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28900000086

第86章 梁启超(9)

胡適记载:“梁先生死后,许多朋友都盼望丁在君但先生写任公传记的事。在君自己也有决心写一部新式的‘梁启超传记’。为了搜集这部大传记的资料,在君替梁氏家属计划向任公先生的朋友征求任公一生的书札。……当时征求到的任公先生遗札,加上他的家信,总计大概有近一万封之多。这样的大成功是由于几个原因:第一、任公先生早岁就享大名,他的信札多被朋友保存,是很自然地。第二、他的文笔可爱,他的字也很可爱,他的信札都是纸精、墨好,字迹秀逸,值得收藏的。第三、当时国中没有经过大乱,名人的墨迹容易保存。”

自负

梁启超崇拜墨子的人格,故自称任公,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演讲:“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黎东方回忆:“跟梁先生上了一年课,只有几句话与一个故事令我永远记得。是哪几句话呢?‘没有袁世凯,中国的历史不是如此。没有梁启超,中国的历史也不是如此。’”

梁启超自谓为现在中国不可少之一人。又云:“数年以后,无论中国亡与不亡,举国行当思我耳。”

梁启超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三十自述》中他这样写道:“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1909年,梁启超深感国势垂危,叹言:“中国前途非我归而执政,莫能拯救。”又说:“然使更迟五年,则虽举我听我,亦无能为力亦。”

1912年,梁启超荣归祖国,顾盼自雄,欲任内阁总理,经纬天下。但袁世凯认为,梁“仅能提笔作文,不能胜任国家重任”,仅将其放到财政总长的位置上。

梁启超对财政学兴趣浓厚,他有感于清末以来财政紊乱,以俄国财政名臣怀特自任,希望能一展抱负,将濒于破产的中国财政,“不数年而苏生之”,“起死而肉骨之”。

护国运动期间,二十七岁的李宗黄奉唐继尧之命,在上海与梁启超居间联络。一天,梁请李到室内,二人促膝而谈:“当今之计,我们亟应设立一个总其成的机构,或者竟是政府组织来护国讨袁,对外则争取外交同情,对内也有以号召全国军民。我想不妨先行成立大元帅府,推大元帅一人,统率全局。”李便问:“以梁先生看来,如果要推举大元帅的话,哪一位先生比较适宜?”梁启超略一沉吟,目光闪闪,状至兴奋地答道:“未来的大元帅既然要和袁世凯对抗,一则他要能获得国际的重视,外交的支援,二来他得负天下之喁望,有政治主张,辉煌历史。斯人一出,全国上下都因此获知,袁世凯不可托以国事。”李追问:“梁先生的心目之中,是否已经有了这位大元帅的理想人选?”梁陆续提到唐继尧、岑春煊,又一一否决,并大有深意地说:“你知道吗?伯英兄,当筹安会起,北京闹出了洪宪丑剧。普天下嫌恶袁慰廷的人,哪一个不巴望着我出来,公开的表示反对。”李宗黄此时仍未听出弦外之音,犹恭谨应答道:“是的。”仿佛有点出乎意外,梁再望李一瞥,自言自语道:“无分朝野,都在盼望着我出山,无非是要借重我的鼓吹之力。对外可以一改各国舆论,对内尤足以维系全民的喁望!”李方始恍然大悟,按梁之意电告唐继尧,唐回电曰:“不便苟同。”

日后,梁启超失意于政治,黄秋岳记载:“记戊午任公居团城时,一日严寒,坐沁香亭中,望液池波欲成冰,大风作浪有声,任公方辞职,叹曰:‘求去亦何所谓?世事兴衰,大势略定,何人为之,皆不甚相远。’”

对于办学,梁启超也颇有兴味。他意欲将中国公学办成与北大、东南大学三足鼎立的局面。校长王敬芳曾想将校长一职让与梁,梁亦跃跃欲试,但由于蒋百里认为梁只适合教书,坚决反对,梁遂作罢。

梁启超有八字诀曰:“宇宙未济,人类无我。”梁怀此信仰,故能乐而忘忧,尝谓:“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无论环境如何,辄以不忧不惧为宗旨。失望恐怖为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便终身不许他侵入。”

