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在1835年出生于丹弗姆林,父亲是一个手工纺织工人。卡内基没上过多少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家里挣生活费。十岁时,他就用积攒起来的钱买了一箱橘子,然后又把它卖给零售商,利润还不小!当时,苏格兰引进了蒸汽机带动的织布机,这迫使卡内基的父母带着卡内基和弟弟汤姆移民到了美国,那一年,他十二岁。因为有亲戚已经在宾夕法尼亚阿勒格尼高原的斯莱伯镇定居下来,所以他们也在那里的贝尔福特居民区安了家。他的父亲在一家棉花种植厂的磨房里找到了工作,小安德鲁被一家纱厂以每周1.2美元的工资雇佣,成为了一名纺纱工。他的妈妈为隔壁一个名叫菲比斯的鞋匠洗衣服、缝补鞋子。菲比斯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名叫哈里,这几个小移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卡内基在几年前说过:“那份工作给我带来了真正的满足感,而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于每周1.2美元的工资。”
他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天黑才下班,午间只有四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然而,他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是可以养家的一个家庭成员了,这个内心深处的念头一直在安慰并支持着他。
后来,一个友好的苏格兰人让他在自己的纺纱厂里干活,每周付给他1.8美元,但这次,他的工作还包括烧锅炉。他回忆道:“管理好锅炉里的水,让它驱动发动机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如果我出了什么差错,整个工厂都有可能被炸成碎片。我压力很大,这份压力导致了我精神上的一些问题,我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整晚坐在床上,手里还拿着锅炉蒸汽压力计。但是,我从没有把自己的窘境告诉过我的家人,不,不能告诉他们,一定要让他们相信我这里一切都好!”
再后来,丹弗姆林的市的一个当地人给了小安德鲁一份每周三美元的工作,让他做匹兹堡的电报送信员。他担心自己对城市不了解,会在工作过程中迷路,于是,他狠下功夫记忆城市路线,于是没过多久,他闭着眼睛也能说出这座城市每个商业区每家公司的门牌号码。他每天早晨很早就去了办公室,悄悄地练习发报技术。
一天早晨,费城方面强烈要求发一封“阵亡电报”,安德鲁在没有任何发报员在场的情况下,接受了发报机里传来的信息,然后又迅速把它发送了出去,这一切发生在电报公司开始营业之前。事后,他不但没有像他担心的那样,因为此番大胆的举动而遭到解雇,反而很快被提升为发报员,而且得到了每个月二十五美元,一年三百美元的薪水。他还以每周一美元的酬劳做着一项额外的工作——抄录报纸上的消息。这让他有机会每晚接触到那些为早报写文章的记者们。
那个时候,托马斯·A.斯科特是宾夕法尼亚铁路匹兹堡的主管,他常常去发报室和电报公司阿尔图纳地区的主管聊天,这位精力旺盛的年轻发报员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当铁路公司建立起自己的通讯网络后,卡耐基被挖了挖了过去,以每个月三十美元的工资成为了一名办公人员兼发报员。
有一次,铁路全线瘫痪而一时又找不到当时的主管斯科特,情况十分危急。身为电报员的卡耐基果断地冒用斯科特的名义发出电报,指示火车如何运行,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在当时是绝对不符合制度的,但是卡内基却把它当作了一个典故,并引出了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打破规则是为了拯救规则的制定者。”后来,斯科特以每个月五十美元的薪金把他聘为自己的私人秘书,从此,通往财富之路的大门打开了。
有一天斯科特突然问他:“你能不能凑够五百美元的投资金额?”尽管他毫无头绪,一时想不出到那里去搞这么大一笔钱,但他还是回答道:“是的,先生,应该可以的。”斯科特解释道:“有一个人手上有十股阿丹姆斯快递公司的股票,可他去世了,这些股票现在以每股五十美元的价格出售。”当时,为了省些房租,卡内基家里的储蓄全部都卖了房子,他聪明的母亲“神的使者”(安德鲁这样叫她)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坐船前往俄亥俄州,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向一个叔叔借了钱,理由是:“给孩子一个开端吧。”
他的第一笔股息像一个神秘的金色使者一样悄然来到他的账户上,这引起了卡内基的思索。这是个让钱生钱的好办法。此后没过多久,投资者伍德拉夫给卡内基展示了一款卧铺车厢,他立刻就对眼前这种车厢充满了热情,并同意买下一部分股权。当他再一次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时,他大胆地去了当地银行,寻求贷款帮助。
银行家很痛快地答应了:“哦,安迪,你的想法是对的,贷款没问题。”于是,安德鲁卡内基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贷款协议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历史上最有名望的贷款人之一。
