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09400000002

第2章 大江大河与湖泊、湿地(1)

1 长江的保护与开发

近些年,中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生态形势不容乐观,有些地区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为了让您对中国的环境现状有一个总体的初步了解,本书将全面介绍江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耕地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环境现状。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以“长”而得名,全长约6300公里,它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在中国的中部。长江,从青海发源,途经藏、滇、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区、市)沿途汇集了700多条大小河川,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流域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长江的干流几乎滋润着神州大地的半壁河山。

滔滔长江水,把上自巴蜀下至江南水网地区连成一体,不息地流向东海,汇入太平洋;长江,也把长江沿岸两亿人民的企盼,带向九洲以外的整个世界。然而这条“孝子江”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为了改善这条遭到污染而不堪重负的河流,长江沿岸的人民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长江的保护和开发做出不懈的努力。

1.1 长江源头的保护

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据专家观测,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该地区。因此,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系整个黄河、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效应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十分严重。长江源头地区是长江全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目前,仅青海省每年就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量1232万吨。最近科学家又发现,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减少,臭氧总量在各个季节都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特别是春季减少最为明显,接近臭氧总量的10%,而且,这里的臭氧减少正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状况。环保学家认为,无节制地毁林开荒、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必然会引起该地区的地面热力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大气臭氧含量的大幅度减少。

干旱、高寒又造成了树木难以成活。青海省森林资源本来就少,森林覆盖率只有2.59%,且90%分布在东经95度以东的高山峡谷中。建国以来为满足建设需要,又长期过量采伐,加上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江河源头森林植被的衰败。自1989年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1%提高到2.3%,十年间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可见其植树造林的艰难。

水土流失惊煞人 水利部进行的第二次遥感普查结果显示:经过几年的综合防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特别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地沙化、石化、退化,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存。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

植被的稀疏,加上坡陡沟深的特殊地貌,使青海省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龙羊峡水库,已建成十多年,但库区四周竟看不到完整的防护林,除去库中一泓绿水,四周大多是裸露的荒山荒坡。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破坏性影响,使一些在高寒地区特有物种灭绝,其影响是不可挽回的。

我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这一地区被称为三江源。总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有藏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70多种。这片地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无人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0年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桥畔,举行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揭碑仪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1.8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6.2万平方公里,缓冲区5万平方公里,实验区20.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也是亚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包括16个县,总人口55.72万。它是我国仅次于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的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将与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一起构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高原湖泊湿地、原始森林、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灌丛、草甸草原和世界“第三极”景观及整个三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注。北京的陈醉先生在《人民日报》(2000年9月16日)撰文:建议宣传“三江文明”——

三江源头,也是三江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青海三江源区大量原始时代文物出土足资佐证,而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和长江更是天下共知,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总体形象的概念未曾传世。因此,借大家为源头骄傲也为源头担忧的契机,最好大力宣传“三江文明”,让人们都逐渐知道和熟悉这个概念。犹如一听“两河文明”就知道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孕育的文明一样,一提“三江文明”,也能联想到三条江河以及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对民族精神的光大。

长江源竖立环保碑雪山皑皑,白云悠悠,高原极地,空旷寂寥,圣洁之地三江源令人神往、景仰。然而,高原极地和整个地球一样,饱受着人类的生态破坏。也正是一次次生态灾难的警示与教训,促使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觉醒——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相继建立了一个又一个自然保护区。“长江源”纪念碑,它是中华民族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一个誓言。

在沱沱河大桥,远远就能看到桥北的小山坡上,矗立着一座灰白色花岗石纪念碑。纪念碑立在姜古迪如冰川下游约300公里处的沱沱河沿。“长江源”纪念碑在一片洁白之中,带着一种无法言状的庄严和圣洁——俯橄着蜿蜒曲折的沱沱河,俯瞰着岸边的小镇和来来往往的车队行人。蓝天白云与它作伴,皑皑雪山是它的背景。纪念碑高2.5米,重14吨,选取了7块优质花岗岩石材。碑石正面雕刻着江****同志题写的“长江源”三个大字,背面刻着碑文。

碑文为:

摩天滴露,润土发祥。姜古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长江之源,海拨五千四百米,壮乎高哉。自西极而东海,不惮曲折,经十一省市,浩浩汤汤;由亘古至长今,不择溪流,会九派烟云,坦坦荡荡。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国之魂也。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感念母亲河哺育之恩,中华儿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玉洁冰清,还诸天地;青山碧水,留以子孙。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科学院 青海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测绘局

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敬立

1.2 长江口启动湿地监测工程

2000年11月初,江苏省环保局拨款15万元在****地区建立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和监测工程正式启动。长江口是一个独特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河口区在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该水域得天独厚的良好的生物繁衍和生存环境。据环保部门测定,长江口区约有132种淡水鱼、咸淡水鱼和海水鱼品种,还生存着27种生物,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长江口中华绒鳌蟹原种。

