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79600000015

第15章 砺志

做人从立志开始

【原典】

君之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

君子立志,有以民众为同胞,并奉献出民众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胸襟气度。有对内振兴民族,对外开创博大业绩的雄心壮志。这样奋发有为,才无愧于父母生养恩情,不愧为人世间最崇高的人。所以,值得他忧虑的是,为事业成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是为不修道德不精通学业而忧虑。因此,当社会腐败,坏人顽固不化就忧虑;外敌入侵,干扰人民就忧虑;小人当道,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就忧虑;平民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惠帮助就忧虑,这就是常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优秀品质,是君子们担忧的大事呀。至于一人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荣辱得失、地位、名誉等,具有壮志的君子是没有闲工夫为这些去忧虑伤神的。

砺志修德,志向高远

培养砺志精神,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古人认为人都有向善的能力,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关键就在于能否进行道德修养;而“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古人把“德量涵养,躬行践履”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如果说,在古人看来人们的一切德行都是同他自身的道德修养分不开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美德,也是同古人注重“德量涵养,躬行践履”的美德紧密相连的。

“砺志图强”是道德修养的起点,也是其内在目标和精神动力之所在。这里讲的“志”,也就是一种道德理想。古人指出:“志当存高远。”又说:“志高则品高,志下则品下。”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道德之“志”,价值都是一样的。同时,即使是高远之志,若只讲不做,徒托空言,并不能成为德行,只有躬行践履,高远之志才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从道德上讲,“砺志”实质上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品性。正是这种精神和品性,数千年来激励着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伟大民族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一大批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也展示了我们民族无限的智慧、生机和活力,成为今天每一个炎黄子孙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历史依托和精神上的鞭策。

说到砺志修德,志向高远,出身低微的刘邦是个典型的人物。

刘邦,原名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

刘邦出生于一个平凡的需要用劳动来维持生活的家庭。劳动,是刘邦从小就无休无止的、必须去做的事情。面对拼命努力地生产劳动的农人,面对自己手中日日摆弄的锄、铲、耙,他的心里并没有产生“再多打一把粮”的需要和愿望,相反,他厌恶劳动,不愿“生产作业”。显然,可以说这是一种“逃避心理”的作用,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他青少年时期的主导心理便是逃避劳动。能够使刘邦“逃避劳动”的可能无外乎这样几种:成为一个有田有钱的地主豪绅,这对他来讲颇有些可望而不可即;或成为一个可免劳作之苦的统治机构中的一员,很明显,这是最便捷的途径,刘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上了泅水亭长。在秦朝官制中,亭长还称不上是“官”,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但尽管如此,毕竟满足了他“逃避劳动”的愿望。而且在一方乡里,也算个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当上了亭长后,他便常常置酒而饮,直至大醉方休。这一阶段在他的生活中,既“避免”了劳动,又能酒肉常足,他的心理肯定会得到暂时的满足和慰藉。

“逃避劳动”这样一个小小的、单纯的需要的满足,并没有给刘邦带来更多的欢乐,反而加重了他心灵上的另一层阴影:过去,父母就责怪他不能像其兄弟刘仲那样多治产业,善于劳作。当上亭长后,他同样不能满足父母的愿望。因而,他需要证明他存在的价值,需要同兄弟在“治产业”上一较高低。他有这样的需要和动机,并且常常要以干一些大事业的语言表现出来。这种需要和动机,实质上是对自己心理缺欠的一种补偿。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刘邦有这样的需要和动机。当他第一次去后来成为他的岳父的吕公家作贺时,人家规定,贺礼不够一千钱的,要在堂下就座。当时刘邦囊空如洗,分文没有,却说“贺万钱”,引得吕公大惊,请坐上座,而且见他貌非常人,十分敬重,竟将女儿许配给了他。当时在座的沛县主吏,后来成为刘邦得力助手的萧何曾告诫吕公说:“刘邦固多大言,少成事。”可见刘邦平日的“豪言壮语”是传播很广的。

但是,这种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满足的脆弱的动机,还不足以激励刘邦去奋斗和拼争,他还有更强烈的动机,并且逐渐强化为他的人生理想。这样的动机才是促使刘邦舍生忘死、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的动力。这种强烈的动机便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强烈的不平衡,而一旦这种动机以目标实现的形式得到了满足,那么,与此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心理失衡就能一同得到纠正。这就是说:刘邦在与父母兄弟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在他的人生理想成为现实以后得到了调整。那么,他的主要心理动机,或者说由此产生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萧何说过,刘邦“固多大言”。从刘邦的心理及其后来的行为分析,刘邦是一个不甘心一时满足的人,亭长的位置绝非他追求的终极目标。他在做亭长时就“固多大言”,看来在那时,他就是一个常常露出胸怀大志的人。

