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41500000064

第64章 体系化的时代(5)

当代戏剧家认为,像布莱希特那样把剧场当作一个思考场所,并不是戏剧的极致。一个清醒的观众固然要比一个迷糊的观众好,但清醒的思绪不一定要到剧场里来推衍。尤其在电视广泛普及之后,电视文化由于主持人的介入具有一种天然的“叙述体”功能,它的呈现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包含着一种很自然的“间离”效果。这样一来,布莱希特剧场的特殊魅力也就有了减损。

新一代的戏剧家们认为,人们有了高科技的电视、电影而还想到剧场来,从根本上说,是要追求生命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相遇。这种相遇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使人们能摆脱外界天天承受着的世俗逻辑框范,获得自由生命的释放。

人们有可能在剧场里努力排除种种障碍,坦示出潜在意识和潜在能量,使生命状态变得圣洁。这种排除和坦示,具有互相的诱导性和启发性,因此必须有聚合、有环境、有群体。

基于这种认识,冷静的理性思辨在剧场中不仅不是必需的,而且是常常需要被排除的。这种排除,不是让观众回到对戏剧幻觉的沉迷,而是更进一步,使之能逼视人类的质朴本体。相对于布莱希特所热恋的社会哲理和历史哲理,这种追求更形而上、更深层、更根本,大体可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这也就是“戏剧人类学”。

这一潮流的发端,可追溯到与布莱希特同时代的一位法国戏剧家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他当时影响不小,所提出的戏剧主张带有很大的幻想性,未能见诸实践,因而一时也难于被世人所理解。但无论如何,他在1938年出版的《剧场及其替身》(The Theatre and lts Double)一书,实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认为,真正真实的剧场应该带有原始性,能让人窥视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底蕴;而现代社会常常用过于文明的意识控制剧场,使之在无数言辞间把戏剧本应具备的恢宏气概搞小了。

他希望,能出现一种超乎逻辑、接通神话、疏于言辞、震慑感官、冲击潜在心志的“残酷戏剧”(a theatre of cruelty)、“总体戏剧”(total theatre)。

乍一看,阿尔托的理论是一种要回归于现代文明之前的复古理论,而实际上,由于他着眼于现代文明对于人类本性的流失,反而特别具有前瞻性。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文明展现出新局面的时候,他的这种戏剧主张蔚成风气、日见昌隆。

不难看出,如果以阿尔托的观念来看布莱希特,那么,那种社会哲理和历史哲理,那种在间离后所产生的理性思辨,都属于不真实的、被现代文明所控制的、沉埋于言辞之间的戏剧范畴。

但是,有趣的是,当阿尔托的主张要付诸实践的时候,布莱希特的意见又起到了间接的援助作用。

在我看来,所谓“布莱希特之后”,实际上也就是以阿尔托为源头的戏剧人类学潮流的渐渐展开过程。其中特别著名的戏剧家有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等。

布莱希特与当代戏剧家的差异,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间离”和“参与”这对概念上。

实际上,这对概念的含义,并不像字面上那样对立。

“间离”是要调动观众的个体主动性,使之在接受过程中克服消极状态,发挥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间离”是“参与”的基础。没有“间离”,也就没有一个具有主动性的观众个体,因此也谈不上真正的“参与”。布莱希特所不喜欢的那种让观众消融于情景幻觉中的状况,绝不是当代戏剧家所追求的“参与”。中间如果不隔着一个布莱希特,这两者是很容易混淆的。“参与”,只有产生在“间隔”之后才是深刻的。

通过“间离”,布莱希特唤起了观众的理性警觉,而当代戏剧家已远远不满足于此。他们从幻觉中“间离”出了观众,并不希望他们立即走向社会目的,而是希望他们把自身当作目的。他们深信,作为人本体的目的比社会目的和历史目的更为重要。因此,剧场的任务是让观众发现作为人类一员的自己。

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自己,与纯个体的自己不同,它需要在特别环境中由群体的密集聚合、由演员的深度刺激才能渐渐发现。因此,每个观众只有根据戏剧家提供的契机“参与”到环境和群体中才能达到目的。戏剧情节和情景,只是这种“参与”的契机,而不是这种“参与”的对象。

观众既然并不完全“参与”到一个既定的戏剧情景之中,那么,他们就要自己制造“参与”环境。这种环境,就是由即兴表演建构成的游戏。

之所以要赖仗即兴,就是要冲击密密层层的逻辑框范、情节框范,挖掘出重重障碍下的生存潜能即生命本相。因此,由这种即兴表演所建构成的游戏,实质上是一种极深刻的人性游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命仪式。

由于这种生命仪式是群体性的,因此这种游戏又接通着神话原型。

这条路途,与布莱希特由“间离”直通理性的路途大相径庭。彼得·布鲁克说:“间离效果和即兴表演的效果是既相似又相反的。即兴表演的冲击会摧毁我们的理智所设的种种障碍,而间离则是要冲击我们的理智,使之得到最好的发挥。”(《空的空间》)这就把两者的差别说得很清楚。

