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28900000060

第60章 陈寅恪(7)

陈寅恪将爱情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等及中国未嫁之贞女是也。(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四)又次之,则为夫妻,终身而无外遇者。(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陈寅恪曾谈到自己的爱情观:“学德不如人,此实吾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又说:“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

陈寅恪对国民党殊无好感,1932年对俞平伯言:“吾徒今日处身于不夷不惠之间,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

陈寅恪谈及四十年代末的学生运动时说:“我班上的好学生大都是共产党。我怎么知道的呢?抗战前那一两年,上我的课的学生中有些人学得很好。后来有一天我去上课,他们忽然都不见了,我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国民党要抓他们,都躲起来了。我由此感到共产党将要成功,因为好学生都到那边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方面曾酝酿要定日本天皇为战犯。石泉为陈寅恪读了报上的这条消息,陈立刻说:“这事绝对做不得。日本军人效忠天皇,视之如神。如果我们处置天皇,日本军人将拼死抵抗,盟军则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才能最后胜利。如果保留天皇,由他下令议和,日本军人虽然反对,也不敢违抗,就会跑到皇官门前切腹自杀。这样,盟军付出的牺牲就小得多,而且日本投降也会较易。因此,希望盟军不要做那样的蠢事。”后来,事态的发展果不出陈寅恪所料。

晚年,陈寅恪说:“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

1961年7月,《吴宓日记》中记载:“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而认为共产党已遭遇甚大之困难”,“中国应走‘第三条路线”,“独立自主,自保其民族之道德、精神、文化,而不应’一边倒‘,为c.c.c.p.之附庸”,“夸中国之经济目困,而国际之风云愈急,瞻望世界前途,两大阵营之孰胜孰负正难预卜,未来趋势如何,今正难言,共产主义未必一帆风顺,掌握全球。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逊,但屹立不动,决不以时俗为转移。”

性情

某年,陈寅恪与五哥隆恪、七弟方恪、八弟登恪相聚,谈到某地风景正佳,盍不命驾一游,但苦于囊空,游资无着。陈寅恪遂慨然将自用金表一只送往当铺典质,得银元若干,充旅游之费。

1912年,陈寅恪自欧洲短期回国,住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27号家中自修文史。陈寅恪与小他十岁、正在上海读中学、乳名“细毛”的侄子封怀同住一室。陈寅恪在国外生活多年,饮食习惯有点趋同西方,早餐爱吃牛奶面包,这倒很对少年“细毛”的胃口。一次,陈寅恪想请“细毛”到上海一家讲究的西餐馆吃西餐,无奈囊中羞涩,前思后想仍然抵挡不住美食诱惑,就去典当了自己口袋中的怀表,叔侄二人在西餐厅大快朵颐,满意而归。几十年后,叔侄二人都已步入老年,陈封怀调到广州任职,已经目盲的陈寅恪还约“细毛”去广州沙面吃正宗西餐,兴致不减当年。

赵元任和杨步伟夫妇去德国旅游,俞大维和陈寅恪请他们看德国歌剧Freischutz(魔弹射手),结果送到戏院门口,他们却并不一同进去。赵、杨二人问何故,陈寅恪回答说,他们两个人只有这点钱,不够再买自己的票,要是他们也去看戏,那回去又得吃好几天的干面包了。

在清华读书时,姜亮夫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将这篇文章送去给陈寅恪看。陈对姜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罢,大受震动,从此再不轻易著写批评文章。

课余,陈寅恪常和清华同事、老友谈天说地。一天家里做好了晚餐,掌灯已久还不见陈寅恪回家,家人便出去寻找,才发现他在离家不远的小道上,跟吴宓聊得格外投机,忘记了时间。1942年在桂林,陈寅恪常与老友谈论时局,有一次,与心理所的唐擘黄站在路旁聊天,又忘记吃饭,害得家人一通好找。

陈寅恪考证出李唐是胡人,朱希祖反对此说,撰文斥责陈打破了传统观念。陈寅恪不以为意。“史语所”成立时,陈寅恪向傅斯年推荐朱希祖为特别研究员,并对朱收藏近代史籍,表示敬意。

