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奋进中的后工》曾在重庆电视台滚动播出。在后工,笔者撰写的董世清《他的成才之路》电视专题片获重庆好新闻(专题片类)二等奖,电视专题片《在红岩精神照耀下》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
奋进中的后工——建院35周年电视片(解说词)
写后工建院35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历时半年,我几乎跑遍了全军各大军区的营房部和油料部以及各集团军的营房处、油料处。特别令我难忘的有几件事:
一、陈书记和他的圆口布鞋。陈书记高大而魁梧,人未进来笑声已至。他拉着我的手急切地问:“母校好吗?重庆变化大吗?”弄得我准备好的一肚子话无从说起。陈书记笑容满面,十分和蔼可亲,特别是他穿的那双洗得微白的圆口布鞋令我记忆犹新。
二、叶爱群和他的大理石大圆桌。叶爱群当时在惠州任42集团军的军长,晚宴在军招一号厅举行,特别抢眼的是整块天然的可坐18人之多的大理石圆桌,桌面洁白无瑕,光彩照人。据坐在身边的军政治部主任介绍,此桌全球独一无二,一般只用于接待总部首长。
三、薛渊和他的小舞厅。薛渊是兰州军区营房部副部长兼房管局局长,亦是四川老乡,他招待我们很特别,早上喝茅台,每晚在营房部小舞厅举行专场舞会,让军区战斗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伴舞。
四、普生有和他的铁木大象。为给母校生日献礼,云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普生有自费专门从缅甸买了两只各重达1吨半的铁木大象,拉到重庆,光运费就花了3万元。
那时,人们把战友情、校友情看得很重,全无功利。你去了,他那儿什么最好就全给你,什么“一品驼峰”“红焖熊掌”“活吃猴脑”。走时,给得你拿不动。那时在后工,我只是个团职中校宣传干事,无权无势,顶多算个笔杆子,可这些首长却把我当朋友。后来,陈书记来重庆还专门通知我去见了他!
这部专题片曾在重庆电视台滚动播出。在后工,我撰写的董世清《他的成才之路》电视专题片获重庆好新闻(专题片类)二等奖,我撰写的《在红岩精神照耀下》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
时光易逝,如驹过隙。光阴似箭,斗移星转。
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踏着迈向21世纪坚定步伐,后勤工程学院豪迈地跨入了她的金色年轮,迎来了建院35周年隆重的盛典。
(出片名。校歌起。)
1961年11月6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1961年11月6日,一个难忘的时刻。
人民解放军院校序列里,增加了后勤工程学院的名字。两江怀抱的美丽山城,有了一所培养我军后勤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
35年,后工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35年,后工人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军旗,迎着历史的风雨,飘过了35年,也指引着后工阔步向前。
白云悠悠,仿佛在诉说,为了后工的今天,多少人呕心沥血,奋力拼搏。
湖水漪漪,仿佛在咏唱,为了后工的容颜,多少人艰辛耕耘,无私奉献。
后工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凝聚了后工人挥洒的汗水,倾注了后工人无限的真情。
你看,老将军、老首长用心血熬白的丝丝银发,老校友、老专家用创造刻下的道道皱纹,它们记载了一个奋发向上的集体,一段艰苦难忘的岁月。
艰苦创业
白手起家,零的突破。
创业何艰,奠基备难。
要在这1300亩园地上,用双手托起人才成长的大厦,实现学院腾飞的金色梦幻。
创业者以开拓的气魄和胆识,遵照总后党委确定的建院方针,全面规划,积极创办,勤俭建院,边训边建。
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新乡到重庆的搬迁,师资组建,专业设置,教材编选,实现了1962年9月1日正式开学的心愿。
为了这一天,创业者们当年身居“竹笆屋”,甘与昏黄灯光相伴;为了这一天,他们常常口啃冷馒头,挑灯夜战;为了这一天,院领导带领人马上山开荒种粮。农场山高坡陡,往山上背肥料,往返一趟40多里,没谁叫一声苦,没谁喊一声累。
连晴高温算什么?天寒地冻算什么?饥饿浮肿算什么?只要心里装着明天,就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特殊的时代,锻造了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群体,完成了特殊的使命。创业者们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
1963年4月3日,学院首届党代会召开。
在庄严的党旗下,院党委一班人心潮澎湃。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团结全院同志建立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当好领飞的“排头雁”。
1965年,学院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轨。一所重点工科大学的雏型,一所人才成长的摇篮,已经不再是蓝图,不再是虚幻。
十年内乱
正当后工奠定了大发展的基础,正当人们为后工的进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的暴风骤雨扑面而来。
派性代替了党性,派性掩盖了人性。疯狂的武斗导致人员死亡,无政府主义像瘟疫般泛滥。
大批营具器材失散和损坏,5个实验室受到严重破坏,12个实验室被毁,2万余册图书资料被烧毁、丢失,教学一度中断。
1969年12月17日,后勤工程学院改称“后勤高级专科学校”。
1975年6月7日,重新恢复“后勤工程学院”名称。
历史好像有意给人们开了个玩笑,犹如咆哮的黄河突然拐了道弯,又继续奔流向前。
恢复发展
云雾散尽是艳阳,噩梦醒来是早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带来了神州的巨变,学院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迈好新时期关键的第一步?决策者们从一双双期盼的目光中找到了答案。
人们没有忘记,1980年5月7日院第二次党代会隆重召开时,代表们脸上的笑颜。
人们还会记得,1984年11月3日院第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时,那雷鸣般的掌声和代表们激动的情感。
这期间,学院做出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一系列决定,制定了《学院建设8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1985年,整党根治了派性,党性的光芒重新照耀在人们的心间。
清晰的办学思路,来源于周密的调查研究。
院领导亲自挂帅,带领教学调查组,5次深入部队,了解新时期部队后勤建设的需要。
恳谈会上,各大单位的油料、营房部门的主管领导侃侃而谈,对学院的训练计划、课程设置等献计献策。
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得到部队的欢迎和承认,是决定院校兴衰成败的关键。
院校教育必须为部队建设服务,适应和平时期建设需要,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必须把后工办成多层次多专业的综合性工科大学。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院现有36个教研室、623名教员,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4名,教员队伍平均年龄37.1岁,35岁以下的青年教员占53.3%,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4%,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一大批适合学院各专业实际、高水准的教材相继出版,电教中心电视教材率先在全国高教出版社发行,电化教学已在学院开花结果。
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将学员引入神奇世界。学院目前有65个实验室、专修室,开发出实验项目600余项。重点建成了8个研究所,1个国家级后勤工程检测中心,1个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7个军队、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图书馆藏书达61万册。
