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04200000009

第9章 茶道(4)

俄国茶炊的内下部安装有小炭炉,炉上为一中空的筒状容器,加水后可加盖(盖亦作中空状)密闭。炭火在再加热容器内水的同时,热空气顺容器中央自然形成的烟道上升,可同时烤热安置在顶端中央的茶壶。茶饮的外下方安有水龙头,沸水取用极为方便。由于尺寸形状不同的茶炊加水后,水平面和盖子顶部间形成的空气柱体积形状也不同,因此水滚时共鸣声亦不同;加上即使是同一茶炊,水开时亦有“微滚”、“已滚”或“暴风骤雨般轰鸣”的不同,以此来判断水的老嫩。待水声恰到好处,把茶壶从茶炊上取下,就可以注入滚水泡茶(茶叶已事先放入壶中)。由此可见,称俄式茶炊为“自动泡茶机”或“自动茶壶”,真乃名实相符。

与我国紫铜锡壶相比,俄国茶炊的尺寸较大。在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就曾出现过一个特大的茶炊。茶炊形状因外观装饰不同而变化多端:有的形如一只大圆听筒,有的像球状水雷,有的挺像一只精致的奖杯……一般都安装有两个把手,以便移置。制作材料,以金属为多见,但也有用陶瓷,甚至耐热玻璃制作的。不过陶制和玻璃的难得一见。有些用铜、银甚至黄金等贵金属制造的茶炊,工艺之精巧,完全可视为艺术杰作。

总之,传统俄式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将水缓缓加热,使水温控制得恰到好处。至于苏联目前市售的电茶炊,除外观相似外,内部结构和真正的“沙玛瓦特”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俄罗斯人的茶具,除了茶炊以及受人欢迎的瓷杯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茶碟,其状如浅底小平碗或圆盆。奇怪的是俄国人饮茶,习惯上须将茶从杯中倒入茶碟后才送到嘴边。当然,玻璃茶杯的应用也很普遍,而茶盘的形态及雕饰之丰富多彩则反映了能工巧匠们工艺之精湛和高度的想象力。

前苏联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茶汤的调制方法很难一一列举,现仅采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一介绍。

蒙古式:流行于西南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东到与蒙古接壤地的亚洲地区,是前苏联最古老的饮用方式。其法亦颇似我国藏族同胞的习惯。首先将紧压绿茶碾细,每斤冷水中加一至三大匙茶叶,加热至水滚,再加入四分之一升牛奶、羊奶或骆驼奶,动物油一调匙,油沙面粉50至100克;最后加入半杯谷物(大米或优质小麦),根据口味加盐适量,共煮15分钟许,即可取用(不过,蒙古人通常放盐较少,如不加谷物,则不放盐。)

第二种是苏联的卡尔梅克族的饮用法,通常不用茶砖而用散装茶,但须水开后才倒进茶叶,每升水用量约50克,也须加入大量动物奶,但应分两次加入,搅拌。煮沸后还得用细孔滤器过滤出渣粒,方可饮用。

第三种是最接近西欧方式的格鲁吉亚流行的方法,经前苏联茶叶专家姆?阿?巴库恰娃归纳,其要点在于先将茶壶置火上干烤,预热至100-120℃,按每杯一匙半左右的用量,将茶叶投入,随后倒满开水泡二至三分钟。如茶壶预热温度掌握得当,手法熟练,倒水冲茶时,会发生特有的爆裂声。由于茶叶在泡饮前得以“复火”,故常可在茶炉旁觅得幽香。若用新茶,效果更佳。

从前,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以茶聚会常因场合不同而具不同的意义,最初的茶会常在亲朋中举行。后来,茶会也出现于高官显贵们邀请其下属作客以示笼络的正式场合。这当然不同于普希金笔下所描写的乡间茶会,全无悠闲自在的田园气氛,相当拘束,免不了颇多浮华做作的礼仪。当然时至今日,旧俄时代不复存在,但客来敬茶的习惯还是保存下来。若去俄罗斯旅行,列车上也有茶奉送给旅客。俄罗斯气候寒冷,舒适地坐在那儿看窗外白雪皑皑,捧杯茶暖手闻香,自有一番乐趣,故西方人对此颇有好感。