为加强对长江口独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监测,促进长江口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江苏省环保局在巩固现有的21个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的同时,2000年已把长江口北支河口列入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列入湿地保护区的还有东太湖、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1.3 实施长江航道清淤应急工程,加强提防工程建设

由于近些年长江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洪水,致使长江干线航道淤积严重,其中,仅下游淤积的泥沙量就高达1.94亿立方米,严重影响了长江航道的安全畅通。国家将投入2亿元资金实施“长江航道清淤应急工程”,以清除1998年和1999年洪水淤积的泥沙。据长江航道管理局介绍,该项治理工程将是长江航道投入资金最多的大型工程。

1998年大洪水后,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以堤防工程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投入的决策。国家安排长江流域堤防工程建设资金77.9亿元,用于长江大堤的防渗加固。1999年8月25日******作出决定: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组织建设并承担相应责任。长江中下游堤防的整修、加固、防渗工作全面展开,各重点堤段工程先后开工,九江大堤决口复49竣工、簰洲湾堵口复堤完成。”

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共完成干提加固土石方2.16亿立方米,混凝土220万立方米,完成提防断面达标340公里,完成堤基防渗处理120多公里;整治险工险段、崩岩及护坡1249公里;排除险情2600多处。1998年洪水中靠子堤档水的堤段及水毁、溃口段基本得到了加固。同时,完成了大量的堤基防渗处理、整治险工险段、崩岸及护坡等工程。

1.4 长江洪灾的警示:水土保持当务之急

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造成长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长江中、上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处长江上游干流源头的四川西部林区,是长江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多种生物资源的聚集地。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这一地区兴办大小森工企业70多家,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这一地区以冷云杉为主的天然原始林群落逐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1.08万平方公里,川江进入三峡库区的泥沙每年超过6亿立方米。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能力差,中下游因此遭殃。由于长江上游的岷江、嘉陵江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弱,大量雨水直下江河。水土流失又导致泥沙俱下,河道湖泊淤积,加重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压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长江流域的水土重建的关键措施。党中央、******正在实施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工程”实为必要。加紧植树种草,扩大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建立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通过改造坡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使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使水土流失地区得到根本治理。积极开发高效生态农业,通过推广先进生态农业技术,台理利用当地资源,营造水平梯田,对荒山、荒坡实行保护性开发。

1.5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1998年大水后,党中央、******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治水战略,长江沿岸各省积极响应。截至2003年,湖南、江西、湖北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户和村庄的搬迁。在2000年的洪水中,“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发挥了调蓄洪水的作用。湖南省139个提垸进水,蓄洪容量6.5亿立方米,其中84处双退堤垸约扩大河道行洪能力5%~10%,使2.89万户11.02万人免受洪灾,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16亿元;江西省完成搬迁任务的139个圩堤,蓄洪10.05亿立方米,避免了6万多户20多万人受灾。据初步统计,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先后运用了337个提垸,增加蓄洪容量23.5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洪水位,减少了淹没损失。

1.6 综合治理、宏观调控,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实行立法

过去长江流域机构管江不管湖,地方机构管湖不管江。农、林、水利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管理紊乱。在地方和部门利益驱动下,采取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上游垦荒毁林,加大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减少排蓄能力。今后要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建立流域管理的统一协调的机构,对有关重大的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问题的决策,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把大江大河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打破部门割据,进行综台治理、宏观调控。

长江水污染严重,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堆积的固体废弃物对水质造成长期潜在的威胁。随着长江流域地区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只有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实行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执行森林法,贯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坚决打击和彻底杜绝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事件,确保大江大河上游和沿江两岸的森林不再遭到破坏。为此,孙志刚等32名人大代表提出:长江流域环保立法问题要纳入议事日程。

1.7 实施“5531工程”,治理长江水污染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1998年为189亿吨,2000年上升到234亿吨,递增23.8%;全流域仅有50%左右的水功能区达标。其后果是干流形成近600公里长的岸边污染带,直接威胁城市用水安全;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提出实施有望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水质恶化的“5531工程”:加快干流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五大城市的污水治理;抓好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五条支流以及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的治理力度;切实抓紧“白色污染”防治。“5531工程”具体治理措施及规划为:加大长江干流五大城市污水设施建设力度,到2010年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实施清污分流,根据水功能区要求,对城市现有取、排水口进行优化调整并实施整治,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抓好长江五条支流综合治理,2010年前,支流所处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各地区所有工业企业均应按国家规定要求,实现生产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大“三湖’富营养化治理力度,完成太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80平方公里,巢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平方公里,滇池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加快点源治理,消减入湖污染负荷。2005年前,三湖”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切实抓紧“白色污染”的防治,加快三峡库区沿江城镇及其上游主要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2010年前,三峡库区沿江城镇垃圾处理总规模为8070吨/日。

1.8 保护母亲河倡议

2000年12月3日,上海、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沿岸26个中心城市的代表,在武汉联合发起“保护田亲河”的倡议。该倡议书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着两岸无数的中华儿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三峡工程的兴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率最快的地区之一。沿江城市已和长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倡议书指出——

