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4400000024

第24章 父爱深深大于天(4)

北京大学中一些生活困窘的学生如刘仁静、蔡和森、高君宇等人,时常得到李大钊的接济,李大钊还将工资的一大半都用做革命活动的经费。本来教授的薪水还是不菲的,但李大钊每次发工资后很快就所剩无几,一家人的生活几乎难以维系。得知情况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已通知财务部门,在李大钊开工资时,留下部分工资直接交给李夫人。

2012年10月,笔者来到北京。此时正是满山的红叶层林尽染红遍香山的最佳时节。笔者来到了和“五四”大街毗邻的当年北京大学的校址,一幢临街气势宏大的红色墙壁的楼房映入笔者的眼帘。这里就是当年遐迩闻名的北大图书馆和北大办公楼所在地,这里就是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在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时,北大学生游行队伍就是在这里集结在这里走出去的。

尽管岁月的时光已磨蚀了这里往日的辉煌,在现代周边高耸的建筑群中,它已没有过去独一无二的雄伟,可是时间的长河中冲淡不了历史的记忆,人们仍然习惯地叫它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一楼的东边,就是当年图书馆主任的办公室,这里的一切还照原样摆放,外间是会客室,里间是李大钊的办公室。

如今这里庄重静谧,当年这里却高朋满座,热闹异常,像磁场一样富有吸引力。因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的办学方针是“兼容并包”,因而北京大学吸纳了当时中国学界许多泰斗级的人物。由于李大钊出任北大图书主任一职,一改以往北大图书馆作为藏书楼的模式,引进了大批当时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学说书籍,使北大图书馆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李大钊被美国图书杂志称誉为中国图书馆之父。同时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国思想界的领袖人物,强烈地吸引许多同人和学生聚集在他的身旁。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北大的名流陈独秀、胡适、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都是李大钊会客室的常客。他们都直呼李大钊的字号,守常或守常先生。

现在已听不到北大红楼的走廊里纷至沓来的脚步声,也听不到会客室里当年学生们激扬铿锵、教授们学富五车的渊博宏论。但是在这里,睹物思人,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李大钊就是用手中的笔拨动了时代的旋律,用他的思想谱写了时代的乐章。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文章中说:“在北京惟有李大钊先生一人,有可能联系各派社会主义人物,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他的个性温和,善于与大家交往,极具耐心,而又没有门户之见。”那时常去北大红楼的张国焘还回忆道:“那里的北大图书馆设备还很简陋,地方不算宽敞,但已甚具吸引力,常常挤满了人。其中以搜集新奇思想的****者占多数,少数的社会主义书刊往往借阅一空。休息室中,三五成群的青年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常是他们的主要话题。……那间会客室是社会主义和激进人物荟集所在,还有好几次举行过人数颇多的座谈会、辩论会,很是认真,……1920年时,北大图书馆的主任室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就这样浓厚起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建党后担任了****北方区委书记,****北方区委的秘密机关就设在北京大学的校内。

1921年7月,李大钊创办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工人周刊》,启发工人觉悟,号召各地成立工会组织,并在刊物上大量介绍国内外劳工消息,《工人周刊》被誉为“劳动者的喉舌”,成为北京最受欢迎的刊物。在李大钊的引领下,****北方区委在长辛店等地开办了补习学校,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训工人运动的骨干。

李大钊亲自领导了北方工人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仅1922年,罢工的浪潮接二连三风起云涌。8月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10月唐山铁路工厂和唐山五矿联合罢工的人数超过3万人,12月正太路石家庄机器厂又开始了工人大罢工。此起彼伏的罢工斗争,形成了北方工人运动的高潮,显示了在党的领导下,北方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都在不断地提高。

在开展如火如荼的工农群众运动的同时,李大钊还积极派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到北方的许多省份,深入播撒革命火种,筹备建立各地的党团组织,使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燃遍北方大地的燎原之势。

李大钊还是党的统一战线的主要决策者和卓越的实践者。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是大会主席团五个成员之一,他同孙中山一起主持了大会,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共青团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使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全国逐渐形成。

孙中山对李大钊精辟的见解和非凡的才能十分欣赏。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在回忆时说:“中山先生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

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李大钊的名声越来越大,风云人物李大钊,引起了反动统治者的极端仇视。1924年5月下旬,李大钊被北洋军阀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暂时躲避到家乡昌黎五峰山。

