在哥尼斯靶场试验成功。这种火箭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多氏”投射器,在二战中投入使用,发射了约250万枚。

在1930年,德国已具备了发展液体燃料火箭的条件。多恩伯格对当时德国宇宙旅行协会和分散的五个液体燃料发动机研究小组作了实地调查,预测到液体火箭有着不可忽视的军事潜力,同时发现了一批富有才能的研制人员,如瓦利尔、里德尔、鲁道夫等人,特别是布劳恩这位对火箭很有抱负、不畏艰险且极富钻研精神的年轻人。他把这些有志者吸收到他负责的液体燃料发动机研制小组,集中力量发展液体火箭事业。

1932年,多恩伯格在库麦斯多夫炮兵靶场建成液体燃料火箭试车台。他将布劳恩从陆军固体火箭试验场调到新建的库麦斯多夫液体火箭试验站工作,同时把德国宇宙旅行协会的大部分成员和柏林理工学院的一批科学家聘请到这里,集智研制液体火箭。在多恩伯格的组织领导下,布劳恩研制成功一台小型液体燃料发动机,并立刻被提升为技术研究部主任;其他做出成绩的科技人员也都被安置在各个关键岗位。同年12月21日,布劳恩在库麦斯多夫试车台上试验一台液体燃料发动机,点火后发生爆炸,毁坏了试车台,好在未伤及到人。在场的多恩伯格并未责怪布劳恩和科技人员,而是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后来不到一个月,布劳恩领导的研究小组组装成一枚完整的火箭,采用液氧和酒精作燃料,把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从2891牛提高到9786牛。这枚称被为A—1的火箭在多恩伯格的指挥下诞生了。

这时,多恩伯格考虑到库麦斯多夫试验场不能适应大型军用火箭的研制需要,决定另外开辟新的研制机构和基地。后来选定了位于波罗的海边上的乌泽多姆岛作为新的火箭试验场,因为这里远离居民区,森林茂密,易于隐蔽,海陆交通都较方便,是火箭试验的理想场所。经批准后,多恩伯格在这个占地29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建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火箭试验场,后来闻名于世的佩内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就设于此。这里建有现代化的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推力为1957千牛的静态试车台、火箭材料实验室、液氧制造厂、大型生产装配车间等,距离火箭制造厂3千米左右的地方就是火箭发射试验场。多恩伯格被任命为德国陆军军需委员会火箭研究部主任兼佩内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司令员,统管德国三军分散的火箭研制工作。他在贝克尔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全权负责指挥火箭研制工作。

1940年后,德国当局赋予多恩伯格全面领导火箭的研究、发展、生产、部队训练、交付使用以及拟订、审批经费预算等工作,扭转了三军各搞一摊的混乱局面。多恩伯格后来回忆说:“我在接受任务后的最初几年,全权负责,独揽大权,只向军械局长汇报工作。从1943年开始,向最高司令部司令员汇报,到1944年便直接向帝国元首汇报。”多恩伯格将全部精力放在技术决策、制订计划和组织工作上,全力以赴地抓好新型火箭武器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实行统一指挥,避免了研制工作重复,易于组织协调,从而加快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和装备进程。

德国当局由于战争的需要,希望尽快研制出火箭。多恩伯格也曾说过:“我当时并不追求很理想的火箭,只要能上天就行。”开始,由于V—2火箭的零部件质量难以保证,又没有制导系统,因此其可靠性和命中精度都较差。多恩伯格又着重组织研究了无线电定向装置,改进了推进系统的关机机构,火箭的可靠性由最初的30%提高到了78%。此命中精度只能用于袭击大城市、港口等大目标。后来,多恩伯格还领导研制了一种叫“瀑布”的超声速地空导弹,但只试射了约50枚,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在他大胆而精心的组织下,1942年后成功研制出了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式导弹,将液体火箭推进到实用的战争舞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共发射V—1导弹8070枚、V—2导弹约4000枚。但是最先进的火箭武器也挽救不了德国法西斯覆灭的命运。

1945年5月9日,德国五条件投降,多恩伯格作为战俘被送到英国伦敦监狱关押两年。1947年,他获释到美国德顿的赖特帕森空军基地任导弹设计顾问,撰写了约50份有关火箭技术未来发展的材料。1950年,他受聘于美国贝尔航空公司,用3年时间完成第一架火箭飞机X—1的研制和试验飞行。后来还设计出作为“宇宙神”火箭上面级的“阿金纳”液体火箭,其在发射照相侦察卫星中屡建功勋。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多恩伯格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制订了航天飞机的研究方案,同时建议美国要有效地组织宇航研究,指出宇宙航行在军事上意味着作战领域的扩大,在政治上意味着国家威望的提高,在科学上将大大丰富科学家的知识领域。而且他还根据自己一生领导研制火箭的经验,提出美国宇航研究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对美国导弹武器和宇航事业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早在1942年10月3日,V—2导弹研制发射成功的时候,多恩伯格在佩内明德对部下发表讲话时就指出:“可以说我们已把火箭射人宇宙空间,并且首先使用了宇宙空间作为地球上两点的桥梁。我们已证明火箭推进对宇宙航行是切实可行的,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除了陆路、海上和空中交通外,现在还可加上无限辽阔的宇宙空间作为未来星际航行的一个新领域,这是宇宙航行新纪元的曙光!”因此,美国科学家施韦策对多恩伯格一生贡献的评价是:如果说有过一个人获得宇宙中的公民称号,那么,他就是瓦尔特·多恩伯格,因为他把一项军事任务变为了迈向太空的开端。