据报道,俄罗斯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其人年均消费茶叶量已高达0.64千克以上,且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6)英国饮茶习惯

饮茶的由来

1662年,凯瑟琳葡萄牙公主嫁与英王查理二世,她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也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饮茶皇后”。

英人知茶最早在1615年,而伦敦市场公开出售茶叶是在1657年,茶叶多由荷兰输入。1662年后,由于这位“饮茶皇后”的影响,饮茶之风在朝廷和达官显贵中盛行,茶亦开始成为英国上等社会的珍品。此情况引起东印度公司的重视,于是1664年和1666年以高价购买名茶,呈献皇后,博得欢心。英政府遂于1669年通过法令,规定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专营,并禁止由荷兰输入。该公司开始直接从中国输入茶叶。由于第一次从中国输入的茶叶是来自厦门,英国也以厦门语音为“Tea”。从此后,中英茶叶贸易获得迅速发展。

1662年皇后进宫,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朝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就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养身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同时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也在英国妇女中兴起,成为她们的时髦风尚。到了乔治三世执政以后,英国人都习惯在自己家里喝茶。直至18世纪,由于茶价日趋低廉,茶已成为英国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

家庭与茶叶

在英国茶叶这时已成为一种家庭饮料,一种新的公众饮茶场所也开始盛行,这就是茶室公园。

茶室公园一开始是作为富翁和贵族们时髦的新奇事物出现的。但是章 女仆、学徒及富商们举家外出,来到章 黄油,观赏灯彩焰火,还可以在此欣赏音乐、跳舞娱乐。

茶具

英国早期的茶杯是没有柄的,因为它们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茶杯早期曾是没有柄的。

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导致了对茶具日益增多的需求,从而又促进了英国陶瓷工业迅速发展。此后不久,英国的陶瓷产品享誉全球,大多数制造茶具的工厂坐落在英国中部地区,因而那地方的名字也变成了“陶器”。

茶叶店

在维多店利亚女王时代,大约在1880年,英国社会饮茶历史有了新的发展,在全国一些主要城镇里出现了许多茶叶店,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坐一坐,要一壶茶,这种茶叶店对日益增加的开始外出到商店和办公室工作的妇女们特别合适。

喝茶时间

现在喝茶已不是一种专门的正式的“社交”场合了,英国人不再是穿着盛装外出喝茶了。但在英国,一个饮茶礼仪至今仍十分重要,即喝茶时间,几百万在工厂和办公室工作的人们盼望上午和下午的喝茶时间。

(7)摩洛哥饮茶之道

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世界。来到北非摩洛哥后,可以发现这里饮茶之风更盛于茶叶故乡的中国,而且比中国更讲究排场,可以说已成为特有的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均为******,不饮酒,其他饮料亦较少,唯有饮茶不可或缺。在这里,饮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而居第二位。

繁忙热闹的阿拉伯市场“梦地那”,窄小的街道上,摩肩擦背的人流之中,随时可见手托锡盘、脚步匆匆的小童从你身旁走过。盘中放着一只锡壶,两只玻璃杯。这是茶房或商店的小伙计前往商店送茶或从家中取茶为老板饮用的。流动旧货市场上,茶棚亦是最热闹的所在。炉火熊熊,大壶里沸水“突突”作响;女茶老板伸手从身边麻袋里抓一把茶叶,又用榔头从另一个麻袋里砸下一块白糖,再揪一把鲜薄荷叶,一起放进小锡壶里,对上滚水,再放在火上煮。两遍水滚之后,小锡壶便递到了小桌旁待茶的人们面前。作者曾经到摩洛哥特色的“茶馆”,里面放着张圆桌,饮茶的人人手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坐在那里慢慢地喝着,听着音乐,看着电视,很是悠闲。

