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31800000013

第13章 未带地图的旅人(4)

当时,报馆宿舍是在香港半山坡罗滨臣道一幢楼房的五层。整理箱子时,出于好奇,我曾端详起法郎和英镑上面的图案,可能为对面楼上的歹人瞥见了。年轻时,我是倒下就睡着,通宵不醒的。第二天睁眼一看,哎呀,护照、证件凌乱地撒个满地,床下的箱子为人撬开了,所有的港洋和钱币全被盗光。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失盗,真是身子凉了半截。去不成了还在其次,怎么去赔偿这一大笔款子呢!越想越着慌。当时杨刚已经从上海孤岛来到香港,准备接我的摊子了。她也替我发愁。

可是胡社长关心的是:证件丢没丢?没丢就好。他带点哲理味地宽慰我说:好事总是多磨的,人生哪能没点挫折!丢的钱照样再给你补一份就是了,反正你勤写点通讯就都有啦。

这样,在纳粹轰炸机向华沙市区俯冲的那天清早,我就上了法国邮船“阿拉米斯号”。第二天早餐时从广播器里听到英法对德宣战,欧战正式爆发了。第三天,就发生了《坐船犯罪记》中所描述的那件至今仍令人气愤的事。

殖民者对殖民者自然也是“官官相护”的。此文从苏伊士寄回香港刊出时,已被检查官开了大半天窗。这还是一九四六年十月在上海江湾补记的。

重读这段往事的记载在我是痛苦的。但应当让新的一代读者了解过去黑暗年代里的各个方面,同时看一看殖民主义是怎么回事,也看看当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厄运。上海外滩公园那个“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并不是孤立的。当时的中国人走到哪里也要遭到同样待遇。《剑桥书简》里那个法国理发师那么对待我还不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当时我多么想把他上唇那撮口髭给拔下来啊!

天平也好,木秤也好,价值是从比较中得出的。空气,阳光,生活中许多无形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毫无察觉地享受着。只有当它们短缺时才会察觉,才会认识其价值。国家地位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只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以至异域生活过来的人,心里才有把尺子,并且能深刻地认识到做今天的中国人有多么不同。把《坐船犯罪记》收在这里,主旨就在于为年轻的读者提供一把(不管多么粗糙的)尺子。

从一九三九年十月抵达英伦到太平洋事变这个阶段,像其他旅英的中国人一样,我也是被莫名其妙地列为“敌性侨民”的。英国内务部为这类人作出不少规定:晚上八点以后及早晨六点以前不许出门,不准进入距海岸若干英里以内的地区,而且每周得向所在的警察局报到一次,大约是为了证明自己并未潜逃。

在那个阶段,理发也仍然得到经常给东方人理的熟店,住公寓也得找这样的地方。第一个圣诞节我想到伦敦去度,事先就根据报纸上出租栏的广告,从剑桥写信向海德公园附近一家公寓订了个房间,在利物浦街下了火车之后,我还特意从车站打了个电话。房东太太说,来吧,房间给你保留着哪。我提着一只小皮箱,按照地址找到了那家公寓,叩了叩门。门开了,那位在电话里满口应承的太太打量了我两眼之后,立刻变了卦,说真抱歉,房间刚刚租了出去。门咣当又关上了。《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还发表过我对这件事的一封抗议信。

最不愉快是当丘吉尔为了保全英帝国的残局,悍然封锁我们用血汗修成的滇缅路以讨好日本侵略者那阵子。由于我应援华会的邀请,到英国几个城市作过关于滇缅路的演讲,又曾参加过一次英共组织的、要求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人民大会,因此受到伦敦警察局一位便衣先生的光顾,他彬彬有礼而又转弯抹角地对我作了一个多小时的盘讯。

珍珠港事变后,一夜之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如气球般地腾高起来,成为“伟大盟邦”了。然而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尴尬局面:有时被误认作是日本人。

一天我坐在公共汽车里,后排突然有个喝得半醉的乘客腾赛马场上的行话连声嚷着:“嗨,你押错了马!”他越嚷越激动,后来索性把头探到我脖颈后了,酒气喷得我难以忍受。这时我才察觉他是在朝我嚷,就回过头来瞪他一眼,质问他为什么这样无礼。“因为你是个小日本!”我纠正他说:“不,先生,我是中国人!”

