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之路,一条闪光的路。站在烈士墓前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建功业,立志军营,为人杰,不枉此生。先烈们的精神,激励着学员们永远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风大浪面前,心明眼亮,坚如磐石;先烈们的品质,鼓舞大家永远站稳革命立场,在大是大非关头,旗帜鲜明,不为风沙迷眼。
学院每年都有90%以上的团员青年积极要求入党。他们说,这是时代对军校学员的热切呼唤。
今年学员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完成实际工程设计等100多项、科研课题300余项。
学员设计的军委办公大楼建筑方案,获优秀设计奖。
学员研制的《H型无油透明切削液》成果转让给重庆市一地方厂家,当年增值170万元。
1986年,我院首批代职见习的23名学员,在老山前线人人立功受奖。
学员崔世泉、黄国社,面对歹徒的匕首,大义凛然,用鲜血换来了群众的安全。
学员杨勇在面临生与死选择的紧急关头,奋不顾身,扑灭一团火,救了一车人,荣立一等功,被总后树立为十大杰出青年。杨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军校学员的青春颂歌。
1995年中秋之夜,重庆南山风景区发生特大山火。我院800余名官兵,一声令下,奋力救灾,英勇扑火,人人争做贡献,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重庆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
桃李争辉
歌乐苍松翠,嘉陵江水蓝。漫漫求索路,桃李报春天。
从这里,超过2.5万名学员带着母校的嘱托,奔赴我军各条后勤战线。他们中,有的扎根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有的战斗在高寒缺氧的皑皑雪山。
扎根边疆,扎根基层,为军队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已化作历届学员的铿锵誓言。
献身国防,报效祖国,奉献青春,一届又一届毕业学员,像桃李争辉,装扮着母校的春天。
目前,全军72%的油料干部、65%的营房干部都是后工的毕业学员。部队普遍反映,后工毕业学员不仅政治素质好,而且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不仅用得上,而且有发展。
上海市委陈副书记,为了浦东的崛起,为早日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领有关领导和专家,听汇报,搞调查,夜以继日,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的蓝图。
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军长叶爱群,以果敢顽强,善打硬仗而著称,在担任某师师长的时候,他一年曾拿下5个军区第一,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部队。
云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普生有在副师长这个位置上已整整干了15年,可他从不计较,为了部队后勤建设,依然常年奔忙在基层。他亲自设计、修建的营房达1万多平方米,其中一个获国家金质奖,一个获军队优质工程二等奖。
兰州军区营房部副部长、房管局局长薛渊,谈起母校,格外激动、自豪。他说,兰后营房部干部70%是后工毕业,他们政治素质好,近年来有90%的同志立功受奖,在业务上也过得硬。兰后营房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的3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都是后工毕业学员主持完成的。
北京军区某分部部长李景连撰写的长篇论文《新的斗争样式赋予后勤新的保障形式》,以其独特的见解获得军区一等奖,引起总部领导和决策机关的高度重视。经军委批准,该分部组建了全军第一个应付突发事件快速保障旅。
他叫孙友希,是广州军区后勤部工程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他勤奋努力,埋头苦干,为后工填补了设计星级宾馆的空白。
看!这是受到江总书记亲切接见的一等功臣牛先民。
担负海疆南沙建站的南海舰队某工程处,85%是后工毕业学员,施工中集体立三等功。工程处处长沈时聪荣立二等功。
某集团军营房处长王海峰,为了让从猫耳洞撤下来的几万官兵住上像样的营房,从选址到预算,从设计到施工,他一头扎进工地,母亲心脏病复发的信没有把他催回,父亲不慎摔断5根肋骨的加急电报,也未把他拉回。整整6年,他没休过一次假,也正是这6年,他捧了两个全军优质工程一等奖。
济南军区油料部副部长王加顺,在母校35岁生日之前,专门召集油料部机关后工毕业学员举行了光大后工校风座谈会,大家为后工的巨变而高兴,为母校的成果而骄傲,为后工的前景而振奋。
是啊,后工的荣誉,后工的进步,后工的发展,无不是每一个后工毕业学员的期盼。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扎根基层,无论是坚守边疆,还是告别了军营,他们同样地在本职岗位,用汗水浇灌理想的鲜花,用拼搏铸就耕耘的犁铧,用奋斗为母校增添光彩。
35年来,学院毕业的学员有1000余人被军队团以上和地方局以上机关树为先进典型,3000余人光荣立功,1万余人次受到嘉奖,900多人走上师、旅、团领导岗位,95%以上成为部队油料、营房部门的业务骨干,取得科技成果3200多项,其中300余项获得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
敢于拼搏,埋头苦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求回报,默默奉献,这是后工的传统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后工的昨天谱出了一曲奉献的歌,写出了一部创业的史。
走向辉煌
看,后工的今天,漾着青春,溢着风采,透着神韵,豪迈步入她的成熟之年。
把后工办成军内第一流的院校。军委和总部首长在时刻惦记和亲切关怀着后工的建设与发展。
1994年年底,学院第5次党代会顺利通过了学院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为全军输送8000名高质量人才,教学工作达到国家高等工科院校一类院校综合评估的优秀标准。