目前,长江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全流域污水排放量每年以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1999年统计,长江流域的废水污水为200多亿吨,占全国的30%以上。同时,长江干流城市江段存在着明显的污染带,成为长江水污染的一大特征,特别是省界水体水质逐年下降,其中劣于国家三类水标准断面的高达40%;长江的污染成为当前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两岸人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为更好地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沿江26城市联合倡议:共同加强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发挥流域机构监督协调的作用,对主要排污口及污染源进行监督;对跨省界的水质进行监测,对排污口设置进行管理,建立重大水污染事故的防范网络。大力推行全面节水战略,减少水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减少废污水的排放。从流域整体出发,协调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城市间的环境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开发长江,采取有效措施,将污染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对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使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1.9 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合理利用长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应突出开发长江水电的战略地位。水能资源集中在湖北省和湖南省,下游华东地区水能资源比较缺乏;而能源需求则刚好相反是“东多西少”。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专家粗略估算:全流域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25762.76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1951.42亿千瓦时,分别为1980年普查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120.6%和116.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水电比重,尽快实现三大区电能结构合理化,是当前的一项振奋人心的大工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预测2050年全国需电量约6.2万亿干瓦时(低方案)~11.6万亿千瓦时(高方案),长江流域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约占44%~50%。

1.10 水——新型国际交易商品

一种新的在国际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出现在地平线上——水。世界银行的官员们说,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对水供应的要求正在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就全球来说,分配给每个人水比25年前少了1/3,估计在今后30年内,世界水的需求量将增加6倍以上。为了帮助解决日益恶化的水的供需不平衡状态,企业家在研制一种新的运输形式,把水从“水的富裕”国家运到水“贫瘠”国家中去。

水可以装在巨大的纤维袋子里用拖船拖着,譬如说,从土耳其的马纳夫加特河运到加沙,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运到波斯湾各国,从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半岛运到南加利福尼亚去——水将像现在的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1995年从苏格兰运水到遭受干旱的西班牙去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发明家特里·斯普拉格在海上进行运水试验——将拖船拖着两个连接的袋子,每个袋子的容量为77万加仑。最后,他希望制造的袋子的容量比现在的袋子大6倍。他说,试验从美国华盛顿州开始,向南运到南加利福尼亚;另一次将从土耳其开始,把水运到以色列和加沙。在进行这些试验之前,他在1996年4月进行了从华盛顿州安吉利斯港到西雅图的100英里的试航。斯普拉格水袋设计的关键是一种获得专利的拉链。这种拉链使水袋彼此连接在一起,和火车的运货车厢非常相似。他说,一条拖船可以拖运多达50~60只袋子。用水袋运送食用水可以比建造海水淡化厂、用油轮或剪管道运输便宜。

1.11 水面种庄稼,海水植蔬菜

“鱼蟹养在河里,庄稼种在田里”这是过去了的老皇历。现在,从事水稻研究的专家利用一些浮体材料发展水上种植业,具有陆地农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可旱涝保收,作物立足水面,涝时“水涨船高”,旱时可以减少水面蒸发;二可抗灾,水上特别是深水之上无杂草、无虫害、无鼠害,还能避免风击倒伏;三可净化水质。生长在水上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使水体变清变纯。基于这一规划,中国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在南方诸省,开始着手水上种稻研究。1990年试种的1.35亩水上稻,尽管连续三次遭到台风和暴雨袭击,但长势仍旧良好,获得了杂交稻亩产496千克的好收成。1992年,他们又做了品种扩大试验,在这些示范点上试种了28个品种的30亩水上稻,产量又跨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种植品种也从水稻扩展到大麦、小麦、蚕豆等旱地作物。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又在水面上试种草莓、西红柿等无污染果蔬,不仅产量比陆地上种植的高,而且味道更佳。如今,“水上花园”也已梦想成真,人们已可在水上种植美人蕉、一串红、荷兰菊、月月红、水竹、鸭舌草、鸡冠花等50多个花卉品种。“水下养鱼、水上种植”的立体农业试验也有进展,科研人员在26亩鱼塘水面上种植了10亩水稻,水稻亩产560千克、鲜鱼亩产300多千克的好收成。我国内陆水域可供种植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面积在2亿亩以上,大约相当于我国水田总面积的2/3。如能开发其中的1/3用来种植粮食,按半亩养活一人计算,便可养活1.25亿人口。

