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22300000099

第99章 读随园诗话札记(2)

所云“某太史”不知为谁,其不答者恐非“不能答”,乃不屑答耳。金丝与瓦缶,音色不同而弹奏各有巧拙,不能以金丝即为巧,而以瓦缶即为拙。锦绣与麻枲,织料不同而服用各有所宜,不能见锦绣即购买,而见麻枲即不顾。彼某太史者,于诗殆有偏好,走陶潜、孟郊一路,与袁枚趋舍不同。其所谓“不脆而涩”,盖取诗须有余味,如茶,如橄榄。袁枚实见之太浅,而却斥人“自夸”,未免太不虚心了。

实则袁枚为人却是自夸之尤者。《诗话》中自我宣传或互相标榜处极多,有时令人感到肉麻。如《补遗》卷十第二九则,引女诗人金纤纤称袁枚诗如金石丝竹,故人喜读之;蒋士铨(心余)诗如匏土革木,故读者寥寥。袁枚誉之,谓“人以为知言”。所谓“知言”者,知先生之言耶?

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同时而齐名,三人且为至友。蒋工诗古文辞,并工南北曲,有《忠雅堂诗文集》、《铜弦词》、《红雪楼九种曲》传世。以余所见,其成就并不在袁枚下。金纤纤所云,以音色不同而判优劣,浅之又浅者。既不知乐,亦未见其知诗。

三五评王安石

袁枚于王荆公诗深致不满,而于其诗论则尤极意诋毁。如谓荆公“若论诗,则终身在门外”(《诗话》卷一第四六则),又“王荆公论诗,开口便错”(卷六第一则),这是由于成见太深。

平心而论,王荆公为诗,早年好用险韵,且多一韵到底,实在是有意矜奇斗险。但到晚年退隐金陵,所为绝句殊为平易近人。正如孙过庭《书谱》所云:“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此语,袁枚亦征引之以论诗,见《诗话》卷七第一七则,唯文有出入。)

至于荆公论诗,亦自个中人,深知甘苦。有这样一段故事。苏东坡《雪夜书北堂壁》诗有句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炫生花。”荆公问其子王雱:学士此诗妙处?雱答云:不过形容雪色与寒意耳。荆公曰:不然。《道藏》以“玉楼”喻肩,以“银海”喻眼,知此而后知学士诗之妙。

袁枚对此却加以驳斥。其说云:“东坡雪诗用‘银海’‘玉楼’,不过言雪之白,以银玉字样衬托之,亦诗家常事。注苏者必以为道家肩目之称,则当下雪时,专飞道士家,不到别人家耶?”(《诗话》卷一第四六则)真是极端的诡辩。诗用《道藏》语,何能说为即指道士其人?

要驳斥,自然有驳斥者的自由。但袁枚在同一书中,却又明明根据王安石之说以为说。

或称东坡“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炫生花。”余曰:此亦有所本也。晚唐裴说诗:“瘦肌寒起粟,病眼馁生花。”

——《诗话》卷十四第三七则

这不明明为王安石的解释找到证明:“玉楼”以比肌肤,“银海”以喻眼吗?袁枚于彼则斥之,于此则袭之。“翻手作云复手雨”(杜甫诗句),究竟公道何在?

苏东坡在王荆公为政敌,但荆公于东坡诗则深加体会,诚意待人。袁枚则不然。心中只横亘着一个“拗相公”的念头,翻来复去只是说荆公执扭。毁其诗而及其人,毁其人复及其诗。成见之深,令人惊愕。

王荆公诗无一句自在,故其为人拗强乖张。

——《诗话》卷一第四六则

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执,故琢句选词,迥不犹人;诗贵温柔,而公性情刻酷,故凿险缒幽,自堕魔障。

——《诗话》卷六第一则

地主阶级之遗忿,七百年后犹汇萃于袁枚之笔端。究竟谁为“拗强乖张”?谁为“拗执刻酷”?不肯虚己接物,全凭成见骂人。两两相比之下,荆公之性格与袁枚之相悬,奚啻霄壤!

四三家常语入诗

《诗话·补遗》卷一第二五则:

家常语入诗最妙。陈古渔布衣《咏牡丹》云:“楼高自有红云护,花好何须绿叶扶?”