这下更麻烦了。他马上站起来,紧紧坐在我身旁。先是一长串道歉的话,然后向我歪歪拧拧地行了个军礼,大声嚷道:“向伟大的中国致敬!”这时,整个汽车里的乘客也都随声附和地向我表示起敬意。汽车照样在伦敦那狭窄的马路上行驶着,车里却好像是个交响乐队,而贴在我身边的那位醉鬼则是位独奏演员。他忽而仰起头来,眼珠朝上打几个滚儿,然后双手抚着胸脯,无限感慨地说:“啊,中国,李白的故乡!”然后弯下身来紧紧地握了一下我的手;忽而又仰起头来照样表演了一番,然后又说:“啊,中国,火药的发明者!”接着又是一次握手仪式。

看来在醉意朦胧中,他很想把他肚子里那点关于东方的渊博知识全部抖搂出来,而且他越嚷越坐得贴近我,有时甚至像是要拥抱或者做出更亲昵的动作。车上旁的乘客倒蛮开心,可是我实在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加以他那酒味已使我窒息得要命,车一停下来,我就坚决地挣脱了他,赶忙提前下了车。汽车开动了,他还从窗口伸出那红涨的脸蛋,热情地向我挥动着手里那顶鸭舌帽。我目送着开走的汽车,无限惭愧地想:一刹那间我成为祖宗的光荣和当代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斗争所建立的功绩的化身了。

一个人在国外往往代表的不仅是他本人,在他身上经常反映出国家的地位。

为了还旅费这笔数目很大的债务,我在英国确实写过不少通讯,这里收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从一个角度来说,我在英国度过的那七年,不但物质上是他们最贫匮的时期,从艺术鉴赏来说,也很不巧:博物馆、绘画馆里的许多珍贵藏品都迁到安全地带了。为了防空,甚至电视也停掉了。然而作为一个民族,那是英国最伟大的时刻。当纳粹飞机对伦敦狂轰滥炸时,为了对残暴的敌人表示蔑视,他们在搬空了的绘画馆(坐落在市中心)里举办起午餐音乐会。外边高射炮叮咚齐响,大厅里钢琴家梅拉·海丝安详地演奏着肖邦和贝多芬的乐曲——是的,英国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熟多了,懂得把贝多芬同希特勒区别开来。当少壮都上了前线时,中年人负起在轰炸中站在屋顶上瞭望的职责。警报一响,他们是井井有条地进入地下铁道的,时常看到扶老携幼、相互照顾的动人情景。我的住房一次中了烧夷弹,完全陌生的邻舍就把仅仅穿了睡衣的我背出火场。到了救护站,一杯热可可马上就送到我手里。倘若公民平时没有点急公好义的社会责任感,大难临头时争先恐后,只顾自己地乱冲,后果真不堪设想!

曾经有一次当警报在伦敦闹市响起时,敌机已临上空了。于是,人们恐慌地冲向地下铁道的入口处。在黑洞洞的阶梯拐角处,一个人被挤倒了,后边的人跟着一个个地被绊倒,叠成一个大人堆。警报解除后发现:左近并没丢炸弹,里边却有几十人因窒息而丧命。近来在北京,每逢看到有些年轻小伙子挤公共汽车的一往无前或排队“夹塞”时的剽悍,我就暗自担心,一旦发生战争,可怎么得了!

最难忘的是一九四〇年五月关键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我正在剑桥。清早一开门,满街都是从法国突围出来的士兵,有的倚墙半躺着,有的席地而坐,一个个满身泞泥。但是他们依然唱着军队里流行的歌曲来嘲弄蔑视海峡对岸的希特勒。

在危急时刻,这种气概,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的存亡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一九四三年正当我在剑桥准备开始写硕士论文的时候,重庆《大公报》的胡社长作为中国访英友好代表团的成员到英国来了。他们还到我所在的那个古老的大学城来观光过。胡坐在我书室的沙发上,问起我的计划。然后沉吟了一下,替我出起主意:“你还差一年就可以得个硕士学位,可是学位对你有什么用场?当记者不需要它,当作家也不需要它。眼看第二战场就要外辟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接着,他现身说法地追述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欧洲采访的往事,一步步地把我的思路引到他这边来。他让我慎重考虑一下:是弄个空洞的学位,还是到西欧战场上去驰骋一下。

