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百姓,魂留人间。芦振龙用鲜血谱写了辉煌壮丽的人生画卷,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塑造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楷模,塑造了当代青年的榜样,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典范!
应全市人民强烈要求,在芦振龙牺牲的地方将立一块碑,在芦振龙生前战斗过的高新区渝高公园内将塑一尊芦振龙的铜像。
芦振龙,犹如浩然正气,将永远回荡在巴渝大地的上空,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
红岩骄子——记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一等功臣高建栋
写这篇通讯,我去过山西太原高建栋的家,去过当时抢救的现场,采访过10多名被高建栋救起的群众,而高建栋所在的学员队队长、教导员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战友,高建栋本人我也早就认识。高建栋救70多名群众是真实的,高建栋的整个事迹也是真实的。后来高建栋事迹集结出版,请当时重庆市委张德邻书记作序也是我捉笔亲办的。高建栋是一位真正的贫民英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公认的英雄,毕业分配时希望能得到一点照顾,找遍院系领导,最后找王某这个多次表态“有事尽管找他”的大官老乡,王某见都懒得见。最后,高建栋被分配去了北京军区某农场养猪。何以如此?因为领导和他们代表的组织培养了英雄,功劳是他们最大!
面临洪水肆虐、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瞬间,一名年轻军人义无反顾扑向滔滔洪水,73条生命得救了,而他却累倒住进了医院。人们噙着热泪、交口称颂,整个晋中大地到处传扬着他动人事迹……他,就是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油品应用化学系20队学员、一等功臣高建栋。
“我家的东西顾不上了,现在得赶紧救人!”他虽然不会游泳,却不顾个人安危,转身就冲入汹涌的洪水之中……
今年暑假,一向学习刻苦的高建栋早已与同学商量好了留校复习。然而,当他得知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病重这一消息后,便匆匆踏上归程,回到山西太原市河西区白家庄矿区,与姐姐一起,在床前细心服侍着肺癌已到晚期、处于病危中的父亲,同时还要照料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一个好儿子在父母面前悉心尽着孝道。
就在这时,矿区一带连日暴雨成灾。8月4日晨,山洪挟着泥石、树木沿虎峪河汹涌而下。白家庄矿受到洪水威胁,高家房屋大面积渗漏,门前山体随时都有可能滑坡。高建栋和矿上的几位同志赶紧将垂危的父亲和患病的母亲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官地矿澡堂,然后原路返回准备抢救家中财物。
行至南坑街时,特大洪水已涌上公路,几辆满载乘客的汽车被冲得跌跌撞撞向河中滑去,失控的车内哭喊声、呼救声响成一片。眼见情况紧急,高建栋立即对矿上的几位同志说:“我家的东西顾不上了,现在得赶紧救人!”他虽然不会游泳,却不顾个人安危,转身就冲入汹涌的洪水之中……
他很快靠近一辆就要被洪水卷走的中巴车,将一根绳子抛向车内,由于水势太猛,系住车子的绳子竟被冲断。接着有人递给他一段皮管,他立即投给司机,司机和3名乘客被高建栋牵引着拉向高地后,汽车便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
接着,又一辆中巴被洪水冲到高建栋近前。小高连喊:“大家快从车窗爬出来,到车顶上去!”一边喊一边把皮管递过去,这时,洪水已没过小高胸口,他摇摇晃晃,站立不稳,随时都有被无情洪水卷走的可能。这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群众!一定要救出群众!他抓紧皮管,拼力接近汽车,把乘客一个一个接下车,护送到安全地带,一车乘客全部获救了。
雨还在下,水还在涨,寒冷、劳累、洪水的巨大冲力已使小高精疲力竭,难以支撑。当他远远望见一辆被洪水围困的电车上还有不少乘客时,又义无反顾,毅然再次冲向洪水。他用一根尼龙绳在电车窗户与岸边居民的铁门之间连成一条营救索道,又把梯子搭在电车窗前,站在水中一个一个接送乘客。当一个大嫂踩着梯子时,梯子突然断开,他俩一齐掉入水中。高建栋拼尽全力将大嫂托出水面,自己却被洪水冲倒,怎么也站不起来。岸边群众急得连声高呼:“年轻人,你要挺住!”身困力乏的小高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情急中幸好抓住那根救人绳索,才一挺身站了起来。此时,抢险民兵和群众陆续赶来,高建栋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使电车上的50多名乘客和另一辆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相继脱险。
当救出最后一名群众时,在洪水中搏斗了6个小时的高建栋已极度疲乏,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他浑身泥水,军服破烂不堪,瑟瑟发抖举步艰难,嘴里耳里全是泥沙。他在一户居民家简单清洗后便悄悄离去,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是谁。几天后,人们还在四处寻找这位救出73名群众的无名英雄。而他,一回到哥哥的单身宿舍,便卧床不起,高烧达40℃,头痛欲裂,四肢抽搐,剧烈呕吐,神志不清,被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我要像红岩英烈那样,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高建栋今年24岁,1992年入伍,1993年即被评为优秀义务兵,曾立三等功一次,199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被破格录取到后工学院,成为一名年轻的军校大学生。
来到重庆,闪光的红岩精神曾给予小高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他在解放军这座革命大熔炉和红岩故乡迅速成长。
“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红岩烈士王朴舍弃万贯家财,甚至不惜牺牲年轻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今天人们的幸福。我要像红岩英烈那样,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这是高建栋入学第一天参观红岩村、歌乐山烈士陵园后,当晚写下的日记。
入学不久,他患了较严重的“窦性心律骤停”。可他毫不灰心气馁,以坚忍的毅力,克服着人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勤奋学习,甚至能把一整本教材全背下来。就是患阑尾炎住院手术,他也没落下一门功课,没耽误一次考试。由于学习进步很快,他第一期就先后5次受到队、系嘉奖。
英雄自有英雄的本色。高建栋一贯先人后己,乐于奉献。在重庆三二四医院住院时,他把轻病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为你服务小组”,主动协助医院换床单、量体温、搞卫生、为病人打水送饭,一天忙个不停。当他知道来自忠县的一位病人彭丽容因经济拮据,入院后从未买过营养品时,马上就把战友送给自己的慰问品转送过去。彭丽容感动得淌着热泪连声说:“解放军真好!感谢恩人!”