所谓“家常语入诗”者,盖谓第二句反用谚语“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

这两句诗,除对仗工整之外,用意非常恶劣。上句所表现的是奴才巴结精神:只顾往上爬,自然有上层保护。下句所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只要自己好,那怕做光杆牡丹。这两者是孪生兄弟,正好成双作对,合而为一。凡傲下者必谄上,而谄上者亦必傲下。旧戏中之“教师爷”,正是这种谄上傲下者的绝妙形象。

其实“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是经过提炼的极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这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表现了民主集中精神。陈古渔反其意而用之,足征陈古渔此人实是怪物(前“百尺粉墙”条已论其拒绝批评)。袁子才“妙”其诗而“最”之,亦方以类聚耳。

陈也,袁也,均所谓“教师爷”之流也。

四六甘苦刚柔

《诗话·补遗》卷二第十二则:

凡药之登上品者,其味必不苦,人参、枸杞是也。凡诗之称绝调者,其词必不拗,《国风》、盛唐是也。大抵物以柔为贵:绫绢柔则丝细熟,金铁柔则质精良。诗文之道,何独不然?余有句云:“良药味不苦,圣人言不腐。”

这种偏致之论,十分滑稽。药之苦与否,诗之拗与否,物之柔与否,根本不能比并。药以对症为贵,诗以能使人兴、观、群、怨[2]为贵,物以适用、美观、经济为贵,此其大较也。袁枚所论,时每自相矛盾。如《补遗》卷三第十则云:“李杜韩苏四大家,惟李杜刚柔参半,韩苏纯刚。白香山则纯乎柔矣。”

物既“以柔为贵”,何以韩苏纯刚而入于大家,白香山纯柔而不得入于大家?再就药而言,例如奎宁,对疟疾为特效药,而味极苦。安见其“良药味不苦”?

如药以不苦为良,则甘草应为上品,何以有人比之为“长乐老”(历事五朝的冯道),而袁枚以为恰合甘草身分?(见《诗话》卷十六第二四则)

药不以甘苦为上下,而以利于病与否为上下。古谚所云;“良药苦口利于病”,依然是合理之言。

良药之味与所谓“圣人”之言也根本不能比并。良药之味有不苦者,或虽苦可以使之不苦。所谓“圣人”之言,苟时过境迁,则曩之“不腐”者俄而腐矣。已腐之言,纵有大力,谁能使之不腐?忠君之义何如?天尊地卑之义何如?夫唱妇随之义何如?

六九言诗

《诗话·补遗》卷九第十六则,载扬州方楼《言诗》一首。其诗云:

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屈原初放日,蔡女未归时。得句鬼神泣,苦吟天地知。此中难索解,解者即吾师。

袁枚谓“数语恰有神悟”。案此诗与法时帆《题诗龛》二首之一,意旨相近。

……情有不容已,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

——《补遗》卷六第四六则

袁枚以为“深得诗家上乘之旨”。然二者相较,余则以为方之所见比法更深。诗乃人为,所谓“天籁”亦通过人之感应而出。一般多以轻松愉快者为“天籁”,而其实自然中亦有狂风暴雨、雷电晦冥之悲壮景象,不能以此为非“天籁”也。

方以蔡文姬与屈原对比,即偏重在悲壮方面,故言“得句鬼神泣,苦吟天地知”。蔡文姬之诗,所存者仅《悲愤》二诗及《胡笳十八拍》。《悲愤》二诗,格调平衍,不足形容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余意方所指者必系《胡笳十八拍》,以之比拟屈原,实系先得我心。

七七考据家与蠹鱼

袁枚憎恨考据家,每视考据家与辞章家如水火,又尝谓“考据家不足与论诗”。甚至诋考据家为蠹鱼,徒食糟粕。《诗话·补遗》卷十第五十则:

(费)榆村又有句云:“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知?终日会糟粕。”

此四句可为今之崇尚考据者下一神针。

费所咏诗或许别无影射之意,但袁枚则直以蠹鱼拟考据家,这是他的一贯的偏见。所谓“今之崇尚考据者”指乾隆、嘉庆时代诸考据大家而言。平心而论,乾嘉时代考据之学颇有成绩。虽或趋于繁琐,有逃避现实之嫌,但罪不在学者,而在清廷政治的绝顶****。聪明才智之士既无所用其力,乃逃避于考证古籍。此较之没头于八股文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不可同日而语。与袁枚同时而略后的焦循,有《国史儒林文苑传议》(《雕菰楼集》卷十二),论之颇为详允。欲尚论古人或研讨古史,而不从事考据,或利用清儒成绩,是舍路而不由。就稽古而言为考据,就一般而言为调查研究,未有不调查研究而能言之有物者。故考据无罪,徒考据而无批判,时代使然。姚姬传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而为之,实较袁枚为得其正鹄。

袁枚是相信“脉望”传说的人。《酉阳杂俎》云“蠹鱼三食神仙字而成脉望”,即是成仙。此固不可信以为实,然亦可借以作譬。即学者必须先经过蠹鱼阶段,从复杂中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不读书,不调查研究,便能成为辞章家、著作家吗?中外古今,断无此事。

注释

[1]原载1962年2月28日至7月22日《人民日报》,同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部分篇章作者生前曾在初版本上作过修改,1989年10月据此收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现据文学编编入。

[2]语出《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同类推荐
  •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

    叶君主编的《假设与求证(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成果。胡适先生将实证主义从美国引入中国,井提出了“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基本方法,对科学研究有晕大的指导意义。
  •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谁解茶中味