1937年,方国瑜宴请陈寅恪、顾颉刚、姚从吾、向达,以及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方豪。方国瑜是云南人,席间,方豪便问他道:“宗兄,云南方姓是从哪里迁来的?”方国瑜回答:“我是桐城方氏后裔。”方豪一听觉得更为亲切了:“我原籍诸暨,诸暨方姓好像也是从河南迁到桐城,再从桐城迁到诸暨的。”宴罢,顾颉刚将方豪拉到一旁,悄悄对他说:“方国瑜是么些族,他说是桐城方姓,只是为了好看些。”陈寅恪听后说:“我们万不可拆穿他,唐朝许多胡人后裔,也用汉姓,自道汉姓始祖何处。”陈的话给方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寅恪一向敬重胡適,蔡元培身故后,国民政府决定重新选举中研院院长,陈寅恪从昆明特地到重庆支持胡適参加竞选,他公开说:“本人不远千里来重庆,只为了投胡先生一票。”

中研院院长竞选过程中,曾有传闻说******亲自下条子指定院长,陈寅恪闻此消息后对蒋心存不满。一日,******来参加评议员的集体宴会,宴会结束后,陈寅恪赋诗一首《重庆春暮夜宴归有作》:“颇恨平生未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千年故垒英雄尽,万里长江日夜流。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行都灯火春寒夕,一梦迷离更白头。”

此诗,陈曾抄录一份赠与好友吴宓,吴宓收入《吴宓诗集续集》中,并附注曰:“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有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

1947年,国民党军警特务以防共为名,在北平全市搞了一次深夜挨家突击搜查,逮捕了一些人,引起市民不安与各界公愤。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的联名发表宣言,谴责这种行为,陈寅恪亦为十三教授之一。石泉等学生去看望陈寅恪,谈及此宣言,陈态度非常鲜明,说:“我最恨这种事!夜入民宅,非奸即盗!”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物价疯涨,陈寅恪穷得无钱买煤取暖。季羡林知道后,将情况告诉胡適。胡適马上决定赠予陈一笔数目可观的美金。陈寅恪提出将自己的藏书让与胡適,这笔钱算是售书所得。之后,季羡林以北京大学的名义购买陈的藏书,用胡適的小汽车从陈家载走一车藏书,多为西文、佛教、中亚古代语言珍藏版书。陈寅恪只收了两千美元,而他的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市值就超过此数。唐筼对女儿们解释说,这批书是陈寅恪省吃俭用在国外所买,现在目盲无法阅读,而北大复员后成立东方语言学系,有研究东方语言的青年学者,可以让这批书发挥作用,所以不去考虑书的价钱,乘此机会将书托付给北大。

1948年12月,解放军围困北平,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抢救学人”计划。当浦江清告诉陈寅恪此事时,陈仅表示知悉此事,并未表示是否随国民党的飞机南下。随后胡適托邓广铭转告陈,说昨日南京政府来电,今日即派专机抵达南苑机场,接胡与陈等著名教授离开北平。邓广铭找到陈,转告胡之言。陈寅恪答:“走。前许多天,陈雪屏曾专机来接我。他是国民党的官僚,坐的是国民党的飞机,我绝不跟他走!现在跟胡先生一起走,我心安理得。”(邓广铭按:到北平迎接胡的专机乃是由教育部派出的,而胡適毕竟不是国民党官僚。于此也可看出陈先生总是要尽可能与国民党保持距离)

岑仲勉以治隋唐史著称,与陈寅恪同在中山大学任教。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治学之道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进行讨论和商榷也得找名家,这样才有影响。”陈寅恪是研究隋唐史的头号名家,他的许多观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岑在课堂上的批判对象。但陈寅恪对此从未予以反驳。1956年8月31日,中山大学52级拍摄毕业照,陈、岑二人都参加。拍照前就坐时,岑仲勉与陈寅恪亲切握手,岑说:“我们很长时间没见面了!”陈点头唯唯,并不应答。他之所以不应答,实因为岑仲勉耳聋,说了也听不见。

蒋天枢回忆,1955年春节,陈寅恪撰联标门曰:“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时“反右”将起,有记者谒先生请其“鸣放”,陈笑指门上春联示之。