摩洛哥茶清香,极浓而极甜,加上鲜薄荷的清凉,入口暑气全消,极能提神。摩洛哥茶具,更是珍贵著名的艺术品。摩洛哥国王和政府赠送来访国宾的礼品,一为茶具,二为地毯,都属驰名于世的物件,一套讲究的摩洛哥茶具重达百千克。

说来有趣,摩洛哥盛行饮茶之道,却并不产茶,全国两千多万人口每年消费的茶叶均需进口,百分之九十五来自遥远的中国。“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摩洛哥,茶叶是友好的使者。

(8)荷兰人饮茶风云

提起西方人的饮茶,人们自然会想起世界茶叶消费王国——英国及其以崇尚饮茶著称的皇后凯瑟琳公主。然而追溯茶叶输入与消费的历史,以及令饮茶风云突起者,则当推“茶迷贵妇人”的荷兰。

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凭借在航海方面的优势,远涉重洋,从澳门起运中国绿茶至爪哇,辗转欧洲。茶——来自东方的明珠,开始,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的养身和社交的高尚礼仪。嗣后,风行于上层社会,以茶为贵,以茶为荣,以茶炫耀阔绰和风雅。一些富裕家庭的主妇,均以家中备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

由于人们对茶叶充满了迷恋和遐思,视茶若灵丹妙药,令人为之倾倒,而茶价之昂贵,又令人望而生畏。

迨至17世纪后半叶,茶叶输入量之骤增,茶价之平抑,以及迷于茶叶的各界名人、学者的论证和赞美,饮茶之风,不胫而走,渐次从家庭弥漫于社会,从贵族普及于民众,并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叶的输入纳入正常渠道,至1734年荷兰茶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

饮茶的大众化,不仅促使社会上茶室林立,以茶为生的商业性茶座应运而生,家庭中的早茶、午茶、晚茶风起云涌,而且十分讲究以茶献客的礼仪,从迎客、入座、敬茶、品茶、寒暄到辞别等均甚为严谨,既寓有东方人的传统美德,又含有西方人浪漫的生活风情,茶、茶仪、茶的文化,凝聚了东西方社交文明精神。

茶迷之风兴起,人们以追求情趣、刺激和享受的强烈欲望,躬亲烹茶,弃家聚会,意兴阑珊,终日陶醉于茶的社交活动。18世纪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对茶在当时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最生动写照。无疑“茶迷贵妇人”对推动西方饮茶风云的深远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虽不如前,但是饮茶之风犹存。全国茶叶年输入总量为23500吨,其中复输出12700吨,本国消费10800吨(198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饮茶的人约居80%,年人均茶叶消量为0.70千克。本地人爱饮佐以糖、牛乳或柠檬的浓郁、柔和的红茶,旅居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洌、浓重的薄荷绿茶,而中国式茶馆则以“幽香灸灸影疏疏“的茉莉花茶最受人欢迎。

随着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茶叶与其他饮料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饮用价值、更新茶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充分显示茶的魅力,造福人类,这是我们今后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同类推荐
  •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妙手回春术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妙手回春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热门推荐
  • 精忠义魂

    精忠义魂

    兖州大陆,战火纷纷,无忧国破,望海国危,五国联军攻占无忧,兵围望海,两国众豪侠兵将英雄,为正义而战,四处奔走,展开铁血救国。(本人只是处于爱好写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图,也没有和任何人打擂,请大家不要误会,当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还是可以有的,请大家尊重自己的成果,尊重他人的成果,谢谢大家的厚爱。)
  • 一晴方知夏以深

    一晴方知夏以深

    她,渺小平凡,古灵精怪。。。他,一班之长,温柔邪魅。。。.这是个追逐与被追逐的故事。当她一次又一次受挫,他总说:“转身还有我!”是啊,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你说“I’llbethere”。多年后的今天又会发生故事?
  • 胭脂小王爷