这种即兴表演由于要排除荫掩生命本相的障碍,因此并非随心所欲的作为,而必须辅之以一整套的训练技术。在这方面,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以往演员的训练是“积聚技巧”的技术,亦即“加法”的训练,而他所要求的训练是“去伪存真”的技术,亦即“减法”的训练。因此,他对发音、形体、动作的训练也就是排除障碍、发掘自然潜能的训练,使演员能够“抛弃他平日的假面具来揭示他自己,使观众有可能采取同样自我省识的过程”(《戏剧的“新约”》)。因此,他命名这种戏剧为“质朴戏剧”(poor theatre),而把演员的表演看成是“圣洁的献身”。

由于演员呈示的是一种圣洁的生命,因此,它也就足可消融历史。布莱希特强调历史化、史诗性,让演员和观众设想在每一历史机遇中所可以采取的选择;而格洛托夫斯基则从生命本相出发,让演员和观众以自身的真实生命与历史对峙,直至重建历史因果。这样,历史化、史诗性就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历史背后更根本的存在:人类学意义上的真实的人。

格洛托夫斯基说:

……一方面是先辈的生活信息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成见。二者之间存在着残忍而粗暴的对赛……当我们自己和他们对证,借以了解我们自己的时候——不是在科学意义上,而是在根本的和人生的意义上,重新创造历史的前因后果的时候,我们开始取得了经验。(《戏剧就是对峙》)

在这里,“间离”依然存在。不仅如此,“间离”还可以发展到对峙、对赛。当代戏剧家的“参与”,实质上就是对峙和对赛。有了格洛托夫斯基的这一说法,“间离”与“参与”的血缘关系就更清楚了。但是,也正是在他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布莱希特的“间离”已经失去目的。

由于布莱希特直接而强悍的社会理性目的被当代戏剧家取消了,因此,当代戏剧家比布莱希特更能自如地面对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等文化遗产。这些剧作未必能说明布莱希特所迷醉的社会哲理和历史哲理,却能理所当然地被纳入戏剧人类学范畴,经当代戏剧家重新处理而出现奇异的新面貌。

彼得·布鲁克有一段论述很值得注意:

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兼有布莱希特和贝克特的典范,但又超过这二者。在布莱希特之后的戏剧里,我们所需要的是要寻找前进的路子,以回到莎士比亚那里去。

布鲁克之所以认为早了数百年的莎士比亚超过了布莱希特,所举的根本理由是:“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反省和空谈并不使任何东西减色。”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当然是,布莱希特的缺点在于,反省和议论没有像莎士比亚那样从容和自然。

在布鲁克看来,莎士比亚其实也早早地运用了“间离”效果来刺激人的印象,他的办法是运用无法调和的对抗,运用“绝对令人反感的音符和不成调子的刺耳声音”,使观众产生“令人不安而难忘的印象”。这种论述,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英国评论家德·昆西所写的《〈麦克白〉一剧中的敲门声》一文。

德·昆西认为,当麦克白和夫人度过了人性和兽性对抗争逐的恐怖一夜,兽性占了上风,观众也随之而进入了一种心理定式;莎士比亚天才地用敲门声引进了清晨的突然来临,这看似寻常的敲门声极令观众震惊,原因就是突然阻断了昏沉沉的“黑夜心理”,以“砰砰砰”的音响唤起观众的理性复苏。这种分析,确实已非常接近布莱希特所追寻的东西,但莎士比亚又做得那样了无痕迹,起到了“间离”效果,而又像没做什么“间离”手脚一般。

莎士比亚这里的阻断之所以可以如此自然,原因是他并不想在这里索求理性结论,而只是探掘一种心理奥秘。由此伸发开去,从原始戏剧开始的其他戏剧现象也会对当代戏剧人类学家产生更多的诱惑。相比之下,布莱希特的功效范围,则比较局限。所以,布莱希特之后的戏剧,也可以说是在翻越了布莱希特的山岭之后重新接通大地、重新走向广阔。

例如,布莱希特曾从打破幻觉、故设间离的意义上高度评价中国戏曲。这确实也可称为中国戏曲与布莱希特的熔接点。应该佩服布莱希特以锐利眼光对中国戏曲的发现。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他对中国戏曲,主要着眼于表现形态上的虚拟自由,并不是在肯定中国戏曲所深藏的总体精神。相比之下,阿尔托在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中对东方戏剧的根本性称赞,更能接通东方戏剧的整体。