绿油油的芹菜种在营养床内,漂浮在沿海的滩涂中——利用沿海滩涂种植蔬菜。这种蔬菜的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铜、碘、锌等成份含量高,能够消除人体疲劳,增强免疫力,是重要的抗氧化营养素,具有天然的咸味,属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如海水蔬菜能得到大面积推广,那么,我国沿海滩涂有1.3亿亩,如果取其1/10种植抗盐耐海水蔬菜,每亩以500千克产量计算,年经济收入是十分可观的。海水蔬菜的成功种植,对当前农产品结构调整,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中的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近岸海域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监测发现,因残饵等产生的氮、磷营养物质是对虾养殖环境及其邻近浅海的主要污染源,恶化了近海内湾水质,并使病毒等病原生物逞凶肆虐。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使近岸海水变得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其繁殖加快,从而诱发赤潮。养殖规模的无序开发、盲目扩大,必然要围垦建池,或毁掉红树林,或在海上设置台筏,或建造网箱。海上过多的养殖台筏和网箱不仅影响海中的国鲎、儒艮等海洋动物的繁衍生长,而且妨碍了海水流动,加速沉积,造成海域面积减小,纳潮量显著降低,海洋自净能力大大减弱。迅猛发展的海洋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红树林、湿地、珊瑚三大最富生物多样化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可怕杀手。我国近岸海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灾害频繁,海水三类以上水质面积约占近岸海域面积的56.8%,一类水质仅占14.7%。赤潮发生则由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1~2次增加到现在每年20多次。

鉴于养殖项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样化破坏、土地盐碱化等生态负效应非常严重,因此对养殖项目的审查应比一般的工业项目更严格,更应实行“环保先行”的原则,必须反复论证,慎之又慎。海洋开发一定要核算生态成本,做到长远规划,科学有序。当前对于养殖业,最重要的是要科学引路,规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难以保证“蓝色革命”的成功。

1.12 计划7年后长江水质达到清洁标准,2008年北京人喝上长江水

新华网2002年11月17日讯,从水利部获悉,我国将在未来7年里,投资392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域水污染防治,以保证在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水质保持稳定和改善。治理后,长江上游水质将由目前的二类至三类之间的可饮用水标准,达到二类,即清洁标准。据介绍,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流速度将会减慢,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不断增加的污染物会给库区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事实,有关部门制定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对长江上游的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以及重庆和湖北库区水污染防治制定了一整套工程和政策措施。

按照规划,到2009年,每一个城、镇都要建立垃圾处理装置,实现城镇垃圾100%的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库区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对1300多家库区的工业企业进行搬迁调整。据悉,重庆市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9个,生活垃圾处理厂5个,分别占应开工总数的86%和54%。这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80%~85%,大大超过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0%的平均水平。

三峡水库长达600多公里,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其间包括30多万平方米的公共厕所,4万多座坟墓,4000多处医院、兽医站、屠宰场等场所。目前这些特殊处所的位置和规模已经详尽登录在册,并且正在通过化学药物填埋等方法得到妥善的处置。库区登记在册的船舶达7000余艘,是库区主要的流动污染源。目前环保部门已出台一整套计划解决船舶污染问题。

2002年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代表蔡其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北京人可以喝上长江水。”北京(整个北方地区)缺水,人所共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央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其中中线工程是从汉江引水,经河南、河北、天津到北京,直接惠及北京的一千多万市民。目前,这项工程规划已经党中央、******通过,其中3个项目已经批准立项,包括中线水源——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在内。根据工程进度安排,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长江水就可以送到北京,北京人将喝上洁净的长江水。

1.13 立体布局、综合开发,“清江模式”、滚动开发

以小流域为单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布局、综合开发是我国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是景观生态的主要研究内容。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防止在三峡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停止三峡移民过程中实行简单的“后靠移民”的作法,后靠移民将加剧陡坡开垦。据重庆市统计,三峡移民至今已开垦坡地6700公顷,稍有不慎,将带来新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应按照“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分区”重新规划安置移民。

发展种草养畜。在雨量和相对湿度较高、日照相对缺乏、坡度较陡的山地和森林上限以上的高山地带,难以从事一般作物栽培的高原区,以及在雨量缺乏的干热河谷地区种草、灌植物,既能发展畜牧业,又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是山区早日脱贫致富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995年,湖北省成立了全国首家以企业形式组建的流域开发投资主体——湖北省清江水电投资公司,作为湖北省在清江流域开发的投资主体和国有资产经营主体。此后,清江流域开发呈现快速突进的势头。湖北省清江水电投资公司靠借来的400万元开业,经过6年的滚动开发,到2000年已拥有净资产9亿多元,总资产达20亿元。这家公司靠隔河岩水电站的利润之“蛋”,已经孵出“高坝洲”和即将孵出“水布垭”两只水电站“大鸡”。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在清江体制研讨会上称此为可持续发展的“清江模式”。

1.14 构建沿江(河)产业经济带

与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相比,内河航运的优势很明显:运输能力强,适宜大宗散货和油品的长途运输。据测算,在平原地区和渠化的河流上,水运每马力运量比铁路多2~4倍,比公路多50倍;运输成本低,相当于铁路运输的一半,公路运输的1/3;建设投资少,水运、铁路、公路的基础建设投资比为1:3:7;占地少,内河航运利用天然河流时基本不占土地,而铺设1公里复线铁路一般要占地30~40亩,修建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占地50~-60亩;环境污染少,河流整治与渠化还有利于改善环境;适合沿江沿河工业发达地带集装箱运输;有些航段适宜开展高速船客运或旅游客运。我国是一个内河航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0多条,还有天然湖泊900多个。应该说,我国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天然的优越条件。