我确实为他的话触动了。首先,在剑桥成天披了件黑道袍扮演中古僧侣的生活方式就不很合我那好动的性格。当时我研究的是英国心理派小说,越研究越感到这一派的写法在艺术上是死路一条。事实上,我已经几次在同导师的讨论中讲出这个看法,那也正是我计划在论文的结构中所要表达的观点,说不定由于这种观点我就可能过不了关。另一方面,没能在本国的战场上跑跑一直是我的记者生涯中一大憾事,在西欧当个战地记者也未尝不是一种弥补。

于是,我给了他肯定的答复。一九四三年六月,我就告别了那座恬静的中古学院,告别了我书室对面那座峻宇雕墙的教堂——它那深沉悠扬的风琴朝夕演奏着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名曲;告别了碧水萦回的剑河和拜伦塘;告别了我时常去凭吊的古罗马城堡遗址,投身到风驰雨集的报业中心舰队街了。

我同纳粹的炸弹似乎颇有缘分。一九三九年冬天,他们没派一架轰炸机光顾伦敦,东方学院却疏散到剑桥。转年迁回伦敦,恰好赶上了有名的“不列颠之战”。一九四四年夏天回到伦敦,正碰上希特勒祭起他那两宗法宝——飞弹(V1)和火箭(V2)。所谓“无人驾驶飞机”成百上千乌鸦般地满天飞,日夜在头上盘旋着,随时俯冲而下。一九四〇年纳粹德国没炸断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桥梁,这回炸断了。我们的住所也中了一弹。就在导弹四落的情况下,我请了三位助手,在舰队街挂出办事处的招牌,正式开业了。

除了每天往重庆拍发电讯,我这时期也写了不少通讯。有两篇我很想收进这个集子里,可惜一九四七年在编《人生采访》时,它们被我连同其他通讯一塌括子塞进字篓里去了。这次想复制,怎么也没查到。两篇都是有关中国海员的,这里就简略补记一下吧。

一篇写的是一位林姓中国海员海上遇难漂流获救创世界纪录的壮举。很少人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海员对那场反法西斯斗争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当时英国航运(也就是英伦三岛的生命线)主要靠三个港口:伦敦、格拉斯哥和利物浦。光利物浦一个港口就有两万名中国海员,在战争期间,将近两千人在服役中牺牲了生命。他们大多从事最艰苦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工作:在船底舱当火头军。他们得成天忍受着烟熏火燎,船一旦出了事(从沉船比率可以看出大西洋上纳粹潜艇的猖狂),在船员中他们生还的可能性最小。

这位林姓年轻海员在一次沉船后,居然凭机智和膂力从底舱逃了出来,并且泅近一只救生筏。筏上的三名欧籍海员拼命阻止他攀上来。他终于还是上了筏子。几昼夜后,欧籍海员由于饥饿和饮了海水,相继葬身海底。这位中国海员听说过海水喝不得,怎么渴他也不喝一口。后来他想了个办法:从鱼尿泡里挤出过滤了的水喝。他靠捉鱼虾过活。每度过一昼夜,他就用大拇指的指甲在木筏边上刻个印子。他刻了一百七十几个印子,始终没放弃生望。船是在葡萄牙海域亚速尔群岛附近遇难的。他天天在机警地瞭望着。终于有一天,他瞥见空中一架飞机掠过。他立刻举起筏上的手电筒,打出呼救信号。第一次飞机似乎没看到,飞走了。但是他耐心而机警地等着。他知道离陆地很近了。事实上,那时他已漂到了南美洲巴西的海域。飞机又一次出现了,而且这一次发现了他的信号。这样,他才遇救。

我在利物浦访问了这位面孔黧黑、神采奕奕的海员,深深为他的机智、沉着,对生命的顽强执拗所感动。一九四七年编《人生采访》时,可能因为这篇写得比其他报告更加粗糙,所以淘汰掉了。