为了避开敌人的盯梢和跟踪,李大钊在离开北京西城石驸马胡同35号的住宅时,剃掉了胡须,打扮成商人,装上账册,摘掉眼镜,与儿子葆华带了两个轻便的包袱,乘上晚间的京奉路火车直去五峰山。当晚,北洋政府的警察总监派军警闯到李大钊在西城石驸马胡同35号的家里抓人,扑了空,胡乱搜查一番,扫兴而去。

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看着被军警野蛮搜查后显得凌乱不堪的房间,她由刚才应付搜查的故作镇静,变得忐忑不安,她的心被一缕缕地揪紧。她牵挂着丈夫和儿子,此时他们身在何处,是否安全地登上了去往昌黎五峰山的火车,军警会不会跟踪他们,他们能躲过此一劫吗?

望着窗外冷月清光,赵纫兰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丈夫当年东渡扶桑赴日本留学与自己分别三年整,“五四”运动中险遭被捕,建党后,多次远离家门在外面奔波,每每分开,都是担心挂念和她做伴。这一次丈夫遭受通缉化装出走,如果稍微走晚些,就会被敌人真的抓走了。

想到这里,她有些心烦意乱。她觉得这一夜是那样黑暗恐怖,又是那样漫长。她恨不得立即动身赶火车去老家五峰山,唯有看见丈夫儿子平安,内心才会安静下来。望着身边受了惊吓后才入睡的孩子,想到丈夫临走前“不要为我焦虑,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嘱托,赵纫兰禁不住有些泪湿眼角。

在度日如年的忧虑和苦苦的盼望中,一个星期后,葆华回到了母亲身边。他告诉母亲,在五峰山避难时,父亲接到了组织上派来的交通员给他的通知,党中央决定派他率领****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父亲化装离开五峰山来到了北京,和其他几位代表集合后,已秘密地登上了中东铁路火车。为了让母亲放心,葆华是亲眼看到这一切后回到家中的。

葆华还带回了父亲的信件。听了儿子的讲述后,赵纫兰感到如释重负,她欣慰地看着丈夫的信,信中写道:“……种种的无耻迫害是吓不倒我的,反动派凶恶狰狞的面目只会激起我的愤恨,增强我的斗志。”“以后我再也没有时间顾及家庭了,你要坚强起来,千万不要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要振作精神扶养教育好子女……”

丈夫走了,她已经习惯了离别。站在宽阔庭院的海棠树下,在如筛的阳光照耀中,望着夏季茂盛的透着红色的绿叶,一扫心中的阴霾,赵纫兰的脸上现出了几年以来难得的笑容,她在心中祝福丈夫和他的同志一路平安。

1924年6月初,****代表团悄然登上了北京开往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火车,踏上了中东铁路。同行的五位代表是:工人领袖、中央委员王荷波,工人代表姚作民,妇女代表刘清扬,青年代表彭湘、卜士奇。罗章龙也是代表之一,但是后去的。

在硬座客车上,李大钊和五位代表坐在同一车厢中,却装作互不相识的样子,这是为避免发生意外互相牵连。

坐在一个角落的刘清扬在中国妇女界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在“五四”期间是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她曾和马骏等作为天津学生代表赴北京请愿,她还是天津觉悟社的重要成员,她是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她和丈夫张中府在法国留学期间,共同成为了******的入党介绍人。

这位叱咤风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杰,在火车上装扮成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头上还戴着假发髻,一副谨言慎行的农家女子做派。前几天她从上海到天津给母亲过生日时,邓颖超特意过来看望她,帮她做出国前的准备工作。邓颖超还将自己紫红色的毛衣借给了她,并将所有证件缝在毛衣下摆的一个角上。

每次到站停车或新上来乘客,甚至火车响起“呜呜呜”的鸣叫声,刘清扬表面上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内心却很紧张。她悄悄地提醒自己要镇静。她身上藏着****代表团所有成员的证件,牵一发动全身,一旦证件被敌人发现,所有的代表都无法出国,而且还将遭遇危险和不测。

所幸一路都很顺利,他们平安到达了哈尔滨。

此时,李大钊的好友东华学校校长邓洁民,已迁往北京,李大钊带着一位青年代表投奔他的党兄李祥年,其他四位代表则住进了一个苏联人开办的小旅馆。

李祥年当时在哈尔滨道外八站与人合资开了一家宏昌远牛店。考虑到李大钊的安全,李祥年安排李大钊住在王芳田在道外太古街开设的宏昌茂杂货店里。王芳田与李祥年是商界的好友磕头兄弟,为人忠厚,老实可靠。