然而我国内河航运的现状并不乐观,内河航道基础设施落后,航道等级低,在长江5.7万余公里航道中,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的航道占68%,通航1000吨级以上船帕的航道仅占5.5%,大部分航道处于自然状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不足,装卸设备落后,长江水系780个港口中,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的仅占7%;长江水系省际运输企业1958家,其中有1388家亏损。

“重陆轻水”的思想是导致内河航运发展滞后的原因。片面认为内河航运是个古老的行业,运输速度慢,建设周期长,不符合现代经济的需要,使得我国内河航运在运输业中的地位与它在经济中应起到的作用极不相称。例如,在1998年,内河航运完成货物周转量只占全国综合交通运量的3.67%,而美国在80年代就达到12.5%,德国则稳定在20%左右。对内河航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建设资金投入的“重陆轻水”;另一方面,导致在工业布局上许多耗水多、运量大的厂矿靠近铁路、公路,远离河流,江河的潜在运力“无用武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指出,相关法律制定的滞后,对内河航运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投融资体系的残缺,内河航运企业经营机制的僵化、管理的落后等也是造成内河航运业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

前不久,九三学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探讨了内河航运的发展问题。认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沿江(河)产业经济带是发展内河航运的指导思想。振兴内河航运重要的是要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科学的航运行政管理,充满活力的航运企业和完备的相关法律。要台理利用水资源,制定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防洪、水利、发电、灌溉与航运统筹兼顾,在沿江(河)修建铁路和公路时,要慎重考虑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使货物台理分流,形成沿江(河)运输通道对外开放的格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资金,是发展内河航运的重要条件。加大对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航道治理的力度,资金是前提。航道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但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发挥中央、地方和全社会兴办水路交通的积极性,实现投资、经营、获益的有机结合。深化对航运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航运企业的改革。避免运政、航政、港政之间的职能交叉。同时尽快出台航道、港口、船舶法等相关法律,为内河航运业的振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15 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树坤指出,水文学更广泛的概念应当包括与流域相关的“天一地一生”系统,即水文学概念中的流域与该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天文气象、地表及地理特征等。严格来说,流域内每一种水的利用方式都会形成与其相应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水利用方式有利于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

那么,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是否适合所在流域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什么来衡量呢?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绝对数量,它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使流域内的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流域内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被干枯等生态环境的恶性变化。而在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甚至种植水稻之类,一方面是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非灌区水资源更加紧缺;另一方面灌溉区域土地因大量蒸发、下渗量少而导致土壤的盐碱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综合减灾、环境、生态、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并引导流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刘树伸还指出,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应当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二是提高流域的舒适度,主要表现在生态指标及环境指标能达到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基本标准,且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通过水域空间的建设与管理,能形成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为流域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就生态质量而言,首先是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各类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保护措施。三是提高流域的富裕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保持流域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创建流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创造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流域规划,这应是21世纪长江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2 黄河开发,生态为先

发源于青海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山西、陕西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这条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母亲河”,它养育了我们,也带给我们无穷的忧患。1949年以后,我国在黄河的治理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0余年岁岁安澜,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依然严峻:黄河水资源紧缺,水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防洪形势紧迫。

2.1 卫星图片揭示黄河源荒漠化在加剧

黄河源的范围包括青海省曲麻莱县、玛多县等地,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张卫星图片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荒漠化逐年加剧,草甸退化严重,昔日的丰美水草正被大面积的荒沙吞没。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黄河源呈现一大片绿色;到90年代则出现一大片黄色,荒漠化面积年均增加率为20%,而70年代和80年代仅3.9%。这说明黄河源生态环境破坏已十分严重。青海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内总面积的51%;每年进入龙羊峡水库流沙量达384万立方米,对水库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流域内高寒草原和草甸因乱采乱挖等各种人为因素,导致草地退化速度明显加快,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已达423万公顷,荒漠化草地超过110万公颐;此外,黄河上游沙漠化面积每年正以4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流动沙丘掩埋公路、水渠等现象频频发生。

黄河源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淘金者大量涌入河谷盆地,当地人口由1万余人迅速膨胀为10万人左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时有发生,土地严重超过自身的承载力,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黄河源的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极低,大约1公顷草地才能养活一只羊,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一般来说,裸露土壤的自然恢复周期需要上百年,甚至干年。由于过度放牧,在青海省的南部,到处可见严重退化的草场,鼠类猖獗,毒杂草丛生。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展,草地载畜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一些群众无限度地采挖中草药和沙金,也使植被遭到极大破坏,从而直接导致了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2.2 山西、陕西的水土流失

有人断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不解决,黄河治理永无止境。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两省。其土质疏松,土层薄而贫瘠,植物难以生长。每遇暴雨,大量的洪流把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区约43万平方公里。据统计,黄河下游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达35千克,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巨量的泥沙使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水利工程效益低下;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条件低下,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治理黄河的根本途径,便是在黄河中上游,尤其是山西、陕西两省植树种草,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2.3 黄河断流——水多水少都成灾