江父回忆:“梁任公先生,言其轶事者,必及于戊戌变政,故每以康梁并称。先生晚年,殊不喜康梁二字连为一词,闲谈中往往露其意。笔者尝不避唐突,叩询其故。先生反问:‘尔以为予之事功,尽于戊戌之一役乎?’乃知先生非抑康氏,实欲在历史上另占一新地位也。”

内省

周善培为梁启超诤友,多次面责梁,但同时又说:“我平生的朋友最能受直言的,只有任公,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梁启超言:“康有为大器早成,观点是一成不变的;而梁启超却是不断变化,不惜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

在政治和思想上,梁启超多变,他评价自己道:“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多以此为诟病,而其言论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弱点然矣。”

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梁启超对自己坦诚自责,他说:“启超务广而荒,每一学稍涉其樊,便加论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甚者纯然错误;及其自发现而自谋矫正,则已前后矛盾矣。平心论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闭塞萎靡,非用此种卤莽疏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虽然,国人所责望于启超者不止此,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规模;若此人而长此以自终,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谓为一大损失也。”

梁启超记诵力极强,求知欲极炽,但贪多务得,追求速成,缺乏恒心。周善培对于他的这个毛病进行过规劝,梁亦有自知之明,他为长女梁思顺的《艺蘅馆日记》题诗时,反省道:“吾学病爱博,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如。”

梁启超在檀香山向友人何蕙珍学习了几个月的英文,自觉已习得英文真谛,便编写《英文汉读法》,称:“凡读此书者,不数月即可翻译英文书籍。”一日,王宠惠来访,翻看此书后,王郑重地告诉梁:“你是卖书的,而不是研究英文的。”梁闻此言,面有愠色。王告诉他,此书的内容及构造方法有误。梁听罢,面红耳赤,从王手里接过那本书,一撕两半,丢到窗外。从此,再未提起此书。

夏曾佑(穗卿)与梁启超相识后,几乎天天见面探讨学问,凡见面必发生争论。梁说:“十次有九次我被穗卿屈服,我们总能得到意见一致。”

1918年,丁文江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丁认为梁个性仁厚,太重感情,很难做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在政治上,必须时时具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才能不致误事。又觉得梁的分析能力极强,如果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必定能有不朽的著作。因此,丁劝梁放弃政治活动,而从事学术研究。梁亦深以为然,翻然改图,从事学问,终身奉守不渝。

有一次,学生黄伯易问梁启超为何不再谈政治,梁说:“我在政治上经过几次风险,现在决心闭门读书,不问政治,你难道不能理解?”黄伯易说,从他当时庄重而又矜持的面容上看,梁启超显然已经失掉他发出“死生不过开阖眼,祸福有如反覆手”壮语的青春时代了。

早秀

据说,梁启超出生时,产房内忽然闪出一道白光,然后胎出母体。迨至其髫龄时期,聪悟超群,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向其口授四书五经之句,能入耳不忘。梁四、五岁就读完了四书、《诗经》;六岁在父亲教导下,五经卒业,除经学外,还读《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等;九岁时,能作千言的文章;十二岁便中秀才,十七岁中举,被誉为“岭南奇才”。

有一次,梁启超到三江东胜街书铺购书,选好一本书后,与店主议价,店主分文不愿减,梁说:“我买不买这本书无什么相干,反正我已看完了,已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店主以为他吹牛,便随手翻开书中的一页说:“你能背出这一页,我便将此书送给你。”结果他一字不漏背出。店主守信,将此书送给小梁启超。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赶紧叫他下来:“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并不下来,继续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

七岁时,梁启超家中有客来访。当时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冲进家门,端起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客人提笔写了一个狂草的“龙”字,让梁辨认。梁看后,摇摇头表示不认识。客人哈哈大笑。梁并未理会,一口气喝完了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小梁启超迅速接口道:“写字狗耙田。”梁父尴尬,欲惩罚他,客人忙阻止说:“令公子对答工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梁启超少时与祖父一起睡,每晚,祖父授《楚辞》一段,翌日,梁便能背出,不多日,便能全篇背诵。多年后,他在东南大学附中发表演讲时,背诵《楚辞》,一字不遗。

1882年,十岁的梁启超去省城考秀才,同行者皆梁之父执。从新会到省城,水路要走三天。一日,众学子在船上吃饭,白米饭配蒸咸鱼。有人便提议以咸鱼为题作诗。咸鱼不雅,难以入诗,然而梁启超却吟出“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两句,满座动容。胶鬲贩盐,鱼加盐,为咸鱼。这次,梁启超并未考上秀才。两年之后,十二岁的梁启超再赴省城参加考试,得中秀才,梁当时为年龄最小的秀才,因此被誉为“童子秀才”,其师周惺吾叹曰:“吾不能教之矣!”

