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09900000010

第10章

由处说有处。如言一切县郡来。一切土地来。此恶作是后燋处。或于果假立因名。如说六种触入名宿业。若尔此后燋。若缘所未作事。云何名恶作。于未作假立作名。如经言。若我不作非我好作。何者后燋名善。由不作善及已作恶故后生燋。是善后燋。翻此名恶后燋。此二各缘二境起。偈曰。于独行恶心。见相应二十。释曰。于独行欲界恶心。有二十心法俱起。谓十大地。六惑大地。二恶大地。并觉观。独行心者。此中唯一独行无明。无有欲等余惑。不但独行恶心。若与见相应恶心中。亦有二十心法。如独行恶心中诸法。若尔由长见故。云何不立二十一。不然。是大地所摄智慧差别说名见故。此中与见相应恶心。于此心中若有邪见见取戒执取。偈曰。与四惑嫌等。恶作二十一。释曰。此恶心与四惑相应。谓欲嗔慢疑。此心中有二十一心法。此惑随一。并独行恶心中所说二十。若与嫌等小分惑相应心中。亦有二十一心法。小惑随一并前二十。若与恶作相应心中。亦有二十一心法。恶作为一。并前二十。若略说于独行恶心及与见相应恶心。但有二十。若与余惑及小分惑相应。有二十一。偈曰。有覆心十八。释曰。于欲界与身见边见相应。名有覆无记。此中有十八心法。大地十。惑大地六。并觉观。此二见如前所释故无长。偈曰。余无记十二。释曰。与有覆无记异。即是无覆无记。此中有十二心法。大地十。并觉观。罽宾国外诸师欲恶作无记。于此诸师。若心与恶作相应。有十三心法。偈曰。睡遍不违故。若有唯此长。释曰。睡与如前所说一切心法不相违。由是善恶无记性故。于五品心中随若有此应知为长。若二十二。并睡成二十三。若二十三。并睡成二十四。如此等于欲界中。是所说心法定量。偈曰。恶作睡诸恶。于初定皆无。释曰。于如前所说中。恶作及睡。初定一向无诸恶随一。譬如嗔离谄醉诳。谓嫌等及无惭无羞。悉无所余一切皆有此诸法。于初定不有。偈曰。于中定无觉。释曰。此法及觉。于中间定。亦如此无。所余亦如此有。偈曰。过此又无观。释曰。度中间定以上。于第二定等乃至无色界。如所遮皆无观。及谄诳亦无。所余皆有。何以故。此谄曲。佛说乃至极大梵处与梵众相应故。上去则无。此梵王于自大集中。阿输实比丘问。是四大何处灭无余。梵王不解。作诡言答。我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起者。一切所有我为本因。说随地如心法数量义已。如毗婆沙中所立。心法及异相今当说。无羞与无惭异相云何。偈曰。无羞不重德。释曰。于功德及有德人不尊重于他无自在心。无敬畏心。无随属他心。说名无羞。此心对治尊重。偈曰。非赞不见怖。无惭。释曰。非赞谓若事善人所诃。是名非赞。于中不见怖。是名无惭。此中怖谓非所爱果。能生怖畏故。云何得知。如此为不见怖名不见怖。为见不怖名不见怖。若尔何为。若不见怖应成无明若见不怖应成智慧。不见怖者。我不说不见。亦不说见。何者为是。有小惑为此二因。说名无惭。有余师说。观自身由过失不耻名无羞。观他名无惭。若尔二观一时云何得成。不说如此一时观自观他。何者有非耻类。若观自身生起。说名无羞。有非耻类。若观他生起。说名无惭。翻此名惭羞。由第一解。显有尊重有自在有敬畏有随属名有羞。于非赞见有怖名有惭。由第二解。显观自他生起耻心说名惭羞。爱乐及信此二异相云何。偈曰。乐名信。释曰。爱乐有二种。一有染污。一无染污。此中若有染污名爱乐。如于妻子等。若无染污名信。如于自师尊长及有德人处有信非爱乐。是信缘苦集起。有爱乐非信。谓有染污爱乐。有具二。谓缘灭道生信。有非二。谓除前三句。有余师说。信谓于德决期。以此为先后则生爱。故信非爱。复有余师说。偈曰。重羞。释曰。如前说。以重为羞此何相。不即重名羞。于他起自在心名重。以此为先后则生耻。说耻为羞。是故尊重异羞。偈曰。欲色有。释曰。于无色界无爱乐及尊重。此义云何。信及羞是善大地故。于彼既有前二。云何无羞。信有二种。一信法。二信人。尊重亦尔。信及羞。