另一篇是写一位海员为父报仇的事。

当国家地位低落时,在海外的中国劳工生活之悲惨是难以想象的。在取得受外国船商的压迫和剥削的资格之前,他们先得忍受华籍招工承包人的剥削和虐待。那些家伙实际上就是人贩子。一个想吃海员这碗饭的工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找到工作。就业之前,得忍受种种非人待遇;上船之后,得拿出很大一部分工资去孝敬承包人。有一名海员在受虐待时进行了抵抗,于是,就被承包人推下海去丧了命。

被害者有个儿子。当时他还小,但他立志长大要为父报仇。后来他也当上了海员。船每到一个港口,他就打听仇人的踪迹。一九四四年,这个年轻海员终于打听出那个承包人已经冠冕堂皇地当上了利物浦中国海员俱乐部的什么主任。这一天,他就揣上匕首来到俱乐部求见。他们是在客厅里会面的。当场他就把匕首扎入仇人的胸膛,然后自首了。

我赶到俱乐部时,他已被捕走。客厅墙壁上溅的血迹还是鲜红的。

领到随军记者证之后,我去置办军服了。生平第一次穿上棕黄色的军装,自是十分兴奋。我来回在长镜里照,边照边摆弄着那个绣了“中国:战地记者”字样的肩章,怎么也从自己身上看不出一点点英俊气概。翻开战地记者证,看到那句“此记者如被俘获,须按照国际红十字会规定,给以少校待遇”时,心里还怦怦直跳,摹想耷拉着脑袋走在俘虏队伍中的情景。更糟糕的是,我从没穿过硬邦邦的马靴。刚走出大门,不知怎么一滑,就跌了一跤。我一边掸土,一边责备着自己:太不是军人材料了!

同类推荐
  • 诗心如莲

    诗心如莲

    本书是诗集,分“幻影随心”“真迹如铭”“桃林杏苑”“心香一缕”和“雨湿尘埃”等辑。
  • 萧红作品集二)

    萧红作品集二)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 我的彩云南

    我的彩云南

    本书为诗人邓耀泽的抒情诗集。分为五个板块,以浓郁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彩云南大地和人民的热爱之情,饱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 张值诗选

    张值诗选

    真正好的诗歌,完全就只是一种纯个人的文本。纯个人文本的含义指向有二:一是文本的个人趣味;二是指个人的文本意图。就具体的写作而言,在创作欲出现的当下,诗歌写作形而下地表现为码字、分行、标点应用甚至字体选择。写作过程中的“诗意”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各种要素因偶然组合而展露出来的可遇不可求的生趣。我常常对那些故意玄化诗歌写作的理论或经验嗤之以鼻,一些人在描述写作经验时总是把写诗搞得像行为艺术。某种意义上,写作过程中文字和其他元素随机组合呈现出的可能性才是诗人的鸦片。而书写时的直觉、语言惯性和临场处置能力就成为决定诗人段位高低的最可靠的标准。
  •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花园丛书》)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花园丛书》)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分为藏书与读书、为自己的书写序、书评三部分,收录有《漫画古籍的保护与研究》、《议论文化游记》、《红楼何止半亩地》等文章。
热门推荐
  • 九重禁制

    九重禁制

    陈霆是一名生来就有异能在身的大学生,毕业前的一次旅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莫名地加入了星主的管理团队,在星主的指点下,开始修炼自身的异能,从一个宇宙流浪者,渐渐进入强者的视觉,悄然担当起弱小种族的捍卫者的使命,渐渐揭开了人类种种禁制之谜,悄然谱写了一场拯救星际、拯救人类,自强不息的史诗之路。
  • 我叫钟馗

    我叫钟馗

    我是钟馗转世,看我如何杀鬼怪,取状元,泡美鬼,嫁美鬼。。。。。
  • 天荒帝祖

    天荒帝祖

    天荒这个自混沌中诞生的世界至今已历无量量劫,在这个大道显现的世界之中至今流传着无数激荡人心,长生不灭,与世同辉的不朽强者传奇。圣人纵横万古自混沌中永生、天难灭、地难葬。大帝纵横天下唯吾独尊、统治无量大千世界。
  • 修仙大文豪

