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大转折的1998年
胆识是成功的前提,坚定是胜利的保证。就在有人认为特安呐骑虎难下的时候,唐修文却对已开创的事业充满信心。他知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所以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持骑虎不下地,勇往直前。一方面求助亲朋好友和金融部门,继续投入建设制剂大楼,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畅销产品的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选准了三七总甙的开发。在没有资金建总甙提取车间的情况下,采取在当地收购三七,委托有加工能力的厂家加工总甙,结果当年见效。特安呐开始有了从上海等地源源不断汇来的款项,逐步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当年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209万4625元,实现利润115万5988元。当年,特安呐又多方筹措资金,再投入600万元开发新产品,获得重大进展。并千方百计扩大产品销路。1999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上交税金377万元,实现利润260万元。被文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十强企业,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十强乡镇企业。其生产的血塞通片(三七总甙片)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被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授予验证推荐产品,纳入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99年新推出的调经养颜胶囊、益心康胶囊又被列入省级18工程项目。1999年11月,文山被国家特产委员会批准为中国三七之乡,有力地提升了文山三七的知名度,也为特安呐大胆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捷报频传的2000年
进入新千年,特安呐喜报频传:
2000年1月,成功地从三七总甙中分离单体皂甙,制成七生力片和七生静片。这两种新药对肿瘤、老年痴呆、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独特效果。
4月7日,特安呐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GMP证书。这是国家药品监督局成立以来,由国家药品GMP认证中心认定的云南省首家制药企业。标志着特安呐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达到了国家标准并与国际接轨。
5月17日,特安呐被云南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6月8日上午,云南文山特安呐制药有限公司通过国家药品监督局GMP认证新闻发布会在昆明隆重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凤凰卫视等69家新闻单位近百名记者参加了发布会,特安呐及文山三七通过各种媒体迅速传遍四海五洲。
8月15日,云南省经委公布第四批云南省名牌产品名单,特安呐生产的血塞通片榜上有名。
12月2日,文山州委州政府、国家中药医药管理局、特安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三七之乡特安呐三七发布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等领导和28位首都中医药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出席会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在突出位置作了报道。
12月,特安呐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私营企业100强”之一。当年公司销售收入6590万元,上交税金538万元,实现利润530万元。特安呐生产的准字号药品达59个,其中三七系列产品17个,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95%以上。
第六节 突飞猛进的7年
2001-2007年,是特安呐突飞猛进的七年。
在人类历史上,植物药和中药的使用有着悠久传统,为人类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疾病和药品的认识。植物药与中药具有成分多样、疗效确切、毒性较低等特点,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康复保健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更大关注。2001年7月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WHO植物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非正式研讨会上,来自美国、日本等24个国家和地区参会代表一致认为:要致力推进GAP和GMP(中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对GAP的实施也高度重视。可以说,谁取得GAP证书,谁就取得三七出口通行证,谁就取得三七原料市场制高点。
1998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海口召开GAP第一次研讨会,成立了以周荣汉教授为首的GAP起草专家小组,并起草了第一稿。2002年6月1日,四易其稿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正式实施。2003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GAP认证标准草案。
2000年6月,云南省政府批准建设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其目标是将园区建设为集基础设施、加工、交易、科研、生态、文化和服务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区。特安呐是首家三七园区建设的入园企业。构建起了以三七药品、食品和中药饮片为主导的加工平台,以三七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科研平台,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载体的交易平台,以三七GAP基地为载体的优质原料平台。这四大平台的建立,也是特安呐构建的三七产业链。2002年,特安呐投资8700万元在三七产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占地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药品制剂车间,年可实现加工产值10亿元。2004年又在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15000平方米的三七食品加工车间,2005年已投入使用。使公司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几年努力,2003年9月17日,正是三七花盛开的时节,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壮乡苗岭---特安呐公司三七GAP基地经过20多位专家学者近乎挑剔的对照检查,终于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试点认证。三七从此成为云南省首个、全国首批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试点认证的中药材品种。为实现三七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七园区及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的建成,成为上级领导、外来客商和旅游者指导参观的热点。仅2007年,组团前来公司考察的达260多批共3万多人次。其中,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有省部级领导干部20多批,外宾17批。
