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22000000012

第12章 车裂以殉——改革先驱商鞅之死(4)

司马迁既是一位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文学家的创作都是带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成不了文学;史学家呢?则应尽可能地平和公正,感情色彩越少越好,但要史学家完全排除个人感情因素,事实上也很难做到。熟悉司马迁的人都知道,他的思想渗透着道(道家)儒(儒家)的光芒,他对法家则很反感,他一生中遭受的摧残(曾受宫刑),也不可能让他对鼓吹以刑慑民的商鞅心怀好感。

司马迁说商鞅是“少恩”之人,“少恩”究竟是什么意思?“恩”的意思,其一是德惠,其二是****。所谓“少恩”,意思是说商鞅冷漠刻薄,缺乏人情味;也可以说是指商鞅只刑行法,不顾人情,一切以法律为依据,没有回旋的余地。所谓“少恩”,反映了商鞅为人残暴的一面,当然这是非常令人仇视的。但是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商鞅,可以说“刻薄”、“少恩”这样的评价,是适用于指他执法不偏,毫不讲个人感情。可以说“少恩”,揭示了商鞅为人品格的两面性。

史料记载,商鞅是一个认法不认人的人。在他心目中,也许只有秦孝公可以作为实施法治的例外,其他人一律必须按法律办事,毫无特殊性可言。

司马迁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说明商鞅的“少恩”:

其一,商鞅见孝公时,有意以试探的口气来谈帝王之术,自然可以称之为“少恩”。

其二,商鞅是通过孝公近臣景监这种不正当的关系才得以接近孝公的,这也可说明商鞅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其三,商鞅铁石心肠,一点也不知道人情世故。对公子虔的用刑坚决、果断,丝毫不顾人情;赵良对他的劝阻,商鞅毫不所动,一点也不知道回心转意。

当然,从现实来看,是司马迁并不真正懂得法家的特点。如果商鞅连这些都不做或做不到的话,他还能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法家吗?而且法家搞的是政治。在法家看来,政治是不讲感情的,政治注重的是目标,政治需要决断。

商鞅头一次见孝公,他并不十分了解孝公的意图,只能以话试探着前行。

通过孝公近臣的这层关系去见孝公,不这样做恐怕商鞅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见到孝公。当时,商鞅人生地不熟,千里迢迢来到秦国,如果不尽快设法见孝公,求得任用,恐怕最后连吃饭、睡觉都会成问题。

严厉惩戒公子虔,为的就是打击反对派的嚣张势力,不那样做,变法肯定无法顺利实行。

总之,司马迁恐怕并不真正懂得法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家和实践家,特别对像商鞅这样真正的法家是理解和欣赏的,他们追求的只是目标的实现,至于用何种手段、怎样实现,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十三、商鞅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在经历了“礼崩乐坏”、旧制度衰朽、新制度萌生的春秋时期以后,“诸侯力政,争相兼并”的战国形势迫使各诸侯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变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兼并战中取得胜利。春秋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到战国时只剩下十几个较大的诸侯国,可见当时的竞争之惨烈。先改革者先受益,改革得越彻底的受益越多,也越容易取得最终的胜利。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先实行改革的国家,因而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的首强之国。商鞅充分吸取了魏国的改革经验,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拟的。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国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从而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秦国也得以称雄。

秦国六世君主依靠商鞅的这套制度最终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国。虽然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秦法”、“秦制”、“秦政”等基本内容仍被中国历代王朝所沿用。清末的谭嗣同曾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从制度改革这方面分析,商鞅无疑是历史上“成大功”的“好汉”。当然,商鞅变法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很多弊端,尤其是文化建设这方面,商鞅有着重大的缺陷。他看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却忽视了文化沿革的继承性;他抓住了“富国强兵”的关键,却以狭隘的“实用”标准排斥一切“不可以强兵辟土”的文化;他急于实现武力兼并六国的目标,却没有为统一帝国的“长治久安”做必要的文化准备。

历史上不少人对商鞅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做出过评价,战国时期的人物中,韩非对商鞅留下了较多的评论。

在《韩非子》一书中,有多处论及商鞅及其变法,韩非对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持肯定、欣赏的态度。《韩非子》说“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

韩非还记述了商鞅推行新法的一些情况。他说,商鞅最早推行新法时,秦民还很不习惯,并且抱着侥幸心理,对于犯法可能带来的后果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凡是犯法的人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而告发者也一定会得到奖赏。韩非子认为,有赏有罚是商鞅在秦国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然,韩非对商鞅变法的不足之处也有所批评。批评之一,是说商鞅“无术以知奸”,结果是富强的秦国给了其大臣专权的方便和条件。事实上,这种状况是在商鞅死后,秦国才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算是商鞅的过失。