刘邦人生理想目标的初步确定,是从他见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记》记载:“高祖尝游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于皇帝。这对当时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成为一个“大丈夫”或者说当皇帝,确实激励着刘邦百折不挠地去奋斗。从史书记载来看,刘邦在观秦始皇出行时明确表达出了他想成为一个“大丈夫”的志向,但这种想法在此之前即已存在。如前所述,刘邦从青少年起就不爱劳动,就好说“大言”,而他逃避劳动的方式就是设法出人头地,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他的“大言”,想来也多是表达此类意向。因此,当他一见到秦始皇出行这样威武壮观的场面,心中的理想图像便豁然开朗,这使他明确认识到,他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一个如秦始皇一样的“大丈夫”!那么,刘邦观看秦始皇出行的一瞬间,就明确了他人生的理想模式,显然是有心理基础而非一时冲动的狂言妄语。刘邦将“大丈夫”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从他个性心理的发展脉络上看,是合乎逻辑的。

刘邦确立这样的人生理想,同他的气质、性格有密切联系。我们所知,刘邦的个性遗传性质极其有限。司马迁曾说他“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可见刘邦的性格比较豪爽,不拘小节。他当亭长后,常赊酒而饮,毫无愧色。不持一钱去别人家祝贺,却诈言“贺万钱”,居上座,竟还凭空得了个妻子。性格上的豪爽、豁达,似乎与刘邦人生理想的确立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但是,一般而言,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性格上都是开放型的,其行为比较通达。刘邦性格及行为上的“豁如”,使他更易于接受和树立大的志向和理想,而远大的理想,又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性格。

凡成大器者必要砺志

人生来世,纵横天下,无不希望生前建功立业,死后万古流芳。然而欲成大业者,非有卓越之智慧和才干方行。而智慧才能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成功之人莫不讲求治学之道,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

治学之道,最紧要的是立下坚卓不俗的大志,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学问长进得越快。

治学,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务实精神,避免奢谈,踏实认真。要明白学问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学问好比金字塔,基础越深越博越好,这样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高精尖。

做学问,必须重视读书的方法。不要贪多,而要专注于一书,力求吃透。同时,治学须避免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依赖于不俗的才学,一个人就可以为国立功,为己立德,为人立言,受到后人的敬仰。

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砺志中,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取得的。而曾国藩的家书,是其毕生奉行“砺志”生活的最为可信的实录。在数千封家信中,他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实地表达了在励志过程中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等种种感情。

人们可以从这些信中,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撞,在一生居高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而使他内对长辈、平辈,上对皇帝、上司以及同级、下级都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的许多内容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是很有意义的教训和经验。有人说,它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的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应该说,这些家书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诚恳。曾国藩一生以“砺志”相标榜,在家书中,对待亲人,他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真诚的热情在流露,其中,没有夹杂着世上常见的虚伪和造作成分,这是最能感人的。在家书中有许多篇是曾国藩教训其弟弟的,之所以能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恐怕就在于这个“砺志”上。

励志必须“用世”,也即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曾国藩和同乡好友刘蓉、郭嵩焘结为“湘乡三剑客”,互相勉励的事足以传为佳话。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被顺利地点中翰林后,更加助长了其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有抒发高远志向的篇章。他自比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自信地表示:“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在给亲友的信中,阐述得更为明确。如在给刘蓉的信中写道:“凡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万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其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也表示:“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也就是说,他要按着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来要求自己,以实现“澄清天下之志”的宏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类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吉鸿昌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吉鸿昌

    1995年10月18日,河南省扶沟县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吉鸿昌诞辰一百周年大会。这次会议给每位参加会议的官员、专家、学者和亲友等发了一件纪念品。纪念品是一个小小的瓷杯,上书有吉鸿昌烈士的一句名言:“做官即不许发财”,包装上有吉鸿昌将军的遗墨“国魂”二字。受礼者的感慨殊深地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有的说:干第二次革命,还必须牢记干第一次革命时广泛传颂的话:“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吉鸿昌一生表现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慨。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9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本书以著名翻译家杨苡的视角,对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进行回看,既是杨苡女士作为妹妹对兄长的怀念,又是同为翻译家的杨苡女士对同行、战友的怀念。书中大量收录了杨宪益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书信,是了解杨宪益先生的重要参考书籍。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他的躯体虽已远去,但灵魂却驻足人心。也许被时代所遗忘,待时他却开创了一个名为杨宪益的时代,他的伟大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于心。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显著的。火药兵器的出现,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毕昇活字印刷的新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它们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谋生谋爱魅君心

