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8300000002

第2章 绪 论(2)

此说看似褒扬胡适,其实是将乃师王国维与胡适的方法做一分别。前者主张读书,后者实为找材料。王国维以为“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周光午:《我所知之王国维先生——敬答郭沫若先生》,见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165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这不仅批评疑古派,也针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科学主义。因为“胡先生想把国学开出一细帐来,好像是索引,一索即得。但是细帐开好后,大家便利了,也就不读书了”(蒋复璁:《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静安先生》,载《幼狮文艺》,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萧公权也主张在假设与求证之前,应有一放眼看书的阶段,以免“思而不学则殆”(《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7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往往在立论之后才大量补充材料,虽因悟性高而不至于大谬,毕竟有先入为主之嫌。选择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学术为题,用意不在申明其贡献,而在指出其流弊。用以比较的对象,主要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几位导师。后来写成的《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一文,虽然主角变换,立论基本是那次关于梁启超报告的引申。

现在反省,当时对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了解仍然表浅。尤其对于学者的身世交游缺乏足够认识,连王国维号观堂缘于京都亦蒙小野信尔教授赐教,论人论学,很难入木三分。或许因为对梁启超贬义过甚,讨论时有学者提出,评价学术,除非评论者的见识超过所评对象,否则难以征信。欧洲学者亦有人见解相同。此说多少有点悖论的味道,值得一评的前贤往往名重,后学高明与否,须待时间检验。但由此所得启示,是必须解决研究学术史的方法问题。追寻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为入手前提。

§§§第二节 学术史

“汉学”这一译名以及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别,历来认识不一。“国学”概念的争议更大,傅斯年等人甚至根本反对用这一名词来涵盖中国本土固有文化的研究。事实上,欧洲汉学本身并无后来学术界所认定的藩篱,国学也几经转折变化。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由发生过程的复杂事实来综合认识模糊概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比在抽象的语义学层面讨论其内涵外延更有助于理解其实际涵义,因为任何概念的抽象都后于事实,只能概括现象的主要和基本特征,不可能涵盖一切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概念的不确切恰好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书即是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概念并作为标题。

20世纪以来,国际汉学研究的发展与自我认识同步进行,汉学研究史始终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关注,除了专题性论文和目录学形式的成果(如考狄(HenriCordier)《汉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外;全面概述的论著有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为法国教育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所编《法兰西科学》第2卷(巴黎,1916)所写《汉学》,马伯乐(Henri Maspero)为“历史评论丛书”(BibliothequedeLa Revue Historique,Paris,1927)之一《最近五十年的史学与史学家》(Historie et Historiensdepuiscinqanteans)所写关于中国与中亚部分(这篇为法兰西亚洲学会********而写的综述,长达43页,分时期和门类评论20世纪头25年全世界中国研究的发展成果),俄国东方学大家巴尔托德(W.Barthold)撰写了《欧洲及俄国的东方研究史》(虽然初版于1911年,且以俄国为主,范围包括中世纪以来的整个东方研究,但后来再版时有所增补,而且汉学研究为其中重要部分。此书1913年译成德文出版,在欧洲影响广泛),德国的海尼斯(Erich Haenisch)写了《汉学》一书(柏林,1930);分国别的研究综述则有福兰克(OttoFranke)所写《德国的汉学研究》(见《东亚的新生——远东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集》,汉堡,1911),傅路德(LutherCarringtonGoodrich) 《美国的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in the UnitedStates,in:The Chinese Socialand Political ScienceReview,vol.15,no.1,Apr.,1931)等。

日本的中国研究在方法上多受欧洲汉学的影响,尤其重视收集整理学术情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利用其与欧亚各国的广泛交流之便,密切注意欧美各国的研究动态,对各种著作、刊物的出版,学者的研究动向及生平,相关学术组织与活动,均及时予以报道和评介。综合论文有岩松五良的《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の近状》(载《史学杂志》,第33编第3号,1922年3月),和田清的《西洋诸国に於る支那学の现况》(载极东通信社编:《北京周报》,第228—230号,1926年10月17日至10月31日),田中萃一郎的《支那学の沿革》(载《东洋学报》,第8卷第1—4号),石田干之助《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の现况》(载东亚同文会调查编辑部编:《支那》,1927年第 7—9月号)、《欧米に於ける支那学关系诸杂志》(载《东亚》,第7卷第10—12号,第8卷第1号,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专著则有石田干之助的《欧人の支那研究》(见《现代史学大系》,第8卷,东京,共立社,1932)、《欧米に於ける支那研究》(东京,创元社,1942)。国别的综述有松本信广的《佛兰西に於ける支那研究》(见庆应义塾望月基金支那研究会编:《支那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30),石滨纯太郎的《ロシアの东洋学》(载东洋史研究会编:《东洋史研究》,第1卷第6号,1936年11月),后藤末雄的《支那文化と支那学の起源》(东京,第一书房,1933),青木富太郎的《东洋学の成立とその发展》(东京,萤雪书院,1940)。

