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01300000008

第8章 天文岂易述(1)

——汉字与天文

古人云:“天文岂易述,徒知仰北辰。”对天宇气象、日月星辰的种种秘密,古人是怎样去探索和诠释的呢?这些,在汉字中都有体现。

日月争辉——“日”、“月”、“明”字趣释

“日”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古希腊和埃及都出现了篆形文字,表现太阳的象形字都是一个圆圈,圆圈之中有一个点。学者们认为这一点是指太阳的黑子。以下是“日”字的发展演变:

在古文字里,月字也是象形字,是极容易认识的。

(甲骨文)(上篆)为什么要把“月”字写成月缺的形象呢?这是因为,古人在观察中发现,月满的时候少,月缺的时候多;如果把月写成圆月,就容易和“日”字相混,所以便用缺月作为“月”的基本形象。

《易·系辞下》记载:“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这里意思是说天空中日月交相辉映的现象使大地更加明亮。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这种理解,从“明”字的造字中可见一斑。

后两个“明”字与前两个“明”字结构不同,有人认为这是由“明”讹变而来,其实是古人另造的一个“明”字,“明”字左边的形状是房屋窗户的条形字,意思是:夜间日光照进窗子,使整个房子亮起来。其后在古文中两字并用,简化字则又取用了古文的“明”。简化字为何要取用“明”呢?主要因为“明”表示光明的意思比“朋”更准确、形象,写起来又方便。

也有人对“明”作了不同的解释,他人认为今人正是从“明”字的日月相映中,推知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已经了解到“月”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有依靠太阳才发出反射光。由“明”的结构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天象研究之深。

日出——“旦”字趣释

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这样描写日出景象:“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便是五千多年前古人创造的“旦”字所反映的景象。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旭日初升、太阳未完全离开地面的样子。篆书中用一条横的标准线表示地平线,以后,在隶书中,这条线依然没有改变。

“旦”的原意为早晨,历来是光明的象征。典籍还有“旦旦”一语,喻天天、明亮,又可表诚恳,最著名者莫过于《诗·卫风·氓》中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了。

传统戏剧中扮演女子的各种角色称为“旦”,如花旦、老旦、小旦、色旦、正旦、副旦,诸如此类的“旦”则属借用。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舜将帝位禅让给禹时,曾唱过一首《卿云歌》,歌曰: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卿云歌》在1921年曾被国民政府指定为正式国歌。据说复旦大学校名中的“复旦”二字也源于《卿云歌》。

仰望星空——“星”字趣释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屈原问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这个浩瀚的世界是多么神奇,这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从古至今,静谧的夜空下,有多少人抬起头,遥望美丽的星月。“星”字便是古人仰望星空的产物。

《说文解字》云:“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甲骨文的“星”字,像夜空中繁多的星星,即用五个方块来表示星星,“生”代表读音。金文、小篆的“星”字,上面用三个“日”来代表星星,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以“三为数之众”,“三”表示“多”的意思。此后,随着汉字的不断简化,“星”字逐渐成上“日”下“生”的形状。

科学地讲,星通常是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星斗天体。如“星移斗转”指星斗变换位置,表示季节改变,比喻时间流逝。由于我们用肉眼看,星星在天空中是细小的,所以星字又指细碎如星之物,例如“星火燎原”,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现比喻为开始时弱小的新生事物有伟大的发展前途。由于星星在夜空中很光亮,所以人们还用“星”比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如“影星”、“歌星”等。古代专门以星象来推算吉凶祸福的行业也叫“星”(如医、卜、星、相)。除此之外,“星”的意义还有很多。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字趣释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读罢清代诗人高鼎这首《村居》,我们不禁感叹:春天,是万物生息繁衍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古人在创造“春”字的时候,也紧紧抓住了春天的特点。

在甲骨文中,“春”字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一个“屯”,其中“屯”(zhūn)既代表春字的读音,同时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整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是:阳光普照,草木萌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

“春”的本义原为“阳光普照、草木丛生”,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一年之首的春天才能看到,所以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节名,相当于农历的正、二、三月。又表示“生机”和“生意”等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春季也被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

