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有才能是好事,但是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是比才能更重要的事情。
三国后期的魏国大将邓艾很有才能,和钟会一起带兵攻打蜀国。他带人翻过千山万岭,直至成都城下,蜀后主刘禅投降,蜀国被灭。
邓艾以奇兵灭了蜀国,自认为自己功劳很大,目空一切起来。当时,魏国当权的是司马昭,他早就对邓艾有防范,怕时间长了生变,就下诏让邓艾回京城当太尉。看上去好像是升了邓艾的官,其实是想借此机会夺了他的兵权。
虽然邓艾是个领兵的将才,却没有知人、知事的政治眼光。这种时候他还没有看出司马昭对他的防备之心,还在想着自己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没完成,就是灭掉东吴。邓艾上书给司马昭说:“我军现在灭了蜀国,应该挟胜利之势,趁机进攻东吴。东吴现在听说蜀国被灭掉了,一定是人心恐慌。我们如果出兵,肯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很快就可以灭掉东吴。为了兵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整,到时能一举灭掉吴国,我想先领着这边的几万兵马作好准备。”
那边司马昭正在怀疑邓艾,这边他却还在坚持不肯放弃兵权,甚至连升官的机会也不要,还说什么是为了收复蜀国。这让司马昭疑心更起,他命人去邓艾那里,责备他不该自作主张封赐蜀后主刘禅。邓艾振振有词地说:“我出征蜀国是奉朝廷之命,是为了朝廷做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封赐刘禅,是为了做样子给东吴看,表明朝廷的仁慈。这样可以感化东吴为安定东吴作准备。如果这个命令等朝廷来下,蜀道艰难,往返需要时日,对国家的安定不好。《春秋》上说,士大夫出使,只要对社稷国家有利的事,皆可以自己做主。邓艾虽然不敢自比古人,但是对国家有害的事,相信不会做。”
连古人的话都搬了出来,邓艾也够天真的。这让司马昭更加不放心了,朝廷中那些妒忌邓艾的人也纷纷上书弹劾邓艾,说他存有叛逆之心。最后,司马昭派人去把邓艾抓了起来,然后在押送他回京的路上,想办法将他杀害。
用兵打仗,邓艾可称为天才,但是没有周密的、看得更远的政治眼光,所以最终导致了他功成身亡的人生悲剧。也许邓艾到死都没明白,自己才能出众,智慧过人,又为国家立下了大功,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
纵观历史,这类只会打仗却因为没有更高的政治眼光惹来祸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事件的主角无不是一时人杰,但是,当他们到达一定的人生高度时,就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不懂得进退适时,而落得不好的结局。
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张良,据传是早年得一位老人传授《太公兵法》,苦心研读终于有所得。张良读书有了本事后,就开始想找到一个能够用他的人。秦朝末年正是乱世,各路英雄云起,张良用《太公兵法》中的一些观点来和他们谈论打仗的事情,却没有人能理解。最后,他在带着一百多人去留城的路上,遇到了刘邦。和以往一样,他也和刘邦谈起了兵法,没想到刘邦对他的理论深以为是,于是他就跟随了刘邦。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刘邦对张良的战略眼光的最好肯定。后来,刘邦当皇帝后,要封张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却被张良推辞了。他说:“我不敢接受这样高的封赏,当时我遇到陛下时是在留城,陛下能把留城那个小镇封给我就可以了。”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功成之后,张良立刻用与世无争的行为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才能从风险无比的政治漩涡中安然身退。反观和他一起辅助刘邦的其他人,和他被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那样的老实人,也曾经被刘邦投进监狱过。而韩信,因为功高震主,干脆就招来了杀身之祸。和他们相比,张良的选择无疑也是明智的。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高的眼光,眼光越高,才能看得越远。有句古话:“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会做事,只是小智慧,会管理人,才算得上大智慧,而比大智慧更胜一筹的就是“睿智者”。
前面我们说过,领导者要做的主要就是管理好下属,这就是所谓的“大智”。然后,当一个领导者能够管好下属之后,他就需要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开始要学会用制度来管理人。
用制度来管理,这是领导的最高层次。管理小公司靠的是人情,而管理大公司,则一定要靠制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千军万马让一个人来指挥,他不可能用人情来对待每一个人,所以这时就需要制度来帮忙了。而制度的制定,需要的是大智慧,只有对各种事情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制度。
韩非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制度是用来管理人的,却需要管理者来制定。制定制度的管理者,就是君子。他制定制度,眼光必须要高于制度,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人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决定退出政坛后,他开始经商。他一生共创办了一百五十多家银行和企业,拥有“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等一项项桂冠。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论语加算盘》,意思就是用《论语》的思想来进行商业管理活动。
“君子先求诸己,后求诸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把自己的战略目光放得更高更远。“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领导者的眼光,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领导者眼光高了,看得远了,才能做好一个集团的总指挥、领路人。作为一名领导者,你可以不懂做事。但是,你一定要懂得管理人,懂得高瞻远瞩。
公司管理者的思想高度,决定了公司的发展高度。所以,如果想要公司能够发展得更好,就必须让你的下一任管理者能够有高过你的眼界,以及管理水平。
如果选择的接班人能力比你差,下任选择接班人时也和你一样。很显然这样下去,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差,公司的业绩也就一路下滑,同样,如果你挑选的接班人比你优秀,你的下任也继承你的做法。这个习惯一直传承下去,公司管理者将会越来越优秀,公司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选择谁来做接班人关乎公司的未来
刘邦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而取天下,开大汉四百年之基业。但是,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却让他纠结犯难。按照惯例,刘邦的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但是,太子性格太过软弱,刘邦比谁都清楚这事儿。他思来想去就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立他喜欢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让他一下子就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很难,得找理由。得天下称帝时刘邦四十八岁,他想要换太子时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年纪大的人做事不像年轻人,而是变得喜欢瞻前顾后,刘邦难免会思考得久一些,如此一来二去,他的想法就让吕后知道了。吕后着急了,太子刘盈是刘邦的大儿子,可是吕后亲生的,吕后就想怎样让刘邦改变主意。
正当吕后为这事儿着急的时候,有人给吕后出主意说:留侯张良最有谋略,皇上也很相信他,您可以请他帮忙想个办法!吕后找到张良。张良在刘邦封王时拒绝了刘邦对他的封赏,只要了留城一个小小的镇作为自己的封地,在政治上他也宣布隐退了。但是张良的谋略还在,他对刘邦也很了解,他也认为刘邦不该换掉太子。但是张良明白只凭口舌之词是无法说服刘邦的,必须要让刘邦看到人心所向,明白大家都拥戴刘盈才行。思考之后,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
这时天下已经平定,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刘邦起用。但有四个人因为不肯在刘邦手下为官,他们觉得刘邦对人轻慢无礼,就逃到商山隐居起来,发誓终身不做汉臣。这四个人就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个人,合称“商山四皓”。“皓”的意思是老头,“商山四皓”就是“商山四老”的意思。张良就给吕后说了:“皇上最重视贤德有才的人,‘商山四皓’的名气很大,如果能请他们出山,表示对太子的支持。那么,皇上肯定会取消另立太子的想法。”
吕后听了张良的主意,让人备了厚礼,态度恭敬地去请“商山四皓”。结果,真让她给请回来了,“商山四皓”回来后,吕后让他们辅佐太子。
这边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却仍然在想要改立太子。当他打败英布回京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他仍然决定把太子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