当时,李大钊身穿灰色旧西服,头戴一顶八角帽,脚穿一双旧皮鞋,没有一点来自北京名校教授的架子。受好友之托加之对李大钊人品的好感,王芳田对北京来的李大钊非常关心,在生活上给予了热情周到的照顾。

白天李大钊外出办事,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会晤朋友,到工人中考察工运,了解哈尔滨建立党组织后开展革命斗争的相关情况。晚间李大钊和王芳田、李祥年亲切交谈,谈到了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也谈到了苏联的新变化。

当时的哈尔滨人对红色苏俄是很向往的,多数人对十月革命的故乡都是很敬仰的。宏昌茂杂货店做的是小生意,但当王芳田听说李大钊要到苏联去,便和李祥年等人为李大钊提供了经济上的资助。

那时****北方区委经费十分紧张,代表团去苏俄的资金还未筹齐。况且李大钊又在被通缉中,他几乎是没有时间和自由去筹款,因而李祥年、王芳田等人的资助等于是雪中送炭。

2007年10月,在北京,笔者终于寻访到李大钊唯一在世的儿子84岁的李光华,李光华依然记得哈尔滨人曾为李大钊提供资助的往事。李光华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是不能忘的。我听哥哥姐姐讲,我父亲曾几次提到哈尔滨人对他的帮助。父亲到苏联开会是住在道外一个叫宏昌茂的商号里,老板王芳田和我父亲非亲非故,不但热情接待,保护了我父亲的安全,还给了资金上的帮助,李祥年也给了路费和生活费用,听说还有别人的帮助,我父亲很感动,曾说过哈尔滨人很有热情和觉悟。”

当时李大钊在哈尔滨通过组织关系找到了共产国际驻哈尔滨办事处,共产国际驻哈尔滨办事处派出交通员负责护送代表团在满洲里出境。

这次出国,因李大钊还在被通缉中,就不可能在哈尔滨办理出国手续。没有护照,就必须想办法绕过张作霖设在边境上的检查站。

李大钊在哈尔滨住了三天,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李祥年陪同交通员全程护送李大钊和五位代表,从哈尔滨坐火车走中东铁路到了边境小城满洲里。

李祥年为代表们换了一些卢布,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路上要用的必需品。

在交通员的安排下,李大钊一行住进了一家小旅馆。这时,交通员引来了干练的老板,并介绍说:“自己人。”李大钊紧紧握住店主人的手。店老板直率地说:“你们六位同志,起码要坐三辆马车,每辆车连车夫在内不能超过三个人。每辆马车一定要用四匹马拉,这才能安全地偷越国境。”“怎么需要这么多的马来拉呢?”李大钊惊奇地问。“少了不行。”店主人说,“偷越国境的时候车子一定要跑得快,马多车轻才能跑得快啊!而且要选择膘满肉肥的好马。”

这时,店老板又详细地向李大钊介绍了国境线一带的情况。在越境必经的中苏两国分界处中国一侧有一个光秃秃的山坡,没有一点隐蔽的地方。山头上设有碉堡,不分昼夜有士兵放哨,一旦发现有人偷越国境,哨兵就开枪射击,有时还派出马队追击,所以绝对不能疏忽大意。闯越国境的马车必须要轻便,能一口气闯过山坡。

翌日凌晨,天色还黝黑的时候,交通员已把雇来的三辆马车停在旅店的门前,李大钊和妇女代表刘清扬坐在前面一辆马车上。

天将蒙蒙亮时,12匹快马拉着三辆马车赶到国境线。有经验的马车夫把马车赶进两个碉堡中间的一条草原小路上,扬鞭催马飞快地向国境线冲去。马蹄声惊动了哨兵,顿时,碉堡里传出来高高的吆喝声和密集的枪声。猝然间,枪声、鞭声、马蹄声相融相织汇成一片,震撼着黎明前的国境线。赶车人轻车熟路非常灵敏地左躲右闪避开了纷飞的弹雨,三辆马车终于有惊无险地闯过了国境线。

同类推荐
  • 红霞一抹乘云去

    红霞一抹乘云去

    古耜主编的《红霞一抹乘云去》内容介绍:名利这种东西的诱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段,但它总该有个限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诱惑不是变得越来越大,而是应该越来越少。它更多的是怎样欣悦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心地变得善良;对他人。则是怎样促进良知良能,令其愉悦和完善。散文随笔在当今时代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心路思语:60年:从清华园到石油大院

