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4400000026

第26章 父爱深深大于天(6)

李光华对大哥李葆华是很敬重的,李葆华虽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从来不以权谋私。亲属中,从来都没有人张口求李葆华办点私事,因为大家心照不宣,李葆华是不会动用个人的权力和影响去为别人谋私利开绿灯走后门的,李葆华终生都坚守了这个原则。李光华在抗战胜利后,去看望时为****中央候补委员、晋察冀边区组织部长的哥哥李葆华。按常理说,父母都不在了,长兄为父,李光华也很希望能在哥哥身边工作,毕竟没有了父母,哥哥就是他的依靠了。作为担任晋察冀边区组织部长的李葆华给予自己的亲弟弟一定关照,安排适当的工作和职务是很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兄弟相见时,大哥问寒问暖就是不过问弟弟的工作,李光华意识到大哥不愿他在自己属下工作,大哥不希望手中权力的天平有一点失衡。李光华告别了大哥便只身回到老家,由当地党组织安排了工作。后来李葆华曾对李光华说过:“正因为我们是李大钊的儿子,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2007年10月,笔者在北京前去拜访时,本想象李光华可能住在市中心繁华地带的高层小区,或是住在比较考究的四合院里,可寻访到李光华的住址时,那竟是地处偏远的一片很老旧的单元楼房。

李光华的家并不宽敞,有室无厅,地上铺的是很多城里人家已经淘汰的那种人造革地板,房间里连简单的吊灯也没有,而是那种早已过时的日光灯管,家具大约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既普通又陈旧。屋中没有皮沙发也没有布绒的沙发,就是一对沙发造型的硬木椅带手工的坐垫和靠背垫而已。李光华的一间房既是卧室,又是书房,也兼做客厅。

尽管住房和陈设普通简单甚至简陋,却窗明几净。

李光华的着装也特别普通,穿的上衣布料是卡其布的,洗得都有些褪色了。他的爱人李永兰衣着淡雅,也是一位离休干部。

如果不是置身于此,亲眼所见,让我几乎难以相信,这就是15岁走上革命道路17岁奔赴延安长期做领导工作正局级离休干部李光华的家,又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儿子的住宅。

想想当下一些官员追求奢华,衣食住行讲排场图豪华,相互攀比阔气,如此比较,这是怎样的差距啊。

再想想,一些人一旦有了一官半职,便自命不凡总觉得高人一头甚至盛气凌人,如此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和李光华这面镜子对照一下,是否该汗颜呢?

在李光华的房间置放的桌子正中,安放着一尊李大钊先烈的瓷质头像,头像旁摆着清香的鲜花。每天凝望着父亲的遗像,李光华又会想到什么呢?

李光华夫妇的子女中,小儿子李建明“****”中患病毒型脑炎,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落下了残疾。李建明频频发病,给父母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吃穿照顾,看病吃药长年的费用都不用说,几十年来,每天夜里,两位老人都要起来几次为他摆正睡姿,盖好被子,观察有无发病征兆。这对人的精力和心灵是巨大的消耗和折磨,况且李光华已是84岁的高龄,他得过重病,还硬撑着要照顾残疾的小儿子。

如此窘境,李光华夫妇却从来不觉得委屈,安之若素。他们不想也不愿意给组织给政府添一点麻烦,组织上要为他们改善居住环境,改善生活状况,要给他们派工作人员或请保姆,他们都婉言谢绝了。领导来看望时,李光华总会连连地说,没事,没事。

了解了此情此景,让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在北京万安公墓的园林中建有李大钊的陵园,矗立着汉白玉雕刻的李大钊的全身塑像,纪念碑文是由******亲笔题写的。在李大钊战斗过的地方,都建有李大钊烈士纪念馆。李大钊诞辰100周年、110周年,****中央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李大钊的丰功伟绩。江****在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李光华等亲属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胡****就曾连续两次接见了李大钊的后代。

可以说,我们几代人在上小学时就读过李大钊的事迹,李大钊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可是李大钊的子女们却甘愿做低调自律的普通人。

李光华认真地对笔者说:“我不能靠父亲李大钊的光环求私利,他是他,我是我。”

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感触颇多。

或许,李光华真正读懂了父爱,也传承了父亲的大爱。

三、栋梁任弼时

在奔赴苏俄的中东铁路上,留下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故事,也留下了任弼时的身影和足迹。

1921年初春的某一天。

“呜……”一列中东铁路火车载着夕阳的余晖,缓缓驶进北方重镇哈尔滨。车厢内衣着各异、口音不同的乘客们望着窗外,远处不时掠过的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俄式楼房的窗棂上,房檐上,那洋葱头形状的屋顶上,都落上厚厚的一层积雪,不时地被冷风卷起的积雪如烟似雾地旋转着。