仪表堂堂的中国人——“夏”字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我们中国人古代自称“夏”或“华夏”。我们的民族何以称“夏”呢?这从“夏”字字源可见一斑。

小篆的“夏”字,从页,从臼,从攵。页代表人头,臼代表两手,攵代表两足。整个字形像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这个形体比起汉字中其他表现人的各种形态的字来说,所描绘的人“确也仪表堂堂”。因此,先人借用这个美好的字眼作为民族的用字。后来,“夏”字被借用为表示季节的用字。

由于“夏”本指仪表堂堂的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夏”有“大”的意思,大概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因为战国以后,封建大一统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便日益相合。其实,在此之前,禹所开创的“夏朝”就已经是大一统王朝的楷模。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据推测,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为夏朝时期,夏朝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之意。《周礼·天宫·染人》中有“秋染夏”之说,唐贾公彦解释说:“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疏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大抵“华夏”自古以来便是我们汉民族先民的庄严自称,后来更成为整个中华各民族的合称。

关于“夏”字,有这样一个故事:陈嘉庚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他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赞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陈嘉庚先生在南洋的生意也大受影响,但陈嘉庚先生对厦门大学的援助有增无减。为此,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三座大楼。当时人们称赞陈先生是:“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天凉好个秋——“秋”字趣释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把秋天的景致、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在创造“秋”字的时候,把秋天的特点也表现得细致入微。

“秋”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的“秋”字,像一只蟋蟀的形状,上面是蟋蟀的触角,背上突出的部分是蟋蟀的翅翼。蟋蟀在秋天鸣叫,又叫秋虫,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 第二种写法的“秋”字是在前一“秋”字下加“火”而成,是会意字。秋天,除了秋虫鸣叫这一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禾谷成熟了,而成熟的禾谷似火一般,于是古人就在前一“秋”字的基础上加上“火”构成另一个“秋”。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秋”的本义是禾谷成熟了。对此字形,也有的学者认为:古人在庄稼收割后,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一方面作为地肥,另一方面可烧杀害虫,在虫下加火,表示烧杀蝗虫之意。篆书的“秋”字简化为从火从禾,突出了庄稼成熟似火这种典型的景物特征,或者是秋天焚烧禾草之意。

“秋”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书,其构形几经变迁,虽然表义各有侧重,后人解释也各有千秋,但始终围绕着秋天的特征来刻意对秋天进行描绘。

关于“秋”字,有很多词语。例如,“秋波”是指秋天的水波,用来形容美目清如秋水。“秋毫”是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十分微小的事物。成语“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取民间一点一滴。“落叶知秋”比喻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

秋季草木凋零、秋风萧萧,会让人产生悲凉、伤感的情绪,因此,秋被文人称作悲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写尽秋天的肃杀、残酷,以此抒发他的悲愁,并用秋景暗喻社会现实。然而,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所以有人唱出了与悲秋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代伟人******更是认为秋天的景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时序终了——“冬”字趣释

《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个神兽叫烛龙,他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这个神话故事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已经有了对四季的认识。古人是如何表现“冬”字的呢?

甲骨文中没有“冬”字,却有一个与“冬”有关的字,这就是“终”字,“冬”、“终”古相同,在商周甲骨文卜辞里都将“冬”作“终”字用。甲骨文中的“终”字像一挂丝线已经用到了尽头,表示终极、终结之意,会意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之意。此字的产生,说明我国已进入农业社会且已有了蚕桑缫丝业了。

