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25600000011

第11章 直视真相(4)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个客观的事实,在近代史上,部分日本人的确歧视中国人,这种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在史料里也是有迹可寻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支那”这个原本是中性的词语,也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侮辱”的色彩了。这个逻辑用一个加法算式来演示,是这样的:

日本人歧视中国人+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支那”是侮辱词我们从这个等式里可以看出来,“支那”称呼本身并不是问题,“歧视”才是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这个算式再简化一点,是这样的:

叫你“支那”≠“支那”是侮辱词

歧视你+叫你“支那”=“支那”是侮辱词

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期中日关系恶化之前,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当时的中国人不但不在意这个,而且还跟着这样叫。但是中日关系恶化之后,“支那”这个称呼就成为一个事了。当时民族自尊心较强的国民意识到,日本人歧视我们中国人,因而,“支那”这个词就成为了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了。

这就是“支那”一词的历史由来以及它的含义演变的过程。

“扶清灭洋”里的经济诉求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不敢说全部,至少绝大多数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不外是经济问题,或隐,或现。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当中也许含有仇恨西洋人的情感,但是,从史料上来看,从义和团在这场运动中的种种实际作为来看,不难看出:义和团造反的许多参与者,在内心深处,有着他们强烈的“经济诉求”。

举个例子。我们首先来看看1899年义和团早期和洋教士打架,摆出的谈和条件是什么。

1899年冬,义和团围攻河北省景县宋门镇洋教堂。清朝的地方官害怕在自己的辖区惹出事来,影响自己的乌纱帽,急急忙忙派人过来劝说解围。当时的洋神父,中文名字叫作“任德芬”。义和团对任德芬,提出了和洋教堂和解的三个条件如下:

第一个条件:洋教士要宴请义和团;第二个条件:洋教士要请义和团看戏;第三个条件:洋教士要到义和团的神坛来叩头。可见,义和团的第一、第二个诉求,都是经济诉求:要吃饭,要看戏。我们再来看看,义和团两位知名首领的出身。首领一:曹福田,清兵出身,退伍之后,找不到工作,待业青年。首领二:张德成,船夫出身,外国人的客运轮船把他的生意抢走了,他因而失业。这也可能是张德成仇恨洋人的一个原因。

可见,义和团的两位知名领袖,都是“失业青年”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张德成,最终是怎么死的,这也许很能说明问题。

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破之后,张德成逃到“王家口”这个地方,并对当地一个姓王的盐商进行勒索。那姓王的盐商不甘心被勒索,纠集了村民,大家一起动手,抓捕了张德成,并将张德成杀死了。

义和团的这位重量级首领,不是死于洋人之手,而是死于中国的一位富人之手,而导致杀身之祸的,正是张德成的勒索行为。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看看义和团抓到了基督教的女信徒,是用来干什么的。

1900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河北省霸州县,在义和团的攻击之下,“圣若瑟会”的洋修女,带着二十二名女孤儿,逃亡到固安县地界,被义和团发现并抓住了。义和团在各个农村贴上广告,称:“我们抓到二十二名黄花闺女,哪家儿子缺媳妇的,过来赏个香油钱,就可以领一个回家去!”

答案很清楚:义和团抓到修女之后,是将她们用来出售、牟利的。

也许有人会说义和团抓到洋人,很多情况下是直接杀死,而不是抢劫钱财。但是事实上,部分义和团杀洋人的最初动机,是想得到清政府的奖励。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之后,北京的街头贴出了悬赏杀洋人的官方告示:

“杀一洋鬼,赏银50两。杀一洋妇,赏银40两。杀一洋童,赏银30两。”

值得一提的是,堂而皇之记录了义和团抢劫财物的种种劣行的,并不是外国人的文字,而是清政府的官方文字。其中,在“庚子国变”中对慈禧太后“护驾”有功的怀来县县令吴永,在其所著的《庚子西狩丛谈》里,白纸黑字地对义和团的出身和性质,下了这样的定义:

“拳匪多属市井无赖,及被胁诱之乡里农民。”

而史料《西巡回銮始末》,则以多处笔墨,记载了义和团抢劫财物的事实,笔者摘录两则如下:

“初五日,副都统晋昌亲率兵拳攻打沈阳各教堂,杀害西士数人,教民数百,抢劫洋货店十余家,挥刀切齿,举国若狂。”

这里的文字记录得很明白:清军将领晋昌所率领的这批义和团和清兵,在杀死西洋传教士之后,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就是抢劫“洋货店”,而当时的“洋货店”是谁开的?是中国人开的。