“哈尔滨这个城市很洋气,感觉好像到了国外,不过,太冷了。”

“是啊,冷得很,要多穿点,穿厚些。”

有些乘客边议论边赶紧又穿上一些遮挡风寒的衣物。整个车厢内,绝大多数人都裹着厚厚的衣物,做好了御寒的准备。

相比较,在车厢中间坐着的几位年轻学生则有些另类。他们的装束明显地露出南方的特色,穿着都不够厚实,尤其其中看着还有些稚气的最年轻的学生,他的穿着实在有些单薄,与车厢内裹得严严实实的乘客们显得格格不入。

“呜……”又响起了火车的鸣笛声,提示着火车即将到站。乘客们都骚动起来,收拾着行李,整理着物品,为到站下车做准备。

列车速度明显减慢,紧接着是一阵刺耳的摩擦声,然后猛地晃了晃,停了下来。车厢里不少乘客被晃了个趔趄,一个大块头的苏联人很生气,大声用俄语咒骂着。

几位青年学生提着旅行包,随着客流下了车。

刚下火车,扑面而来刺骨的冷空气使几位青年学生不由有些哆嗦。

“上海都已经是春暖花开了,想不到哈尔滨还是这样冷。”

“一南一北,温差真是大啊。”

最年轻的学生左手拎着包,右手挥舞着拳头说:“年轻战胜严寒!我们跳几下就不冷了。”

随着几位青年学生活力四射的暖身跳动,他们脚下的一片积雪迸发出“咔咔咔”铿锵有力的响声。

这几位青年学生就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受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派遣,他们满怀激情和憧憬奔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中东铁路成了他们的红色通道,哈尔滨则成为了他们漫漫旅途必经的红色驿站。

他们中间个子很高,约有20岁,是来自湖南的肖劲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海军司令,最年轻的还不满17岁,他也是湖南人,名字叫任弼时,他后来成为开国领袖之一,是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党中央五大书记之一。

任弼时走上革命征程,是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感召力紧密相连的。******曾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初夏,正在湖南读高中的任弼时看到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关于选派一批人到苏俄留学的通知,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任弼时本来还有一年就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了,但他说:“我认可舍弃高中毕业证,也要拿到留学证。”

通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的介绍,放弃学业的任弼时和肖劲光、任岳、周昭秋等人来到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在这里任弼时和刘少奇成为了同学。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党组织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联合创办的,是培养革命者的红色摇篮,也是负责输送革命青年赴莫斯科留学的基地。追求进步的年仅16岁的任弼时在上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历经八个月的俄文和马列书籍的学习后,被组织派遣赴苏俄留学。

任弼时和他同行的肖劲光等共六人,是上海党组织派遣的第一批赴苏俄的留学生。不足17岁的任弼时,在红色之路赴苏俄的革命者队伍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也许就应了那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

当下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还被当作孩子,正是受到父母的呵护甚至长辈宠爱的年龄,他们是在全家保护下生活的,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远门总要有家长或长辈的陪伴,他们一旦离开,那会让全家人视为最揪心牵挂的头等大事。至于当年十六七岁的任弼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万里之遥远赴国外,今天的年轻人几乎连想都不敢想。

任弼时在1921年初春启程前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正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或许十几岁的任弼时才甘愿冒险奋勇探索未来之路的。

2012年9月笔者到北京采访,主题是采访任弼时的后代,这已不是第一次采访他们了。由于任弼时大女儿任远志生病,笔者采访了任弼时的小女儿75岁的退休干部任远芳。她听大姐讲述过父亲赴苏俄的往事,她对笔者说:“我父亲任弼时十六七岁和肖劲光等人到了哈尔滨,哈尔滨很冷,风呼呼地刮着,我父亲穿得很单薄,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带的衣服也不够。虽然我父亲年轻身体好,在哈尔滨还是感冒伤风了。可是几天后在哈尔滨办完出国手续后,他就带病坚持上了中东铁路的火车,过了绥芬河边境,来到苏联远东的海参崴。海参崴正闹疫情,对发烧的人都要扣留,我父亲被扣下,就让肖劲光他们先走。第二天在量体温前,我父亲用力活动把胳膊来回摆动出了汗,体温降下来被允许离开,我父亲就去追赶肖劲光一行。当时苏俄内战刚结束,被白匪军破坏的铁路需要修复,边修边通车。那时苏俄严重粮荒,我父亲他们经常连黑面包都吃不饱,又饿又累还带着病,走了两个多月遭了很多罪,才到了莫斯科。为了寻求革命的火种,我父亲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整整学习了三年。”