若缘人起。彼处则无。此二名爱及重。觉与观异相云何。偈曰。觉观谓粗细。释曰。粗细属何法。谓心粗细。心粗名觉。心细名观。此二于一心云何俱起。此中有余师说。譬如酥浮水上。于上为日光所触。非凝非释。如此由觉观相应故。心不过细。亦不过粗。是故此二于一心中俱有事用。若尔此觉观。但是粗细因。非自粗细。譬如水及日光。是酥凝释因。非自凝释。粗细由观他成。由地品类差别故。乃至有顶应有觉观。复次同类生以粗细为差别。此义不应成。是故不可由粗细分别觉观性异。有余师说。言语行名觉观。如经言。已觉已观方有言说非未觉未观。此中若粗名觉。若细名观。若于一心中。有别法名粗。有别法名细。此有何妨无妨。若有种类差别于一生类中。下上二品不得俱起。种类亦有异。若尔汝今应说。此不可说。是故由上下品种类异。则可显示若尔则不可显示。各各自种类有上下故。有余师说。觉观于一心不并起。若尔云何。初定说具五分。约地说五分。不由刹那。慢与醉异相云何。偈曰。心高说为慢。醉爱著自法。心起变异乱。释曰。由随类所分别胜德。心高于他说名慢。醉者此人于自法起爱著。其心乱味。如饮酒惛迷。心欢喜差别。从贪欲生说名醉。余师说如此。说心法与心共别异已。如是等法。佛世尊假立众名。于正法中。由此说教故。云何释异。偈曰。心意识一义。释曰。心以增长为义。能解故名意。能别故名识。善恶诸界所增长故名心。或能增长彼故名心。此心为他作依止说名意。若能依止说名识。如心意识三名一义如此。偈曰。心及余心法。有依境界相。相应。释曰。此四种名亦通一义。此心及心法。或说有依由依根起故。或说有境。皆能取境故。或说有相。是所缘境随类差别能分别故。或说相应。平等聚集故。云何平等聚集名相应。偈曰。义有五。释曰。有五种平等类为相应义。谓依止境界取相时物平等等。何法为物平等。如心一物。如此心法亦各各一物。说心及心法广义及差别义已。偈曰。不相应诸行。至非至同分。无想处二定。寿命及诸相。名聚等。释曰。如此等有为法。与心不相应。非是色性。说名不相应行。偈曰。于中。至得及同随。释曰。得有二种。谓未至得已失得。与正得同随。翻此名非至。义至自成。此至非至属何法。偈曰。至非至属带。自相续。释曰。若法堕他相续。无至非至。何以故。无众生与他法相应。及与非堕相续法相应。何以故。无有众生。与非众生数法相应故。于有为法如此决定。若于无为法至非至云何。偈曰。二灭。释曰。一切众生皆与非择灭得及同随相应是。故于阿毗达磨藏说如此言。何者与无流法相应。答一切众生。亦与择灭相应。除具缚及住初刹那人。所余一切圣人。及所余凡夫。皆与择灭相应。无众生与虚空相应。于虚空何故无非至。若法无至。非至亦无。所谓别法。有别法名至非至。此执从何生。从经生。何以故。于经中说。是十种无学法。由生由得由同随。是圣人与五分相离。若尔与非众生数法至得亦应成。何以故。由经言。比丘。转轮王与七宝相应。谓得同随。此经中说自在名得同随。何以故。是王于宝有自在。谓如意作。于转轮王经。汝执自在名得同随。于彼经汝执别物名得同随。此执何证得成。此中何执非道理。是非道理。此至非至自性不可知譬如色声等又如欲嗔等。其事亦不可知。譬如眼耳等。离实物法故。立此法为有。则非道理。若汝执此至是诸法生因。于无为此法应无。若法未至及已舍。由易地及离欲。此法云何更生。若汝说共有至得为生因今立生相。复何所作及生生。若此即是生因。具缚众生下中上惑生差别。不应有至。无差别故。若由此法余法。有差别生可从其起。是故至非生因。有何人说此言。谓至为生因。汝说云何成立差别因。何以故。此至若无。圣人及凡夫。若同起世心。此人是圣。此人是凡。此差别不可成立。已灭未灭惑有差别故。圣凡差别自成。是义不然。何以故。此差别云何成。此人惑已灭。此人惑未灭。若信有至。如此等事则成。由至非至永灭离故。此事由依止差别故成。诸圣人依止。由见道修道胜力故。如此回转。如不应更生二道所灭诸惑。譬如火所燋种子。依止亦尔。不更为惑种子故说惑已灭。惑由世间道。损坏惑种子相续中。说惑已灭。翻此名未灭。若法未灭。与此法至得相应。若此法已灭。则无至得相应。