十岁时,梁启超随父亲到秀才李兆镜家中做客。他见李家院中杏树花开正好,就偷偷折下一枝,藏于袖中。父亲看后并未点破。宴席上,父亲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遂出上联曰:“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知父亲知其折花一事,但他并未慌张,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出,堂前喝彩不已。李兆镜拍掌叫绝:“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策马入长安。”众人连声赞好。

童年时,梁启超常和小伙伴爬上家乡的凌云塔玩耍。一天,十一岁的梁启超作《登塔》诗,诗云:“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

梁启超方十二岁,即能为八股文。塾师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命题,梁即援笔千言,中有警句云:“或大仇未报,凄凉吹吴市之箫;或时会未来,匍匐出细人之胯。”一时惊为才人之笔。

1885年,梁启超入著名学府“学海堂”继续求学。梁启超入学之后,刻苦钻研,努力探求,“四季大考皆第一”,这在学海堂以往的历史上,只有江南才子文廷式有此殊荣。梁每年都获得学堂的“奖学金”。每次拿到“奖学金”,他都去买书。与此同时,梁启超还到菊坡精舍、粤秀、粤华书院等书院选修一些课程。1889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举人,可谓“少年举人”。

同学卢湘父回忆,梁启超属寒士,在学海堂求学时,端赖考书院膏火为生。梁一般到应元、菊坡书院应试,同学诸人皆不敢到此二书院应试,因应元须举人资格,菊坡出题多为经史词章。应试期间,当同学埋头伏案、夜以继日时,梁则“游行自在,行所无事,至更深人静,则展笔疾书,并不起草,写毕而卷已完”。卢湘父感慨:“昔王勃腹稿,尚须拥衾高卧,任公则有过之矣。”

1895年,梁启超会试未中。据胡思敬《国闻备乘》所记:主持乙未(1895年)科会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士徐桐,副主考则为启秀、李文田、唐景崇三人。李文田看到梁启超的试卷后,击节叹赏,想录取梁,但名额已满。徐桐手中还有一些机动的录取名额,李文田便与唐景崇一起请求徐给一个名额,录取梁启超。但徐桐不喜梁的卷稿牵引古义,越出绳尺,不肯拨给名额(一说徐桐以为梁卷为康有为之卷)。他还对李文田袒庇粤省同乡,颇有微词。李无奈,只好将梁卷“抑而不录”,并在卷末批曰:“还君明珠双泪垂。”梁读李氏批语,感激知遇,捧卷而泣。

逸事

儿时,一次梁启超说谎被母亲发觉,被母亲鞭打,母亲对他说:“你若再说谎,势必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母亲的话,让梁启超一生铭记。

戊戌变法初期,梁启超已名动京城,与其师康有为并称“康梁”。光绪帝久闻其名,召见梁启超,欲提拔他作文学侍从之臣。但在召见时,因梁不谙官话,把“孝”说成“好”,把“高”说成“古”,彼此不能达意,光绪帝大为扫兴,仅仅赏了六品顶戴,让他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之事。据徐致靖之子徐仁镜解释个中原因:“任公广东乡音很重,光绪听不清他的话,又怕慈禧的爪牙窃听,不便反复询问,故不得重用。”

同类推荐
  •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本书为"大家丛书"之一。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本书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杰出成就。
  • 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
  •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本书介绍了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典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等的小说家蒲松龄;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诩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词人纳兰性德;以“铁齿铜牙”家喻户晓的乾隆文臣纪晓岚等。
  • 黄骅将军

    黄骅将军

    巍巍沂蒙,逶迤八百余里,覆压鲁中、鲁南大地。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等名山大岭,山高坡陡,崖险岭峻,层峦叠嶂,丛山连绵,到处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参天。山中飞瀑流泉,涧深溪清。
  • 执子之手

