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59300000005

第5章 工艺器具

第一节佛教法器

金属文化在藏族地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吐蕃时期西藏的冶炼技术就达到了较高水平。藏族的金属用具主要是指用金、银、铜、铁等金属制成的各种器具,可以分为宗教器具和生活器具两大类,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但其中精品大都华丽、细腻,又充满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宗教用具主要包括各种金属佛像、佛塔、转经筒、海螺号、金刚杵铃、铙钹、盛圣水的器皿、酥油灯等。这些精美的宗教器物与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相互映衬,更显出藏传佛教的神秘与美丽。生活用具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配饰,如戒指、项链、头饰、胸饰、刀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酒壶、酒杯、碗具、鞍饰等。这些金属器物有些源自藏族本土文化,其造型比较简单自然;还有些是从中原旱地或其他地区流入藏族地区后形成的,雕刻得更为华丽繁复。

一、金铜佛像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是藏族人民在继承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造像与绘画技法,并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民族风格和醇厚质朴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内容分类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显宗、密宗、传承祖师三大类。

显宗类佛像:在各大佛教寺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佛像造型变化多端,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其特点一般以刻画“我佛慈悲”为传神要点,代表作品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佛等。造像人物稳坐莲台,神态安详,周围或用莲花或用光环相衬。

密宗类佛像:在众多的神像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三头六臂、三目竖立或牛头马面、怒目攒拳的造像在寺院殿堂里比比皆是。密宗造像一般以弘扬“佛法无边”为其传神点,造像多为忿怒变化相,如时轮金刚、胜乐金刚、马头金刚、空行佛母神像等。正如佛教经典中所说,佛教认为这些极为狰狞恐怖的佛像在好人眼中都是慈悲美好的,人头璎珞和骼骸碗是一种吹醒“人世无常”义理的警句,火焰光环是莲花光环,而只有在恶人眼中才是极为恐怖可怕的。艺术家们根据这些经典的解释,张开想象的翅膀,挥动巧夺天工的刻刀,再现了神的世界,表达了神的精神。

传承祖师类佛像:主要分布在格鲁派各寺院中。典型造像如宗喀巴师徒三尊、历辈****喇嘛、****大师以及藏传佛教其他各教派传承的高僧大德。这类造像内容多为历史上雪域文化本土的高僧。

(二)部分金铜佛像介绍

在藏传佛教中,有八位菩萨像最为常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诸障菩萨、虚空藏菩萨。藏传佛像中观音像比较复杂,有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四臂观音等。

度母在藏传佛教中也是非常流行的。《大日经》载:度母们都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眼中变化而出,与菩萨一样,救渡众生的。因身色不同,共有21种度母,而以绿度母、白度母最多,据传唐朝文成公主为绿度母化身,尼泊尔赤尊公主为白度母化身。度母像与菩萨像基本类似,但因是女神像,更体现出女性的样貌特征,面形圆润,双目低垂,丰胸圆乳,细腰软腹,花冠、缯带、耳环、项圈、璎珞、钏镯等周身环绕,身躯呈“三折枝式”,头、腰向右侧微扭,半跏趺坐,右足伸出莲座踏一小莲花,这些特点都具备而且做工精细,就是一尊上品的度母像了。

忿怒金刚本尊,所谓“本尊”,可说是密宗佛教所独有。藏传密宗佛教属金刚乘,即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崇奉为标准,“身口意”结合,可“即身成佛”。这就要求修习者选择一种佛或菩萨作为本尊,由上师灌顶传授,自身观想本尊形象,念诵本尊咒语,迎请本尊与自己合一,达到成佛目的。本尊就是“根本尊胜”的意思。多数本尊都是呈“忿怒相”,这也决定着这些本尊都造型复杂、奇特、神秘,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收藏者。本尊像还可分两类:一类是单身,一类是双身。双身者即为主尊怀抱明妃,相拥呈****状,民间俗称“欢喜佛”。欢喜并非指男女淫乐、****之事,而是指佛用大无畏大忿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和摧破的手段,战胜“魔障”而从内心发出的喜悦。“双身像”还表示密教的一个修习法门“乐空双运”,于极乐中悟出“空性”,主张“男女双修”。密集金刚、上乐金刚、金刚持、四臂观音是密宗各教派共同修习的本尊。在众本尊像中,数量不少。四臂观音和金刚持是少有的“寂静相”本尊,其余皆为“忿怒相”。