    谋生谋爱魅君心

    一场莫名其妙的穿越将四个女生带到陌生的年代。蓝小诺成为一代贵妃,但终究只是皇上的一枚棋子。顾熙鼓起勇气追求的全国首富云旭尧爱上的却是自己的好朋友西门凝荀。而云旭尧的好友尹洛恒却又大胆向顾熙告白。尹洛恒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这场穿越是幸福的争取,还是幸福的毁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嫡女:妖孽毒医倾天下

    绝世嫡女:妖孽毒医倾天下

    初见之时,他轻唇一勾,微微一笑便强吻了她;再见之时,她妖孽至极,淡淡一瞥便调戏了他.....
  • 绝宠权妃:皇上太腹黑!

    绝宠权妃:皇上太腹黑!

    她,被摄政王捧在手中的女儿,倾国倾城,心思聪慧。年仅十六岁的她,被皇上赐婚于当朝最受宠爱的太子为妃,婚期定于三季之后。机缘巧合下,她被六皇子救下,对其一见倾心。可世人都知道,六皇子乃是皇上最不宠爱的皇子。面对皇上赐婚的圣旨与一见倾心的六皇子,面对着两人,她,终会做出何种选择?是他,还是他?
  • 蒙台梭利育儿丛书:财商儿童培育法则

    蒙台梭利育儿丛书:财商儿童培育法则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玛利亚·蒙台梭利育儿的思想是公认的当代最科学、是完整的育儿体系,在育儿史上的贡献举世瞩目,以她的思想与法则建立的指导中心,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帮助世界的人士”十二位杰出人物之一。
  • 魔龙图腾

    魔龙图腾

    讲述一个少年拥有魔龙图腾的人,一个不一样的仙侠世界,一本值得一看的小说。书推荐,书月票,求点击,谢谢!
  • 上清洞真解过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食物排毒养生法

    食物排毒养生法

    本书以生活中常吃的食物能有效排毒为主题,详细介绍了食物排毒的基础知识,能排毒的天然食物,排毒药膳方及食物排毒养生具体方法。其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操作简便,适合广大读者及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 梧桐台

    梧桐台

    “桐儿,千军万马,江山如画,不抵你眉间一点朱砂!”昔日诺言余音绕耳、回肠心间。司马桐将府院门深深关起,与世隔绝。家国仇、天下怨,不去听,不去想。只是亲人故去,桐琴已毁,神女泪碎,凤凰泣血。缘何?她如此苟活偷生于世又有什么意思?“桐儿,可愿与我白首不相离?”这是她将自己交付于他,他给她的誓说。人间悲集,她一夜白头!“大人!”司马桐抬起手臂,多么想能够及府门打开它,最后再看一眼她深深眷恋的那个男子,立于府门前,再触摸他的脸颊他的剑眉......“大人,若有来世我忘却仇恨,可愿再爱上我?”梧桐台:深院锁悲哀,红妆等雪来。屠戮皆覆盖,嗔痴被掩埋!
  • 曲终人散情未至

    曲终人散情未至

    片段1:“墨霖…墨霖烨,救我……”她抓着他的手,声音娇柔。她知道,一旦被下药,不想死就只有一条路,不是她怕死,只是不甘。“你可想好了……”“如果你承认你是人渣的话。”“……”一夜沉浮。片段2:“沐宝宝,我也要当爹。”“……我们还是试用期。”“睡都睡了,你还想嫁谁?”沐可唯不想理他,准备关门。“好好好,不当不当,那你陪我睡吧?”“不要。”“那我陪你?”“不用。”“那我睡你门口了啊?”“随便。”“……”片段3:她在Z市待了快半个月,却迟迟等不到他的到来;他在冥夜跪了两天两夜多,她终是不见——可唯,我的沐宝宝,相信我,宁负天下也绝不负你!
  • 在青山的那段日子

    在青山的那段日子

    遇上徐霞客与他的后人,一段搞笑的奇幻之旅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