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率领万科,通过股份制改造融资上市,1994年初,再发行B股顺利筹集四亿港元资金之后,万科上下正是踌躇满志感觉良好之际,而来自自己往日盟友猝然发难的三三〇事件,给年轻的王石和万科管理层都带来了沉重的一击,博弈稍有失当,万科就有易主的危险。在整个事件之中,王石沉着应对,沟通上下左右,步步为营,最后能够化险为夷,显示出他在商业社会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难得的是,万科保卫战成功后,他能抛开成见,一分为二地去考虑对手质疑的价值,从而使得万科利用这一次重大危机,逐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铁汉王石
1994年的3月30日下午,在深圳阳光酒店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当时在深圳已经有点名气的企业家王石。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他所代表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遭到当时股市上大出风头的君安证券公司的责难。
当时中国股市才只有几年历史,资本市场上合纵、连横的手段国内人还大多不甚了了,所以面对发难,万科的反应直接决定了其管理层的去留存亡。不过当日下午,就在证券公司洋洋洒洒发表长文,信誓旦旦改革万科之后,王石能立即上台讲话回应,表现中规中矩,让在场的媒体觉得他至少是很有诚意。而且王石还对媒介承诺,当天回答不了的问题,次日将请大家移步到万科总部继续深入交流。
当天下午的采访比较混乱,我回到办公室,理出了一个思路,然后专门打电话给主管的财经部主任。他当时很快就拍板,说这是件事情,要大做!于是专门划出了半个版面,第二天的“国企红筹”版面就刊登了这一篇稿件:
称受四家万科股东委托授权
君安提改革万科倡议
重组业务结构管理层
万科表欢迎但强调公司经营特点
(本报记者深圳30日电)
持续低迷的深圳证券市场今日突起波澜,年来发展迅猛,资产规模在证券市场上领先的君安证券有限公司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受四家万科企业有限股份公司的股东委托和授权,向万科全体股东倡议,对万科的产业结构和董事会进行重大改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欢迎股东提出意见,称有两家君安所言的委托股东已经退出这次倡议,万科董事会今日的决定也与倡议有八成内容相同,不过有些问题实际要解决也并非轻而易举。
君安称代表委托的四家股东分别是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公司、香港俊山投资有限公司和创益投资有限公司,四公司共持有1950多万股万科股份,占万科总股份的10.73%。君安作为改革倡议行动的财务顾问,提出了一份近万字的改革倡议书,首先对万科的业务情况、公司结构、股本构成和股份走势作了概括介绍,并逐一分析了万科一向自夸的房地产、股权投资、工业、贸易和文化经营五大产业状况。之后,倡议书又对万科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业务透明度不足、参股申华公司无实效、房地产经营业绩欠佳和股权投资利润不稳定提出质疑,指出万科的“以房地产为主导,以贸易为基础,以股权投资为支柱,以文化经营为门面,以工业经营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管理层的经营重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因此,倡议书中最后提出了对万科的业务结构和管理层进行重组,包括收缩贸易、商业和工业经营,将安华公司和股权投资公司独立出来,全力发展和充实房地产业务,同时宣布将推荐八到十位董事候选人进入董事会,以及力争在董事会内部设置一个常设的项目审批委员会,对重大政策进行监督,避免和减轻项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君安总经理张国庆在发言时显得信心十足,称已经向证券主管机关作了汇报,并将在媒介上刊登《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和《改革倡议》。张总经理对万科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廉洁作风、服务水平和工程质量作了充分肯定。
