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42100000013

第13章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1)

修行历来都是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悟”并非“证”。开悟之后,仍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三毒仍未除。证悟之后,才能超越三界六道。

我们看祖师们的修行历程常有这样的描述:某位修行人经过某位师父一番指点,“豁然顿悟”。大家往往误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大功告成了,以后就不需要再修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下半句:“作礼而去,欢喜奉行。”这后半句当如何理解呢?意思是经过老前辈的指点,豁然顿悟之后,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走了。干什么去了?好好用功修道去了。因为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状况,怎么用功呢?大家误以为每天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打坐,就是修行了。这只是大家心目中的“修行”。因为大家没有明心。一个明心的人绝对不会仅仅只做这些,他知道如何修、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修道,才能真正与道相应。诵经、拜佛、持咒、观想,这些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说是修行的皮毛。一个见性的人做这些,完全可以与道相应。而一个未明心、未见性的人做这些,则与道毫不相干。明心见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与道相应,并不是只有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与道相应。

这个道理就如同写字,一个会写字的人,用任何一种笔,写出来的字都规范、好看。而不会写字的人,就是给他一支金笔,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

“明心”明的是什么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对,还是无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每天都在诵经、拜佛,究竟是否与道相应过、沟通过,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古人讲:“只要你用功办道,百日之内,绝对见性!”实际上古人说的“百日”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因为心、性只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实际上也无隔、无差。一个人真的明心了,同时一定能见性。除非他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在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就是因为没有明心。

大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观心,如何照顾自己的心呢?实际上“观”与“照”也是一线之隔,也没有隔。是古人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才特意设了一个“观”与“照”。你能观到自己的心,就能照顾自己的心;你观不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照顾自己的心呢?譬如院子里没有鸡,你说要照顾好院子里的鸡,不要让它跑丢了,岂不搞笑?

大家可能不相信,甚至会哈哈一笑:“观”就这么容易吗?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念头,谁计算过?恐怕没有人计算过,也不需要去计算它。你只要做到每一次起心动念都能觉察到,就意味着你已经“观”到了。你在观到的同时,就能照顾住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蔓延,心不随着它起波澜。果真照住了,念头绝对不会继续蔓延。(有人问:……)

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观”理解为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在这里我不妨认可你的“观”是正确的。但是你对“照”的理解错了。实际上所谓的“照”与“观”并没有多大区别。你要“照”,必须先看到它。也就是说你必须先观到它,然后才能照住它。(问:……)

这一念你能观到它,照住它,就意味着下一念,你也同样能观到它,照住它。如果有一念你能观到、照住,这一念的记忆就会延续下去,在下一念出现的时候,你同样也能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请你们多多观照!

你所谓“能观到它,但照不住它”,说明你从来没有真正观到它。

问: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习气了?

师:并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习气了,同样会有,只是他的“觉照”功夫能跟上。烦恼习气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在起心动念的同时就有觉照,不会让念头继续蔓延,而能就地熄灭。

譬如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已经被就地熄灭了,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秒。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起心动念。守住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念头不再产生,而是指能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思维敏捷的人起心动念,要比痴呆的人迅速十倍、百倍,甚至万倍。过去的禅师曾经有一个比喻:圣人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觉”。你想想这个速度有多快!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定数,也许不止八万四千,也许没有八万四千。

圣人的觉念只可能多,不可能少。而我们凡夫在一念之间怎么可能产生“觉”呢?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还产生不了一次“觉”,还没有一个“觉”的念头出现!