多年来,特安呐公司严格强化了生产GMP管理规范,加强了全体员工的GMP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大家的质量意识,大力实施质量改进、质量赶超、技术工艺改良等工作,还成立了专门的GMP管理办公室,所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产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抽检中,合格率达100%。到2007年,特安呐公司已有员工500多,在外销售人员1000多,形成了以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特安呐酒店有限公司、云南特安呐药业有限公司、深圳特安呐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特安呐实业有限公司等11个子公司和20多个办事处组成的集团公司。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在美国洛杉矶也有分支机构,2004年在日本横滨成立了“日本特安呐株式会社”。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就有20多个,除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外,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日本。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亿3917。09万元,增长25。19%;完成销售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5%,利润总额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5%。上缴税金2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资产总额达7。15亿元。
特安呐公司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三七市场的发展。从2006年起,整个三七价格大幅度上扬,达到10年来最好水平,比公司启动三七GAP基地建设的2001年市场价格上涨了130-150%,激发了七农种植的积极性,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七节 特安呐的未来更美好
有人疑问:一个小小的私营企业,不过13年时间发展这么快,是否有特殊的背景和后台?毫无疑问,任何企业都有它的背景和后台,特安呐也不例外,但它的背景和后台并没有特殊的或者说需要保密的。它的后台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特安呐的今天。特安呐公司本身,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做了几项工作:一是抓好人才和人才培养,是公司能不断发展的首要因素。二是抓好GAP认证和GMP认证,提高产品质量,是制药企业的生命。三是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四是不断拓展市场,是企业兴衰的关键。五是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是增添企业活力的有力保证。
目前,特安呐公司已投资10亿元运营特安呐三七健康产业园来启动OEM战略,可以解决部份中医药制造业企业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于进行标准现代化产房车间建设、GMP认证、产品研发等问题,也可帮助有资金实力而又没有药品、保健品、食品生产、销售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实现对药品、保健品、食品的经营。
特安呐企业发展以后,不忘回报社会。比较大的资助有:1998年洪灾时,特安呐捐款捐物共35万元。1999年出资5万元给文山州老龄委筹备99国际老年人年庆祝大会。捐款1.5万元给文山州见义勇为基金会。出资2万元与文山州青少年宫共同成立小七花艺术团。2003年非典期间捐赠500万元的药品和保健品。每年无偿扶持七农300多万元。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特安呐给地震灾区捐献价值300多万元的药品。
特安呐公司由于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不断组织对三七系列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创立了三七名牌产品,使企业成为文山三七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文山特色产业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命名为云南省百强私营企业、云南省非公经济纳税大户、“云南省1级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董事长唐修文先后被文山县委县政府、文山州政府、云南省政府、省知识产权局、省科技协会、省发明协会等单位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云南省创业之星、云南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经济优秀企业家、文山县荣誉市民。特安呐生产的七生力、七生静、丹参益心胶囊、调经养颜胶囊等产品曾荣获省、州、县科技进步奖。唐修文还当选为文山县工商联副会长、文山县政协常委、文山州政协委员等。
特安呐虽然发展很快,但特安呐人并不满足现状,他们知道,国内进行三七系列产品研究加工与开发的企业就有近400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发展。2008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7亿元,销售收入6亿元,利润4000万元,税收3500万元。生产节能降耗较上年下降10%,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5%以下,人均工资福利增长15%以上。
特安呐,人们心中的月亮女神,将载着人类最美好的祝愿,从壮山苗岭飞向神州大地,飞向五洲四海。
(原载《文山三七》2008年第1期创刊号,并在网络上传播)
第八节 改革开放使文山县人民医院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云南省文山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75年7月5日,当年底,全院共有职工34人,病床16张,固定资产21.4万元,业务用房3千平方米,年总收入12.6万元。建院三年后的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跟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文山县人民医院逐步走上快车道,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医院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2007年末,职工增加到617人,比建院当年同比增长18倍多;病床增加到689张,同比增长43倍;固定资产增加到1.3亿元,增长467倍;业务用房增加到2.7万平方米,增长9倍多;2007年总收入6203.75万元,增长492倍。
文山县医院所以能够这样迅猛地发展,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院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结果。文山县人民医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制度改革
县人民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4年。过去,上级对县医院的人事权管得过紧过死,县医院院长、副院长及各科室主任、副主任甚至护士长,都要由县委、政府或县委组织部或人事局、卫生局任命。1994年改革以后,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县人民政府任命,院长再聘任副院长、各科室主任,各科室主任再聘护士长和科室员工。
第二阶段为2000年。主要内容是实行科主任、护士长竞争上岗,选拔科室领导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为2004年。主要内容是建立以科主任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扩大科主任的权利。经院领导批准后,授予科主任“六权”:科室自治权、人事聘用权、经济分配权、自主经营权、对外联系业务权、科室内集资发展权。
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使科室有了经营管理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增加了医院各级领导的责任心。营造了用人、留人、育人的优良环境,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医院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树立了医院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