今年5月,高建栋上北京安心脏起搏器,正遇上北京开展自愿献血活动。小高想,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自己是共产党员、军校学员,应该带个头。于是,殷红的鲜血通过针头缓缓流出高建栋体外,而豆大的汗珠却不停地从他额头渗出来。“你行吗?”护士见状关切地问,他强忍着心慌目眩连说:“没事,没事。”这对于一个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需要何等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啊!
作为一名普通矿工的儿子,小高从小养成了节俭美德。在校从不抽烟喝酒,不吃零食,每月80多元津贴费扣除洗漱用品等必要生活开支后全部存上。而每当他人出现困难时,他却格外大方、慷慨相助。学员王新春母亲病故缺钱办理后事,小高知道后背着王新春立即汇去150元;家庭特别困难的同学伍正和母亲去世,小高又悄悄寄去100元;过春节,部队考虑到小高家庭困难,补助他600元,可他转身就捐献了400元给“希望工程”……。
据后工学院领导和学员介绍,高建栋平均每天要比别人少休息三四个小时。每天清晨,他总要早起,在17队宿舍前认真打扫环境卫生。每遇队里厕所或学员厨房下水道堵塞,小高就会马上找来铁条或用手抠,直累得满头大汗疏通为止。不管队里谁有病或有事,他都主动帮忙顶岗执勤,无论是酷热难耐的中午,还是寒风刺骨的深夜。
高建栋最喜欢读《红岩英烈丛书》。他在一本《红岩之路》内页上勾了又勾,并在一空白处这样写道:“红岩之路,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光辉道路,也是当代青年和军校学员的必由之路。我要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做合格军校学员,做合格共产党员,不负时代重托,不辱历史使命。”
这位年轻的军人,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正是在平凡的生活学习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最考验人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真情与至爱无私地奉献给他人和社会,以崇高的精神和具体的行动实践着他的铮铮誓言,令人感佩地诠释着当今时代英雄的涵义!
“父亲呀,我没能见上您最后一面,可如果我见了您这一面,就会有更多的人见不到亲人的面了……我想您老人家会含笑九泉的。”
单薄的身体,带病的身躯,在与寒冷残暴的洪水搏斗中耗费了大量体力的高建栋累垮了!他被送到山医一院急诊室,医生清除他双耳、口中的泥沙后诊断:耳鼓膜已被冲破,双腿游走性风湿,身体极度虚弱。当医院进一步了解其病史时,才得知他是一位与洪水搏斗、舍己救人、不留姓名的英雄。而此时,当地群众正在四处寻找、八方打听当时投身洪水英勇救人的那位年轻战士。
山西的新闻单位得知这一情形后,纷纷前往河西区、白家庄矿和医院采访高建栋的英雄事迹。黄河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多集专题片宣传小高的事迹,《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也对此作了大量报道。
小高的事迹迅速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不少群众自发带着慰问品、鲜花和现金,络绎不绝前往医院看望英雄。一个5岁小孩一进病室,就扑向病床紧紧握住小高的手,并在他的额上深深亲吻!小孩对着电视镜头真诚地说:“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崇拜英雄!”被小高托出水面救起的那位大嫂,哭着找到医院,紧紧抓住小高的手,泣不成声地感谢她的救命恩人!
山西省委副书记王云龙、太原市委副书记赵振亮、副市长张仲,军分区政委庞广义,以及河西区党政领导和白家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相继前往医院,看望慰问高建栋。王云龙坐在病床边,扶着小高动情地说:“你真了不起!挽救了70多个人的生命,使好多家庭重新团圆,使多好父亲、母亲和孩子重新相聚。你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太可贵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这将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8月28日,山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做出决定,授予高建栋“爱民模范”称号,并号召全省军民向他学习。
河西区提出“学习英雄高建栋,争做文明太原人”的口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向高建栋学习的活动。
重庆后工学院知道高建栋的事迹后,立即召开党委会,为高建栋记一等功,报请总后授予他“红岩学员”光荣称号,并由士官晋升中专,号召全院教职工向他学习。同时派出政治部副主任汪伯洋一行赴晋探望高建栋。
面对这一切,躺在病床上的高建栋对前来看望他的领导和山西父老乡亲们平静地说:“遇到这样的事,有良心的人都会做的,何况我是党员、是军人。”当人们心情沉重地告诉他,就在他住院救治期间,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时,他动情地说:“父亲呀,我没能见上您最后一面,可如果我见了您这一面,就会有更多的人见不到亲人的面了……我想您老人家会含笑九泉的。”
多么平凡却又感人肺腑的语言,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它袒露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美好情怀,它展示出一名年轻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建栋——红岩精神哺育下的又一个骄子,他实实在在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他当之无愧地受到了全社会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