    执子之手

    本书回忆了汤翠芳同志与其丈夫宁夏大学老校长吴家麟先生相携相伴的一生,包括“师生情缘”、“祸从天降”、“塞上琐记”、“在劫难逃”、“否极泰来”、“叶落归根”等部分。
热门推荐
  • 梦妃有毒:圣上请绕行

    梦妃有毒:圣上请绕行

    前世你不曾对我用情,我也便对你绝情,孰对孰错,无从算清。重生一次,但愿江湖不见,只想走一条不同的人生路。……“你若再做纠缠,前世我为讨好你所练就的技艺,必将成为杀你的利器!”听了这样的话还要纠缠?命都不要了吗?
  • 人择Anthropic

    人择Anthropic

    作者自己绘制全彩插画,自己写小说,请大家多多支持!当生命消逝,他意外的获得了选择下一世人生的能力。为了不再重蹈曾经的痛苦,他渴望能在今生决定自身的命运,抱持着信念,他进入了第二次的人生。当今生结束,命运却没有放过他,第三次的人生无情的宣告开始。他陷入了恐慌中,才明白以前的痛苦是多么微不足道。不断的死亡,不断的出生,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与挚爱的人不可避免的分开,熟悉的世界也终究会远去。他逐渐在永无止境的人生中迷失了自己,当一切疑团指向最开始的人生,他为了找回自我,最终踏上了最初的起点,第一世的世界。
  • 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

    一名学者,穿越到异世,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了回到自己的世界,为了见到自己的亲人,为了民族大义,努力修炼,是执着?还是妄想?在新的世界,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如何揭开了传说中的秘密?
  • 棺中有喜:鬼夫深深宠

    棺中有喜:鬼夫深深宠

    我21岁这天,在棺材中遇到了一个神秘的男人,从此,我被鬼彻底缠上了。女鬼要我陪她杀人,男鬼要我做他小妾,那个神秘男人要我给他生猴子。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信不信我现在就收了你?”“娘子,让为夫吃够了先。”别问我鬼夫先生太强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六个字,“腿打颤,腰发酸。”【这只是一只披着灵异外套的总裁的宠妻日常。】
  • 灵卷忘语

    灵卷忘语

    在这里,有一种人天生具有灵力,可以修炼灵决,和灵兽交流。时值预言之日,毁灭还是创世,是生是死,从这里开始。
  • 天道幽冥

    天道幽冥

    为拯救人族,天道复活了幽冥王,并使其重生到了另一个世界,而天地变动引起了幽冥的怀疑。千辛万苦找出真相后,才发现,一切竟然只是一个阴谋!
  • Michael Strogoff

    Michael Strogof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衡天记

    衡天记

    人敬重鬼神巫妖仙魔,设立神龛祭台,希望通过鬼神之力达到自己心中所想。可是天地之中,生灵无数,妖魔太多。作奸犯科者数不胜数,妄图借助天地之威到达一己私欲。也有人希望通过修行打通天地之中屏障,参悟天地之中的秘密,故而生鬼神巫妖仙魔。天玄大陆,大黄皇朝。先贤帝君执掌江山社稷。却意图掌握域外四极。进而想永垂不朽,成为上古统治天玄大陆的三皇帝君。萧觉不过是大黄皇朝八大世家之一的萧家的弃子,因母子二人被人陷害,被遣回娘家烈山郡吴家。可娘舅一直不喜,母亲郁郁寡欢,最后病死家中。萧觉随后被赶出吴家。流落凤歌城,最后在龙骨山脉之中得道机缘,此后更是拜入烈山门中,从此习得仙法,开启一段震古烁今的传奇。
  • 天逆流殇

    天逆流殇

    世间男儿多寂寥,戎马半生,关山百战,踏过滚滚黄沙,硝烟漫漫,累累尸骨,纵有封侯拜相,裂土封王之日,早已是两鬓斑白,志气寥落,不若寻一红粉知己,寄情天地,隐逸山水,与鱼虾为邻,鹿猴为伴,听风雨之声,赏云霞之美,佳人在怀,美酒入喉,方为人生之乐,只是古来男儿多不解风情,偏爱追寻那缥缈无痕的长生之道,甚至不惜血染江山,祸及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