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冬季推拿养生法 (1)
冬季推拿养生是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四时养生论述中冬季养生的理论为基础的。《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的“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四时”指的是四季。也就是说,人的生存要依靠自然界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生长发育。
四个季节里气候条件各有特点,冬季性寒,冬寒冬藏。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气渐渐旺盛,所以冬性寒。我们知道,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是一个收藏的季节,是一个养精蓄锐、以备来年的季节。冬季的气候特点,会影响到人体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肾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肾者,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所以有肾主冬之说。根据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其对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影响,《内经》讲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主要以养阴、补肾为主。
根据冬季养生原则,可以辨证地调整推拿手法的补泻,并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比如人体的腰背部,或者相关经络穴位,比如足少阴肾经的经穴上,选择适当的手法操作,调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功能,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保健的作用。
本章总结了冬季常用的推拿养生保健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冬季常见病、多发病的推拿保健方法,希望能为广大群众的日常养生保健提供一些可靠实用的信息和方法。
第一节 冬季气候特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是古人对冬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古人认为一年四季的更换是阴阳变化的结果。《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从秋到冬,阳气不断减弱,阴气则越来越盛。一年12个月中,冬季的3个月是自然界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期,阴长阳消达到顶点,此时阳光最弱,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盛极。此时草木凋零、虫蛰冬伏、万物闭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
整个冬季,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人称之为孟冬、仲冬和季冬。孟冬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10月,公历11月。此时秋季刚过,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果实累累,呈繁忙的收藏趋势。
冬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冬,即农历11月,公历12月。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仲冬包括冬至节气,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自然界阴阳转折时期,阴气上升到顶点,阴极而生阳,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季冬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12月,公历来年的1月。此时阳气渐长,自然界万物逐渐苏醒向外生发,季冬之时,虽然阳气呈上升趋势,但阴气只是从它的顶点开始下降,仍然占着绝对的优势,天气依然寒冷。
第二节 冬季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寒邪的致病特点
由于太阳辐射量的减少,气温过度降低,自然界表现为寒冷、冰冻、凝结等现象,故寒邪在冬季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寒邪束表 由于寒流冲击,气温骤降,影响人体皮肤汗腺的开合,使表层闭塞,腠理失于开泄,而引起恶寒、无汗等现象。
2.寒邪易伤人体的阳气 太阳辐射(尤其红光、红外线)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通过辐射传导对人体起到温煦、生化的作用。当太阳辐射和气温降低时,人体的温煦、生化作用减弱,因此,表现出由于寒邪侵袭而见水液澄澈清冷的现象,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由于温煦、生化作用减弱,人体脏腑功能相应减退,即阳气不足,在表则四肢不温,怕冷喜热,在里则见脘腹冷痛,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象细微等一派寒胜的症状。
3.寒性凝滞 由于寒冷,阳气的推动作用减退,全身的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因而使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结阻滞。《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所以称寒胜则痛。
4.寒主收引 寒邪侵袭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阻,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有资料证实,当气温低于15℃时,皮肤血管以收缩为主。
对于寒邪为病,古人还有很多论述,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还说:“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二、气候因素与冬季发病
现代医疗气象学对于气象致病的原因,提出了种种理论。认为:人体受到过度寒冷的刺激后,可使热平衡系统功能发生障碍。皮肤中的感受器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导致内分泌系统调节异常。寒冷对于适应能力低的儿童和老年人及危重病人的作用更加明显。
寒冷造成如下疾病多发:第一,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引起毛细血管的收缩反射。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气压的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开始增加。这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十分不利。第二,寒冷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血液黏性变大,血沉和血凝时间缩短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很高。第三,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肾上腺素增加也能造成血液黏性增加和血凝时间缩短。第四,冬季寒冷作用使毛细血管硬化,这与脑出血和中风(脑卒中)的发作关系很大。第五,寒冷气候也可以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运动减少,因而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此外,溃疡病在冬季气温骤降时,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衰退,胃肠道易于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从而引起复发;由于寒冷,鼻黏膜受到刺激,血管收缩,使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等,如流感、肺炎、气管炎等。
第三节 冬季推拿养生主要相关脏腑知识
一、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在志为惊恐,在液为唾。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相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2)主水。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3)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以气为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
(2)在液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三部分,这三者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
(4)在窍为耳及二阴。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二、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第四节 冬季推拿养生相关的
主要经络、穴位
一、冬季推拿养生相关经络与冬季推拿养生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等。我们前面讲过,冬季养生重在养肾,而肾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足少阴肾经是息息相关的。肾经的经气正常,肾脏的生理活动才能得以正常;反过来,如果外邪侵入,肾经的经气失常,那么肾脏的生理功能也将失常,会出现病理状态,也就是发生了疾病。
祖国医学对于经络和脏腑的关系,以及对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密不可分的论述,对指导推拿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推拿属于祖国医学当中的外治法,它通过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施以一定的手法来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推拿的方法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从而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这种由外调内的方法的原理,其根本的一条,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来调节经穴的气血,再通过经络来调节内脏的生理功能,离开了经络、腧穴,中医推拿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怎样调节经络的气血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推拿手法如同中药,即古人论述:“用推即是用药……”,推拿手法有补有泻,凡是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小、频率慢、顺经络行走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补法;反之,作用时间短、刺激量大、频率快、逆经络走行方向操作的手法都属于泻法。
冬季推拿养生,我们可以在足少阴肾经上选择一些轻柔缓和的手法,顺肾经走行的方向长时间的操作,就能起到补肾的作用。反之,如果是实证,我们可以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就能起到泻的作用。
冬季推拿养生重视养肾,因为肾与膀胱是互为表里的一对脏腑;同样,其表现在经络上,对我们推拿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络也是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一表一里的经络,这都是互为络属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
二、足少阴肾经及其相关穴位
(一)足少阴肾经的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部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