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读书甚至到了不怕死的地步。1592年,伦敦发生了可怕的鼠疫,不少人死亡,人们纷纷逃离伦敦,而莎士比亚却继续留在伦敦读书、学习,并对历史剧、悲剧、喜剧等多种形式都一一进行写作尝试。两年后鼠疫结束了,莎士比亚的知识和写作水平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他的剧本,无论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主题提炼、语言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说:“有文学的地方就有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却把这个功劳的一大部分归于书籍。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又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还有众多的名人,都对书有深厚的感情,给予书极高的评价。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为理智和心灵插上了翅膀”。“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忠告者和好友。”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美国科学家凯勒说:“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对各类书籍的作用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说:“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古罗马西塞罗说:“没有书籍的屋子,就象没有灵魂的躯体。”
我国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
这些著名人物对书籍的赞扬,毫无疑问是他们读书的亲身感受。
从以上事例中,把书籍说成“书籍为众多名人立下汗马功劳”不错吧?或者换句话说:认真读书是成为伟人名人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没有一位伟人名人是不认真读书的。
(原载香港《文艺报》2010年10月号,荣获“蔡丽双杯”全国散文大赛优异奖)
第五节 微型小说散议
一、微型小说的要素
众所周知,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大类别。它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微型小说是小说四大家族中的一员,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并列为一个小说品种,其“三要素”当然也不应当例外。
我国的微型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聊斋志异》还是现代的许多优秀微型小说,都具备了这“三要素”。
那么,微型小说有没有单独的“三要素”呢?我见过一些阐述。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的三要素:一是构思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则对微型小说“三要素”的意见是:一是立意清新,二是结构严密,三是结尾惊奇。根据这些论述,我国有的评论家认为:微型小说的“三要素”要在遵循小说共有规律的前提下提出特有的要素,即立意、情节、结局是微型小说特有的三个基本要素。我觉得这些阐述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我个人还认为,微型小说的要素还应当加上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篇幅短小。篇幅应当在1500字以内。最长也不能超过2000字。现在由于微型小说畅销,有的作者和编辑竟然把2000字以上甚至5000字的作品都当作微型小说贩卖给读者,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对发展微型小说十分不利。
当然,无论微型小说的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只是普遍要求而已。微型小说发展到今天,有些微型小说(包括一些优秀的微型小说)是不受这些要素限制的,如有的“意境”或“哲理”微型小说,就没有人物,但如果写得好,仍然受到读者的赞赏。所以,不应当以有没有几要素界定它是不是微型小说或是不是优秀微型小说。这些想法愿与微型小说作家们和微型小说爱好者们探讨。
二、微型小说的字数
众所周知,区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的首要条件是字数的多少。尽管这个字数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总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比如,不能把只有一两万字的作品称为长篇小说,甚至中篇小说也称不上。同样的,不能把长达十来万字的作品称为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否则就乱套了。
那么,多少字以内才算微型小说?近20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征文启事中大多数以1500或2000字为限。《文艺报》2010年3月1日刊登的《关于征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公告》中明文规定“小小说指2000字以下的小说”。这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权威的。
我国古代的微型小说,是十分讲究字数的。在《聊斋志异》中,300字-500字的作品就有60多篇,不足200字的有79篇,最短的《赤字》只有28个字。
老舍在《多写小小说》中说过:“事实证明,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几十万字里若有许多废话,也不过是废话而已。烂杏一筐不如鲜桃一口,人所共知。写的多不易字字珠玉,写的少易于精益求精。短而精是鲜桃一口,胜于冗长的烂杏一筐。”