思维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钟之内会产生好几个念头。而反应迟钝、智商低的人,几秒钟还不会产生一个念头。甚至要几分钟才会产生一个念头。

大家都看到过电线接触不良的现象,电灯有时亮,有时不亮,断断续续的。反应迟钝的人,实际上就是生理的神经与心理的记忆神经接触不良,犹如线路断了,接触不良。或者像水断流了,又接上一样。用佛学术语来说,就是“意识流”间断。这就是反应迟钝的原因。

如果每天能观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地方点一支香,眼睛盯着香头,让思想高度集中。三个月下来,你的身心就不散乱了。既然不散乱了,对外界的任何事情你都能专注地去听、去看。之所以反应迟钝,是因为不能把自己的身心高度统一起来,去面对外在的人、事、物、理。

为什么当有人说话的时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听进去了,有的人听进去一点点,有的人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呢?因为有的人专注,有的人散乱。第二、第三种人是因为他们的心散乱,他们的意识处于活动缓慢,甚至沉睡的状态。所以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收录到身心之中。

为什么古人讲“用心听,才能做到有问必答”呢?你没有用心听对方的话,就无法回答对方的问题。不能专注的有两种人和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人是反应迅速,但无法把心念集中起来去应对外界的事物;另一种人是意识活动缓慢,跟不上节奏,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捕捉进来。

这两种人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训练专注,就是观香。眼睛盯着一支香,摒除所有的杂念,思想高度集中在香火头上。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当你的心不那么散乱了,你与外界接触时,才能与外“境”沟通,把外界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全部摄录到自己的身心之中。

为什么反应迟钝的人,他的眼神是茫然的,就像找不到焦点,定不到一个目标上一样?既然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又如何与目标相应、沟通呢?所谓的“相应”,是指自己的身心遇境之后有了反应。

修行人最要紧的是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最怕的是起心动念了自己还不知道,还继续动念。譬如当你看到别人皮包里的钱时,产生了“偷”的念头。如果这时候你没有觉察到自己产生了偷的念头,那么第二念你就会继续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三念,我用什么方法尽快把它拿过来;第四念就会想到,我拿过来后藏在什么地方?以后干什么用?……就这样一念接着一念!

如果你的觉照功夫够,当第一念产生了贪心,绝对不会产生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产生了第二念,就是因为你的观照功夫没有产生,还处于沉睡状态。

实际上每个信佛的人,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机会,甚至都曾经观察到自己的念头,照住自己的念头。只是无法念念观到,念念照住。譬如你一天当中起了十万个念头,仅有三个念头你观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头,你都是随其转而不自知,不能觉察。

大家一天当中能否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如果能觉察到,就算你是个“修行人”!每天连十个念头都觉察不到,也许你们听起来都不相信。如果我们一天当中能觉察得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一个月下来,有多少次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想这个账大家都会算。这样保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形成一种记忆和惯性,那时候就不是每天只能觉察到十个念头了,也许会达到二十个,甚至三十个……

那么一天当中我们究竟会起多少念头呢?如果计算一下,会发现我们每天所起的念头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做事的人,一天当中也许就一个念头——做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无寄托,就会胡思乱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祖宗们一定要我们多做事的原因。不做事,你的心无处可住,就会乱蹦乱跳,这就意味着你的心是“乱住、乱起、乱定”。没事的时候如此,遇到事情,你也会被事转。在寺庙里还修得“挺好”,到世俗上一碰到事情,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修的“功夫”也用不上了!

古人讲得很清楚,道家有个词叫“九转还丹”,或者叫“九死一生”,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反复印证”。如何印证?拿自己的心与外界的事物衔接,衔接之后,再看自己的心是如何反应,如何起心动念的。我们所谓的“身心清净”,是因为没有碰到事情,没有与外界的事物衔接。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当官,都觉得自己很廉洁!”

