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8300000003

第3章 绪 论(3)

随着学科分工的日趋细密,对于学术史综述式的评论越来越成为初学门径,精深的分析则大体在具体研究时进行。再高明的学者,面面俱到地关照所有领域,也只能蜻蜓点水,在专门学者看来不免表浅。而像柯恩(P.A.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那样以问题为中心,虽然以本人亲历现身说法,其实还是专谈史法,而且主要以美国的研究背景为问题意识,恰好忽略了与中国学术界的关系。

总括20世纪国际汉学发展史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仅以域外汉学为范围,侧重于学术成果的分析评论,较少涉及和禹内的关系,尤其缺乏对于中外学者之间具体交往情形的描述分析。与日本学者的交流,尚有一些个案研究,中国方面如王卫平的《俞樾与日本友人的交往》(载《文献》,1989年第4期),唐振常的《吴虞与青木正儿》(载《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3辑),胡适与青木正儿,王国维、鲁迅、郭沫若与日本学者的交往以及田中庆太郎与中国学者的关系等也有论文涉及。日本方面如小仓芳彦的《顾颉刚と日本》(载《理想》,1972年第464号,另载《抗日战下の中国知识人》,东京,筑摩书房,1987)、《津田左右吉と中国》(载《历史学研究》,1972年第391号),樽本照雄的《刘铁云と友人たち——内藤湖南の中国旅行记を手掛りとして》(载《野草》,1975年第17号),中田吉信的《冈千仞と王韬》(载《参考书志研究》,1976年第13号),河村一夫的《郑孝胥と交涉のあつた日本各界の人人》(载《政治经济史学》,1986年第243号)等。美国傅佛果(J.A.Fogel)所著的Pol-iticsandSinology:TheCaseofNaitoKonan,1866—1934(Har-vardUniversity,1984),也仔细描述和深入探讨了内藤湖南与中国学者的交往。其另一研究数百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游记的新著,则涉及部分学者学生与中国学人的关系。

与欧美汉学家的联系,除19世纪的王韬与英国的理雅格(Jam-esLegge)、法国的儒莲(StanislasJulien)等人的交往外,较少论及。而在20世纪前半叶,国际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补互动,正是以学者个人及团体形式的广泛密切交往为基础。离开双方的实际交往滥加联系,往往格义附会。如有人以梁启超比附年鉴学派,真可谓两处茫茫皆不见,如同清末民初西学中源论的翻版。好比附是近代中国学术的一大弊病,梁启超本人也曾对此痛加挞伐。国际汉学研究虽然存在四裔偏向,关注的中心毕竟是中国;而近代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为本土,方法却主要借鉴异域,因而相互品评成为学术估量的重要甚至基本依据。各成系统只能割裂本来统一的学术。

观念的局限以外,资料不足当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各国汉学家的日记信函年谱自传等资料,除与学术密切相关者外,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不易。如内藤虎次郎与中国学者的笔谈遗稿,难以辨认;青木正儿的日记,也未现全豹。至于欧美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联系,更少记载面世。倒是中国学者较多记述了双方交往的情形,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而这些资料大都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披露。充分发掘域外及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的相关成果,与各种新出史料相互印证,使有关研究的深入进行成为可能。

§§§第三节 方法

治学术史往往面临两难:本来史料所出时间愈近于史事为愈可信,但学术评价却须经历时间检验,同时代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不得不留待后世。而后来者虽然可以凭借历史积淀,但仍须有所取舍,除非证明自己的见识高于前辈,否则所论难以征信,则复以前贤为依据。其间矛盾的焦点,在于史学首重寻求客观真相,而评价学术,无论当时或后世,均为一己之见的发挥,主观色彩极强,难以藏拙而易于露丑,稍有不慎,即流于凿空逞臆。因而近人有专讲史法者史学往往不甚高明之叹。中外学者如内藤虎次郎、胡适等人推崇备至的浙东史学大家章学诚,陈垣也讥为读书少而好发议论的乡曲之士。解决途径之一,是移植以往治思想史的主张,即将思想还原为历史,使主观变成客观。具体而言,即考察近代学者的相互联系,进而验证其相互评判,将主观的学术评价,变成探讨学者心路历程的事实分析。因此,与一般的学术史不同,本书所重不在学术成果的评介,而是揭示学者的学术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学者用笔写的历史固然重要,其言行同样也是值得深究的历史。认识后者对于理解前者尤为关键,而且如此一来可以寓史法于史学之中。