    胭脂小王爷

    长安城内,谁人不知逍遥王爷之子花渐离是个不学无术贪财好男色的败家子,人送外号“草包少爷”。席红衣,长发垂腰,肤色白如凝脂,额间系着一枚墨绿色暖玉,双目犹如一泓清泉,奕奕生辉......举手投足间,无不让人为之消魂!谁又知她是为母不得已着了男装,即便如此,她依然弄得天下大乱。来自几百年后的她在江湖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试问,世间之人谁能敌过!
  • 王俊凯之我不后悔爱上你

    王俊凯之我不后悔爱上你

    他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她却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非常爱他,但他却因为一件事误会了他。她走了,知道真相后的他非常后悔,他去找她。但她却有了另一个他。想知道后面的剧情吗?那就来看看吧。
  • 我最最最亲爱的你

    我最最最亲爱的你

    16岁那一年,张敬辞第一次遇见沈初长。他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张敬辞的心里。17岁那一年,张敬辞被自己的一个闺蜜抛弃时,沈初长会安慰她说:“没关系,你总会遇见能够陪你到老的人。”18岁那一年,她写了人生的第一封情书,悄悄地塞进他的抽屉里,却被他当做垃圾扔掉。时光越走越远,她都快忘记了青春里的那些女孩是如何疯狂,那些男孩是如何意气风发,只是她仍然记得,时光深处的相遇
  • 鬼夫悍妻

    鬼夫悍妻

    被丢进铁笼子里与猛鬼搏斗,被拴在冥兽尾巴上强制长跑,被丢进忘川河受万鬼撕裂,被丢进业火受烈焰灼身。灵魂几度抓狂的刘洋在心中仰天大骂:为毛人家结个阴亲就是各种高贵各种帅,各种宠溺各种爱!到了她这却成了各种各种装逼各种衰,各种折磨各种踩?!就因为她不好看吗?!可那又不是她的错!她发誓:尼玛的莫千峰,老娘恨你一万年,你永远都别指望老娘会对你动心!ps:本文慢热,请有耐心。。。。本文主打言情。。。有灵异成分,但不恐怖。。请读者阅读前有心理准备
  • 生存民工

    生存民工

    一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在一片并不太大的建筑工地上,如何奏响生命的乐章。
  • 当妈千万别唠叨

    当妈千万别唠叨

    唠叨是中国妈妈们教育上的最大通病。当妈的都知道唠叨不好,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唠叨……当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变成事无巨细的反复叮咛时,就成了儿女耳畔的“噪音”。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非惩罚性教育倡导人成墨初的最新力作,书中告诉妈妈们“爱是好的,但不需要重复;管是对的,但不需要啰嗦”的“零噪音”教育理论,同时提供了具体的“不啰嗦而又效果好”的教育法。作者使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自己教育女儿的实践活动和身边的教育案例来阐述,不仅趣味十足,通俗易懂,还把方法讲解得深入透彻、简单实效。
  • 异术狂少

    异术狂少

    一个高中的学生,得不到心目中女神的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一本古书,从此大逆转,波霸的开放少女,冷艳的大小姐,心目中的女神蜂拥而来,一人闯荡层层难关,重振雄风....更多精彩,尽在异术狂少
  • 孝媳湖畔

    孝媳湖畔

    在天和市区西南角,有一汪天然湖泊,名字叫做孝媳湖。她虽然没有杭州西湖“断桥”、“梁祝”那样的动人故事,没有济南大明湖“夏雨荷”那样的美丽传说,但却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独特景观中,蕴含着涵浸历史的孝道文化。孝媳湖原名小西湖,湖边有个城郊村,叫小西街。清朝末年,小西街出了一名孝媳。后人为了纪念孝媳,弘扬孝道,便把小西街改为孝媳街,把小西湖改为孝媳湖。100多年来,湖畔的儿女世代践行着孝道,但也有那不肖子孙,恣意颠覆孝媳的完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