以下是第二则,《西巡回銮始末:东抚袁慰帅剿匪记》记载:

“有拳匪头目王玉振者,因与清和某村有仇,特借此纠集其党和尚徐福,及朱西公,朱士和,陈光训,邢殿五等各率党数百人,于庚子二月初九日窜入茌平,博平,司家营一带,扰犯清平县境之许庄,掳人勒赎。清平令梅汝鼎率勇役等追捕,而匪已窜入高唐之袁王庄。十一日傍晚,又窜入夏津之师提庄,肆行抢掠。”

这一则史料,也很清楚地记载了:义和团在山东省清平县,依靠的是抢劫和勒索起家,抢了“许庄”,又抢“师提庄”。总之,四处劫掠。

义和团事发在北京当年,国子监的官员罗惇曧,在其所著的《庚子国变记》里面,也写下了这样的忆述:

“董军、武卫军与拳匪混合,恣意劫掠。贝子溥伦,大学士孙家鼐、徐桐,尚书陈学荼,阁学贻谷,副都御史曾广銮,太常陈邦瑞,皆被掠,仅以身免。徐桐、贻谷,皆附和拳匪,亦不免也。溥伦翟基告荣禄,荣禄不能制。民居市廛,数里焚掠一空。”

可见,身为中央官员的罗惇曧,也毫不含糊地写下了义和团和清兵狼狈为奸,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抢劫清政府高官的事情,在罗惇曧的笔下,有以下的清政府高官,都遭到了义和团的抄家和洗劫:

1.贝子溥伦;

2.大学士孙家鼐;

3.大学士徐桐;

4.尚书陈学荼;

5.阁学贻谷;

6.副都御史曾广銮;

7.太常陈邦瑞。这还不算,义和团还将延绵几里地的北京民居,洗劫一空,而且还放火烧屋,夷为平地。

其中,甘军(清军的一支部队)士兵伙同义和团,闯进大学士、礼部尚书孙家鼐的家中,实施抢劫,将孙家鼐的儿子,除了一件短袖衣服之外,全部剥光。兵匪们还用步枪,顶着孙家鼐的腰部,逼迫他交出金银首饰。孙家鼐为了活命,只好把家中的珠宝首饰,全都交了出来。

当年在刑部,还有一位官员名叫“李希圣”的,也写了一篇同名的资料《庚子国变记》,在这册资料中,李希圣还记录了清政府高官那桐、许景澄也遭到义和团抢劫的事实:

“是曰,遣那桐、许景澄往杨村,说敌兵,令无入。遇拳匪劫之,景澄几死。”

这一类的历史资料,实在是列举不尽。总之,史料已经很清楚地记录着:有些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不但抢劫洋人,而且还抢劫大清国的老百姓,而更荒唐的是,义和团连清政府的高官也是照抢不误。

这些,都是在“扶清”的旗号下所做的事情。

亲历了义和团运动的日本人植松良三,也写下了同样的记载:当年,义和团的团员,大多来自于农村,见识不广,他们之中许多人,没有见过“金”和“铜”。在当时的天津城里面,有一家和英国太古公司有生意来往的商店,名叫“联茂号”。义和团以“勾结洋人”为罪名,将“联茂号”洗劫一空。当时,“联茂号”的墙上镶嵌着许多铜牌,铜光闪闪,义和团没有见过铜,以为那是金子,于是,他们将这些铜牌全部掀了下来据为己有。

打着爱国的旗号闹事,火中取栗,抢劫发财,这种事情被民间一些流氓地痞看在眼里,他们也眼红了,觉得当义和团有利可图,于是,京津一带,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许多假冒的义和团,并且引来了义和团首领之一张德成的查处。

根据史料《天津一月记》的记载,义和团首领之一的张德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津假团太多,我特来查拿。”例如,在当时的河北易州,有一个名叫“张玉山”的人,假冒义和团,敲诈紫荆关的富户张芝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平民百姓,化装成义和团“公”报私仇,趁乱杀死自己的仇人。甚至,清军士兵也有穿上义和团的衣服,假冒义和团参与抢劫老百姓的财产。中国有句老话: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有些答案往往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实际上干了些什么。