此言唯是假说善法有二种。有不由功力生起有由功力生起。是法说名生得及修得。此中不由功力所生起善。于依止中善种子不破坏故。说与至得相应。由种子破坏故。说无至得相应。如断善根人。此人相续中。由邪见应知善种子已破坏。于彼相续中。善法种子非永除灭。若善法由功力所生起。由彼正生故。于彼生中相续自在无碍故。说与彼相应。是故此种子。未拔除非破坏。增长自在时。此种子得至得名。无别物。何法名种子。是名色于生果有能。或现时或当时。由相续转异类胜故。何法名转异。是相续差别。谓前后不同。何法名相续。生成因果。三世有为法。何者为胜类与果无间有生果能。有处说如此。若人与贪欲同随。则无复能修习四念处。此经中安受贪爱说名同随。何以故。此人随安受贪爱时量。无有功能。修习四念处。如此至得同随一切种皆是假名法。非实有物翻此名非至得同随。毗婆沙师说此。至非至实是有物。何以故。我等悉檀说如此。彼说此至。偈曰。于三世三种。释曰。过去诸法。有过去至。有未来至。有现在至。如是未来现在诸法。各有三至。偈曰。于善等善等。释曰。若法善恶无记性。至亦次第随法同善恶无记性。偈曰。随法界同界。释曰。若法随与界相应。至得与法同界。若法在欲色无色界。彼至得亦同。在欲色无色界。偈曰。离三界四种。释曰。离三界法。谓一切无流法。此无流法至得。若略摄有四种。谓三界相应。及无流界相应此中非择灭至得有三界。择灭至得。或在色无色界及无流界。道谛至得。唯是无流故。此至得若略摄。成有四种。有学法至得是有学。无学法至得是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至得有差别。偈曰。非学无学三。释曰。非学非无学法。谓有流及无为。由有学等差别。此法至得成三种有流至得。谓非学非无学法。及非圣人所得非择灭择灭至得。是择灭学无学道所得。此至得亦是学无学。见修二道所应灭惑至得。次第应为见修二道所破。若非二道所灭法至得。则有差别。今当说。偈曰。非所灭二种。释曰。非所灭法。谓无流法。此中非择灭至得。唯修道所断。及非圣人所得择灭至得。圣人所得择灭至得。唯是无流故非所灭。道谛至得亦如此。前说于三世三种。此是总说。为简别此总说故说此偈。偈曰。无记至俱起。释曰。若无覆无记法至得。但有现在。无过去未来。此法力弱故。此法若过去。至得则过去。此法若现在。至得则现在。一切无覆无记至得。皆如此耶。偈曰。除二通变化。释曰。二通慧是无记。变化亦尔。除此三所余悉同。此三势力强故。由加行胜类成就故。故此至得通三世。工巧处无记。及别威仪无记。极所数习。有余师欲此至得同三世。唯无覆无记至得但现在耶。偈曰。又覆无记色。释曰。有覆无记有教色至得但现在。何以故。若最上品不能起长无教色故。是故力弱。如无记法至得有差别。善恶法至得。为有如此差别不。答有。偈曰。欲界色无前。释曰。于欲界色过去一向无至得。现在及未来皆有至得。如至得非至得。亦有如此差别不。答无。何者。偈曰。非至无污记。释曰。一切非至。唯无覆无记。约世差别。云何。偈曰。去来世三种。释曰。现世法非至得但现世。若过去未来法非至得。各有三世。偈曰。欲等无垢有。释曰。亦有三种非至。欲界法非至得。或在欲界。或在色无色界。如此****无色界无流界。非至得亦尔。无有非至得是无流。何故如此。偈曰。许圣道非至。凡夫性。释曰。如发慧阿毗达磨藏说。何法名凡夫性。非至得圣法。非至得即是非至。若非至圣法。是凡夫性。凡夫性不应成无流。不得何圣法。一切圣法不别说故。非至得者。离实有得。若不尔。佛世尊与声闻独觉性不相应故。应不成圣。若尔应作决定说。定非至得圣法。不应说定言。何以故。是直文句能为决定。譬如说人食水食风。有余师说。不得苦法智忍及俱起法。名凡夫性。亦不可说由舍此还成凡夫。何以故。此苦法智忍。及俱起法。非至得永灭除故。若尔苦法智忍。及俱起法。亦有三性。非至得何法。一切。若尔如前难过失更至亦如前救。若尔立文句之功此复何用。若立如此则为最胜。如经部师所说。经部执云何。若未曾起圣法相续。名凡夫性。复次此非至云何。