大威德金刚,也称作“大威德明王”或者“六足尊明王”、“怖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无上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要本尊,也是格鲁派修习的基本对象。空行母的地位相当重要。藏传佛教中女性神祇数目众多,而修持藏密中的任何一种法门,都必须先修空行母瑜伽法门,获得大乐实证后,再续修本尊才能极易成功。因此她的造像也就流行开来。需要注意的是佛母、明妃、空行母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一样,区别只是在各自的职业侧重而已。佛母一般在寺庙中置于佛陀的顶端,作为“顶尊”供奉,明妃作为明王、金刚的伴侣,空行母就是独立的本尊了。

北方多闻天王,是藏传佛教中最受重视的天王了。因他左手抱一吐宝兽,可以保佑寺庙财源广进,也被称为“财宝天王”,成了佛教中的“财神爷”。在藏传佛教中,护法神多种多样,如吉祥天母、摩利支天、三怙主、玛哈嘎拉、金翅鸟、大梵天等,存世不多,又过于繁杂,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三)制作流程

金属佛像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常用的铸造工艺有两种,失蜡法和模具法。

失蜡法: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将蜡熔化,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就得到成型铸件,在佛教造像中广泛应用。

模具法:模具法运用最为广泛,大型佛像一般都要经过分件浇铸,然后衔接成一个整体。首先是按照已有的实物或模型制作铸造模具。根据模型的规格尺寸做出模具的四面木制边板,类似一个木框。但要留下一块活动板,便于填料后扎紧或者打开。

此后,把捆好的木框放平,在模型四周填入类似黑色泥炭一样的湿泥土,填到木框容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夯实。接着把木框内的其他空隙处填上同样潮湿的泥炭质土,填到和木框的顶边齐平。之后,把四块木框中一块活动的木板松开,插进一把锋利的长刀,把裹在模型外围的泥坯垂直切开,然后从坯中取出模型。此后,把取出模型的两块泥坯再合成在一起扎紧,过一天左右,再将两块泥坯分开,让它完全干透。把两块干燥的泥坯模具合紧扎好,在两块模具接口处留一个圆形开口通往模心,便于浇铸金属。如果是铸造整体佛像,最好是把浇铸口留在佛像的底座部位,保持佛像表面光洁。凝固在泥坯模心的金属块就是完成的金属艺术品铸件,最后用“搂子”把铸成的佛像的面部轮廓、眼睛、衣饰等略加修饰,并把铸像的表面磨平擦光。

二、转经筒

转经筒又称祈祷筒、嘛呢轮,一般用布、绸、缎、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铜制成的。其表记刻有六字真言,筒内装满经典。依据藏传佛教的教证,凡转动经筒一回,等于诵读了一遍内藏经文。转经筒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藏区大大小小的寺庙门前,都有一排排的转经筒,下端有可用于推送摇动的手柄,人们经常会到寺庙推动经筒旋转,称为转经。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内置经文。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显得更加华丽。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握住转经筒时,大拇指绝对不能朝上握着握柄,用这个姿势摇转经筒就好象是说用脚指着佛菩萨一样。大拇指一定要平放,与其余四指握在一起。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为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大的转经筒也是圆柱形,高近1米,直径40余厘米,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铜制的转经筒外形仍为铜的本色。木制的转经筒则多为红色,筒外包有绸缎、牛羊皮等,并刻着六字真言和鸟兽图案,筒里则装满了经文。转动这些转经筒得靠手推,一般轻轻一推即可转动。转动起来即意味着将里面所装的经文念了起来。也有手推也转动不了的转经筒,这种转经筒非常大,其高度可达数米,直径可达两米,筒中可容纳全部大藏经,要想转动它,必须众人协力方可。