批评之二,韩非说商鞅新法有一些偏失,比如把斩首立军功来作为加官晋爵的依据,这就好像下一道命令:“如今只有斩首立军功者才可以为医生、为工匠。”结果怎么样呢?房子盖不成,病也治不好,这是因为做工匠需要手巧,做医生需要懂得配药,而这些并不是杀敌立战功的人就能胜任的。当然,这是韩非打的一个比方,他从而得出结论说:“当官是要用智能的,而斩首是凭勇气的,让杀敌的勇士去做需要智能的官吏,就好比让他们去做医生、工匠一样。”韩非的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

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也表达了他对秦孝公和商鞅的看法,总的来说是持比较平和的首肯态度。他说:“秦孝公据有崤山和函谷关的地形之险,秦国又有广大的土地,君臣固守着基地,窥视着周王室,拥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这时商君辅佐他,在秦国确立了法度,百姓努力从事耕织,军队积极备战,对外通过连横政策而与各诸侯国一争短长。这样做,秦人最后攻取了西河外的地区。”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千余年间,在正统的中国封建思想中,儒家思想基本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法家退隐二线,历代统治者都是“霸、王道杂用”,亦儒亦法,刑德并重。由于秦税太重,秦政过严,法家也因而不那么光彩。法家的治国理论,讳言的人多,而敢于提倡的人很少,对商鞅这样一个和秦朝统治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物来说,自然也笼罩着一层阴影。

历代儒生谈起商鞅,大都是胸怀仇视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可以说是一个代表。苏轼对司马迁为商鞅立传很不理解,他对司马迁给予商鞅的评价也非常不满意,认为司马迁评论商鞅有功劳是一大罪过。苏轼认为,自汉以来,学者们都耻于谈商鞅,可是有的君主还是对他很感兴趣,这就是司马迁的罪过。苏轼还认为,秦国的富强主要是秦孝公的英明领导。秦孝公是一位“有志之君”,即便没有商鞅,秦国也一定会富强起来,秦国的强大是孝公的“务本立穑之效果”,而不是商鞅实行变法、实施残暴统治的功劳。他得出的结论是:用商鞅那一套,最终是要破国亡宗的,有的君王之所以还没有醒悟,是因为觉得商鞅那一套说法动听,使君王忘记了会造成的深重祸难。

苏轼的评论把商鞅完全否定了,这样太片面。秦国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商鞅和秦孝公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秦国没有商鞅也可能会走上强国之路,但可以预见的是绝对不会这么快。商鞅主持变法的功绩不能被抹杀,孝公是一位“有志之君”这是事实,但他在变法过程中是依靠商鞅的,他没有商鞅那样丰富的知识,而且他是一国国君,不可能事必身躬,总得有人辅助他,为他操持国政。

进入近代后,史学界有了全新的面貌,史学观点也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对两千多年的帝制,富于民主主义的史学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作为秦朝开始的****主义统治的始作俑者,持续两千多年的****制度都是由商鞅最初设计和推行的,毫无疑问,商鞅也在冲击之列。因此,在对历史进行清算时,自然要联系到他。在对历史进行清算中也有另一方面。批判****主义的利锋同时也指向了儒家,而儒家又是反对商鞅的,所以,人们在批儒、批孔的同时,又产生了重新看待商鞅思想的动机。起码人们不再像历史上的某些腐儒那样,不加分析、不看历史条件,甚至可能仅凭个人感情、个人好恶就把商鞅骂得万恶不赦了,这使得对商鞅的历史地位、影响有了新的评价。

20世纪初,梁启超所编《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就把商鞅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包括在内(麦超华作《商君评传》)。把商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政治家之一,这绝对是一个全新的评价,麦超华甚至把商鞅视为“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才”,评价之高,前所未有。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部分中国史学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分期的理论,依照西方历史的分期模式,把中国在公元1840年以前的历史也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几个阶段。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部分史学家,一致认定商鞅变法是属于从中国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这个时限中。这样,商鞅变法就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事件,正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促使中国社会由已经腐朽、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转变为相对先进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这样一来,商鞅又被推崇成为卓越的革命者了。