    修仙大文豪

    他写的聊斋感动了万千女鬼,诞生了无数的聂小倩。他写的与仙女同居的日子,让无数仙子飘落凡尘寻找真爱。他写的斗破苍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激励了无数少年意气奋发,让修仙世界斗气纵横,开创了新的修炼方式。一部神墓,让漫天神佛震撼,一部缥缈之旅阐述了修真的真意。叶落星辰,他就是上天的恩赐——狠人斗帝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蜀山剑仙——蜀山第一剑仙如果说开创天庭,他就是天庭之主——万妖之祖
  • 江东才俊

    江东才俊

    东吴的百姓和群臣都觉得建安十三年的春天是十分值得纪念的,因为那一年他们的皇上,当时还只有个大将军头衔的孙权做了一笔极为划算的大买卖——他用一个江夏郡换了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将军。------------------古今分界线-------------------------------建安十三年夏,吴主权伐江夏,列阵夏口,太守黄祖使别部司马王岘对阵,岘忿祖久矣,阵前倒戈,取祖首级以投吴,权与祖有父仇,大悦,遂以岘为将……——《荆襄古事记》
  • 谁的青春不曾恋

    谁的青春不曾恋

    谁的青春不曾恋,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青春平平淡淡,回头看,谁的青春不张狂——新手初试,文笔不好清喷,小清新√
  • 仙途真尊

    仙途真尊

    在这波澜壮阔的神州浩土之上,一直有一个让世人口口相传的一段故事。曾经这片神州还是上古初期之时,世人便追寻修仙之道,也由此诸多门派门阀四起,广不胜数,这其中也不乏有些心念不坚之人沦为魔道,其中正道门派鼎盛的便有“昆仑门”、“蜀山”、以及“蓬莱阁。”随着对力量的渴望那些沦为魔道之人的修为者便也创立了众多魔宗,虽然门阀众多,但其中只有“血影魔宗。”一宗鹤立鸡群。在千载之前这景色犹如仙人居住的神州浩土之上,便由此展开一场了正魔之道的较量。自古邪不压正,宗主南宫寻的七魂七魄被松风阁后人镇压,血影魔宗也从此慢慢走向没落。而这个故事也是从千载之后镇压南宫寻七魂七魄的松风阁朗空之中突然降下来的一个孩童开始的。
  • 快穿之男神不要急

    快穿之男神不要急

    苏皖表示很无奈,喝口水居然呛死了,死了就算了吧,可谁告诉她这个脑残系统是怎么回事,这个系统脑残就算了,居然还要她去攻略男神,好了好了,苏皖表示:男神们接招吧
  • 赌王传奇

    赌王传奇

    东北人活得豪横,赌博也豪横。徐家四爷迷上赌耍,成为声震关东的赌王,民间称为赌爷。他与赌徒徐大肚子的恩恩怨怨——赢了他的女儿;与赌癖警尉的斗智斗勇——赢了他的心仪女子;与嗜赌日本宪兵队长的民族仇恨——赢了他的军刀;与众赌鬼赌棍泣血厮杀——赢了他们的钱财……那是怎样的生死赌博?徐四爷面对的并非一副赌具、一张赌桌,而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群特殊的人,刻在赌具骰子里的生命在血雨腥风中行走,在冻土带上旋转,一博于斯死于斯,自己设计一副奇特的赌具形棺材殓装自己,他向世人昭示了什么,诉说了什么?
  • 太古妖尊

    太古妖尊

    一个除了会做饭外一无是处的宅男穿越到异界,是卑微的活着,还是放肆的大吃大喝?“一块莽牛肉干,可以兑换一分钟莽牛之力。”“一颗龙蛋,怎么只加了2点的体力?”“一颗凤胆,居然附加了浴火重生的属性点?”这是废柴宅男石磊穿越到异界后,大吃大喝,打打小怪兽,轻轻松松就称霸异界的故事。另外本书还有个名字,叫《超级吃货煎炸烧烤大吃大喝雄霸异界泡妞收小弟装逼无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