同类推荐
  • 本人独自在家

    本人独自在家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快乐的体验是求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帮助是引导。希望这套书能引导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成为小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 陪伴孩子成长系列神话传说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系列神话传说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宇宙中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世界上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也没有高高的山岭、茫茫的草原、深深的河谷,更没有活泼的小兔、小鹿和……
  • 泰山归林(人猿泰山系列)

    泰山归林(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近战勇士——冲锋枪

    近战勇士——冲锋枪

    一般来说,冲锋枪是指双手握持发射手枪弹的单兵连发机械。它是一种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比步枪短小轻便,便于突然开火,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和冲锋,在200米内具有良好的杀伤效力。
  •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历史掌故故事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历史掌故故事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现代科学呼唤“理解”科学的人才,现代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待科学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突破平面思维的束缚,到多维空间去邀游。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热门推荐
  • 网游之风卷残云

    网游之风卷残云

    风起云天云戏风,怒卷残云誓不从。天残吾命吾不止,起誓逆天转命理。
  • 带着狐仙去修真

    带着狐仙去修真

    与美丽狐仙的偶然相遇,狐仙带着冬雪修真,在这个修真路上到底有什么等着他们呢?获得千年尸王将臣的气息?幽冥十大鬼王的帮助?法术无边的雪歌殿主?妖娆魅惑的狐仙家族?想知道后面的故事,请期待《带着狐仙去修真》吧。
  • 厉鬼升仙

    厉鬼升仙

    面对升仙的诱惑,她使出浑身解数,万般柔情,搭上一世的时间,只为换来他心中的情。然而当她为他白头满头,皱纹纵横之时,面对他姗姗来迟的情意,她又不由退缩,哪怕等待她的是万劫不复,灰飞烟灭!她以为这便是结束,哪知却是开始……
  • 伏龙诀

    伏龙诀

    净坛使者临危受命,转世为一个名叫司羿的人,刚成年就被上古伊祁放勋时代尧帝身边的大臣览冥通过时空门带回到上古尧帝时期,司羿肩负拯救三界的使命与九头龙九婴斗智斗勇殊死搏杀,最终收服了九婴.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三界众生.....
  • 数据库

    数据库

    无论,天地万物,还是,地风水火,皆可为数据,
  • 我的超级朋友圈

    我的超级朋友圈

    一次微信升级,林峰神奇的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出现了许多大神,孔孟老庄,四大美女,神仙妖怪,一个个都是刷新三观的存在!貂蝉:艾玛,这面膜好用,我要推荐给我家小布也用!吕布:汗……武则天:求帅哥……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杜甫:楼上的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牛头和马面:楼上的几位别浪!阎王:小牛,小马,该干活了……林峰:各位大神有没有新出的好东西,n(*≧▽≦*)n……作者:卖萌可耻,拉出去续了!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好吧,这才是作者的心里话,么么哒n(*≧▽≦*)n)
  • 樱花落尽,你还在

    樱花落尽,你还在

    今天,我终于向你表白了呢。可是你给我的答复却是:“你作为一个女生,你能够矜持点吗?”我没说话,你也走了。我不知道你口中的矜持是什么意思,是指我向你表白,还是指我和我那帮整天厮混在一起的兄弟,或许你也不知道吧哦,原来真的像谣言中说的,你喜欢她吖虽然你拒绝了我,但是我还是好高兴好高兴,因为我终于知道,你喜欢怎样的女生了。你还记得吗?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装作很清高,很可爱,变得....一塌糊涂。甚至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在做什么了。hi,那个不喜欢我的,你,还好吗,我依然喜欢着你呢。我要像那句话一样“下辈子我要变成你喜欢的样子,然后不喜欢你。”---致那个......不爱我的男孩
  • 杨家将、阅微草堂笔记

    杨家将、阅微草堂笔记

    《杨家将:阅微草堂笔记(最新图文普及版)》收录《杨家将》和《阅微草堂笔记》两部作品。《杨家将》是一部明人写的讲史小说。杨家将故事成为小说之前,早已在民间流传,南宋话本和元、明杂剧中就有不少杨家将的故事,它和其它著名演义小说一样,由说书人的讲史嬗变而来,到了明代中叶,才有人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把它定型下来。《杨家将:阅微草堂笔记(最新图文普及版)》语言朴素,内容生动活泼,于粗犷中见流利,别具一种本色美,尤其是巾帼女将的忠勇战斗的事迹,特别能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昀所著,为“志怪”笔记体小说。
  • 野议

    野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后悠闲生活

    皇后悠闲生活

    穿越啦,遇到皇子啦,什么?一落魄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