长长的中东铁路,承载了寻梦和筑梦人任弼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身影,也见证了任弼时无悔的青春岁月。

1925年,年仅21岁的任弼时当选为中国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26年10月下旬,任弼时赴莫斯科出席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此行,依然是走中东铁路赴苏联的。

任弼时的小女儿任远芳对笔者回忆说:“听母亲陈琮英讲过,1926年党中央决定我父亲到苏联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会议,那一年我父亲22岁,和我母亲一起去的。他们辗转到了哈尔滨办了出国手续,走中东铁路经过绥芬河来到海参崴,到了莫斯科,一路上都是坐火车,半年后返回走的还是原路线。后来,我到俄罗斯档案馆专门找了一些资料,找到了我父亲当年出席大会印有照片的代表证。”

1927年4月在****“五大”会议上,23岁的任弼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7日,任弼时出席****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任弼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任弼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奉献了全部心血,功勋卓著。任弼时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全部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曾经担任红二军政委、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带领部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之后在延安任弼时又长期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统揽指挥戎马倥偬,在中央领导的岗位上呕心呖血运筹帷幄,任弼时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但在孩子的眼中和心目中,演绎着特殊的父女情深的故事。

2007年,笔者曾专程赶赴北京采访了任弼时的大女儿,年逾七旬的北京离休干部任远志。她的家布置得很普通,她本人也是朴实无华。临近中午,我想要请她吃饭,她却婉言谢绝了,真诚地对我说:“我们俩谁也不用客气,我就电话约外卖的盒饭送来好了。要不然就请你在家吃饭啦,我们平时也都是家常便饭,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吃盒饭吧。”

笔者也曾采访过一些干部子女,其中有些被称为官二代的人,其父母的官位并不算大,骨子里却透着清高的气息自命不凡,总想摆点谱端点架子。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干瘪的麦壳,风一吹,就会飘飘然东摇西晃,而沉甸甸的麦穗总是耷拉着脑袋。有时浅薄与厚重都是形于内而发于外的。

作为开国领袖之一任弼时的大女儿如此平易真诚,着实令人心存温暖和感动。接着任远志推心置腹地讲起了她与父亲的故事,还特意找出任弼时曾写给她的亲笔信。

1931年3月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离开上海赴中央苏区江西工作。临行前,他望着娇小瘦弱的妻子陈琮英那挺着大肚子即将分娩的身躯,心疼地抚着妻子的肩膀安慰道:“别害怕,要坚强,孩子生下来,不论是男是女,都叫远志吧,希望这孩子长大以后有远大的志向。”

任弼时离开上海七天后,任远志便呱呱坠地了,名字是父亲起好的。

1932年2月,******拍来电报,调陈琮英到中央苏区工作。陈琮英多么希望带上女儿一道去和任弼时团聚啊,可她不能不考虑险象环生的环境。于是,她流着泪将不满1岁的女儿搂在怀里,亲了又亲,终于送回了湖南老家寄养。

同类推荐
  • 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

    文学人学论视阈中的鲁迅经典

    我们在这里将要继续讨论的仍然是在一间教室里如何阅读鲁迅经典的问题。“仍然”要“继续讨论”的意思是:几年前,笔者曾不揣浅陋地对此写下过一些在今天读来虽不乏真诚却略显粗率的文字。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鲁迅经典大众传播的话题仍然吸引着人们以未曾衰歇的热情去关注和思考。这是一件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的平凡的事情,但由于“鲁迅”、“经典”等词语的出现,它又成了一个在学术上互有关联牵涉甚广的问题。对这个看似局部的问题,我们愿意将它置于广阔的有一定深度的学术视野中加以观照,期待得到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 在最好的时光来到你身边

    在最好的时光来到你身边

    嘉倩的42个暖心故事,是采访了近千个人,与500多个人交换梦想才写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人打开一扇窗户,让人看到阳光、眼泪,或自己。这些故事可以成为生活调味品,也可以放在枕边睡一整年。希望她像一个老朋友,在你最失落,或最风光的时候,来到你身边。
  • 日暮乡关

    日暮乡关

    江潇在城市霓虹灯杂乱无章的闪烁中和泛起泡沫的酒杯里发现自己再也走不出思想与情感的围城,这就是已成为他精神属性和生命构成的“乡村结”。于是,人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乡村和江潇之间已形成一种相互命名的关系,《日暮乡关》实际上是江潇对自己的灵魂与生存方式的一次彻底的坦白和庄严的命名。在《日暮乡关》这本散文集的整体阅读结论形成后,我们就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追问——乡村赋予了江潇怎样的性质和生存态度?
  •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学术研究的清醒与坚守:王瑶的意义3学术研究的清醒与坚守:王瑶的意义重读20世纪80年代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与论著,特别引起我注意与思考的,是王瑶先生和其他几位前辈,李何林先生,唐先生,田仲济先生,贾植芳先生,钱谷融先生……在“文革”结束以后的学科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屠格涅夫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屠格涅夫