“善后大借款”与镇压革命党

1913年,袁世凯找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了二千五百万英镑,这笔借款,史称“善后大借款”,不少人认为:这是袁世凯镇压革命党的“专款”,因此,这笔借款,是蓄谋已久的,这也是袁世凯反革命的铁证之一……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的近代史读物对袁世凯的诸多指责,其中之一是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用以镇压1913年6月~7月间爆发的、由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我认为,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是事实。但是,这笔借款,恐怕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这笔钱与镇压“二次革命”之间,似乎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袁世凯为什么要找外国银行团借钱?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央政府没有钱。其实,早在清廷倒台之前的1911年,清政府也没有钱。而在中国的南方,当年的革命党也没有钱。

总之一句话:清政府、北洋军阀、革命党都没有钱,大家都穷得叮当响。事实上,孙中山早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暴动枪响之后,就拍发电报,找了各国政府去借款,可是,各国都不予理会。清政府没有钱打仗,革命党也没有钱打仗。于是,大家就只好坐下来谈。结果谈出了这样的结果:清廷倒台,由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南北和平达成。

“中华民国”政府(北洋政府)成立之后,立即开始着手向外国银行团寻求借款。

依照民国第一位“财政总长”熊希龄在其《熊希龄遗稿》中的记录,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在组建初期,其北京财政库存只有六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穷得叮当响”。

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是要借款的——换了任何人上台,都是要筹备借款的。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尤其是一个新生的国家,百废待兴。没有钱,能干什么?

说到这里,就有一则相当重要的而又长期被人忽略的史实,必须要指出来了:孙中山早在1912年8月,曾经公开声明赞成“善后大借款”。

对此,《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收录的《孙中山三次北京之行》这篇历史资料,透露了这么一个重大事实:

1912年8月,应袁世凯之邀,孙中山抵京共商国是。在京期间,孙中山和袁世凯切磋借债问题,孙中山是这样评价“善后大借款”的:

“目下财政极端困难,势不能不借外债,以济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启政府侈肆之心。”

孙中山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是这样的意思:

“现在中央政府(北洋政府)穷得叮当响,必须向外国借钱,以解决燃眉之急,只是最好不要借得太多,以防止政府滋生奢侈浪费的风气。”

由此可见,早在1912年8月,孙中山不但赞成“善后大借款”,而且还严肃地指出,借款是“燃眉之急”。不料,短短一年之后,爆发了“二次革命”,革命党人于是突然反口,说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是蓄谋镇压革命党之用的。

所以说——“历史为政治服务”,不过如此。

这笔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分47年还清,利息是每年5%,有理财经验的读者都知道这个利率是正常的,从47年的期限看来,甚至可以说是优惠的。

而至于这笔借款的用途,是不是如近代史读物说的“专为镇压革命党”而用呢?

不是的。“善后大借款”,是有多种用途的:例如“裁撤军队”、“政府行政费用”、“整理盐务”等。在本文的尾部,我特摘录了《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的三个附件,分别是:《丁号附件:裁遣军队》、《戊号附件:行政费》、《己号附件:整顿盐务》。

从这些附件,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笔“善后大借款”,其初衷,不但不是为了扩军,而且是为了裁军,而且更重要的是,“善后大借款”的用途,包含了“政府行政费用”以及“整顿盐务”等各种正当用途,其中“行政费”则包含了例如“在外使馆经费”、“附属学堂经费”、“内外警察厅经费”、“清室优待费”、“保护清陵经费”、“监狱经费”等诸多是正当的、合理的用途。

同类推荐
  • 狐王令

    狐王令

    明正统十三年,江湖上突现一本天下奇书《天门山录》,就此搅动江湖风云,此书被大太监王振得到,命东厂和锦衣卫搜尽天下宝物,就此很多帮派和族群受到牵连,狐族无辜被涂炭。狐族为复仇发狐王令,号令天下,锄奸惩恶。正在众帮派刺杀王振时,瓦刺来犯,王振不顾群臣反对,蛊惑皇上出征,致使土木堡大败,皇上被俘,精锐尽失。于谦在此时危定倾扶,力挽狂澜,联合众帮派殊死一搏,保卫北京城,大败瓦刺。
  • 回到大祁打江山

    回到大祁打江山

    催眠失误穿越到古代!不料却穿到大祁第一奸臣之家,附身在聋哑十六年的白痴少年身上!究竟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管不了这么多,他只想娇妻美眷,儿孙绕膝,舒舒服服地做一个蒙混度日的富二代,却不曾想家道中落,稀里糊涂的做上了钦差大人……
  • 1792权耀不列颠

