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管理者来说,个人才能重要,用人更重要。同样是经营巴蜀之地,刘邦的才能和诸葛亮相比,可以说是相差巨大。但是,刘邦暗渡陈仓出汉中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中间征战无数,其间虽然也有败绩,但是最终赢得了天下。而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中间的原因就是在用人之道上:刘邦所有的事都交给臣下去处理,自己只负责全局;而诸葛亮则是从头到尾,事事都要过问。
也有人曾用“陈平不知钱粮之数”来劝过诸葛亮,让他把事情多交一些给别人做。但是诸葛亮说,因为先主托孤给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事无巨细,总要自己亲自去做才放心。
“陈平不知钱粮之数”,是汉朝发生的一件事。刘邦死后,陈平和周勃同为左右丞相。一次,汉文帝问周勃,现在全国一年抓起来的犯人有多少?周勃回答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收入的钱谷有多少?”周勃又回答不出来,羞愧得汗流浃背。
这时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有负责管这事的官员。”汉文帝又问是谁负责这些事。陈平回答:“陛下如果要问判刑的人数,可以问廷尉;如果要问钱谷的收入,可以问粟内史。”
汉文帝听了很生气,就说:“什么事都有人管,那么还要皇帝做什么?”陈平不慌不忙地说:“皇帝管理臣下。丞相的职责是帮助天子治理天下,让四方诸侯服从,让老百姓归顺,让文武百官各尽其责。”
文帝听了,很高兴地夸陈平回答得好。周勃私下就责怪陈平说:“你为什么不教我这样回答呢?”陈平笑着说:“你坐在丞相这个位置上,难道不知道丞相该做什么事?”周勃惭愧于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就称病辞去了丞相职务,于是只剩下陈平一个人做丞相了。
蜀国并非没有人才,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诸葛亮很多事都不放心让别人去做。比如魏延,就曾经对诸葛亮提出过很好的计策,但是因为谨慎,诸葛亮没有用魏延的计策。这中间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不敢放权。还有马超,当初在西凉时,和曹操单挑,杀得曹操割须断袍。但是马超自从跟了刘备后,就一直默默无闻了。什么原因?有人说是马超不敢做什么了。错,其实是诸葛亮并没有用马超做什么,只是让他镇守一个关口。可以说得上是大材小用了。
历史上还有一个会用人的人物——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首诗,仿佛又把人带回了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想魏武王曹操,当年是何等的气概,扬鞭催马,征战南北。曹操的政治抱负很大,在用人上,更是气度过人。
曹操和袁绍一起起兵讨伐董卓,袁绍问曹操如果这次不能成功准备怎么办。曹操反问准备怎么办。袁绍当时的回答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而曹操却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意思是说,用天下人的才智,用正确的方法来使用,这样就可以了。
袁绍当时势力很大,占尽地利,所以就很自豪地向曹操展示自己的实力。但是曹操的方法似乎更高明一些,他想的是怎样用人来争取天下。果然,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最后灭掉了袁绍,可见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袁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可是袁绍却不能善用人才,导致最终失去了天下。以至于后来曹操叹道:河北忠义之士,怎么如此之多,可惜本初(袁绍字)不会用人,要不天下到底属于谁还未可知。
曹操打败袁绍后,在缴获的文件图书中发现一些书信,是曹操手下人和袁绍暗中通信所写。有人就对曹操说,可以按照姓名核实,把这些和袁绍暗中来往的人都杀掉。曹操这样回答:“算了,当时袁绍那样强大,我自己都不敢肯定能赢,何况别的人。”他让人把那些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用人的度量,他手下人和敌人私通,他有机会知道是哪些人,但是却不去追究。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当时自己都岌岌可危,别人有些想法应该是可以原谅的。如此深明大义,那些暗中想要投靠袁绍的人除了心中说声“惭愧”外,日后肯定会忠心耿耿地服从于他了。
作为管理者,曹操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庞德原来是马超手下的大将,马超败给了曹操,带着庞德一起投靠了张鲁。张鲁败给曹操,庞德感激曹操恩义,投降了曹操。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命于禁带兵去救援,庞德自荐愿为先锋。这时于禁手下人对于禁说:“庞德原来是马超手下的副将,没办法了才投降的。现在他的故主马超在蜀国为官居‘五虎上将’,他的哥哥庞柔也在西川当官,用他做先锋,是泼油救火。将军为什么不去找魏王,让他另外换一个人?”