王石在作回应讲话时相当平静,称欢迎一切股东提出的意见,强调这次君安的行为不属于收购,也不属于控股。而且倡议提出的改革建议和万科29日召开的董事会决议有80%是相符的。深圳公司有95%以上都是综合类型,既是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像万科本身的许多先有行业并非是说压就压,讲减就减得掉的。万科的股权投资产业回报率很高,本身价值不能轻易否定,其优劣可以从实际角度去理解。
王石对君安的倡议书也评价很高,称其具有专业水准,同时又指出倡议书中有一些数据不够准确,如房地产业利润仍占万科的49%,上海万科公司不仅没有大量占用万科总公司的资金,反而是个来源。万科现在参股共有30家公司,除了两家控股外均占份额不大,利润并非倡议书中言的占总额的30%—50%,但兼并、收购和控股不仅是1993年,也是1994、1995年万科投资的方向之一。
王石又指出,君安所称的行业透明度不够与公司管理透明度有不同的含义,行业特色不明显与公司情况不清晰是两回事。至于记者提问的万科是否部分股东对管理阶层有不满,万科对此事有何行动反应等,王石均没有明确解答,只是说最近也是今天早上才接到君安的知会,就此事的进一步反应,在31日下午2时召开的发布会上再谈。
就发起倡议股东问题,双方各执一词。君安总裁办公室主任何伟称深圳新一代有万科6.2%的股份,海南证券公司占1.1%,其他两家B股持有公司俊山投资和创益投资共占3.43%。另一家占3%比例的中创公司曾表示过赞同这次倡议行动,后退出。必要时君安公司可以出示新一代公司授权的委托书。
万科董事会秘书则在会场宣读一份称作新一代总经理签署的声明,称对3月29日召开的万科四届六次董事局会议达成的共识没有异议,也无必要再参加这次倡议行动。即新一代已经退出此次行动。
君安的办公室主任何伟则坚持在三时半召开会议前仍未收到新一代退出倡议的消息,对于万科的声明何伟是不予置评。
据悉,昨日万科举行的四届六次董事会对今年的方针、组织和运作都有完整的规划。但君安方面认为君安今日举行倡议行动纯属巧合。
本地证券业内人士知悉此事后普遍认为是内地股份制改革走向成熟的另一标志。对于此事深圳有关主管部门反应审慎,没有公开评论。
这篇报道如今看来还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事实上,多年之后我才得知,3月30日晚上,王石就和副总经理赵晓峰,连夜到了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十几楼的某一发难方总部进行沟通。当时万科跟着去的几员中层干部,给对方的几个彪形大汉挡在了会议室之外。当时还是物业管理公司一员小兵,后来打响万科物业管理品牌,做到万科物业总监的陈之平,也跟着到了那里。他还多了个心眼,事先布置了几个精壮的保安在楼下观敌料阵,这边一旦有需要,就用对讲机呼叫上来增援。
当然,最后没有发展到这么紧张的局面。
但是,会面中,双方激辩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欢而散。王石立即回师公司总部,和其他万科骨干们彻夜研究对策。
对于这一惊心动魄的恶战,王石自己有过一个温和版本的回忆:
公元1993年4月,万科公开发售B股。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越来越呈现对外开放的态势,B股品种是为吸引海外投资者特别设计的,只允许海外资金进场买卖。新品种一推出就引起香港券商的极大关注,尽管市场前景有很大的未知数,但哪家以香港为大陆跳板的证券商愿意错过搭头班车的机会呢?万科按证管部门的指导原则,发行市盈率13.3倍,偏高于资本市场的预期。物以稀为贵呀。主承销商为JT、JA以及SC,按7∶2∶1分配。JT是一家香港注册、英资财团旗下的证券公司,本来并不热衷也不擅长中国大陆业务,因聘用了贯通中西生活背景的“海龟”N先生,在大陆B股承销业务异军突起;JA公司则是一家刚成立的在深圳注册的证券公司,其创始人Z先生数月前还是特区金融监管部门W首长的得力助手,下海伊始,依仗人脉关系,承接欲发B股企业的经销权易如反掌;SC是中国银行下属的一家金融公司。
券商承销企业股票的利润来源于承销的手续费,按承销金额的百分比收取,比率视筹资的规模、同行的竞争、发行的风险而定。万科首发4500万股,每股港币10.53元,筹资港币4.5亿元,手续费5%(费用2%+佣金3%),手续费属偏高。
市场对B股的认可如何呢?接近认购截止期,相当比例的股票还没有被认购,市场并不看好B股。在发股票企业正式签了承销协议之后,其股票能否售出的风险已经转移到承销商身上,因为按照协议,承销商必须对未被认购的剩余股票买单。理论上,无论市场好坏,万科都能如期收到4.5亿元港币,不能全额或超额认购只是个面子问题。但此时万科的老总们却忐忑不安,担心JA这家冲劲有余、资金匮乏的券商新锐的偿付能力,因为同一时间,JA还做了深圳另一家上市公司金田公司的B股承销。直觉告诉我,JA证券公司无法在如此短时间贷到如此数量的资金。但事实却是万科和金田两家公司都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收到了全额的定向发售的B股资金。JA赢得了信用,也显示了其总裁Z先生的筹资效率和敢于负责的强悍作风。令人刮目相看!