    1792权耀不列颠

    那年,乔治四世正和小寡妇蜜里调油;那年,拿破仑还只是个二十二岁的愣头青;那年,还是屌丝的梅特涅正在维·也纳追求白富美。当一缕魂魄穿过两个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将走向何方?
  • 天下之王道征途

    天下之王道征途

    机会往往给那些真正有准备的人,而不是那些坐享其成的庸夫也。是王侯,早晚都会发光,成为九五之尊。一时的失败,一时的挫败,一时的打击????????那都是上天对王者是的考验和历练。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王,那是乃是一种对自我地位的尊称,天下之中,唯有正道和王道,正道开启光明之路,王道开启血腥的争斗。不管怎么样,最终成为王,就是最后的归属。
  • 三国重生之俞涉

    三国重生之俞涉

    现代人俞涉穿越到三国时代,在三国时代征战天下,收名将,爱美女。最后成就帝王霸业。
热门推荐
  • 师傅去哪

    师傅去哪

    师傅去哪第一季正式开播啦~~喂喂!!你可是青云掌门,怎么就跑了呢?喂喂!!还是跑到敌对门派,跟人家成亲去了!!喂喂!!你为人师表,跟人私奔真的好吗?为了去把师傅找回来,去单挑整个门派,却一不小心,被一个修仙小鲜肉吸引了!擦擦口水!!师傅去哪,我去哪!师傅私奔,我私奔!师傅成亲,我也要成亲!欧耶!
  •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

    中学生必背古诗词

    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涛和律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 盛世悲情

    盛世悲情

    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将一个盛世王朝几乎推进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一群悲天悯人的政治家,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军人,为了挽救盛世而不懈努力!但是,历史却和他们开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们的努力为盛世王朝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挽歌!
  • 连接婚姻的驿站

    连接婚姻的驿站

    女主人公郝曼丽在和她的未婚夫朱宏经理见面时,两人一颗心地筹备着举行婚礼。在此之前,郝曼丽已和两个丈夫先后离婚,前一个抛在老家乡下,后一个也在红尘都市里生活。不能没有爱人,没有家庭的郝曼丽,幸好有市歌舞团林导演乐当月老,这才和朱宏经理走到了一起。也许郝曼丽还得再次离婚,再次寻找结婚的机会......是什么缘由使郝曼丽如此坎坷悲喜地经历一个个婚姻驿站呢?
  • 湮灭之路

    湮灭之路

    “靠!老娘当年摆弄半天造的那个灵魂扔哪旮瘩去了!”来自某顺子女神的怒吼。“老大,你又丢东西了?”某个蹭吃蹭喝的搜查官。“滚蛋!听你前辈瞎扯,不就一个星球忘了放哪儿了吗!”某女神。“炸弹人前辈还是挺靠谱的,话说,好久没见到了。”某审查官啃着苹果说。“你丫又吃我金苹果。算了,找到了!赶紧赶紧!我先让他穿越一下。”女神打发道,“帮忙考验一下,老娘还有报告要写咧!哎!如果变成龙傲天,非人道毁灭!”
  • 凤凰泪

    凤凰泪

    [花雨授权]富豪公子邂逅凤凰般的女子,她有着让他一见倾心的绝俗美貌,万丈红尘中他只想得到她的芳心;自傲的她有一个不愿涉情的灵魂,直到她为救他而甘心舍命,才惊觉情根早已深种而无法自拔。可爱情的世界里会有一生一世吗?
  • 嗜魂刀

    嗜魂刀

    一位身穿白色衣服、黑亮垂直的头发,斜飞英挺的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正面对着大海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回家的时候了,这人就是在十年前最有名气最年轻的金牌猎人桑青~~~~·
  • 朝鲜禅教考

    朝鲜禅教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妖妃倾城:王爷宠妃入骨

    妖妃倾城:王爷宠妃入骨

    三年后,她,是国相府的郡主,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本以为能一嫁爱人,却成了别人的宠妃;而他,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爷,人称血修罗,无情冷血,本以为能安然度一世,却无意遇见了她。三年后,她,是毒武世家的掌门,有良人为伴,身负血海深仇,立誓非杀他不可;而他,早已爱她入骨,即使万劫不复,也愿飞蛾扑火。他说:“我会爱你,宠你入骨,定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她说:“我不值得。”他拥她入怀,说:“你值得。因为只有你,敢用一生,与我赌一个誓言。”
  • 暗恋了那么久

    暗恋了那么久

    我生平第一次,觉得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我的喜怒哀乐有所影响,他们说爱情是这样的。爱情像瘟疫,来了就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