经过几次反复,人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商鞅毋庸置疑是历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事情,他的变法让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然而今天的布拉格已经成了欧洲独立国家捷克的首都,当地居民也已不再使用卡夫卡写作时用的语言了。卡夫卡出时当时的布拉格是奥匈帝国的重要城市之一,而奥匈帝国则处于哈普斯堡皇室两元君主执政时期,官方语是德语。卡夫卡是犹太人但在当时布拉格的犹太人几乎被全盘德国化了。这样的背景对任何作家来说都已经够复杂了而相对卡夫卡来说这更成为了他那复杂的作品和痛苦的个人生活源泉。
  •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明日之花别样红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明日之花别样红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马皇后:大脚马皇后,资深贤内助。秦良玉: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李香君:侠肝义胆李香君。陈圆圆:倾国天香陈圆圆。
  • 虚怀若谷——晏婴

    虚怀若谷——晏婴

    本书讲述了晏婴的生平事迹: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 伟大导师——列宁

    伟大导师——列宁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哥伦布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热门推荐
  • 娘子桃花多

    娘子桃花多

    云飘飘,现代第一高级特工做过很多次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唯一的特点就是,里面的男人个个都是美男子。云飘飘这一生的理想就是把天下所有的美男收进囊中。或许是云飘飘太爱美男了,老天就给了云飘飘一个机会。
  • 穿越之跨世绝恋

    穿越之跨世绝恋

    她,21世纪的当红大明星,因一场车祸穿越到了早已被规划好的时代,开始了早已被规划好的剧情!
  • 我们都偏执

    我们都偏执

    温挽辞中了一种毒。一种叫叶肖念的毒。而且毒深入骨。她的希望一点一点破灭,却始终沉默地看着他。他穿上衣服,直到走出房间的门,也没有回头看她一眼。“温挽辞,我连看你一眼都觉得恶心。”“更别提要我爱你。”
  • 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请再给我一次机会》阐述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通过不同境遇中,面对不同机会、经历了不相同奋斗历程的人物事例,阐释机会改变人生的哲理。
  • 谷域

    谷域

    苍天不识人心,只言风雨!二千年前的遗物玉匙消失二十年后重现江湖。谷域正统山宗顿时四面楚歌,六大势力共逐其中。或忠或奸,各为其主,相互间刀消剑长,纷争不断,更在最后六大势力为图生存,最后一战的时候,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生悲歌!
  • 全民争仙

    全民争仙

    捕快:我不管你是道尊还是佛祖,请配合我的工作,跟我往衙门走一趟。医生:什么,你说那位圣人要死了?赶尽滚!等他死了再来找我!歌者:我唱歌不仅要人钱,更能要人命!戏子:谁能告诉我,我到底是谁?十五灯火:全民修行,只要你敢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真仙!
  • 江湖戏之鸳鸯录

    江湖戏之鸳鸯录

    南楚三十九年。古灵精怪身世神秘的少女穆小九巧遇被强盗打劫的文弱书生宋吟,并出手相救。宋吟为报恩,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梦泽笔”送予穆小九,不料反被穆小九纠缠。穆小九告诉宋吟,自己和宋吟一样也是出来游历的,一人太无聊想拉着他作伴,且承诺不会在中途为宋吟带来麻烦。宋吟自幼受家族教化,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拒绝和穆小九同行。穆小九放走了宋吟,却偷偷换了行头,尾随在宋吟身后。郝家村宋吟被有一面之缘的乞讨小童偷去了身上的盘缠,穆小九再次为宋吟解了围。宋吟无奈,最终答应愿带上穆小九一路前行,前提是,穆小九必须时刻着男装!一路上,宋吟和穆小九遇到了有断袖之好的公子叔谨、温婉动人的富家千金苑馨、神秘莫测的显贵阴氏…
  • 希望光之美少女

    希望光之美少女

    危机了,扑克王国又迎来一次大危机。所有变身晶石都被绝望怪捏碎了,女王让兔子妖精,雪花带着王室祖传的变身晶石——希望之光,去往地球,寻找能使用有资格使用它的少女,她就会是拯救王国的光之美少女——curehope。自己则使用自己的一半生命能量和绝望始祖一起封印在了王宫地底。雪花受了重伤,遇到了地球少女——叶晴。叶晴居然使用了希望之光成为了curehope。打败了绝望怪。
  • 青天大路

    青天大路

    一个不一样的少年,在追求天道过程中,发生的精彩故事!从都市的风起云涌到修真界的神火之乱,萧然始终展示他的流氓天性,利用他独特的流氓手段,统一都市,称霸仙界!感谢书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