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600000030

第30章 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2)

人心生意无息,故心的活动无息。心之发为意,意有隐显,显著的意有纷纭生起和专一翕聚之时,隐蔽的、潜藏的意则无时或息。所以说“静非无意而动非始有”。心的寂与惑也是如此,虽念虑灭息而意绪犹存。如兢兢业业是惧之意,怡静自如是乐意。此意非以寂感言,而是时时存在的。圣人效法天则,故“常有意而常无意”。有即随万物俯仰流行,无即不执滞于方所。圣人亦动静合一。动静合一是天地人之道的总法则。所以,必即动以求静,即已发求未发。所谓寂然感通不是以时位言,而是以价值言,指人心无私欲之时的不同感应方式。

欧阳德的动静合一,寂感一如,也有得于王阳明。王阳明在良知的动静、中和问题上,主张良知本身超越动静,动静自理欲分,他说: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

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传习录》中)

这种以价值言动静的思维模式,是王阳明对道德问题的一个强势的肯定。这是同他“动时念念致良知,静时念念致良知”的思想一致的。这一点也为欧阳德所强调,他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在良知上用功而不拘执于动静。在良知上用功,无分动静,下学上达,致和即所以致中;在动静上用功,只在意念上为善去恶,于良知本体不发生影响,则徒见其憧憧往来,劳攘繁琐。虽然良知表面上静了,但私意潜伏未去,仍然会旧病复发。而且在动静上用功,则有动时一良知、静时又一良知,分良知为二之病。故欧阳德说:“良知上用功,则动静自一。若动静上用功,则见良知为二,不能合一矣。”(《答问》,《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欧阳德主动静合一,即和求中,他对于割裂这种关系的种种学说,皆给予批评。他批评较多的,是聂豹的“归寂”说。他的即动求静、即已发求未发的思想,便是针对聂豹动前求静、已发前求未发的说法提出的。这一点,与同门邹守益大致相同,但论证角度不同,他说:

隐显动静,通贯一理,特所从名言之异耳。故中也、和也,其名则二,其实一独知也。故是是非非者,独知感应之则,为天下之达道。其知则所谓贞静隐微,未发之中,天下之大本也。就是是非非之知而言,其至费而隐,无少偏倚,故谓之未发之中;就知之是是非非而言,其至微而显,无少乖戾,故谓之中节之和。非离乎动静显见,别有贞静隐微之体,不可以知是知非言者也。(《寄双江》,《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四)

动静隐显,是良知的不同状况。良知有体有用,其体即知是知非的道德主体,其用即现实认知活动。“天下之达道”,即后天道德认识活动、道德评价活动;“天下之大本”,即进行道德认识、道德评价的先验主体。这个先验的道德主体是贞静隐微的,不偏不倚的,故谓之中。这个先验主体在没有受到物欲的障蔽下发自本体的是是非非的活动,是外化的,是彰显的,无少乖戾,故谓之和。中和体用不二,非离现实的“动”之外,别有所谓“静”。所以,欧阳德说:

未有绝无知觉时,则无时不发。无时不发,则安得有所谓未发之前?而已发又不可以谓之中,则中之为道,与所谓未发者,断可识矣。又安得前乎未发,而求其所谓中者也。(《寄双江》,《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四)

也就是说,无一刻无知觉,无一刻非发。并无未发者在已发之先。故求中必在已发上。聂豹认为,良知的虚灵是体,知觉是用,故须先回复先天虚灵之体,此即“归寂”,也即“致中”;而寂有感的效验,中有和的效验,归寂自能通感,致中自能致和。欧阳德认为,未发必表现为已发,良知必表现为具体事物上的是是非非,致良知必表现为格物。如果割裂未发与已发,致知与格物,则堕入两种偏向:俗学所谓格物,无良知指导,陷入功利之习;俗学所谓致知,无格物实功,陷于空虚之禅学。他反复强调,中与和不是前提和效果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即此即彼的。功夫不专在中,也不专在和,致和即所以致中,致中即所以致和,通一无二。

欧阳德对于聂豹的批评,抓住其背离阳明所提倡的动静、中和、致知格物、体用不二的原则,在动前求静、和外求中的错误,表现出维护师门的坚定立场。

三对体用合一的发挥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综合,宋儒许多互相对立的概念,阳明都看做统一的,刘宗周曾指出这一点,说阳明一生精神是“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明儒学案·师说》)。

王阳明正是以这种“无之不一”,救治当时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的弊病。阳明这种无之不一,是他高度的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欧阳德继承了这一点,他着重发挥的,是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他对良知与一般经验知识的关系,对动与静、中与和的关系的论证,都紧紧抓住这个中心原则。在他思想中,良知的任何属性,都是体用合一的。比如,在良知本身这个层面,性是体,觉是用;在形上形下这个层面,性是体,善之流行是用;在“觉”的本体和功用这个层面,觉是体,照是用;在良知与一般经验知识的关系上,良知是体,视听言动是用;在“理一分殊”上,理一是体,分殊是用;天地万物一体之心是体,亲疏内外之条理是用。皆体用一如。

在体用合一的观照下,欧阳德对王学乃至整个宋儒的天人一本论有独特发挥。天人一本是儒家全部理论的基础。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它的突出表现。天人一本是说,天与人都受同一个原则的指导,天地万物之理、人之理根本是一个,人的性质与活动准则是天道的一部分。宋明理学特别是其中的心学大大地突出了这个方面,把心作为天、道的浓缩的表现。如陆九渊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有“只心便是天”、“良知即天”等著名命题。欧阳德用自己独特的形式,阐发了这种人得于天,又统御天的心学根本思想。他说:

道塞乎天地之间,所谓“阴阳不测之神”也。神凝而成形,神发而为知,知感动而万物出焉。万物出于知,故曰“备于我”;而知又万事之取正焉者,故曰“有物有则”。知也者,神之所为也。神无方无体,其在人为视听、为言动、为喜怒哀乐;其在天地万物,则发育峻极者,即人之视听言动、喜怒哀乐者也。故人之喜怒哀乐、视听言动,与天地万物周流贯彻,作则具作,息则具息,而无彼此之间,神无方体故也。视听喜怒之外,更有何物?盖古之言视听喜怒者,有见于神通天地万物而为言。后之言视听喜怒者,有见于形对天地万物而为言。通则一,对则二,不可不察也。(《答项瓯东》,《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三)

这一段话,表达了欧阳德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根本见解。首先,他认为人是道产生的,人的形体和精神皆得于道。道是一切物及其活动的总和。人为万物之灵,代表了精神活动的最高发展。具体物是人的精神甄陶、规范的结果。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人代表的宇宙法则又是事物正确与否的最后标准。人的一切活动,是由精神支配的,这个精神是与宇宙精神同一的。宇宙精神的功能在生长发育万物使之各致其极,人的精神的功能在于支配人的一切活动。二者是同一的道的不同层面的运用,也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人这一认识主体,给了客体以性质,人所认识到的客体的性质,实际上即人的性质本身。所谓“神无方无体”,即宇宙精神的运动是没有固定的时空方位可言的,它周遍浃洽于一切时、一切地。人的修养,就在于体会到、领悟到人与天地万物的这种同一,体会到、领悟到道在人与物表现上的一致性。而把人和物作为截然相离甚至互相反对的两种实体,是完全没有知解力的。

欧阳德的这一观点,把主体精神作为客体所从出,这与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但与王阳明的论证角度不同。阳明是从主体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精神的主宰和支配、道德理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根源这个方面来论证,而欧阳德则从主体、客体的活动都是道的运作的不同表现,主体是客体的陶铸者规范者,又是客体意义的赋予者这个角度来论证的。阳明主要从道德立场立论,欧阳德则扩大到本体论。从这里也可看出欧阳德对师说发挥的重点所在。

同类推荐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为国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生命信息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管理的人本哲学思考

    生命信息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管理的人本哲学思考

    本书包括信息世界的哲学解析、灵魂信息论、人的自需属性、人的共生属性、人性的基本矛盾、科学的长生不老等共七章内容。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热门推荐
  • 月照多情

    月照多情

    一个不小心,遭遇车祸。张眼,看著镜中的样子,整整愣了半天,这个倾世女子是她?突然,一个自称世子的绝世男子和自称王爷的妖孽男子闯进了她世界。一个温柔似水;一个傲睨自若。一心以为温柔似水的他是她的良配,却不想,这是一埸阴谋。在她心灰意冷的时候,另一个他来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攻击,令她不敢信任爱。经过他一次次的攻略,下决心赌了一次。终于…“我本以为,一切都是月照多情,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
  • 痴情总裁守护爱

    痴情总裁守护爱

    她与他。有过一段不理想的婚姻,因为他的自私。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她恨他,既然不爱他,为何还要来折磨她。他与她。他第一次见他,就对她产生了好感。可她却已是好友的妻子,当他再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她又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这次。我一定要把你拖回家,坐我宫皓泽的女人,一辈子。还有她与他,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 修真道士在都市

    修真道士在都市

    主角白浩天因为一场车祸而处于假死状态,后被老道士所救,学得老道士真传,受命来到都市保护天生寒阴体杨的菲雅。进而开始了一连串与妖魔鬼怪的搏斗……然而再一次战斗重无意中知道了一直藏在自己身上的秘密...九霄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仙之路.......
  • 我的全才老婆

    我的全才老婆

    ”我老婆是游戏界的传说,我老婆的老婆是音乐界的传说。“”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打酱油的(泪目)“本书又名《我老婆才是主角吧》。
  • 彼岸之楼兰乱

    彼岸之楼兰乱

    一个人生中的错误,迫使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而故事从死神接吻开始。楼兰梦楼兰,彼岸接彼岸,长生盼长生,无奈归忘川
  • 星海神帝

    星海神帝

    当你在地府中获得机缘,以为可以返回地球,却误入修行界时,你会怎么做?当你发现自己身怀五系杂灵根,只能在凡人城镇摸爬滚打时,你该如何面对?当你的新婚妻子被家族强行送入山门,当你被人毁约冷落之时,你又将如何选择?是保持沉默,还是……逆天崛起?!
  • 六界王子恋爱史

    六界王子恋爱史

    他们本都是6界的王子,可是阴差阳错,遇见了她,而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她会为爱的人死,会陪自己的朋友到地老天荒,但是,她早已不记得自己曾经爱的人了,她这次又会选择谁呢?
  • 杀死老王

    杀死老王

    一个外号叫地瓜的房产销售员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老婆和隔壁老王搞上了,于是,他决定杀死老王。其中发生一系列搞笑的事。
  • 万世魔尊

    万世魔尊

    河东村普通少年,偶然得神秘晶体,学天地神玄诀,一心提升实力想为父母报仇,却在无意之间,揪出天地间消失已久的魔…“以魔行正道,有何不可?”“为什么,你们不肯容我?”“非要逼我…”
  •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崛起于落后的农村,出身于白面书生,成名于拯救大清。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湘军之父、洋务之父,大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打造出了战斗力强劲的湘军;他长着一副奸臣短命之相。却成了万人景仰的盖世功臣;他功高震主,令皇帝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梁启超推崇他,李鸿章继承他……在他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体现。他享尽了功名利禄,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