同类推荐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是在博大精深的佛学中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佛教的创建,佛教的信仰,佛教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介绍了佛家的修炼,其中有面壁参禅、四禅八定、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的功能——神通等。还有佛家的剃度、受戒、佛事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热门推荐
  • 剑鬼双行

    剑鬼双行

    人死如灯灭,或许李影这么想过。花非花,剑非剑。任信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再来一次的话,应该就能成功了。李影这么认为。罢了,如果不明白的话,用剑就好了。任信暗自想着。但上天给了李影一个机会,从剑鬼开始,逐步,踏上万世之巅……上天同样也给了任信一个机会,幻剑与魂力,必将在这个时代,绽放它最强的光芒……苍天,这一次,绝不会再败给你!疯子发现的力量,大概只有傻子才会去相信吧……新的世界,继续前行。一人一剑,一剑一人。
  • 为汝愿疯魔

    为汝愿疯魔

    没有你的仙,有你的魔,我宁愿是后者。今夜风起,应有繁华入梦,你可愿陪我同赏?芷兰……河畔微凉,该是叶落花凋,你可愿与我相依?芷兰……爱你多浓?不过是,为汝愿疯魔。
  • 往日成风

    往日成风

    林夕,一个简单快乐的大学生,她喜欢佛经,喜欢三毛,喜欢冒险……在大学的短短几年时光,她被伤的遍体鳞伤,原以为的幸福都离她而去,当往事成风,它是否划过你的悲伤,带走你的寂寞,又给了你新的希冀……
  • 废柴小姐:称霸异世

    废柴小姐:称霸异世

    此文不是废了,只是我在更新另一本书,大家可以去看看,内容是一样的
  • 阴山法籍之图腾宝藏

    阴山法籍之图腾宝藏

    茅山分支阴山派嫡系传人李明鑫在盗墓寻宝途中偶遇摸金校尉大龅牙、睡在棺中的神秘男子阿木,三人运用阴山法籍中的道术踏足中国大小古墓,从驱鬼镇邪到探秘寻奇无所不及,破解三门尸棺,燃阳焚阴,逆转阴阳位,将千古谜团将被一一揭开,神秘道术、阵法、符咒一展全长。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加群566015312
  • 亭月

    亭月

    她是一位机灵娇俏,容颜秀美的富商千金;因一时憧憬,跟随武艺高超的长姐来到了闻名大申的照元城。却在不经意间遇上了一位和她同心不离,相守一生的良人。他是名响照元,英俊豪爽,文武双全的懈月阁阁主;却在好友的聚会遇上秀美清柔的她,那一刻的怦然心动的,让他如同坠入了酝酿很久香味醉人的梨花白中,沉醉如痴。从开始小心守护到最后倾尽情意,也不过只是想与她共度一生一世。
  • 无上钧天

    无上钧天

    四方之界,混沌之初,先天之灵,孕育而成。盘古斧出世,分开阴阳,于是世界有了生灵;轩辕剑出世,劈开三界,划分神、仙、凡,统一了修仙一脉……无数岁月过去,钧天剑出世!疯癫之言:什么流都不是,非要说个流的话就是顺眼流了,欢迎品尝~~
  • 豪门契约:总裁的失宠妻

    豪门契约:总裁的失宠妻

    “嘭!”刚表白成功在一起的冷辰轩和祁沐雨就发生了车祸。一年后,当祁沐雨辛苦康复后,回到中国,却发现辰轩和洛天依两人经常以爱人的身份出现在各种酒会,庆功宴,甚至即将结婚。没有办法,沐雨只得动用家族关系用婚姻绑住他。“你爱她吗?”“爱!”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了答案,却偏偏要你亲口告诉我……离婚协议拿在手中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他一直深爱的是沐雨。五年后,祁沐雨以Vlian的身份,携一对萌宝强势回归。“祁小姐,请您告诉我们,这对宝宝的爹地是谁?”……
  • 末日广播

    末日广播

    末世来临,一代宅男的英雄人生。-------------------------------------------【群:523084769】
  • 复仇公主的冷血王子殿下

    复仇公主的冷血王子殿下

    她们四个人有着天使般的容貌,魔鬼般的身材,对亲朋好友十分友好,热情,可是对待其他人十分冷漠。她,长相可爱,清纯,时而善良,友好,时而冷淡,孩子气;她,大方,爱交朋友;她,有着火爆的脾气;她,冷漠无情。面对同样冷淡的四位王子,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