同类推荐
  • 咏物诗

    咏物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迁录

    南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Last Stetson

    The Last Stet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戒经

    太上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延寿命经

    延寿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狼情妾意

    狼情妾意

    在秦可意的生命中,一共出现了三个男人。一个是她的合租人,与她一见面就互看不顺眼的暗夜王子夜明朗;一个是她的老板,与她总在电话里不到三句就开吵的大众情人姜唯;一个是她的发小,从小被她欺负着长大的冷面阎罗焰帮少主凤天阕。五年后的某一天这三个人相遇了。她以为这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巧合,不曾想这是一场阴谋。
  • 寻根

    寻根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鬼拍肩之孽世情缘

    鬼拍肩之孽世情缘

    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本故事讲述一所大学校园的四学生们的好奇与贪玩,玩了一款名为“鬼拍肩”的游戏,其中一个同学硬生生地被吓死,随之而来发生了一系列的灵异事件!
  • 王的刁妃

    王的刁妃

    本是天之骄女,怎奈命运坎坷,乌云遮明月,铠甲掩红妆。被逼无奈她披上嫁衣,千里迢迢,碎的又是谁的心。为了一纸休书,她百般刁难。闯虎穴,争朝堂,魔琴一出,谁与争锋。
  • 关中王

    关中王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古之战争,似围棋之戏,然胜围棋之戏,求天时、地利、人和。及为之上者,三者兼得,顺天、借地、和人,厚积薄发,以大略谋天下;中者,或顺成天意,或借一险地,或广积人心,虎踞称雄于一方;下者,天意将至而不知时,身处要地而不知险,人心离乱而不知和,终化一尘埃,埋没于乱世之中。本书QQ群:79010278
  • 摸金盗墓

    摸金盗墓

    几十年前的罗布泊事件,引发出一场各抒己见神鬼之论,几十年后,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再次出动,谁也没有想到,竟会牵引出这么多诡异的事情:地下的古城、湖底的古墓、以及传说中的双鱼玉佩,种种怪异事物接踵而现…………,你准备好了吗?
  • 校花校草幽默爱情

    校花校草幽默爱情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宋汉卿从初三到大四的独特经历。宋汉卿中学时代所在的学校是重点中学,这所中学有四朵校花,分别是:慧子、王婉妹、李嘉丽和周维妮。而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校草——宋汉卿。四个校花有两个人的身份是很特别的,一个是李嘉丽,她的父亲是副市长;另一个是王婉妹,她的父亲是教育局局长。
  • 三国之封神再起

    三国之封神再起

    左钧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正高兴准备搞点造反大事业,收点美女猛将良谋什么的!然而,眼前的事实让他惊呆了,这尼玛一个山贼头头都一跃十余丈,一刀劈碎一座小山!这世界太可怕了,我要回去,左钧悲惨的凄厉的声音回响着!
  • 缘起我和你

    缘起我和你

    试过一生只爱一个人吗?你把我的心拿走了,你让我怎么过的好!
  • 所有人都在撒谎

    所有人都在撒谎

    我闯入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我发现这个城市有点不对头。大家好像都认识我,都在回避我。我经常看到人在角落或者暗处对我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所有人都面容模糊,表情暧昧,心怀隔阂,不对我说真话……警察,医生、商人,当权者,无赖……连楼房那黑洞洞的窗户都变成了一只只眼睛,有眼无珠,把我窥视。更恐怖的是……恐怖就是这么简单——人没来由地来,没来由地去,生死轮回之中,参透的都成了佛,他们回向的时候,早已告诉过我们所有的秘密,只是我们不明白。所以还是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