此外,欧洲有关汉学研究史的论著,多被及时翻译,如前述沙畹、马伯乐的论文和巴尔托德的专著,分别于1935年和1937年被译成日文刊载出版。被翻译介绍的还有戴密微的(PaulDemieville)《法国の汉学发达》(载历史学研究会编:《历史学研究》,第3卷第2号,1934年12月)以及《东亚》所载介绍苏俄东方学概况的论文(载《东亚》,第4卷第9、10号,1931年9、10月)。

国际汉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中国学者理当重视,加上当时中国学术界的主流派提倡按照西方汉学或东方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更需要了解动态趋势。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著名学者个人及其研究成果,而且不少人是由于留学等因缘,如冯承钧之于伯希和(PaulPelliot)、杨堃之于葛兰言(MarcelGranet)、姚从吾之于福兰克、郑寿麟之于尉礼贤(Richard Wilhelm)。因研究领域兴趣相同而有多人介绍的,则以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为典型。另有个别的国别研究,如王古鲁《最近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一斑》(1936年自刊本)。还有以专门为主线的综述,如姚从吾《欧洲学者对于匈奴的研究》(载《国学季刊》,第2卷第3号,1930年9月)。由于全面了解需掌握多种外语和多门学科的知识,否则应有长期情报积累,但中国当时这方面人才不多,语言好又具有相当研究能力者,多有各自的专门,不能全力以赴。最适宜此道的陈寅恪,归国之初曾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西人研究东方学之目录学,欲由佛经讲起。这实际上是为具体研究开道,而非一般性的概论综述。至于胡适、傅斯年等人,虽然泛泛推重国际汉学,留学期间所下工夫并不在此,很难全面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国际汉学的态势。

以国际汉学史为专题研究,在中国主要开始于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时一方面受日本的影响,易于获得日本学术界积累的有关信息;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受到局限,不得不回避某些课题。同时法、德等国的汉学家聚集北京,开办研究机构和杂志,而重要的参考书如法国的考狄所编《汉学书目》共5册(含补遗1册),1938年由北平隆福寺文殿阁影印出版,为汉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主要研究成果有梁绳祎的《外国汉学研究概观》(载国学书院编:《国学丛刊》,第1、2期,1941年12月、1942年1月),唐敬杲的《近世纪来西洋人之中国学研究》(载《东方文化》,第1卷第2期,1944),王静如的《二十世纪之法国汉学及其对于中国学术之影响》(载《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第2卷第8期,1943年8月),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的《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之法国汉学》(北京,1943),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虽然出版于1949年,据其序言,实际写成于1943年)。

另外,还翻译了不少欧洲、日本学者的有关成果,如石田干之助的《欧洲的中国研究》,海尼斯的《汉学》(王光祈译,“中德文化丛书”之六,上海,1937),福兰克的《德国的汉学研究》(杨丙辰译,标题为《现下在德国之中国学》,载《研究与进步》,第2期,1939年7月),青木富太郎的《东洋学之成立及其发展》(唐敬杲译,改题《六十年来日本人之中国学研究》,载《东方文化》,第1卷第1期,1944)。

不过,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虽然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汉学研究史专著,却不免以抄撮代著述之嫌,书中关于鸦片战争后汉学发达部分主要依据梁绳祎的论文,却未注明。时贤推重此书而未曾指出,不免失之于蔽。

抗战胜利后,中国再度陷入内战的旋涡,只有方豪等人发表过《英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载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12月20日)、《中法文化关系史略》(载南京《中央日报》,1946年4月26日)等论文,内容简略。此后,因政治变动,有关研究主要在台湾地区继续发展,先后成立了几个专门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各国汉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7)、《海外汉学资源调查录》(汪秋雁编,台北,汉学研究资料暨服务中心,1982),撰写了一批论文(参见《海外汉学资源调查录》所附参考书目)。这些论著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汉学研究的状况有较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但对于了解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汉学界,则提供的新信息有限,主要依据原来中外学术界的有关成果。

