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7600000005

第5章 老子的哲学智慧(1)

第一节 简识老子

老子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楚国人(《礼记·曾子问》正义引《史记》作陈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记》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

《索隐》云:“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阳,非正也。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四引《索隐》此节,又《经典释文序录》《文选注》《后汉书·桓帝纪》注,并引《史记》云老子字聃。可以证明今本《史记》所说是后人伪造的。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父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做过周幽王的官,当孔子出生时,他已活了二百五十岁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

《史记·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孔子曾见过老子。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据《史记》,孔子与南宫敬叔同事周。又据《左传》,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从孔子学礼(昭公七年)。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阎若璩因《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时,日食,恰入食限。阎氏因断定孔子事周见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当时孔子三十四岁(《四书释地续》)。

以上这些话很像可信,但也有可疑之处:一则曾子问是否可信;二则南宫敬叔死了父亲,不到三个月,是否可同孔子事周;三则曾子问所说日食,即便可信,难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无论如何,孔子事周,总在他三十四岁以后,即公元前五一八年以后。大概孔子见老子在三十四岁(公元前五一八年,日食)与四十一岁(定五年,公元前五一一年,日食)之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应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在公元前五七零年左右。

老子死时,不知是哪一年。《庄子·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这一段文字绝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罢了。

上文说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称老子呢?依我看来,那些“生而皓首,故称老子”的话,固不足信(此出《神仙传》,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高士传》)也不足信。

我认为“老子”之称,大概不出两种解说:(一)“老”或是字。《春秋》时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视(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传》文十一年襄十年,《正义》都说:“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训寿考》,古多用为名字者,如《檀弓》晋有张老,《楚语》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并列,先说字而后说名,故战国时的书皆称老聘(王念孙《春秋名字解诂》及《读书杂志》具依《索隐》说,据《说文》:

“聃,耳曼也。”《释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聃字下引汉《老子铭》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礼记·曾子问》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是说聃亦有寿考之意,故名聃,字老。(未必因其寿考而后称之也)。

这与人称叔梁纥、正考父,都不提其姓氏,是相同的意思。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称“有子”(哀十一年《左传》),故后人又称“老子”。这是一种说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区别。寻常的小百姓,各依所从来为姓,故称“百姓”、“万姓”。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例如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官为氏等等。老子虽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后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两事混为一谈,故说“姓某氏”,其实这三字是错的。老子姓老,故人称老聃,也称老子。这也可成一说。这两种解释,都说的通,但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不能确定哪一说法是确切的。

第二节 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说老子以前的时势,和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老子亲眼看到了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映。请看他对于当时政治的评判: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敦敢?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议论。读者若记得把《伐檀》《硕鼠》两篇诗,便知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形。更回想《苕之华》诗中“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话,便知老子所说“民不畏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真实情形。人谁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时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乱也是死,自然轻死,自然不畏死了。

还有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映。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对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因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的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上篇所引《瞻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效果,可使百姓人人都有“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的感想(老子尤恨当时的兵祸连年,故书中屡攻击武力政策。如“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皆是)。故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对于那种时势,产生了激烈的反应,创立了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他主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主: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又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就让百姓以为全是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政府完全放任无为,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有政府和无政府一样。“下知有之”,《永乐大典》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版本作“下不知有之”,说此意更进一层,更明显了。

我叙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是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人说,哲学起于人类惊疑之念,以为人类目睹宇宙间万物的变化生灭,惊欢疑怪,要想寻出一个满意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哲学。这话未必尽然。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人类见日月运行,雷电风雨,自然生惊疑心。但他一转念,便说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惊疑心,便有了满意的解释,用不着哲学思想了。

又例如古希腊的宇宙论,又何尝是惊疑的结果?那时代欧、亚、非三洲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国的宗教观念和科学思想,与古希腊的神话宗教相接触,自然产生了一番冲突,故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泰尔史(Thales)的惊奇心忽然凭空提出了这个哲学问题。

在中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完全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所引起的反应。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经被破坏的混乱不堪了,政府组织不但不能补救维持,反而呈现出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想要寻求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了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光有一种革命的政治学说,也还算不上是根本上的解决,也还不能算作哲学。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是想从根本上着想,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于是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政治主张,也只是他的哲学根本观念的体现。如今且看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

1、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试看《诗经》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有屡说“帝谓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监在下,上帝临汝”(《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临观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正月》)“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佣,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天降丧乱,降此蟊贼”(《桑柔》);“天降丧乱,饥馑荐臻”(《云汉》),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种天下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有知觉的天帝,绝不致于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都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仁是慈爱的意思。这是最直白的解释。王弼说:

“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没有恩意的解释。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

“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和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的本性,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没有恩意。老子的这一观念,打破了古代天人同类说的谬论,打下了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中消极的一方面。再看他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另外创设了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是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于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用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究极之谓也。”不成话)。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2、论无 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说得明白。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着想,于是想到一个“无”字,觉得这个“无”的性质、作用,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即是虚空。上文所举的三个例,一是那车轮中央的空间,二是器皿的空处,三是窗洞门洞和房屋里的空处。车轮若无中间的圆洞,便不能转动;器皿若无空处,便不能装物体;门户若没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没有空处,便不能容人。

同类推荐
  •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易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为国学经典,荟萃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精神文明。轻松阅读国学经典读本,开启智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庄子品读