    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它将帮助青年朋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学的素养。
热门推荐
  • 赛尔号之神之封印

    赛尔号之神之封印

    我是第一次在这里写小说,写得不好请指教。
  • 一八七七新纪元

    一八七七新纪元

    新书《帝农时代》,第四组签约作品——————————————————————————————————一部农民工的童话,一段平凡到惊奇的传说,亮点在帝,根本在农,无需掩饰带有泥土芬芳的阳光气息,就从1984年的瓜洼村开始说起……“他开启了一个时代——”《时代》杂志如是说。——历史思路写都市文——诸位多多捧场———————下面直通车————
  • 清风向暖

    清风向暖

    “同学,你身边这个座位有人坐吗”她应声扭过头,撞进他温柔的笑容,下意识的摇摇头,他不禁又笑了笑,阳光在他身后洒了一地。陌生的人,陌生的教室,有人走到她身旁,清冷的声音,“身边有人?”,她抬头,看到了那双黑色的眸子,熟悉又陌生,不带一丝笑容与温暖,她有些恍惚,好像隔了很久,一如当日,摇摇头。他漠然坐在她身旁,没有言语,仿佛不认识她一般,她的心中有丝丝的疼,一点一点包裹整个心脏。“没人就好。”身边忽然响起他的声音。她抬起头,讶异地抬眼看向他,却见他低着头看书,嘴角是一抹压抑不住的笑意。那一瞬间,身后一切热闹,一切繁华,她都已听不见,她的耳边,只有他微哑又好听的嗓音。三年从来远不足以遗忘。
  • 巾帼名女(新课程百科知识)

    巾帼名女(新课程百科知识)

    本文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开始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巾帼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 师父,给徒儿生个娃

    师父,给徒儿生个娃

    童乐乐一穿越就郁闷了。救她的冰山美男嫌她烦,让她走人。可是走到哪去啊?前有猛兽,后有毒坨,身中奇毒,太杯具了有木有?还要被人威胁生儿育女,伤不起有木有?
  • 盛唐见证:大明宫

    盛唐见证:大明宫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神级异灵

    神级异灵

    每一个世界都存在两个对立的位面。卡塔希尔位面与异灵位面同处卡塔希尔大陆,他们各自有着正常的生存秩序,然而有一天,秩序之链突然崩溃,于是,便引发了一系列可歌可泣,或喜或悲的传奇故事。当帝国之鹰盘旋在淡蓝色的天空之上;当亚特兰之魂从沉睡中苏醒;当异魔入侵卡塔位面;当死去的神灵再度复苏;当深埋人们内心的欲望之火被点燃;当……这个世界,将再一次被颠覆!
  • 盛世芳菲之迷雾山

    盛世芳菲之迷雾山

    迷雾山之地,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乃迷雾山千百年之准则。十七年前,少女花梅雪奉命出山,前往洛城。不料误入雪山,迷失道路,偶然间救下性命垂危的少年将军柳彦戎,相处中花梅雪芳心暗许,放弃自己使命,背离家门,跟随柳彦戎去了上京,此举带给洛伊皇族灭顶之灾。而此时的上京城,上演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多少肱骨之臣成为刀下亡魂,多少无辜之人化为森森白骨......十六年后,几名少女再次走出迷雾山,日渐繁华的上京城,喧嚣繁杂,波诡云谲。伺机待发的西凉,虎视眈眈的北齐,表面繁荣内里空虚的大周何去何从......
  • 婚宠撩人之影帝甜妻

    婚宠撩人之影帝甜妻

    他是谦贵舒华的超级贵公子,也是娱乐圈神坛长达十年屹立不倒的第一男神。她是有名无实的豪门灰姑娘,也是演艺界强势出道混得风生水起的璀璨新星。五年相守,她将他拉下神坛,亦陪他共赴黄泉幸得重生,一切从头再来,故事才刚刚开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假面柔少的呆萌小白

    假面柔少的呆萌小白

    女孩挽过乌发,悠悠看向窗外。承诺就那么经不起风吹雨打,任凭那么多承诺始终没有一个陪到自己最后。抬头,还是那片蓝天,还是那样的碧蓝,未曾变过。可曾在我身边的人、许下的承诺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