乾嘉以来,清学独重考据,以治经为统,结果小学大盛,附庸蔚为大国。清末民初,学术演变,经学解体,学者心力所集,由经入子入史。治学之道,要言之方法则一,具体而论,主要缘治经而来的校勘、训诂、考据之学,用于经史子集,当各有分别。此事章炳麟和胡适曾就治《墨子》之事有所辩论,胡适认为治一切古书的途径如一,“即是用校勘学与训诂学的方法,以求本子的订正与大义的考定”,不承认章氏所谓“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因而“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论墨学》,见《胡适文存》,第2集第1卷,264~270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1930。)。

经子治法的分别,是否如章氏所论,为一专门,治史则显然与治经不同。前者在校勘、训诂之后,最重要的是征故实显寓意以明义理。王国维、钱穆等人以史入子治经,即主张义理自故实出。这正是主观变为客观,思想还原历史。理解文献,须通晓全部字义、故实、寓意,其法大别为二,即文本与语境。胡适提倡考据、校勘但重古本,一般而言固然不错,但文本不通或误解,往往不在字义不明,而是故实不清,语境悬隔。只有通语境才能解文本。通语境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故实,相互参证,以解今典。经、子难治,主要即在资料遗留鲜少,无法解今典,不足以明语境,因而训诂难定,古义难求。这种情况,比照近现代史实尤为显然。有时甚至依据文献底本,亦不免隔滞误解。只有用功收集中外史料,相互比勘,了解把握各种关系牵连,解今典以通语境,文本所指之事及所寓之意,方可水落石出。

以胡适本人为例,其治学主观色彩不免过重。所究古代思想史,在通经、子之学的章炳麟和专攻西方哲学的金岳霖看来多是穿凿附会。其治清代学案,亦有此弊。梁启超指责胡著《章实斋年谱》对旧说下批评,不是做年谱的正轨。“与其用自己的批评,不如用前人的批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81页,见《饮冰室专集》,第1册,台北,中华书局,1972。)后来姚名达遵胡适所嘱欲加修补,不料可改之处太多,只好重写。姚著《会稽章实斋先生年谱》曾经梁启超校阅,与胡著不同处,一为只记述,不加解释批评的议论,以免失谱主原意;一为多引自述而少引论文(参见姚名达:《〈会稽章实斋先生年谱〉引言》,载《国学月报》,第2卷第4号(1927年4月)。);大抵是运用梁启超的方法。只是梁误以为考证的功夫,年代愈古愈重要,替近代乃至清初人做年谱,无须多加考证,因而难以解明相关故实和语境。所谓随事说明几句,仍然难免主观臆见。

说时容易做时难。尽可能详尽地收集阅读有关的报刊、文集、信函、日记、档案、传记、回忆录等资料,觉得窥大略不难,拿捏得当不易。就字义一般而言,读懂近代文献可以轻而易举,但史料愈近愈繁,不易收集完整,而故实激增,语境复杂,难以把握周详,理解起来自然窒碍重重。如日记、信函,除专为他人观看而作者外,不仅为第一手资料,且多记载不为外人道的秘事隐言。可是近人日记、信函或记载过略,或用词太晦,每不解其所指人事及用意。凡人误以为治近代史易作文章,实则多将能读懂的片段抽出,以外在观念组织敷衍,大量未读懂的部分则弃置不顾。此种偏向,为近年海内外中国研究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史料价值愈高的文本(如诗文、函札、日记),未解的语结愈多,利用愈难,愈容易被忽视。结果,一味走偏锋求新奇,史实的内在联系被割裂肢解,以外在观念重新组装的认识解释愈有系统,离事实真相愈远。只有比勘各种文献,掌握有关人事的相互关系,才能逐一解开语结,理解文本,进而发现内外联系,从虚实两面认识真相与真意。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大家庭

    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族,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来展现民族的团结与亲密。
  •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三个字为一句的语言,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这穷。”不仅归纳概括得非常精辟,而且比较符合科学知识。因此,笔者深受启发,思来想去,能不能像《三字经》那样,用几个字的文句,趣谈老北京呢?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盂县古建筑考释