卡内基在投资理财道路上的每一个转折点上,几乎都得到了斯科特的帮助。南北战争时,斯科特被提升为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副总裁,卡内基自然而然就填补了这个空缺,成为了匹兹堡地区的主管。战争期间,他们两个人在交通运输和通讯交流领域均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将军,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发挥着作用。
卡内基那个时候才二十八岁,可是已经俨然是一个资本家了。木桥的烧毁给铁路运输带来了一场劫难,也引起了这位独具慧眼的苏格兰人的思索。
“为什么不能建一座铁桥呢?”他心里暗自琢磨。于是,他毫不迟疑,立刻组建了基斯东桥梁公司,这个有头脑的年轻人得到了支持,J.埃德加·汤普森、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总裁和副总裁科勒尼尔·斯科特以及其他一些铁路界的知名人物都成为了公司的股东。有了这样的影响力作为后盾,公司下了几笔大的订单,结果,四年后,股东得到了总额为100%的股息分红。后来,他又参与了一家成功的石油公司和几个金属公司的投资,其中包括克洛曼-米勒-菲普斯-卡内基公司及其子公司米尔斯联合钢铁公司。实际上,卡内基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到最后,他放弃了自己在铁路公司的职位。
他去英国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访问,将米尔斯钢铁留给自己的父母管理。此时,一场在灾难正在悄然逼近。大萧条开始了,钢铁的价格日益下滑,米尔斯钢铁联合公司面临着倒闭。最富有的合作者米勒不得不给工人们加工资。许多工人拿到的不是工资而是当地杂货店的购物单。生铁不得不当作抵押品。紧接着,事情恶化到了最严重的地步,炼钢工人罢工,米勒退出。米勒以七万三千六百美元的价格将股权转让,而三十四年后,公司却发展成为了行业龙头,这些股权将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益。
卡内基奔忙于他铁路界的朋友们之间,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尽管他对钢铁行业接下去的局势一无所知,但是,他仍然比当时的任何一名业务员拿到的订单都要多。他和他年轻的团队在团结合作的支持下,最终度过了难关。
关于卡内基,还有一件事情是鲜为人知的。他曾一度做过债券经纪人。1872年时,公司曾委派他向欧洲投放六百万美元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分支路线债券,他获利十五万美元,并用这笔钱偿还了债务。后来,他又做了一次,赚得了七万五千元的佣金。在英格兰时候,他目睹了贝西默酸性转炉的整个钢铁生产过程,看着铁一步一步转化为钢,他的脑海里充满了无限遐想。从那以后,钢铁注定会成为他的全部生活。他匆匆坐船回到美国,投资七十万美元成立了卡内基-麦坎德利斯公司,建起了一个新的钢铁厂,他和威利·斯科特将钢铁厂命名为埃德加汤普森炼钢厂。因此,收到了这番吹捧后,这位宾夕法尼亚总裁如何能够舍得拒绝这笔慷慨的回扣呢?
卡内基频繁地长期地活动于整个美国和欧洲,于是,“卡内基”这个名字开始走入了千家万户。一方面有关税这个有力的保护伞,另一方面有回扣的支持,钢铁公司的利润像滚雪球般快速地积累起来。1880年,钢轨的价格达到了每吨八十五美元,工厂二十四小时开工,公司的年利润超过了两百万美元。
第二年,公司被重组为卡内基兄弟公司,公司的总资产为五亿美元,其中属于卡内基的那一部分资产已超过了一半。从那时起一直到1888年这段时间里,公司每年的平均利润为40%,即两百万美元。卡内基的财富已积累到了一千五百万美元。
随着合伙人的先后去世或退出,卡内基理所当然地将他们的股权全部收购。最后,公司的元老只剩下了卡内基和亨利·菲比斯,后来,他们两个人也发生了争吵,菲比斯一怒之下也离开了公司。竞争对手也是一样的结果,包括霍姆斯蒂德和杜凯森公司在内的大公司都被精明的卡内基排挤了出去,最后,卡内基毫无争议地变成了钢铁大王。
在宾夕法尼亚康奈尔斯维尔地区从事焦炭行业的弗里克于1882年加入卡内基兄弟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亨利·C.弗里克始终都是卡内基最信赖的合作伙伴。两人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899年,然后,两个人平分了公司。
卡内基对公司进行了重组,重组后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完全控制在他一个人手中。至于以后他如何将凯普丁·比尔·琼斯、施瓦布、科里、丁奇、莫里森之类的有实践经验的钢铁专家聚拢在自己身边,对他们的成就报以丰厚的红利和奖金;他如何宣布要建立新工厂,甚至建立自己的铁路,让宾夕法尼亚复苏,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他如何令最富有的人也吓了一跳;他如何将股权卖掉,从此退出钢铁界,这些早已是人们家喻户晓的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他的慈善行为包括:六千万美元建起两千五百多座图书馆、一亿两千五百万建起了纽约卡内基公司、为各个大学捐助了一千七百万美元、为教会的孤儿捐献了六百万美元、两千二百万美元建起了华盛顿卡内基大学、一千六百万美元建立了卡内基美国教学基金会、一千三百万美元建起了匹兹堡卡内基大学、一千万美金建起了卡内基技术学院、一千多万美金建立了卡内基英雄基金会、为国际和平捐出了一千万美金、四百万美金建立了钢铁工人退休基金、两百万美建立了教会和平联盟、一百五十万用于海牙和平宫的建立。
卡内基将以百万财富的给予者,而不是以百万财富的创造者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