1955年,全国政协准备请陈寅恪担任政协委员,广东文化厅厅长杜国庠告诉陈此事。陈说:“我眼睛看不见,耳朵还是能听得清的,那些个政协委员说的东西,尽是歌功颂德,不讲真话,没有什么意思,我听着听着都气得把收音机关掉!另外,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怕冷,不适应北京的寒冷。请你转告周先生,我还是不担任政协委员。”于是杜只好搬出******来说服陈:“邀请陈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正是******先生。”并说:“只要先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凡是在冬春寒冷季节开的会,陈先生可以不去开会。当然,愿意去开,也一定会照顾好陈先生的。”陈寅恪这才同意担任。

1956年,陈毅曾到中山大学探访陈寅恪,并与陈谈文论道。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有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并找陈毅的诗作来读。

1958年,******的《厚今薄古,边干边学》报告一发表,中山大学便贴出大字报,矛头直指陈寅恪等人,称其学术为“伪科学”,要“拳打老顽固,脚踢假权威”。陈遂致函中山大学校长表示:一、不再开课;二、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学校。此后,陈虽被劝阻没有搬出学校,但他不再讲课。学校劝他带研究生,陈寅恪生气地表示:“只要毛主席和周总理保证不再批判我才开课。”当年批判过陈寅恪的金应熙,本是他的学生。运动过后,金后悔万分,负荆请罪。陈寅恪只淡淡地说:“你走吧,免我误人子弟!”

1959年,正值自然灾害时期,中山大学给予陈寅恪夫妇特殊照顾。膳食科长告诉陈寅恪说,学校准备每日供应他4两肉,唐筼每日2两。科长最后说了句:“6两肉就是12个人的分量。”陈听闻,脸色突变,事后表示他不需要。大学党委为此事专门开会讨论,多数人认为科长没有错,有个干部甚至拍着桌子说:“陈寅恪有什么了不起,他能生产1亿斤粮食出来,给他什么都可以。”

同年,时任******副部长的周扬拜访陈寅恪,表示“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陈寅恪本不想见,后经中山大学校长陈序经再三劝说才与周见面。

康生曾拜访陈寅恪,“校长办公室一与陈宅电话联系,才知陈寅恪病了,正在卧床休息。办公室人员试图说服陈家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下,但没有成功”。

虚怀

1930年,陈寅恪指导罗香林作论文《客家源流考》,罗在结论提及孙中山和陈寅恪都出自客家系统。陈读后特批:“孙先生开国伟人,自宜表白;寅恪何得与比,万请删去。”

据王永兴回忆,西南联大和历史系曾三次要求陈寅恪填写履历表,表中有一项为“教课研究专业范围”。陈寅恪口授王永兴写上:“中国中古文史之学。”在履历表上“懂何种外语”一项中,只简单地写上“德语”二字。对于他熟悉的二十多种外语,包括一些已经死亡的语种,他从不炫耀,亦不提及。谈到历史,陈寅恪虽对三代两汉之书有卓识高见,但他却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方豪曾谈及对陈寅恪的印象:“另一个印象是他(陈寅恪)太谦虚,我那时常以后辈自视,因为听说他研究过梵文和几种中亚古文字,也通拉丁文,一心想向陈先生请教……我便一连串提出许多中西交通史方面的疑问,请求解答,陈先生是一问九不知,一再谦称对此实在毫无所知云云。”

陈寅恪谦虚谨慎,从未将所学炫耀于他人,他到底懂多少种语言文字,直到去世都未能有定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即便是他的师友、家属、弟子。

清洁

陈寅恪十三岁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与鲁迅成为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寅恪留下的诗文与回忆文章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日记中曾有记载:“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据陈寅恪晚年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尔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

早年,陈寅恪在北京时,曾任蔡锷秘书。1917年,陈寅恪受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延聘,担任湖南交涉使署交涉股长一职,当年留日同学林伯渠任总务科长。这些经历,陈寅恪也很少对人说起。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科学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 中国十大文豪——白居易

    中国十大文豪——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之地是今河南省新郑县。白氏先祖本为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候。后来汉化较深,生于官宦之后,诗书之家,白居易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
  • 马可·波罗(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马可·波罗(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史籍中,虽然也有偶尔提到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文字,但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所留下的许多记载中,倒是有不少谈到中国的内容,这些记载先后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和东方仍是非常陌生的。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十字军东征的展开、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国家的产生,给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市民群众开始进入史学领域,世俗编年史、城市编年史、世俗人物的传记和游记等随之出现。其中有些著作就是写东方国家的,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亦译《马可·波罗游记》)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
  •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蒲松龄传:幻由人生》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 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当下,正处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全球力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两大力量的交汇点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太阳能行业也将乘势异军突起。同是做太阳能行业的施彭二人。一个沉稳务实,一个外冷内热,却都有着过人的本领和非凡的眼光,他们笑傲光伏世界、领跑中国光伏产业的神话。
热门推荐
  • 夏末散落了忧伤