    盂县古建筑考释

    古建筑文物,它的存在与大自然为伍,不可移动,不可再生。它是时代的象征,文化的沉积,无言的史书,凝固的画卷.本书收集了盂县部分古建筑的实物,包括他们的构件数据和现状照片,为我们今后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者”,永续利用这笔财富而尽我们的一点微薄力量。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热门推荐
  • 台湾资料清穆宗实录选辑

    台湾资料清穆宗实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宠奴

    宠奴

    一个女子遭遇背叛意外重生到一个戴罪之身的公主身上,成为众人奴役的奴婢,身心遭遇双重打击的她要如何生存下去?她用自己的力量赢得清白,也将自己暴露在他深思的目光之下。为了自由,她选择逃离,终将他惹怒。哪怕再爱再宠再痴,也不做你的奴!如果没有那场刻骨铭心的背叛,是否还会遇到真爱?这个锁,是为了和谁相遇。这个绊,是为了和谁相系。穿越时间的海,去承受你给的伤害,用心痛存下这份爱。
  • 散落的珍珠

    散落的珍珠

    本书源自七十多年前现代著名学者、作家陈西滢凌叔华夫妇的独生女儿陈小滢的纪念册,书中以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为背景,将伟大时代名家名人的墨迹出版,可以使读者触摸历史,感受名家的丰富的学识,闪光的思想和他们的人格魅力。
  • 琴之魂

    琴之魂

    千年的守候,是剪不短的情谊,还是痛彻心扉的痴念。见证青春的曼陀沙罗,火热的绽放,是否要续未了的缘。封印着远古力量的琴之魂,又将何去何从呢?几经轮回,却发觉仍在原点。“我不值得,你等待。”注:这是小殇的第一篇小说,可能写的不太好,请多多指教。
  • 三剑录

    三剑录

    山村孤少,带着邪魔降生,本该一生平淡,却因意外坠崖成神剑之主人,带着绝世医术踏上仙道求索的修灵之路……听说姻缘井中能看见的人便是缘定今生的那人,少女探头一望,那人不正是他么?为王位而争斗,为恩怨情仇而厮杀,命运最后却把他们推向了完全陌生的归途……
  • 雁西归

    雁西归

    出身京华勋贵,爹娘和如琴瑟,家中兄友弟恭,祖父更是摒弃世俗、悉心教养,带她领略另一个风华万象的人世——今生,定不能再看着家族走向覆灭;今生,定不能再卷入皇权纷争;今生,定不能再做那躲在家族羽翼下的柔姝。不擅心计的程曦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地又一次过上她开了挂的完美人生。以为终将守得云开,一道圣旨却将她与名满京华的纨绔恶少绑了终身——这种又一次先甜后苦的人生轨迹是要闹哪样?还让不让人愉快地重生了!
  • 错勾太子:逆天萌女狂妃

    错勾太子:逆天萌女狂妃

    在国家中,她是鼻孔朝天的秦五小姐。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生活,好容易盼来风光无限,却踏上了寻找父母的旅程。出了国家才知道,那所谓的先天高手,其实只配给人家提鞋。这怎么行,向来都是她欺负别人,她算计别人。她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呢。且看萌女如何驾驭历尽艰险,苦尽甘来!御神兽,欺骄女,泡帅哥……
  • 至尊古星

    至尊古星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为何世间无法师。一个少年,脑内的七重星印,体内的至尊学府。背负神秘身世,召唤古星投影,练就不灭星魂体。他,将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改变这个世界
  • 致命狂妃

    致命狂妃

    她,是杀手王者,生杀予夺,我行我素,大楼引爆,异世重生,面对家族灭门,血腥在一次渲染她的手。他,是大兴的绝色王爷,铁血冷酷,却一眼相中了她。“放眼天下我不会为任何人卖命。”两人对崎,她狂傲至极的话语,简直如同一个君王般让人膜拜。异世纵横,弱肉强食,遇神弑神,遇魔诛魔,问鼎天下,笑傲江湖,万里狂沙征圣狐,天下狼烟,血战杀戮,狂傲如她。乱世之战,烽火倾城,谁能主宰?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