    庄子品读

    庄子的哲学让人们追思_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_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使心灵可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家园。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成就了多少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老庄论道

    老庄论道

    本书围绕老子思想的几个核心观念,讲述了老子哲学中的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庄子哲学中所倡导的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老庄哲学中的基本观念,读者在领悟了这样几个基本观念后,也就把握了老庄哲学的基本精神。
热门推荐
  • 古墓惊魂之鬼跳崖

    古墓惊魂之鬼跳崖

    《古墓惊魂之鬼跳崖》讲述了在粤北一个被称作“盗墓村”的地方土生土长的“我”,与老千接了某个神秘老板的“单子”。“我”找到天生第三只“鬼手”的“公子寻”,路遇我的其他几位师兄妹、没有耳朵的神秘男人、离奇道人。在与其他人合作、斗争的同时,我们遭遇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奇毒无比的人面蜘蛛、可怕的竹筒怪、吃人的哝哝姐;见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离奇场景:“鬼”新娘、“鬼”跳崖、龙口衔棺、地底水车、割脸葬等。
  • 我愿倾尽一生找你

    我愿倾尽一生找你

    两个人在一起,会面对着家世,地位,财富,思想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而男主利桥陌,女主艾歌在各个方面都配,绝配,都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然而,世事难料,一次巨变,让他们彼此分别这一世不会再相见,本应该悲剧收场,但是几年后,李雯一的出现打破了看似平静的昆市那一汪湖水。
  • 魔妃压邪皇

    魔妃压邪皇

    他们,一个是恶魔天使,一个是邪肆美皇,他是她蓄谋已久的猎物,反扑计划的目标,她是他一气之下封的妃子,却遭到被压的命运,发誓雪耻,斗来斗去却发现,被她扑倒的感觉……竟有股异样的刺激。
  • 武破神机

    武破神机

    边城匪乱,接踵怪事扑朔迷离;星移斗转,东洲大陆波诡云谲;今日往昔,又暗藏多少命运神机?主人公江风身逢乱匪之难,为了寻找失散的亲人,不得不踏上一段疑云迭起、险恶环生的奇幻之旅。
  • 喵女犬男

    喵女犬男

    我叫苏清莞。一个很斯文,很秀气的名字。我长得跟我的名字一个风格,就是一个清秀佳人。但是,我的脾气跟这个名字完全是南辕北辙。火爆,急躁,爱爆粗口。不过,我不暴力。即使看到唐啸跟我闺蜜祝敏在床上翻滚,我也没有抽死丫的。分手理由很简单,也很老套。唐啸说受不了我一个女孩子脾气暴燥,还爆粗口,祝敏温柔又善解人意。去他妈的,都是狗屁。我当时心里骂着,但是脸上依然挂着一抹微笑,我不知道我在笑什么,只是想笑。失恋的人无非就是喝酒,喝酒,喝酒。我喝完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喝大了,而且,还喝出了一个大麻烦,我被人给上了!……那个男人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结婚吧。”而我回答的是:“你去死吧。”
  • 逆天奇缘

    逆天奇缘

    传说,上古时期魔祖与佛祖俩人,在世间各遗留了几件,可令所有修士垂涎三尺的仙界至宝。而在万年之后,围绕着这个传说,修仙界再次面临了一场场的血案...
  • 闲时落花

    闲时落花

    小丫头,我叫何辜凤惜。你这名字太长我记不住。嗯……那便只取凤惜二字,你唤我凤惜就可。那你现在到底是何辜凤惜呢?还是凤惜啊?你看你这不是记住了吗?―――凤惜,我要吃那树上的果子。不是没长手,自己摘去。那树太高,我够不着。你直接说你太矮不就成了?―――小仙,今日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哎呀……师父……您能不能别小仙小仙的叫啊?为何?小的时候倒也没觉得什么,这开始长大了,您这样小仙小仙的叫,让徒儿有一种在仙界混的很差的感觉……―――自在春风落花雨。闲时落花枕春风。他眉眼含笑,问道:你觉得如何?
  • 洛阳女儿红2

    洛阳女儿红2

    韩应天,洛阳四公子之一,俊美无俦,医术无双。料想一定是高不可攀的人,寻常女人难得其青睐是不是?不不不,告诉你,要得到他的心很简单的!不骗你!真的哦,只要青菜粥加两个鸡蛋就可以了。如果你恰好又会打扫屋子的话,那么恭喜你,韩大神医肯定会对你死心塌地、永生不渝!没看过这么可爱的女孩!善良好心又能干,就像小动物一样单纯可爱,嗯,这么好骗的丫头很难找喽!决定了,今生今世都要把她留在身边,决不放手!
  • 竹马青梅:萌妻很抢手

    竹马青梅:萌妻很抢手

    她戏弄学长,好,他忍!她戏弄服务员,好,他忍!她戏弄他,这个,真的忍不了!他说:“这是你自己招惹我的。”她闪身躲过,说:“让你一直欺负我,我要让你只能看,不能吃!”他勾唇一笑,“那我们拭目以待!”
  • 重生之练就忠犬

    重生之练就忠犬

    上一世她因为家道中落,遭到男友的背叛,又在去男友的结婚典礼的路上遭人绑架,结果被注射药物过量,导致死亡。上天眷顾于她,让她重生在一个叫蒋曦的十七岁少女身上。重活一世,她需要利用这个身份查出是谁要害死她,好好孝顺父母,更要练就忠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