二战后国际汉学发生重大变动,汉学传统也成为一项研究对象和保护资源,欧美各国均有学者撰写国别的研究史。如戴密微的《法国汉学研究简史》(载东京东方文学研究所《亚洲论丛》,第11期,1966),米·苏远鸣(M.Soymie)的《中国研究》(载《亚洲学报》(JournalAsiatique)专辑《近五十年法国东方学:1922—1972》,1973),傅海博(H.Franke)的《德国大学的汉学》(威斯巴登,1968)等。甚至对于铁幕之后的苏联汉学研究状况,也有美国学者予以关注,撰写了《俄国的中国研究》(E.StuartKirby,RussianStudiesofChina,Totowa,N.J.:Rowmanand Littele-field,1975),并组织人力物力,设法与苏联汉学家沟通联系,由各方面的专家集体撰写了《苏联的前近代中国研究:近来的学术评估》(SovietStudiesofPremodernChina:AssessmentsofRecentSchol-arship,Gilbert Rozmaned.,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84),主要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进行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逐渐恢复,虽然在对战争的反省过程中学者们更多地受中国革命理论的影响,但对国际汉学仍予关注,尤其是对曾经给予日本东洋学和中国学影响极大的法国汉学,不断有所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以及美国的中国学影响日益扩大,重新检讨和调整原有的观念方法已不可逆转。为此,有人将欧美的东方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中发现利弊得失(参见福井文雅:《欧米の东洋学と比较论》,东京,隆文馆,1991)。

中国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关研究较为沉寂,20世纪50年代初杨树达曾撰文记述其与苏联汉学大家阿列克(V.Alekseev)的交往,而对欧美、日本,则主要视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环,如敦煌学史。此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学者或在专题研究中涉及相关的国际汉学史,如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香港,中国图书刊行社,1984)第17节专论《西欧汉学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或旧稿翻新,如梁容若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中的《欧美与日本的汉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机运》、《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概观》等数篇论文。

近年来,经人文语言学科的提倡努力,研究国际汉学颇成一时之热。相继出版了几个专门杂志,发表了一批论文译文甚至专著,国别的如严绍璗的《日本中国学史》,张弘的《中国文学在英国》,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综合的如金应熙的《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述评》;另有介绍美国、日本中国研究概况的资料性手册,并举办过专题研讨会。其实此事绝非易易,既要掌握若干语言和浩繁的史料,又须了解分化日益细密的各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且须兼顾中外两面,还要进而区别主从正邪高下优劣。目前所见成果,主要还在翻译方面,至于研究性、综述式评论则有概略而少辨识,个案式则具孔见而乏联系,且因操之过急而不免格义附会。就此而论,中外学术隔绝数十年,虽经恢复,毕竟时日无多,了解认识反不及近代学者之广且深。因为同时代者往往是师生同好,体会自然较后来人贴切。如对葛兰言的研究,现在连欧美学者也须以杨堃的著述为主要依据。而近年的相关论著却甚少引述近代学者的成果。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翻译和汇集前人成果,在编辑汉学研究史目录索引的基础上,精选(包括翻译)一些优秀作品出版,首先了解相关研究的源流概况,进而把握选择取舍的准绳,然后才能言及深入研究。否则,很难摆脱低水平的重复。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希腊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希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右旗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30个苏木镇。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绿洲各占三分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清代的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
  • 粽叶飘香:端午节

    粽叶飘香: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热门推荐
  • 青行萤草物语

    青行萤草物语

    青行萤草的超短篇小说,随便写写的那种。
  • 山贼纵横

    山贼纵横

    唐朝山贼纵横在一次战斗中穿越到了21世界的美国,而且身体变回了12岁少年时的模样。一个武艺高强的古代中国人,将在21世纪的美国遭遇哪些故事?他能否解开自己穿越重生的秘密?又能否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怀孕妻子的身边?这是一个名叫纵横的古代山贼纵横现代都市的故事。
  • 宅男领主之帝国时代