    心路思语:60年:从清华园到石油大院

    这是一本献给父亲,追忆魂牵梦萦的时光的传记纪实类的书。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记忆篇,主要是父亲的回忆录。父亲朱亚杰,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中国人造石油创始人,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奠基人;第二辑印象篇,又可称为游记篇,记录了作者旅游所到之处的所感所想;第三辑心路篇,抒发了自己60年历程的心路思语;第四辑天地悠悠,为作者原创的一部中篇小说。
  • 世界的影像:精彩一生的小说

    世界的影像:精彩一生的小说

    在读、品、悟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用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去探究文学案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体验、构建新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 半拍澄澈

    半拍澄澈

    在场主义的叙述手段,不是纠偏和规范,更不是抹杀和提纯。叙述的力量就是尊重“场”或者“场的档案”,因为它——不可“毁灭”。强调日常写作的“在场”,抒写亲历和经验,为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提供方便——将外物投射于内心,获得视觉的奇异感,揭示出“场的档案”的本真面貌和内在能量。
  • 怀揣月光上路

    怀揣月光上路

    评论集《怀揣月光上路》近20万字,蕴含了蔡先进近十年的心血,分散文评论、小说评论和艺术评论三个类别,评论对象既包括像莫言、刘醒龙这样的名家,也包括文坛新锐势力。从写法上既有学理性强的长篇论文,也有随心见性的短评文字。
热门推荐
  • 男人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男人的保健细节和养生

    男人一个强大的词汇,男人大多以事业为立身之本,为此不惜透支自己有限的身体,于是就形成了四十岁之前拿命赚钱,四十岁后拿钱来买命的现状。有的人忽视健康,或者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会有任何问题,或者工作忙没有精力去关注他,爱护他,这都走入了健康的误区,正是在身体尚未出问题的时候,才应该去保护他。
  • 露遇凡尘

    露遇凡尘

    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从孤儿院出来的孤儿,只想靠自己的努力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可她没想到,高中毕业旅行彻底的改变了原来的一切……他是皇族尊贵的二皇子,生性冷漠,不近人情,法力高强却从不显山露水,原本只想就这么默默无闻下去,却被一个巨大的阴谋卷入其中,遇见了她,自此,高冷无能是路人,开启了狂炫酷拽霸模式追妻护妻宠妻,势要护她一生安好。只是一切都能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在同甘共苦拨开层层迷雾看到真相的瞬间,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当露遇凡尘,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地狱……
  • 王者荣耀之人与魔种

    王者荣耀之人与魔种

    王者荣耀的世界,群雄争霸,只为王者的荣耀!(本书有部分内容与游戏无关,请注意。)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 太初战记

    太初战记

    渺渺天道,亘古如是,寻仙问道者万世长存。奈何天无情,道不公。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天道无情,奴役芸芸众生。万古之前究竟有何秘事发生,巫妖俱陨,洪荒泯灭,三界动荡不安。翱翔九天的太古妖神,雄霸洪荒的上古大巫,神秘莫测的西方世界,充满变数的人族生灵。一切的因果将在这个辉煌的大世逐一了却。懵懂少年走出边荒,征战诸族万界,踏天问道。斩尽不详与诡异,揭开万古之谜,了世人一段乱世战纪。
  • 木落归本

    木落归本

    我本爱佛,佛当如何?我若信魔,佛必诛我!
  • 无忧的妖孽人生

    无忧的妖孽人生

    有鸿钧道祖做靠山,多宝道人等一众截教门徒保驾护航!林无忧的人生真的很妖孽,很变态,很让人绝望……
  • 且行天下

    且行天下

    任家小九,逆天而生,得神秘丹药,炼无双功法。是命运抑或机缘?奇珍异兽,万千宗派,远古秘辛,绝世红颜……在这盘天地大棋里,你,可以是执子之人。可胜负,须由我来判。
  • 陈宣王妃传奇

    陈宣王妃传奇

    穿越么?真的么?谁了解谁呢?终究是一生。
  • 雄震天下

    雄震天下

    一个从山坳里出来的人;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名动天下的人;一个两世为人的人;一个从小立志成为顶天立地英雄的人;是什么让他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吃尽困难,挫折,却改变不了他的初衷;又是什么让他成为天地真正的巨擎;是友情,亲情?是坚韧不拔的坚持?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