    谁解茶中味

    这里有的是茶和人的故事,有些茶和有些人一样,居于九天之上,视之绰约神仙中人,只能仰望之、嗟叹之;有些茶和有些人一样,挣扎在泥土之中,简直不在是茶,而是菜、是饭、是药,是穷人续命的东西;还有很多茶,和我们一样,泯然众人,不能飞黄腾达,也不能羽化成仙,只能在俗世浮沉中给自己添一点味道和情趣。有的人讲故事,像陆羽;有的人听故事,像蒲松龄;有的人就是故事里的人,像你我。茶本性凉,皆因经受春雨之寒,虽然挨过烈火烹油之热,不改本性清凉。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在炽烈红尘中,能感受到如饮茶的一股凉意。
  •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

    《汉魏六朝小赋骈文选》是应三晋出版社之邀作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综合选集卷”之一种而编写的。本书精选了从汉初至隋初的许多优秀的骈文、赋文作品,旨在引导广大读者学习辞赋骈文语言骈俪的艺术技巧,并批判地继承这一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
热门推荐
  • 曾国藩(套装全3册)

    曾国藩(套装全3册)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晚清湖南人才济济,曾国藩木讷愚拙并不显眼,反因杀人之狠被时人称为“曾剃头”。然而,凭借知人之明的眼力、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熬过绝境的坚忍,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曾国藩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了拯救大清的“中兴第一名臣”。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论挫折打击,当时无人能与曾国藩相比。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
  • 紫焰狂魔

    紫焰狂魔

    我是初次写作品。希望大家看了如果好。就请点赞。
  • 主掌混沌

    主掌混沌

    六情,身怀五灵根,当成功进入练气期时,得五灵诀,练混沌,最终成为混沌之主,主掌混沌,携美逍遥天地间。
  • 校草倒追花痴女

    校草倒追花痴女

    她入学第一天,就恋上了大名鼎鼎的校草。她对校草穷追不舍,后来她又独自一人黯然离开。一次,校草也玩壁咚,将她按在墙上,邪邪一笑,说“女人,夺了我的第一次就想跑,不可能。”
  • 灵异魔者

    灵异魔者

    我叫白小七,是中华安全六局的文职人员,至于中华安全六局是干什么,请听我慢慢道来……”“在当今社会中,不知各位是否相信,这个是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些至今科学都无法解释的事情吗?比如说神农架的野人?当年的营口坠龙之谜?天池水怪?等等……这些事情,虽然有的已经让科学岁进行做出了解释,但是还是有一些事情,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而这些现象,就被称为了‘灵异’事件。”
  • 凉夜的柠檬渐渐不酸了

    凉夜的柠檬渐渐不酸了

    十年前在我遇到他之前,柠檬带给我的味道是苦涩的,在我遇到他之后是他带给我了世界上最甜的“柠檬”,原来柠檬是伴随这甜甜的苦涩,就像爱情一般有苦有涩......十年后我再次遇到他,但是我已不想在尝柠檬的味道了。只有它所带给我的痛苦如生嚼柠檬的皮一般只有永无止境的酸了!
  • 相遇:我们命中注定的缘分

    相遇:我们命中注定的缘分

    童年的她,是世界最幸福的公主,有爱她的父母,疼她的哥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童年的他,是个可怜的孩子,父亲的冷落,母亲的离去,让他幼小的心灵备受伤害。他们的相遇是偶然,还是有人在身后推动着一切呢?当相遇变成命中注定,当一切真想渐渐浮出水面,他们该如何守护他们的爱情呢?
  • 直击灵异事件

    直击灵异事件

    这是一部讲述众多难以理解,令读者看了毛骨悚然的小说.各种灵异的事件让当事人触目惊心,让后来了解该事件的
  • 儒道传承

    儒道传承

    这是一个文科毕业生在仙佛妖蛮世界靠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成圣的故事,在这个世界儒家教化万民,道家替天行道,此时佛教大兴、道教赢弱、百家艰难、十国相争,巫妖虎视眈眈,蛮族屠城作乱。看一个仙道无望,寄人篱下的寒门子弟,病重还被算计又错过科举面临退婚后,文科高才生借体还魂!他携传世之诗词、他有中华之儒道佛三教典籍,他在另一世界让华夏诸多大家的惊世之文章绽放光芒,踏上成圣之路。在这个修仙、修佛盛行于世,儒家没落,靠国运、龙脉修行,靠教化功德传承延续,且文曲之星蒙尘的世界里看儒道二教如何崛起!
  • 梦回一世

    梦回一世

    十三岁偶然的相遇,十六岁幸福的结合,却是她这一世最大的耻辱。梦里梦回,镜中素色罗裳,墨发披散,那一张略带稚嫩的脸不曾这样熟悉过,嘴角微微上翘,笑的胜似邪魅。权利、阴谋、背叛,这些前世本不屑一顾的肮脏手段,这一世她要玩的尽兴,玩的让人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