三、五佛冠

五佛冠是藏密上师修法时,戴著象征五智如来的宝冠。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大日如来、金刚萨埵、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宝冠,皆为五佛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修法中,弟子入曼陀罗道场受灌顶时,由大德上师为其结诵五佛灌顶印言,印行者之顶上、额、顶右、顶后、顶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宝冠。既已受五佛灌顶,即表自成大日如来之意。普通五佛冠五方佛的位置,中央毗卢遮那佛是佛部,东方佛是金刚部,南方佛是宝部,西方佛是莲花部,北方佛是羯摩部。至于比较特别的五佛冠,如果要修佛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如普通五佛冠相同;如果要修金刚部为本尊,则中央为东方佛,东方佛之位置改为毗庐遮那佛,其余各佛的位置仍然不动;如果修莲花部为本尊,则中央为无量光佛,西方无量光佛位置改为毗卢遮那佛,其余各佛之位置仍不动,余照类推。还有一种方式是五佛横列。

四、海螺号

海螺号,藏语称为“筒嘎”,采用右旋海螺制成,一般都是镶金嵌银,华丽无比。其中最有名的是镶翅法螺,即在海螺号上镶以镀金黄铜或银。海螺号曾是古代战场的军号,在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海螺号开始用于宗教仪式时的合奏乐器,在寺院的迎请仪仗、****及仪式活动中使用。在法事活动上,由司号僧吹响海螺号,然后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在佛经中,螺号声代表了佛祖说法时的声音,因此海螺号象征佛法之音,洪亮而穿透力强。相传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时,帝释天等将一右旋白色海螺献给佛祖,雨季用它代表号角召集人们进行祈祷活动。后释迦牟尼佛令孟嘎日杰布把这只海螺带到西藏,藏在群山之中。据说在修建甘丹寺时,宗喀巴大师发现了它。这只海螺作为甘丹寺珍贵的珍宝之物精心保存至今。

五、筒钦、甲铃

筒钦又称“莽筒”、“铜冬”、“铜洞”、“大铜角”等,是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藏语“筒钦”为大号的意思,康方言区、嘉戎方言区称“拉东”,它是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筒钦在藏族地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就有筒钦形象。

筒钦由受过训练的喇嘛演奏,演奏时,喇叭口一端置于地下或放在木架上,演奏者双手执乐器上端,常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筒钦有自己的曲目,筒钦的音色低沉、浑厚,听来颇有几分庄重威严之感。

藏族地区流行的筒钦通体铜制(极少数银制),筒身由上、中、下三节(少数为四节)号管衔接而成。上节最细,下节最粗,不用时,可将上、中两节号管逐节收拢后置入下节号管中。吹奏时要将筒钦各节号管全部拉出并固定。号管收拢后的长度相当于全部拉出后全长的1/2左右。上节号管的顶端固定着号嘴,号嘴有杯形、平口的两种。整个筒钦的筒身不设音孔,最下一节号管的尺寸最长、管径并逐渐增大,下端形成粗大的喇叭口,口外缀有一个铜环,供系绳带之用。筒钦有大小两种规格,大者全长260——350厘米,小者全长130——220厘米。

演奏时,一僧侣双手扶持筒钦上节,两唇紧贴号嘴送气发音。在寺院里多将喇叭口置于地面上、木架上或寺院经堂顶层正面的矮墙上,在广场或行进中演奏时,则由另一僧侣手提绳带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进。

甲铃,是一款高音吹管乐器,音色柔和动听,当法号与甲铃两个声部合奏时,体现出西藏旋律独有的横向比较特点,没有纵向的音程关系。甲铃与筒钦一起成为藏佛传教乐器中两个主要的旋律性的乐器。普遍认为甲铃是内地乐器唢呐传到西藏后的名称,其形状与内地唢呐基本一致。甲铃管身为木质,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铜制喇叭口,有些寺庙特意用银制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装饰各种图纹,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孔(前七后一)。