于禁听了这话,连夜就去告知曹操,曹操一听,这话有道理啊。马上把庞德叫过来,要他交出先锋印来。庞德听了说:“我正打算为大王出力,为什么大王现在不肯用我了?”曹操说:“我本来对你没什么猜疑,但是现在马超在西川做官,你的哥哥庞柔也在那边做官,都是在辅佐刘备。就算我不怀疑你,可是别人都会说啊。”庞德听了,脱下帽子叩头,直到头都叩破流血了。他对曹操说:“我自从投降大王后,一直感激于大王对我的厚恩,愿以肝脑涂地报答大王。为什么大王要怀疑我呢?我以前在家时,和哥哥住在一起,我嫂子很不贤惠,我喝醉酒了就把她杀了。我哥哥恨我到骨髓,发誓再也不见我了,兄弟情义早就没有了。我以前的主人马超,有勇无谋,现在兵败失去了领地,一个人去了蜀地。现在我和他各事其主,以前的恩义也早就断绝了。我感激大王的知遇之恩,怎么敢生出异心来呢?愿大王明察。”
曹操把庞德扶起来,抚慰他说:“我知道你是忠义之人,前面的话是为了安别人的心,你可以努力去建功立业。你不负我,我也肯定不会负你的。”
庞德回家后,叫人造了一口棺材。第二天,庞德宴请亲友,把棺材放在堂上。亲友们见了,都问:“将军现在要出去打仗了,为什么要用这样不吉祥的东西?”庞德对亲友们说:“我受了魏王的厚恩,发誓要以死报之。这次我去樊城和关羽决战,我若杀不死他,必定被他杀死。如果打不过他,就算他不杀我,我也应该自杀以谢魏王。所以先准备了这个棺木,表示我决不会就这样回来。”
众人都对庞德的言语表示叹息。庞德又叫妻子李氏和儿子庞会出来,对他妻子说:“我现在做先锋,于情于义都应该效死疆场。如果我死了,你好好养大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天生异相,长大了肯定能为我报仇。”他的妻子和儿子哭着为庞德送行。
庞德在路上又对部下将士说:“我这次去和关羽决一死战,如果被他杀了,你们就把我的尸体装在这个棺材里。如果我把他杀了,我也会把他的首级装在这里面,拿回来献给魏王。”手下的部将齐声说:“将军这样忠勇,我们一定全力相助将军!”
曹操听人报告了庞德的这些言行,说:“庞德这样忠勇,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庞德和关羽作战时,用箭射伤了关羽,但是,关羽用水淹了于禁的军队,打败了于禁。庞德和于禁也被关羽抓住,于禁一见关羽,就伏地求饶,要求投降。而庞德宁死不屈,最后被关羽所杀。
庞德跟随曹操时间并不长,而且是从别处投降过来的,就因为感激于曹操的厚恩而以死相报。由此可见,曹操深得人心,可以让人这样以死相报。
三国之曹操、刘备、孙权都会用人,其中最会用人的是曹操。孙权对曹操用人之术曾经这样评价过:“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于孙权来说,他只想保住江东这片父兄传下来的基业。而刘备,想的也是怎样把曹操打败,自己做皇帝。而曹操的肚量明显大于二人,因为曾有好几次,曹操想找机会把孙刘二人收到自己手下。孙权有段时间还真的向曹操称臣,表示归附,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是也算是对曹操的一种认同。三分天下,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共占其一,这和曹操比另外两位更会用人是不无关系的。
现代管理中,人才的流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公司大喊人才难找,一方面当人才离开时,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又不懂得该用什么方式留住人才。
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人才,管理者对他们的信任和重用,会充分调动他们潜在的能力,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感激之心,从而去努力为公司做事。
决定一个公司成功得失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公司管理者的用人之道,管理者用人是否得当,更大程度地体现在管理者用人的度量上。聪明的管理者,懂得用人唯才,不会为了个人恩怨和一些小事来计较。和打仗一样,管理最重要的也就是用人,很大程度上,管理的好坏就体现在用人的得失上。曾经有一个公司老总这样说过,把我的公司全部拿走,只要把我的人才留下,我还能重建一家公司;把我的公司留下,把我的人才弄走,我的这些资产终究也会失去。
任用人才,就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让人才得以展其所长。当年巨人集团倒闭后,史玉柱东山再起时,他带领的人是巨人集团的原班人马。虽然欠债几个亿,但是,公司那些创建之初的人才还在。这些人能留下,是他们对史玉柱个人能力的信任,也是史玉柱管理能力的体现。
我一朋友是一公司的董事长,有一次见他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没有这些朋友,我什么也做不了。”这位朋友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人,我诧异他说出这样的话。他对我解释,他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属下那些人才能完成。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其实是公司所有员工集体力量的体现。
朋友的公司实行的是股份制,他让那些高级管理人员成为公司的股东之一。这样做,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使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去努力、去拼命。朋友的做法,就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实行了股份制,人人都是公司的主人,大家做事不只是为了某个人,或者那仅有的薪水。这样的制度,当然更能唤起下属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