    宅男领主之帝国时代

    -你是要有尊严的死去。--还是要苟且偷生的活着?--万事皆虚,万事皆允!-陈宏不要脸的盗用着别人的台词,嘶声裂肺的做着战前的演讲。一个叫做陈宏的宅男,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带着他呢独一无二的‘帝国时代’系统,踏上了统一混乱的大陆的(bu)征(gui)途(lu)..
  • 曾经的曾经,我爱你

    曾经的曾经,我爱你

    三位仙女,出于好奇投胎人间,却带有仙女的记忆和天赋;三个普通男孩,却在同龄人玩耍的时候努力练习,成为亚洲第一偶像天团;三对情侣,平凡的时间,平凡的地点,平凡的邂逅,注定了不平凡的人生。坎坎坷坷,是否能互相信任?分分合合,是否还能在一起?
  • 魔武之道

    魔武之道

    一个天生废材,得无上魔皇和神秘古玉之传承,后因为家族覆灭,以魔入道,这一世,我定要快意恩仇,这一生,我定要逍遥世间,无拘无束……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也葬不了我身,我要这全世界万物生灵都臣服在我的脚下,待我他日成魔时,我定要杀尽天下,血染苍穹,让天地万物都在我的脚下颤粟,且看一代废材如何逆天成魔
  • 七杀战神

    七杀战神

    你,穿越了,变成沧龙国大将军的次子,楚七你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妻子,也有一位天生媚骨的青梅竹马你的人生看起来很完美,但一场变故,让你毅然决然踏入楚氏禁地楚氏奇门,你参悟了三门,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在你面前,无所谓天才,无所谓世家,更无所谓天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潇洒海归

    潇洒海归

    30岁的博士剩女秦娇原本在美国过她山高皇帝远的逍遥日子,结果禁不住开公司导师的高薪诱惑,卷起铺盖海归了。谁知这一回国,她的日子就彻底变了味。先是被老妈押着到处相亲,等她认清自己的灭绝行情之后,迅速逃到北京。进京之后,她的旧情人,蓝颜,闺密全部粉墨登场。人倒霉时是喝凉水都塞牙,她出门居然还被个开着豪车的小白脸给撞了。这还不算啥,省城的老妈仍旧坚持不屑地隔空给她安排相亲,男人相了一个又一个,秦娇哀叹,这剩女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啊
  • 妖尾裡真正的BOSS

    妖尾裡真正的BOSS

    妖尾裡真正的BOSS以經不是瑟雷夫了,因為他已經被魔王標記在必死清單上面了,而他被標記的理由……「所以說你現在這樣是瑟雷夫害的?」「他也算是做了好事呢,至少做出了一隻萬年蘿莉。」「什麼!所以說你跟瑟雷夫接過吻了?很好!我去去就回!」……之後所有的成員就盡力的去阻止他去宰了瑟雷夫。雖然這是很後面了。總之這是一部平常與戰鬥都在搞笑(盡量)的小說。PS:若角色名字跟大家所看習慣的不同,我在這裡說聲抱歉,一切都是翻譯的問題>ω<
  • 他是我老大

    他是我老大

    我,林小易,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因寻魂的安排,进入微易斯学院就读,顺便当下间谍。“喂!你准备在我身上蹭多久?”“嗯?”“看够了吗?”“啊!哦。”开学第一天,就遇上了千年大冰山,而且他的真实身份差点儿让我的下巴也掉下来。“我喜欢你。”“开什么国际玩笑!”“你不相信吗?”她回来了,我就要退出吗?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正视我对他的感情!但是,你为什么要如此对我?难道你情愿相信她,都不愿相信我。
  • 宫门阙:美人似毒

    宫门阙:美人似毒

    内定为皇后的堂妹投湖自尽,宫静言被逼为后。她有倾城的容颜,惊世的才华。她以为自己的命运是宠冠六宫,然后被遗忘、在孤寂中老去……她以为她就这样在平淡中过一生,顶着皇后的头衔,永远见不到他,永远沾不到后宫的明争暗斗……但是,终究相遇。他轻视她空有美貌没有才华,她脸上无波。他对她崭露的才华嗤之以鼻,她心上无痕。她淡如风、静如云,进宫两年见不到皇上也能自得其乐,独获专宠也不会兴风作浪。她要的很简单,一个男人的真心而已。但在帝王之家,这简单的心愿变得奢侈而过分一张白纸让他对她另眼相看,他试探、深爱,不愿放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