六、金刚杵

金刚杵,梵语名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金刚杵在显教的意义是如来护法神“密迹力士”手中的武器:“密迹力士”手持金刚杵护持于如来左右。显教不以金刚杵为法器,故无实品金刚杵。乃取金刚杵的坚固来譬喻“大智慧”,以此“大智慧”舂破牢固难破的****山。或坏破众生无量无边的苦。乃至于摧灭一切外道邪论。金刚杵的在密教中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陀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碍。

七、内供颅器

内供颅器又名嘎巴拉碗,是由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托巴、人头器,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不过制作嘎巴拉碗的头盖骨,必须来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遗愿制成。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也有人说是使人断我执。密宗修行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师傅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嘎巴拉碗,为众多金刚乘修行人的修行供器,本尊空行护法的左手中通常都持有此碗。碗内用于盛装甘露,通常修行人用酒来表示,唐卡中的表达方式常为红色的鲜血。

嘎巴拉供碗是藏传密教按照严格的尺寸和仪轨,用金银或铜铁、玉、玛瑙、猴天灵骨等制作的碗型供器,主要用于佛坛上盛放各种供养品,如甘露、甘露丸、七宝、藏香、青稞酒、酥油等等,其用途与灌顶甘露嘎巴拉碗有区别,而殊胜之意义无二。

嘎巴拉碗不仅作为密宗法器使用,还是一种重要的供养器,作为一种贵重的舍利进行供奉,只供于护法神殿和密宗师、行者的修炼禅房,或密宗室内,在寺院的大殿中是根本看不到的。佛教徒对其是相当敬重的,认为这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高僧戒、定、慧修持的结果,非一般人头骨可比,而且因为修持,大多的嘎巴拉碗都“隐隐有文”。现在的嘎巴拉碗也有用其它材料制成的,被赋予了保平安、祈吉祥的含义。

八、酥油灯

酥油灯即使用酥油作为原料的油灯,西藏的寺庙,或家中举行念经法事为逝者作祭祀活动,都要点上几盏或上百盏酥油灯。传统酥油灯使用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现在多使用植物中提炼的油脂,经书上说,点酥油灯可以将世间变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懂明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和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转生高界,迅速全面脱离悲悯。酥油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十分的重要,把酥油灯比作信徒们的精神之灯一点都不过分。生命的终结,如果没有酥油灯的陪伴,灵魂将在黑暗中迷惑。

第二节饮食器具

生活在平均海拔三千四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为适应特殊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出适合自身生存的独具地域性特色的饮食。同时也创造出了与这些饮食相符合的饮食文化,而饮食器具作为饮食文化的承载物,是物质民俗的范畴。藏族的饮食器具作为藏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所产生的产品形式,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呈现出的就是藏族人民的生产技术,审美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取向等。

饮食器具的造型和装饰纹饰作为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藏族的器具艺术也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的时期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早在石器时代藏族的先祖就已经在陶制器皿上开始了艺术创作。新石器时代考古出土的陶器上的装饰纹饰是早期人们原始的审美体现。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在陶器上制作一些简单的装饰,如用小棍在陶器上戳一个个的孔洞作为装饰,或者用梳形器在陶器上刻画水平线,水波纹和几何图形,还将自然中所见到植物的叶片也绘制在器具上。随着人类制造技术的提高,器具的装饰手段和装饰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附加堆纹的形式在陶器上做装饰,使得器具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其立体的陶塑装饰使得器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

吐蕃时期的开放思想为工艺人提供了一个开阔思路的契机,饮食器具的装饰纹饰及器具造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其题材受到了包括中亚、南亚以及西亚的装饰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动物题材狮子、独角兽、鸟纹、鱼等;植物题材缠枝花草、莲花、团花等。这些都说明了吐蕃时期装饰纹饰的丰富多彩,器具造型上借鉴了伊朗和中亚的器具造型,出现了高足杯。到了元、明、清三朝,西藏与中原内地的交流趋于主线,所以内地的装饰纹饰对藏族传统饮食器具的装饰产生巨大影响,而器具类型则限于传统的延续及新型宗教下形成的造型设计,如:僧帽壶。