郭沫若也说过:“黄金只有一点点,但还是有它的份量,牛粪虽然一大堆,份量却不见得有多重。”微型小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作品。它字数虽少,却是点点黄金,粒粒珍珠,有着很重份量的质。它要求作者构思巧妙,惜墨如金,尺幅千里,出奇制胜。
然而,近几年来,不时看到有些长达3000字的作品也称微型小说,甚至有5000字的作品还被著名评论家称为优秀微型小说推荐给读者。我统计过一位著名微型小说作家出版的100篇作品中,就有18篇超过2000字,最长的一篇竟有5000多字。
为什么3000-5000字的作品还称为优秀“微型小说”?近10多年来,由于微型小说受到广大读者青睐,有些作者和编辑就想沾微型小说的光,把本来应该是短篇小说也列入微型小说推销给读者。这样做不仅败坏了作者及刊物名声,还误导读者和初学写作者,以为微型小说可以写这么长。
全国有数家专门刊登微型小说(小小说)的刊物,对读者和作者都有重要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坏的影响。望编者珍惜来之不易的名声和荣誉,不要在采用稿件上有两个标准甚至多个标准,不要用人情稿、关系稿。也希望评论家们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要误导读者,不要胡乱评论。那样做,不仅会误导读者,也会败坏评论者的名声。
三、微型小说更应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近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读者这样的话:贵刊选的文章很好,但请注意不要选那些‘流行性’文章,如‘抗洪’、‘非典’、‘抗震救灾’等题材。此类文章风吹而过,精彩的实在罕见。笔者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看法。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微型小说是文学的轻骑兵,更应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抗洪”斗争中,在与“非典”的战斗中,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这些重要事件,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努力反映。微型小说对这些事件的反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当然,其中经典的作品罕见,十分精彩的也没有几篇。这是十分遗憾的。但是,如果要求十分精彩的才刊登是不现实的。因为其他题材的作品十分精彩的也实在罕见。
近几年来,有一种说法,好像文学艺术作品应当远离现实生活、远离政治才好。这种说法是十分有害的。它会引导作者和读者走入歧途。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上,为什么要远离现实生活呢?我们生活在充满政治的世界上,为什么要远离政治呢?你能远离政治吗?你可以不关心甚至可以根本不过问政治,但政治却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光顾你。这是不容置疑的。
江****同志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传世名作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或者为社会变革而呐喊,为时代进步而欢呼,或者为敢于取胜的英雄人民而赞美,为知难而进的顽强勇士而颂扬,或者对先进事物加以热忱的支持,对腐朽事物进行无情的鞭挞,或者给人们以美好的悦愉,给人们以理性的启示,等等。”
胡****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国进步文艺的优良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发扬。”
这些话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近几年来,特别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微型小说也不应该例外。如果把“三贴近”改为“三远离”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还值得说明的是: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写。只有深入生活,具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又具有反映生活的深厚功底和技巧,才能写出好作品。
(原载2011年第1期《寻甸民族文化》)
第六节 文摘稿和辑录稿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为了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各地出现了不少“选刊”类杂志,有的报纸也办有“报中报”。这类刊物和“报中报”,刊登的稿件都是从其它报刊摘录或辑录而来。它使读者花较少的时间读到较多较好的作品。这其中,既有文摘类稿件,也有辑录类稿件。这类报刊大多发行量很可观,如甘肃省兰州市出版的综合性文摘类刊物《读者》,每期发行量达百万份以上,江西省南昌市出版的《微型小说选刊》,每期发行量有几十万册。我也喜欢阅读这类报刊,也试着摘录和辑录过一些文章。有的是摘录、辑录给自己看自己用,有的是投寄给报刊社刊登。
文摘类稿件,如果只选择给自己看,很简单,按自己的需要想怎么摘就怎么摘;如果要投寄给报刊,并不容易。因为各个报刊的办报办刊宗旨不同,风格不同,需要不同。有时你投寄10多篇都“石沉大海”用不上。
“文摘”稿与“辑录”稿不同。文摘稿是一篇文章的摘录或缩写。辑录稿则要把两篇以上乃至几十篇内容相关的文章辑录成一篇较为系统的有价值的材料,这就需要付出较多的劳动代价。1983年我在文山州畜牧站工作时,曾辑录(编)过一本小册子《家庭养鸡法》,是普及科学养鸡知识的。就翻阅了10多种科技报刊及10多本科学养鸡技术书,总计100多万字,才从其中辑录到约5万字。其中有一个鸡品种,才从国外引进中国不久,找不到中文介绍资料,我还特别请懂英文的同志帮助从英文资料中翻译成中文。1983年6月,本书还获得文山州畜牧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书收录了我辑录的几篇稿件,绝大多数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还多次被网络和其它报刊转载。也有极少几篇未发表,是辑录给自己看自己用的,也把它们放在本书中,也许有的读者也感兴趣吧。
(201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