黄河洪水,华夏之患 自古以来,黄河时而水少干旱,时而水大汹涌咆哮。改道和决口屡见不鲜。据历史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是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这以后,下游较大的改道有25次之多,黄河曾北走天津,南下江淮。与改道相比,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的次数要频繁得多,共1593次,其中,秦汉时期平均每26年发生决溢一次,三国至五代10年一次,及至北宋则迅速增至1年1次,元、明、清三代增为4到7个月1次。滔滔河水曾6次漫灌古城开封,两度使开封沦为地下城,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已在十几米以下的土层中了。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事业有了长足进展,50年来,滔滔黄河岁岁安澜。当人们正为治黄成绩欢欣鼓舞时,滚滚黄河又失滔滔——黄河水太少了!从1972年至1997年这25年间,黄河有20年出现断流。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黄河基本上年年发生断流,断流上溯到开封柳园口附近,致使挟沙能力减弱,泥沙大量淤积于主河槽,造成主河槽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由于黄河的泥沙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仍在继续抬高,即地上的“悬河”加剧。下游自郑州桃花峪以下786公里的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3~5米,最高达20米。特别是近十年来黄河水量偏枯,汛期流量偏小,泥沙淤积在河槽内,使之如同浅浅的碟子,水量不多,即可满盈。据介绍,随着悬河形势加剧,泄洪能力逐年下降。1999年以来,河槽平滩的排洪能力已由80年代初的6000立方米/秒降到4000立方米/秒。若遇1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大洪水,复杂多变的“悬河”极有可能出现“滚河’给堤防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黄河断流反映了我国流域性环境与发展中的矛盾正在激化,他昭示我们要把恢复流域生态平衡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水资源2000年4月28日,在“中国水资源论坛”会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指出,人们应转变对水的认识: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自然之物,而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工业上,从以前的以需定供变为以供定需;农业上,应从灌溉土地转变为浇灌作物,积极发展有压灌溉,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状况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合理开发西部水资源,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思路和做法,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使自然水转变为商品,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水资源。

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50毫米。黄河的常年径流量为每秒58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这就决定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被冲刷至下游,日积月累,下游成为“悬河”,行洪能力差。因此,当中游流域降水量大时,下游河水相对“太多”,极易出现洪汛,一旦决口,水患就不可避免;当中游降水量小时,下游就出现枯水期,水又“太少”了。有关专家呼吁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使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将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但从治水治沙的需要考虑,还需进一步加快中游干流骨干工程建设;植树造林,抓紧中、上游的水土治理。同时,沿黄各地搞好节水工作,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当务之急。

在1997年召开的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讨会上,国家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运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理论,评价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完善治河规划,慎重建设新的大坝和取水工程,改革水利投资方向,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到发展节水产业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上。同时,还应积极在干流和一级支流的河源地区与生态敏感地区,建设备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坚持不懈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持水土,恢复流域生态平衡。

2.4 黄河开发中的首要问题——生态环境

黄河开发看生态 黄河流域经济落后、欠发达。欠发达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地球南北纬20~30度是副高压控制区,副高压控制区如果远离海洋大多数地区会形成荒漠。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黄河流域的诸多省市被沙漠、荒滩、荒山控制。在那些黄沙荡荡的沙漠区,生存尚难,遑论发展。世世代代,黄河人与恶劣环境在斗争;祖祖辈辈,黄河人洒下了数不清的血汗和眼泪。结果呢?贫困还是如影随形。没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难以为继。目前,西部开发如火如荼,如果忽略生态,那西部开发的所有设想都将是一纸空文。

现在进行的西部开发,切入口是生态,******的决策是科学和现实的,否则,再大的投资,再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化为泡影。不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不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黄河开发的核心思想,那将是短期行为和无效劳动。

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说,如不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西部大开发变成了大开荒、大开采、大开矿,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破坏和大污染,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和不可恢复的。因为西部的生态问题,包括沙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既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妨碍,也对东部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消极影响。频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个明显的警示。而生态与环境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很难指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企业自发地去解决。政府的干预包括法规约束和直接的财政投入。柯炳生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工作:

——落实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减轻水土流失。中央的宏观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如何落实和执行好有关政策,尚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例如,如何确定纳入退耕还林的具体地块,如何确定地块的大小,如何进行监控,不执行或者执行过程中断如何处理等具体操作性问题。如不明确界定,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切实研究西部水资源的开发、节约和保护问题。要积极开发西南的水利和水电资源,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财富。西部开发会涉及到较大规模的采矿业和加工业发展,处理不当,非常容易产生对水资源的污染。不能重蹈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以严重污染作为代价的覆辙。

——保护好西部地区的优美自然景观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的西部旅游业,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将不断发达。但是,人为破坏这些资源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各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出现。这也是西部开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大中城市发展了,形成一些经济、信息、人才、技术和市场中心,才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集中有助于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而相对集中有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也有利于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发展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将是减少生态薄弱地区的人口、实现永久性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最终出路。