各类教学仪器设备万余台件,总价值达4000余万元。
人才、教材、器材建设,奠定了学院发展的基础,创造了学院腾飞的条件。
跨上台阶
1987年,学院顺利完成了精简整编。
1988年,学院贯彻实施了干部制度改革的3个条例,改为文职的近700名干部,顾全大局做表率,不计得失比奉献。近300名干部穿上了崭新的军服,佩戴了闪亮的军衔。
学院教学改革中,突出一个“军”字,体现一个“新”字,先后对全院140门专业主干课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实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科学技术、最新专业规范和标准达1500多学时,同时增加了20多门选修课,并适时开设了各类讲座。
经过努力,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目前,学院有分属9个一级学科的12个二级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在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部队后勤现代建设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军事油品应用化学、油品检测与分析和油料勤务等组成的军用油料学科专业群,担负着陆、海、空三军的所有装备应用油品的研制、检测、运输、储存、加注与管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军油料保障的支柱性学科群。
由建筑学、营房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和营房勤务等组成的军事建设工程学科专业群,覆盖全军各类建筑,能够满足平战营房保障需要。
由计算机应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军事物资流通工程等组成的军队后勤指挥自动化学科专业群,具有工程技术与指挥管理双重优势,属军队高技术战争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领域。
油品应用化学、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岩土工程等主干学科已达到国内军内领先水平。
学院学科建设连续跨上新台阶。1982年开办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90年10月被******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6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今天的后勤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院校和军队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已经成为全军油料、营房、自动化工程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基础部和建筑工程、营房管理工程、后勤自动化工程、油品应用化学和油料机械工程5个系,28个大专、本科专业,15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授权层次和数量列全军工科院校第3位,居全国院校第9位。学院行成多层次人才同校合训的崭新办学格局。
学院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已形成以后勤科技装备研究为重点,以基础研究为支撑的9个稳定的研究领域。
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有35%是国家、军队科技攻关项目。
“八五”以来,完成项目315项,获奖248项,其中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42项,相当部分达到军队领先水平。“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化学——非活性抗摩剂研究”“自力式自动开关阀”“微机动态测桩系统”获全军后勤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
科学研究成果获奖数量和层次居总后同类院校和科研所的前列。
目前,在研项目134项,经费达到760万元。“九五”期间将分别承担全军营房和油料重大科技项目中的54%和44%。学院成为发展后勤科技、开展后勤科技装备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学术园地这片沃土,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250余篇在国际上交流并获得较高评价。
学院已同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横向联系,优质优惠完成了5000多个服务项目,为地方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000余名。
大批的科研成果,给社会、给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又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也赢得了军委总部首长的好评。
英才茁壮
建院35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用红岩精神育人,保证了学员的政治质量。
一批又一批毕业学员,愉快奔赴祖国和军队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服从组织分配率年年达100%。
人才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院党委一班人心齐、风正,干事业,抓大事,讲廉洁,比奉献。在实践红岩精神中率先垂范,在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马当先。
院党委书记田立延政委为了摸准新时期学员思想脉搏,经常深入各学员队,与各层次学员倾心交谈。
老院长杨耿光为了学院建设,孜孜以求,殚心竭虑。他的人生准则是:蜡烛成灰泪始干。
学院形成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导,以三个育人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现实思想教育为内容,以政工干部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院校与社会相结合、经常与重点相结合的政治教育新路子。
政治部围绕“练内功、重服务、树形象”的目标,编印了《政治部人员职责及工作程序》,规范了各项业务工作,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讲政治中,有力地发挥了“一线指挥部”的作用。
教务部从抓考风入手,严考风,促学风,带教风,保证了教学质量。近年来学员参加全国大学四级英语统考,平均通过率达到92.1%,远远超过了全国重点大学的平均通过率,名列四川高校前茅。
总务处、军务处在学院“封闭式”管理中,坚持疏堵并举、标本兼治,有了抵制了社会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优美的营院,良好的服务,为学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
课堂上,结合专业教书育人,课堂外,结合行政管理服务育人,发动学员家长和社会力量育人,大家都做学员的思想工作,校园内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小气候。
博士生导师董浚修,被学员誉为“人生的一面镜子”。他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把真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把满腔的赤诚无悔地奉献给了军队后勤。
呕心沥血育人才,身体力行做表率。为的是不出一个次品,为的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