一、茶具

据《汉藏史籍》的记载,藏族饮茶的历史始于吐蕃第3代赞普都松芒波结执政时期(676——704年)。到了唐德宗时期(780——805年),藏族饮茶的习俗已经在贵族阶层中成为惯制,这点可以从《唐国史补》卷下中的记载看出。据记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蕃,闲暇在帐中煮茶,吐蕃赞普问他:“此为何物?”鲁公说:“解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说:“我此亦有”。命人摆出产于寿州、舒州、顾诸、荆门、昌明的许多种名茶,令常鲁公惊叹。这说明唐德宗以前,藏人就开始饮茶,并且对于内地所产的各式名茶都有所尝试。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抽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藏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酥油提炼器

酥油提炼器,藏语称为“修秀”,是一种陶制的椭圆形酥油罐。其罐身中间有一口,颈细且有纹饰;罐身两边各有一耳,耳上有斜纹饰;还有一个手柄,一端连着罐身,另一端与口沿相接,也有刻画纹饰。在西藏江孜一带,上了年岁的老人将酥油提炼器搁在马扎或枕头上,轻轻地前后晃动,使里面的牛奶与其中的水分分离成为酥油。老人们一边晃动酥油提炼器,一边转着经筒念经,就这样安静地度过悠长的岁月。

(二)茶壶

酥油茶壶主要用来盛放刚打好的酥油茶。其敞口、细颈、大腹、手柄与壶嘴相对应,壶口有盖。壶嘴与手柄上有浮雕图案,有的为素面,有的也有纹饰。

(三)贮茶罐

贮茶罐,是用陶制的罐子,用于盛放保存茶,是家家都有的生活必需品。其敞口、双耳、大腹、圆足、有盖,一般上红釉。通常先将茶叶放入陶锅或铝锅中熬,待茶色呈酱色,再倒入贮茶罐里保存,打酥油茶时即用即取,将其兑入开水即可打茶。

(四)茶炉

茶炉,是以陶制成的炉器,主要作用是使放在其上的酥油茶壶能够保温。酥油茶炉敞口、细颈、大腹、圆足、双耳,炉腹腔有对应的孔洞作为气孔。在茶炉的内颈上有三个流,这是放酥油茶壶的支撑点。使用时,在这种器皿内盛上干牛粪末,上面盖上一层暗火,再把酥油茶壶放置其上,可以达到长时间保温的效果,经济又实惠。

(五)多穆壶

“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

最早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他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带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后来演变为华美灿烂的法器。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清代大量的册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因此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故多穆壶更加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瓷质多穆壶比较罕见。

(六)僧帽壶

僧帽壶因其外形似僧侣之帽而得名,是藏传佛教宗教器皿,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初的用途是专供佛教僧侣饮茶,后逐渐演变为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僧帽壶的口沿上翘,前低后高,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僧帽壶原多为金、银质,自元代,开始出现瓷质僧帽壶,明清时期更是有各种别致、精美的瓷质僧帽壶出现。

僧帽壶的壶身类似中原汉族的传统器皿“汤瓶”,颈部设计则类似藏传佛教中的五佛冠——五佛冠五朵莲瓣中间各有一个莲瓣的佛龛,佛龛中间各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这与僧帽壶颈部以上的设计很相似。

二、酒具

谈到藏族的酒,大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青稞酒。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酿酒史,但是在西藏各考古遗址的出土酒具和关于饮酒的文献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藏族的酿酒历史。酒的产生,也孕育了器具。人们依据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来制作各种酒具,史前人类生产技术低下,利用泥土制作陶质、木质和角质酒器。而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开始冶炼金属,制作金属器具。而后由于战争中的人口迁移,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使得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器具文化也随之相互影响。如今,工业产品广泛推广,传统的酒具已经渐渐退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家中的陈设品或博物馆的收藏品了。