生态环境建设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目前,以天然林保护、坡耕地退耕还林(草)、荒山荒地封山植树种草为重要内容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已拉开序幕。

用绿色资源重塑黄土高原 黄河自1997年2月7日断流以来,其断流河段之长,断流天数之多,均达到历史记录。黄河断流是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俗话说“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的这种蓄水保水作用,对于黄河来说,无论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还是缓解下游的断流,都是十分珍贵的。遗憾的是,黄河中上游流域缺的就是森林资源,缺的就是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的有关人士认为,黄河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上、中、下游各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下游的断流与中上游的环境生态恶化密切相关。建议在黄河流域搞好生态经济,改善土地利用模式与结构,大力种草植树,恢复植被,保持水土资源,要用绿色资源来重塑黄土高原;同时,还要防止新的生态破坏,特别是露天采煤掘矿、森林采伐,都应严格进行可行性论证。

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我国在西部推出一百项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西北风沙区3个大区,16个亚区,根据不同亚区气候、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治理模式。每个治理模式内容包括治理对象的气候、地形地貌、立地类型特征和影响植被建设的主要因子;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的总体思路;治理模式的主要技术要点和措施;治理模式的优点和成效;治理模式适宜推广的区域等。这些模式中,既有综台治理的模式和内容,例如沙区生态经济圈综合治理模式,适合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也有以单项关键技术为主,其他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模式。

2.5 黄河流域的持续发展——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000年5月28日,在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路明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他举例说,宁夏西吉县的“2605”项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著名的造林种草项目,当时造林种草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3,曾被国际粮农组织评价为“世界最佳人工林”。然而,仅仅十几年后,今天那里的林地已不足一半,草地几乎没有。其原因首先是没有相应改善农田条件、解决缺水问题,群众不够吃就开荒,没柴烧就砍树;其次是没有注意适地适树,把需水喜温的杨树种在了干旱缺水的高山上,结果都长成茶杯粗细的小老头树;第三是没有贯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综合治理原则。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石山说,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前意义上的开发,它不是开发处女地,而应该是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中国农学会洪绂曾会长等几位专家提出,要善于开发西部地区的农业新资源,要向新技术、新科学要效益。比如西南许多山区都适宜种植杜仲,现在研究发现,杜仲胶的性能比橡胶更好;再比如在一些西部地区种植非木质产品,包括松茸、蘑菇、药材等等,在国内外市场都非常畅销。

把生态建设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教育之中汲取过去西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加强对生态建设中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制定出生态建设工程中的科学规划。在退耕还林(草)的总体思路下,研究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科技手段。对于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重点攻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从生态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例如,有明显特色的优质草、果、畜牧业、特色中药、杂粮及其加工品、绿色农产品等。要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农牧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要探索建立一种面向农户的培训机制,特别是退耕还林(草)地区的农民,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后,要通过向他们传授先进适用的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塑造适应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农民。要通过科技攻关提供低成本、规范化、成套的技术与设备。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不但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普及节水农业技术,在灌区同样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与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有关问题的软科学研究。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能源供应中,薪材消费量的30%以上靠过量樵采取得;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的炉灶中烧掉,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地贫瘠化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自然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逐年上升,许多农民因此而致贫。

退耕还林还草以后,百姓燃料问题怎么解决?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民能否相应增收?从农业部获悉,我国将在西部农村推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引进、组装、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模式,达到增加西部农村能源供应量,遏制植被破坏,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近年来,东部地区通过在农村推广省柴灶,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微水电、沼气以及其他再生能源,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部地区的“生态家园”建设就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取得改善生态效益、捉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综合效益。由农业部科教司开展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措辞之一。来自辽宁、江苏、湖北等省的技术人员将分别对口支援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7省(区)的10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在为期2~3个月的活动中,他们将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和市场开发工作,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使农民生活用能效率达到30%以上,优质能源占50%左右,并在原有基础上人均增收逾千元。

2.6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做出了成效

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自己的网络(网页)上介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是水利部黄委会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流域8省(区)近7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预防监督、管理工作和黄河上中游6省(区)4200公里黄河干流及2400公里主要支流的水行政、水资源及河道的管理工作。同时,作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和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和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自1980年建局以来,以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流域治理规划、外资项目实施与管理、预防监督、河道水政水资源管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水沙动态监测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报告和基础数据资料,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类推荐
  • 沉寂消亡后的悄然复苏:神秘的火星文明