目前戏剧人类学家在倡导环境戏剧的时候,对包括中国古代戏剧在内的东方戏剧的原始宗教性、仪式性表示了巨大的研究兴趣,这就进一步超越了布莱希特。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查·谢克纳。他像阿尔托一样对东方戏剧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比阿尔托幸运,有机会亲临其境地考察了中国、印度、印尼等地的现存原始戏剧。他比阿尔托具备更丰富的现代人类学素养,以及更优越的从事戏剧试验的条件,因而能以洋洋洒洒的著作、轰动一时的演出建立环境戏剧的学说,并使戏剧与人类学产生了实质性的理论勾连。

在谢克纳的天地中,戏剧是人类不断自创的一种生态环境和心态环境,是人类本性的环境化。因此,生活和戏剧一直处于互融、互生状态之中,而且特别是那些互融、互生的部位更有人类学的价值。这一些,他都从中国和其他东方戏剧的原始形态中找到了有力的支持。他显然也受到过格洛托夫斯基的重要启发,但格洛托夫斯基更重视整套技术训练,而谢克纳则更重视戏剧游戏的仪式意义,因而艺术前途也更广阔。美国有一位评论家认为,二十世纪最有理论价值的四位戏剧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和谢克纳,也许不无道理。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新加坡

同类推荐
  •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主要内容分为“独特的汉字”、“甲骨文与金文”、“隶书及其子孙”、“文房四宝”等章节。
  • 话说手机产品设计

    话说手机产品设计

    手机功能的集成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休闲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手机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本书从重新认识手机的价值和如何进行规划、实现并提升手机的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分为绪论篇、环境篇、产品篇、形象篇和营销篇,从中可以了解和掌握手机设计、结构、工艺知识和技能,手机产品形象塑造方法,以及国内外手机品牌营销成功的实例等诸多很有价值的内容。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

    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

    作者多年研究中国电影历史、追踪电影产业发展和理论动态的成果。深入考察中国电影研究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趋势及不同媒体间整合对电影产业的深刻影响。对上海电影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留给今人哪些启示;作为产业发展与电影文化现象的“华语电影”运动路在何方等问题进行探讨。
  •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重点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叙事”、“现代性体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揭示和阐述改革题材电视剧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与特质,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的新探索和新尝试。改革开放30年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种典型形态,改革题材电视剧以其影像表意系统,生动、形象地表征了世纪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成为了“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热门推荐
  • 大风歌

    大风歌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集,字里行间尽是作者洋溢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 传奇小队

    传奇小队

    过着单身生活的张信于某日收到一封邀请函,将谜题解开后不料被卷入一场特殊的游戏之中。利用同事的死亡在第一场游戏里险死还生的张信本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一月过后,那该死的的游戏又开始了。
  • 空明

    空明

    这是一个平凡的作品,讲的是成长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部成长史,独一无二。故事中,你是主角。
  • 王妃王爷喊你回家吃饭

    王妃王爷喊你回家吃饭

    后宫,它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门学问。訾睆后宫标准:没长相不要,没爱情不要,没地位不要,没money不要。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安叶尘不要。“王妃,你为毛不要我?”某男泪眼涟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李春花返乡记

    李春花返乡记

    李春花系列合集,每卷故事独立无联系,不定期更新。
  • 裂地撕天

    裂地撕天

    神鬼难测的霸道机关术。恐怖渗人的诡异蛊术。摄魂夺魄的兰花惑术。强身悍体的请神巫术。变化无穷的通天幻术。偷财盗命的无双盗术。布阵引力的绝世千术。无声无息的索命杀术。一个精通外八门技艺的天才,意外重生在一个仙术浩瀚的世界。十三年后的记忆觉醒,以区区捕快之身,一步步成长为了搅动天下风云的绝顶人物。蓦然回首,醉卧苍穹,俯视天下。究竟是酒醉了他,还是他醉倒了整片世界。酌酒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闲庭散步时,却已裂地撕天。
  • 睥睨归天

    睥睨归天

    睥睨世间,争雄归天!当神圣不在,混沌充斥,少年如何在这强者如云的世间一步步成长。首发原创小说《睥睨归天》在创世中文网火热连载!
  • 矛盾婚姻

    矛盾婚姻

    不想离婚的年轻人来看看,代沟还在,父母的话不能全信,婚姻的选择,在于自己。
  • 遇到你,是我生命的劫难

    遇到你,是我生命的劫难

    其实人的一生中会对很多人很多人有感觉,但只有那么几个,或者一个,能走到你的战场,与你天雷地火,陪你万箭穿心,制造枪林弹雨,看你流血流泪。他瞄准你,袭击你,包扎你,掩护你,毁灭你。这是爱情给过我们最深刻的感觉,也是最好的感觉。而那些死在路上的战士,是没有墓志铭的。
  • 重生之铁血山河

    重生之铁血山河

    一个八零后的目光亲身看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场,误入山匪、被俘、与部队失散、独自与鬼子周旋、创立特种小分队、袭扰敌人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