藏族的酒具类型多种多样,按功能可以分为酒杯、酒壶、酿酒器以及温酒器等。这些器具的造型设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丰富多彩,并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以下介绍几种在西藏较为普遍的酒壶造型:

(一)扁壶

扁壶在藏语中称为“贝列”。这种造型的酒壶在西藏的出现很典型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因为扁壶也叫马挂壶,是蒙古马文化的代表。蒙古扁壶最初是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作的盛水或盛酒的器具,称为囊。扁壶不但携带方便,而且口沿窄小的设计使酒不易溢出,扁腹使其便于放置在马侧,非常实用。

(二)执壶

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是出现于隋代的酒具。其造型有多种,而在西藏出现的大多为长流、曲柄、扁或圆腹,且把手、壶口和流口的高度保持在一个高度上。

壶嘴借助龙吐舌的造型设计,而这种酒具一般是作为宗教器具在寺院或世俗家庭的佛堂中使用。西藏的许多寺院中都有一些护法神殿中需要用酒(青稞酒或白酒)来供奉护法神,而这时所使用的酒具就有执壶,配套的器具还有一个高足碗和一个深腹的盘子。供奉时将上供的酒盛入执壶中,再由僧人边念经边将就执壶中的酒倒入放置在盘子内的高足碗中。

(三)青稞酒壶

青稞酒壶,鼓腹、直颈,有较宽的流,壶嘴似僧帽状。这种酒壶的壶嘴与流对接,向后有两级阶梯状升起,最后形成一个尖状突起。由于壶口的形式和流的构造,使其注入和流出都很方便,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后藏地区还有一种鸡形酒壶,藏语称“孔姆”,一般在庆典时敬酒用。

(四)背酒壶

背酒壶分双耳和无耳两种,均敞口、直颈、扁圆。前者为圆足,后者则无。前者中间为双鱼图饰纹,其外围为莲瓣饰纹,后者则为同心圆纹饰,中间为麦粒刻画纹。前者用绳子系两耳,后者则装在背兜里用,都是出门背酒的最佳器皿。

三、其他

(一)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二)糌粑盒

糌粑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甚至已经超出了食品的概念,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这主要基于糌粑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担任着不可替代角色的缘故。基于糌粑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储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糌粑储存在牛皮制作的糌粑袋里,这样糌粑放置的时间再久也不会变质。平日家中随时需要食用的糌粑则放在糌粑盒里,糌粑盒一般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构成,其质地以木制居多,也有红铜制品,西藏博物馆就收藏着许多银质和铁质的糌粑盒。

藏族的传统工艺器具无论是器具的制作材料、器具造型、装饰艺术和器具类型上,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繁复的过程,藏族传统工艺器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西藏社会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

同类推荐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 嫁给西藏

    嫁给西藏

    这本书写的是西藏,但它既不是旅行随笔,也不是旅游攻略,而是寓居西藏的女子所著的文化笔记。
  • 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本书介绍了民间岁时节日、人生礼俗、吉祥象征、民间游戏娱乐、生活民俗、生产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科学技术、民俗信仰等中华民俗知识。
  • 思想课堂-科技笔记

    思想课堂-科技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兰州路45号

    兰州路45号

    本小说讲述了一个段异地恋的真实爱情故事,他为了爱情能够长久保鲜,经常坐10几个小时火车去往那个城市看她,这样的生活他们坚持了快一年,这个冬天她突然提出了分手,无理由的分手,让他不知所措,曾经试图挽回过这段长途爱情,但是还是没有结果,后来一个来自上海陌生的电话点醒了他,这个电话让他彻底的走出来,让他彻底的忘记她,甚至不想看到她,是谁的电话呢??
  • 付之错爱