    沉寂消亡后的悄然复苏:神秘的火星文明

    本书分上篇昔日火星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下篇征服火星开辟人类第三故乡,几百年来,天文学家一直把火星视为地球的“姊妹星”,因为它在许多特点方面跟地球很相似。天文学家还观测到许多条纹布满火星表面,便据此推断那是火星上水量充沛的河流水系,抑或是火星人修建的人工灌渠……是否存在过火星文明?大家莫衷一是。然此书记录了世界科学家近年来对火星上发生的怪异现象和宇宙灾变研究中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新发现,以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火星文明以及人类将如何征服遥远而艰辛的火星之旅,如何开发火星并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定居点的雄伟壮举。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汇聚了多种自然地理奇观极致之美,碰撞出了一首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曲。现在就开始你的智慧之旅吧!《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讲述了集罕见的山水奇景、奇幻的生物奇观、千姿百态的地貌以硬神秘的自然现象于一身的大自然,给人类留下了太多悬而未决的千古谜题:会变色的“万代岩石”、深不可测的“无底洞”、撒哈拉沙漠里的壁画,伊斯坦布尔的“恶魔宫殿”、蒂亚瓦纳科的“太阳门”、“见钱眼开”的古井,会跳舞的树林,每一个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神秘现象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玄机?
  • 生物化学教学目标考评手册

    生物化学教学目标考评手册

    《生物化学教学目标考评手册》按单元列出教学目标、考评测试及科学素养读物。教学目标部分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设定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目标一一掌握、熟悉和了解。“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重点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记住概念与特点;“了解”的内容,只扼要介绍有关知识概念或通过学生自学来认识和理解。
  • 甘肃江河地理名录

    甘肃江河地理名录

    本稿对甘肃河流和湖泊从其所赋有的名称、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概况、社会经济情势、人文历史考证、风景旅游特色等角度进行了总结,详细描述了各条河流和每个湖泊水域的全貌。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甘肃江河湖泊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而重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关注河流健康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意识,对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推荐
  •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微风吹樱花飘落

    微风吹樱花飘落

    上海滩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路兰樱,一个上海滩首富韩氏家族的留学归来的千金大小姐韩苏玫,两人相遇时发生了一起意外,路兰樱以为韩苏玫被杀了,自己当时又有困难,不得不顶替韩苏玫回家,而渐渐的她习惯的韩母的爱和富贵人家的生活,并跟苏家的大少爷苏俊旸互生情愫,在这时韩苏玫回来了,她误以为是路兰樱当时要杀她,于是边准备要向她报仇……
  • 网游之书也牛比

    网游之书也牛比

    或许经历的多了,心也就变的平淡了繁华荣辱,与我无争但时间的脚步,总会推着你前行游戏是什么?休闲娱乐?快意恩仇?争霸天下?还是仅仅玩好一点后挣个小钱?曾经和兄弟们一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现在再回到这个世界是否还有同样的感觉?但不要以为现在身边的朋友我不会珍惜,他们是自己一生的财富世界从不会为一个人而停止转动当风波骤起时,我是否还能保持这无波持平的心境?恶梦的暗影再深,也盖不住穿云而过的黎明我不会解释自己是身不由己,更不会说这只是一怒而起或许男儿的本性就是如此热血,激情,敢为兄弟拼上一命虚拟的世界,现实的恩仇不是我有意称雄,而是……
  • A Hero of Our Time

    A Hero of Our Ti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界长歌

    重界长歌

    “时间总是让人遗忘很多东西,神皇族隐藏的够久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我,记得神皇女。”“断天界,斩断天地情思,当年我们的祖先来到这里,万年之后,我,终究还是又走出去了。”…………“你说,你要是有一头黑发会不会更美呢?”“不过,银色如雪,就像你的名字一样,筱雪。”男孩的话仿佛还浮现在耳旁。“筱雪。”女孩的眼眸在这一瞬间变得犹如清晨的朝阳,明媚清丽。不过在下一瞬,那种温柔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冷冽的拒人千里之外的目光再次充满金色的瞳孔。“等着我。”
  • 账房白先生

    账房白先生

    人族顶尖体质“红莲眼”再次出现,却引得人心惶惶,他被冠上“主角”的光环,同时也被人与灾厄挂上等号,当历史被掩埋,记忆被篡改,当阴谋与算计的面纱被揭开,偏远的疆界,一名来自地球的少女偶然打破规则的界限,是否又会让他迎来转机。
  • 她来了,请闭眼

    她来了,请闭眼

    她是一个四处游离的鬼;他是一个四处捉鬼的法师;他们青梅竹马,他们也情路坎坷,且看法师如来是如何携“女鬼”幼雅一起捉鬼去……
  • 一见三少误终身

    一见三少误终身

    原本苏洛的生活就像广大人民群众一样,朝九晚五、闺蜜恋人、家庭和睦,可自从遇到了叶三少,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他以强势的姿态闯入苏洛的生活,容不得丝毫拒绝······
  • 易烊千玺梨涡太美我已醉

    易烊千玺梨涡太美我已醉

    女生林涵兮与易烊千玺千玺的狗血相遇。。。。一个学渣,一个学霸……
  • 源来的时光之心有林汐

    源来的时光之心有林汐

    在星辰学院,他们相遇了,到后来的熟悉,两颗心慢慢靠近,不久后,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林汐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王源和林汐在经历那么多事后还能如愿在一起么?【柒夏只写到这了,会慢慢更的,希望大家支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