——9个科研主攻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完成国家或军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至5项。
——1至2个学科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行列,2至3个学科成为军队级重点学科,增建1至2个博士点、2至3个硕士点。
——实施院“430工程”,造就出30名左右在军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力争15名教员进入总后“三星工程”行列,1至2名专家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静静的夜,给图书馆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秀色。学员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如渴,吸收玉液琼浆。
院党委在勾画后工未来的蓝图。
学术委员会里,老教授、老专家壮心不已,愿为后工学科建设奉献余热,愿为人才成长铺路奠基。
各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在向着新的领域新的目标,奋力攻关。从严治校,光大校风。领导和机关,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讲实效,学院正规化建设踏上新台阶。
把后工办成军内第一流的工程技术院校,已成为全院人员的躬身实践。
看,世纪之交的凯旋门正在向我们招手。
听,催征的战鼓已经敲响。
团结,奋进,求实,献身——让校风扬起我们理想的风帆。
机遇,挑战,拼搏,向前——让校庆作为我们长征的起点。
让我们昂首阔步,走向未来,去迎接后工辉煌灿烂的明天。
(主题歌起)
忠诚
融入风霜的,是泰山的峥嵘。
赋予曲折的,是长江的奔腾。
献给军队后勤的,是后工人攀登的脚印。
写在蓝天的,是白云的依恋。
定格大海的,是海燕的纯真。
献给军队后勤的,是后工人奋斗的痴情。
刻在宇宙的,是日月的永恒。
烙进大地的,是江河的生命。
献给军队后勤的,是后工人无悔的忠诚。
金之盾——重庆金盾护运中心10年华诞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孙发永是我在后勤工程学院工作并一起转业进市局的战友。他是我十分敬重敬佩的老友,是一位企业管理的顶级专家、行家和福将:10万元起家到数亿家当;管理数千人队伍、数千条枪、千辆车,10年无一事故。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特别批准奖励他个人10万元现金,他全部分给属下。他以信立威,以诚交友,以真做人。
隋唐初年,中国出现了专门为朝廷押送往来信件即信镖的驿站。
清朝初年,中国第一家镖局由山西人张黑五在北京创办。
新中国成立后,镖局这一古老行业销声匿迹,随后逐渐被银行五花八门非专业运钞车所取代。
改革开放,神州大地涌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潮。
两江汇流的山城重庆,一时沉渣泛起,罪犯们蠢蠢欲动,疯狂作案,他们砸金店,抢运钞车,连续杀人,无恶不作,犯下滔天大罪。
为震慑犯罪,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创建和谐,保障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家武装押运公司,一个启动资金仅有10万元的特殊保障性企业,在世纪之交,在山城重庆,在“五月榴花红似火”的季节,在一个喜庆吉祥的日子里(2005年5月18日,字幕)应运而生,宣告成立。(出片名)
最是难忘创业始,记忆最深拼搏情。
提起创业,重庆市金盾护运中心主管单位、重庆市公安局经保处处长王晋州感慨万千。他说:“重庆的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中重庆这块风水宝地。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金盾护运中心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孙法永,这位从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后勤工程学院转业的中校团长,这位临危受命的重庆市金盾护运中心总经理,这位言语不多、面容和善、办事沉稳的现代“总镖头”,在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担子艰巨的同时更感到任务光荣、使命崇高。
走无人走过的路,虽有风险,但可以欣赏奇丽风光到达峰巅。
谋无人谋过之事,虽有艰难,但可以磨练勇士意志创造奇迹。
正是有了这种心志和决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意志和豪情,孙法永带着他的战友、他的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艰苦跋涉、奋勇攀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
缺资金——借鸡下蛋,卖蛋还钱;
缺场地——租房创业,因陋就简;
缺装备——先期保证,分步置办;
缺人员——数职兼任,负重前行;
缺经验——边学边干,逐步摸索。
为了“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为了铸就国际大都市“现代镖局”的风采;
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本领高强的精英团队;
为了摸索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之道;
为了培养凝人心、聚人气的企业文化;
重庆金盾护运中心的决策者、管理者们,可谓殚心竭虑、用心良苦。
针对重庆地貌特殊、地域辽阔,总面积超过京、津、沪三市的这一现实,金盾护运中心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总经理孙发永,带头利用节假日到重庆大学学习MPA,并分批选送员工进重庆市内高等院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