    付之错爱

    如果这是一场梦,就请让我永远不要再醒来。几乎所有童话的开端?,都是从王子与公主?,一场美丽的邂逅开始。我们一边埋怨著故事的俗套,一边心甘情愿的跳了下去,痴迷不可自拔。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众里寻人,错爱只是为真爱作证每次告别留下的伤痕?,都是天使的指纹与姐姐相依为命,十六年前被人所救,却没想到却掉入一个个深渊。十年后,姐姐失踪了传说已死。妹妹出逃。百毒不侵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身世谜团。父母其实还在?自己只是实验品?都没关系了,回来吧。有什么冲我来,别伤害她。怎么你想放弃了?记住。无论身为G.2还是在shadow的你,都别无选择。小雅,我跟你还有五年的账没有算呢。灯火阑珊,何必急于看到那个人,
  • 蛊仙世界

    蛊仙世界

    九天十地与本源一天合称十天十地,十天有十日,十日汇聚笼罩天地,炎毒蔓延,远古强者羿驱使仙蛊“射日”,崩毁九日。九天从此破碎,九地亦从世人眼中消失,九天十地随时间流逝化为传说。如今这方天地,只剩一天一地,本源一天,以及这片蛊仙生存之地。驱使火焰雷电,驾御群狼飞鸾,拥有移山倒海,毁天灭地之能,使用一种名为蛊虫的奇物,一切变得可能,这里是蛊仙的世界,蛊仙世界。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绝魂之野

    绝魂之野

    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幽王奉命由我不由天之道,功法登峰造极,至逍遥境。南征北战,一统各界生灵。为破朝代兴亡盛衰宿命,幽王犯天下之大不韪,摆下破纪阵。结果,惹下灭世之祸。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向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雪。刑天,亡灵典狱长,释放万魂,借极阴之气,设下乱道阵,以致海面下降,蜃楼重现,妖孽解封。。。。。。天地进入恶冰纪。
  • 女医在明朝

    女医在明朝

    她——现代中医世家第6代传人,无辜被时空机器送入明朝正德年间。抚弃婴,施仁术,结好友,入朝堂,以已之心,尽已之力,助人助已,做到问心无愧。遇大人,交王爷,见皇帝,帮王子,众人求爱,心中早芳心已许,激流涌退,回归宁静新生活。……这就是一个现代女中医在明朝生存,挣扎,反抗,智取,荣登,归宁,并收获一份美好爱情的故事。
  • 别吃那朵绒球

    别吃那朵绒球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花店老板。她只是一个不明身世的女孩。它只是一株绒球儿似的花朵。倘若赶上了和平的时代,没有魔物的侵扰和战乱,大概,他们的生活将会很平静,很安详吧。嗯,一定是这样的。……
  • 暗夜学院

    暗夜学院

    北旦大学的校园里拥有无数古怪的传说。其中有一条就是北园的小路——相传,如果在午夜时分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时,将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以前有没有人验证过不知道,但是今晚,却有一个胆大的女生决定试一试?!接着奇怪的事情接踵而来...
  • 九幽冥皇

    九幽冥皇

    一次宿命的邂逅一次慷慨的赋予一双贯穿阴阳两界的双眼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却是另有原因一切的一切,成就这九幽冥皇
  • 暗黎天使

    暗黎天使

    折翼的挽歌,冰冷的心,那里封存着不堪的过去。微风轻抚过的脸庞,能否露出久违的微笑?缓缓低吟,那古老幽暗的咒语,开启生与死之间的,绝美幻境……“荒芜之地,极帝之寒,神兽之岛,地穴之潭,太阴之洞,九幽之孔,魔晶之核,守护之人,魅惑之眼,生命之灵,鲜血之印,混沌之域,深渊之境,梦魇之月,亡灵之魂,摆渡之人,三途之河,彼岸之花,荆棘之路,生灵之歌,引路之标,血色之空,忘忧之殿,双生之石,帝印之封,诅咒之子,傀儡之身,唤醒之密,记忆之中……”这便是七界广为流传的梵谕,用来稳固这古老的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