    夏末散落了忧伤

    青春不该被遗忘,但又有着诉不尽的伤。记忆中的人慢慢将背影拉长,留下怔在原地的我痴望,早该断了念想,又忆起那红白相间的小巷,曾经的时光。不愿提起曾经,回忆太长。梦中的我也达不到心底小小的愿望。看来,我们真的,留下了忧伤、走错了方向。深爱的人不会遗忘,却再也无法并肩,无法携手,痴笑着、盼望着美好的地久天长。念情至深处细水流长,过往使流光把心伤。
  •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三)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三)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暮明岛的苔藓

    暮明岛的苔藓

    这是一个特别的暑假——她逃离只关心她成绩的妈妈、无暇顾及她的爸爸,以及“有用”的功利生活,独自跑到童年住过的小岛。岛上别具一格的人与事,如何帮她战胜懦弱,摆脱迷茫?她又会发现父母、外婆怎样的往事?新的朋友、懵懂的心动、奇妙的风景民俗、与父母的羁绊……一起开始这不一样的假期!“如果可以早些遇见你该多好。”“我不愿一路追随,一眼望到终点。”
  • 灵玉记

    灵玉记

    她只是一块小小的玦玉,却被人硬扣上力挽三界的使命;她无欲无求想平凡渡过一生,却让人污蔑为魔道野心家;她想与爱的人简单生活,却总有各种牵绊令她身不由己。她是谁?她只是别人的分身,还是自己的主宰?她为何而生,为何而活?她为何成神,又为何入魔?
  • 考研路上的我们

    考研路上的我们

    我曾那么渴望纯洁的爱情,我曾那么期盼成功,最后我遇到了任札,最后我考研失败了,我以小丑的形象在大学的舞台上演绎了四年,我没有憎恨过什么,只是想把这段故事写出来,感恩我记忆中曾存在过的一切
  • 裸婚之后

    裸婚之后

    走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刹那,就如登上了一辆辆不知道终点的列车。运行过程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随时都有可能迷失甚至出轨,提前下车。
  • 霸爱浓情我的老公大人

    霸爱浓情我的老公大人

    如果说,遇见他,是一场意外中的意外。那么,这会是一场美丽得令人心惊的意外,犹如桃花灼灼盛开般的绚烂、夺人心魄。五年前,她遇见他,在这里狼狈不堪的逃之夭夭。五年后,她又遇见了他,却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低沉喑雅的声音猝不及防的传入她的耳膜,语气狂妄霸道:“给你五千万,做我的女人。”然而,她不怕死的一脸决绝、沉静的说道:“抱歉,我拒绝。”在五年前,南小陌是一个坚定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拥有者。并且,她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帅哥是个好东西。而五年前的那一夜也就是她人生观价值观的分割线,世界上是没有完美无瑕的男人的。往往长得帅得人,零部件都是不怎么好的,或许性格上甚至有些变态。
  • 神祭轮回

    神祭轮回

    城若阻我,我便拆了那城;神若拦我,我便屠了那神!前世恩情今生来报,不料你我之间却无前世情缘,愿永久伴你左右,直到生命尽头……在堰首这个城,有着三个举世闻名的门派:松柏,贤盛,长白,当时,三派掌门经常为人世间的小纠纷而闹矛盾,又因传说神奇的散落引得六界人心惶惶,为了集齐神奇得到神力又要在世界上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 玄冥帝尊

    玄冥帝尊

    天生异象,神秘图案,逆天天赋,这注定了他将在修炼的路上越走越远。一路上他大杀四方,他的名字响彻大陆。“我,将逆天而行!”谁敢不服,我杀到你服为止!
  • 别墅里的女人

    别墅里的女人

    布包里一共有二十一封信,唯有这一封将要经历不同的寻常的命运。它似乎骨子里充满了不安分,早就在那个邮政布包里呆的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