同类推荐
  • 亲情哈密

    亲情哈密

    少年时,在地里埋下一颗种子,认真地清除瓦砾砖石,给它以最好的肥料,灌溉以最清纯的水,每日看它在阳光下抽芽、生长,便成为生活中最期待最快乐的事。长大了,忽然明白,原来亲情也是点播在血脉里的一颗种子,我们落地的时候,它便开始生长,渐渐长成一棵树。那棵树的养分,是母亲的第一滴乳汁,是父亲的第一声叮咛,是祖母细细缝就的第一件小棉衣,也是祖父意味深长的第一个故事。
  •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本书将展示给您历史中的种种玄机:关于攀升的学问,关于明哲保身的计策,关于统驭天下的智谋,关于处世的哲学,关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争斗……带给您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当您掩卷而思时,您会发现这是历史、文化与智慧最完美的融合体!
  • 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前言几百年前的欧洲人对于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渴望和幻想。于是渴望一睹东方风采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挥别亲友,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漫长途。多年的旅行之后,一本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了。里边详细记录了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不仅为欧洲人缔造了一个“黄金梦”,也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而对于遥远的东方人来说,欧洲到底是一个什么摸样,在过去漫长的几个世纪里,我们都难以窥其全貌。当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时,不仅是平头百姓,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对这个鼻子高高,满脸络腮胡的外国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长得和中国人不……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诗歌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诗歌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九方世界

    九方世界

    神立九方世界,各界封闭自行运转隔断世人维持大世界平衡。又立元素各管一界,上班族偶然闯入其中不知年月,到底是九个轮回照应还是就是人生各个区别或者魂分九人各有性格。一部轻松诙谐的讲故事段子!
  • 回首落花时节又逢君

    回首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年少轻狂的美少年纪泽罡当时并不知道,在讲台上朗诵这首诗的夏柠,会在后面的岁月里和他发生那么多剪不断的牵绊。青春期的成长,幼稚,让他和夏柠一次次失之交臂。等隐藏的情节一点点浮出水面时,他才发现世上再无她一般对他的女子。待到又逢君的那一日,他对这个小女子百般忠犬,只想拥她入怀。多年后再次出现的她,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秘密的夏柠,又会以怎样的姿态与他周旋呢~新人第一次写文,真心期待各位亲亲对我的建议~
  • 永燃之心

    永燃之心

    真正的强者拥有的,是一颗燃烧并恒于燃烧的心脏。
  • 魔星师:星愿少女

    魔星师:星愿少女

    本书是肖云峰编著的麻瓜小魔女系列之一,它讲述了:苍穹之上,有一个被诡异的幽蓝色光芒笼罩的星球——潘多拉星。来自宇宙的暗黑能量涌动着,苍茫大地,浩瀚宇宙,即将掀起一场浩劫……水晶天使座下的麻瓜魔法师们,又将踏上新的历险征程……在这里,你又将收获怎样的感动呢……
  • 再见,兵大叔

    再见,兵大叔

    他是一个退伍兵,人到中年,面临中年危机,曾经遇到年青美丽的她,一见钟情。爱情逝去,留下的是什么?本文是短篇合集,书名以第一个故事为准。
  • 我家编辑是只鬼

    我家编辑是只鬼

    毕业后我在一家名为《夜深了》的灵异杂志社撰稿。有一天编辑联系我,让杂志社唯一一位女作者的我开辟新的风格路线:温馨的人鬼恋。道理我是懂的,人跟鬼谈情说爱什么的我是明白的,但是必须要写那种是什么鬼!臣妾不会呀!于是当天晚上,一个自称是我编辑的美男敲响了我家的房门。他说:你不懂人鬼如何那样,我会以身试教。惊悚!那啥,编辑你如此的污你家总编大人知晓吗?
  • 验方新编

    验方新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点墨香

    一点墨香

    一个穷孩子从靠读书走出山村,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情洗礼过后的他。成熟了,放下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生活原来已经那么不一样了
  • 重生之医妃天下

    重生之医妃天下

    窗外的漆黑,世界,已经黑暗。假如,假如那天我没有回家,我就不会看见那对狗男女在我的床上翻云覆雨,我也不会发生车祸,来到这里。我叫梦小蝶,来自二十一世纪。
  • 世家再醮记

    世家再醮记

    重生在平行世界的盛世大唐,似乎是她的幸运;但穿越成一个和离归宗的弃妇,又好似是她的不幸。王玫王九娘,从来没想过要过什么富贵荣华、巾帼力压须眉的快意生活,她只想安安乐乐地活下去。可是,安乐的生活,情投意合的夫君,都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九娘子渐渐才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