5月,万科B股开盘就跌破发行价,承销商的B股窝在手上。两个月后,Z先生给万科老总捎话:JA拆借短期资金购吃下了万科的B股,建议万科反贷给JA一笔钱来解燃眉之急。这样做明显违背发行B股的初衷,并且挪用筹资款借贷给证券公司是非常不合适的。尽管账上放着几亿港币,我以没有商量余地的口气回答:不可以。实际上,此时的JT、JA、SC都已经成为万科的大股东。
一年之后,公元1994年3月30日上午10时30分万科总部总经理办公室。此时,万科总部已经搬到水贝二路的万科工业大厦。由于是工业厂房改造成写字楼,其办公环境的特点是宽敞。在宽敞的总经理办公室,我接待了JA总司的总裁Z先生和常务副总裁,也姓Z。见面的时间是提前一天预约的,并未明确谈什么事,大股东约见也不需要理由。Z先生开门见山:“JA公司准备给万科的行政班子提一些意见。”“好啊。”有必要一、二把手一起来吗?犯嘀咕。“JA准备下午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正式提出JA对万科的意见。不要误会,对你王石没有其他的意思。你也知道,股市不好,需要创新,需要题材。我们认为:JA代表中小股东给万科的经营战略提意见,会对万科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对你王石有好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好处……”这一番话确实让人感到突然,明显感到十足的火药味。“我可以参加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吗?”我稳住情绪,只是提了一个问题。显然,有备而来的两位老总没有想到我要求参加新闻发布会。“你就不要参加了吧。只是因为给万科提意见,事前通知一下。你看,一、二把手都来了,表示JA很重视。”“既然是给万科提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为什么万科的董事长不能参加呢?”越发感到来者不善。“你要参加也没问题。既然是创新,提意见是以‘告万科全体股东书’的方式,并于明天在特区报上全文刊登,建议改组万科董事会。形式显得激烈些,但还是为万科好。改组后的董事会还是由你王石担任老总。”
一切都明朗了。我不动声色送走了两位Z总,不愿多谈一句话,因为给万科准备对应的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了。
万科反击战
第二天是周四,万科股票停牌。
下午穿过一个工业区,来到水贝二路简陋的工业大厦时,我一边感叹,这个上市公司怎么不找一个好点的地方做总部,一边在彬彬有礼的物业管理人员引领下上了二楼大门边万科的会议室。
因为消息当天见报后,会议室里的媒体人士比起前一天更多,前后陆续超过50人。在1994年的财经新闻界之中已经算是大场面了!
那一日,王石右手方坐着的是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陈祖望,左手方是谙熟财务运作的郁亮以万科财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在旁协助。我当时就坐在陈祖望副总的右边,离王石不到三米,看着他侃侃而谈,心中暗道,君安这次恐怕讨不了好处了!
有了一群万科骨干护驾登场,王石益发气定神闲,发言也饶有章法,先把公司情况陈述,然后徐徐展开反击。会上万科出示了经深圳证券交易所豁免责任得以公布的财务状况,还针对改革倡议之中的许多不尽不实之处详细予以分析,让听者觉得其发言有根有据,而王石也得以暗暗把竞争对手的各点指控一一化于无形。在场的媒体,也由前一天的凑热闹起哄变为逐步同情万科。记得当时在场的,除了当地的《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外,还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这三家证券类日报的记者。《金融时报》的女记者金萍也很活跃,她最关心的就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是否在整个事件中首鼠两端。《中国日报》的记者张兴波当天也觉得收获很大,回去写了一篇被暗算的万科可能起诉君安的报道,在香港等地的B股投资人之中,也为万科争得了不少同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