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59300000006

第6章 藏族传统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一节藏服的特点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厘米高,扎上腰带。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必须依据品级,严格区分纹饰。

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厘米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第二节藏服的历史发展

一、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先民服饰

人们在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遗址,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已经生活在青藏高原了。虽然这些遗址的文化面貌尚不十分清楚,从昌都卡若文化、拉萨曲贡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工具和饰物中我们可以感知西藏高原先民的形象。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推定其年代距今约4000——5000年。曲贡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约5公里曲贡村附近,距今约3500——4000年。曲贡文化晚于卡若文化,其内涵、特征也有明显差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颇具代表性的一类文化。其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那时的藏族先民已懂得青铜冶铸工业,并已开始向青铜器时代过渡。

卡若遗址出土的相关生产工具中,有骨角锥208件、骨针131件、陶纺轮一****6件。此外还有一些装饰品,其种类、数量都比较丰富。由此推断,生活在卡若的藏族先民们已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但因时间和环境的原因它们腐烂不存。由此可以推测卡若先民或许借助唾液浸润酶化,用口咬嚼,以鞣制和半鞣制兽皮。然后用石片的锋刃加以裁割,用骨锥、骨针缝制成稍微合体利落的兽皮衣。

二、吐蕃时期

藏史记载,公元3世纪的拉妥妥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已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也日渐发达。吐蕃是奴隶制王朝,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等级的区别也同样体现在了服饰上。从反映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藏王一般戴只有赞普才能使用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帽为红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衣袍的式样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装在方圆三寸的盒子里挂在胸前,以区别职位的高低。武将的头盔有形如塔的装饰,战士头盔上有三只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随着“惟以淬砺为业”的吐蕃冶炼业的发展,军队的铠胄日趋精良,有的铠甲包裹周身仅露两个眼窝,劲弓利刃常不能破,人们在今天大昭寺壁画的吐蕃武士像中尚能感受到其威严、勇猛之气。吐蕃贵族不仅本人穿着华贵,在聚会宴客时还把佣人装饰起来。而作为赞普的松赞干布则用一种红带子包头,身着长袍,足穿脚尖朝上的靴子。据《红史》载,这种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响,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响到了服饰文化层次。而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汉藏两种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吐蕃是一个军事帝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许多其他民族,这是造成今天各地区藏族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服饰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吐蕃时代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服饰的不同。东女部落在康延川(今昌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其女王穿青毛绫(氆氇)裙,上披青袍,袖长到地,冬穿用文锦装饰的羔裘。发作鬟髻状,两耳垂珰(耳环),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发,妇女辫发,男女都用彩色涂面。王死居丧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国是以今四川甘孜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坝一带的嘉绒藏人的藏羌融合体。他们头戴圆形皮帽,或幂(即面罩一类饰物,为妇女所戴)。毛毼皮裘及漆皮甲,穿牛皮鞋。颈系铁索,手贯铁钏。王与酋长以金为首饰,胸前挂着三寸长的金花。党项则是纯游牧部落,四川西北部还有属党项部落联盟的邓至、武兴国和宕昌等,“服毡袭褐,披毡以为上饰”,党项早在北周时已能制造精美的犀甲、铁铠。服饰习俗为头戴乌皂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四川牧区藏族服饰相似。此外青海地区有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袍,戴金花冠。妇女发型为辫发披于后,后饰珠贝,以繁多为高贵,这一服饰与今青海藏族妇女大致相同。这些地区服饰特征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饰的母型。

公元8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佛教服饰亦有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了藏区特有的僧服。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这种官服被称作“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还有一种贵族平时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饼形帽,管家或根布(乡官)等也常戴。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蒙古贵族,或直接为元王朝赠赐,蒙古服饰的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区与蒙古族交往较多,至今尚保留有一定蒙古服饰习俗。

到了明代,藏区的纺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纺织业正是服饰发展的基础。为明代藏族服饰业发展提供的另一个优良条件是中原与西藏官方民间的茶马贸易,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布帛、缎绸和纺织成品,这些贸易是以前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明代西藏的藏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藏戏艺术密不可分的藏戏服饰艺术也自然迅速兴起。藏戏服饰除了历史上贵族们的日常服饰外,还发展出了另一类高度夸张的服饰以及大量的面具。并且这些服饰和面具都是严格按照戏剧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并为其性格特征服务的。这类服饰艳丽、夸张,重在表现力与强烈的装饰效果,成功地将西藏服饰经过艺术处理后搬上了戏剧舞台,为西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

清朝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日趋定型,与今天的联系最为密切。藏族的服饰文化亦不例外。

四、当代藏族服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揭开了西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但直到1959年西藏民族改革以前,期间的8年是一个特殊的双轨制时期。

西藏地方的噶厦政府、****堪布会议厅与****中央******领导下的具有政权性质的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及1956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两种不同性质的三个政权并存,各行其职。1959年3月28日,******总理颁布******令,宣布西藏地方政府自即日起解散,此后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逐步展开,西藏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伟大的社会改革进程中,藏区社会的服饰观念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噶厦时期严格的服饰等级、繁琐的服饰规定都已从制度上消解。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各地藏区也有巨大的发展、变化,以审美、实用为主旨的现代服装观念在藏区人民生活中得以普及、运用,而且服饰面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保持对传统藏装的共同民族心理认同之外,各种西方、中式服装也日益流行。由于各藏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等不同,历史上藏区传统服饰的地域差异仍然存在。在各地藏区受商品经济、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等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和人群中,服饰的用料、款式也产生了相应变化。

第三节藏服分类

一、按生产方式分类

(一)农区

农人通常是身穿一件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藏语称“曲巴”。这种“曲巴”略长于一个人的身长,穿时将其套在头上,腰系一根带子,垂下部分刚过膝盖,腰部就凸起成为一个口袋,日常用的木碗、糌粑袋、酥油盒和零星物品都可以放在里面,甚至小孩或小动物也可以揣在衣兜里。睡觉时把腰带解开,“曲巴”拖下去刚好把全身盖住,出门时可以不带行李而用“曲巴”当被子。

农民夏秋常穿白色或红、蓝色的衬衫,身短袖长,一般用棉绸缝制,冬春则穿黑色氆氇上衣,藏语称为“堆多”。夏天或农忙时“曲巴”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以两袖都褪出,将袖筒扎在腰间,中午阳光炽热,往往可以完全袒露上身晒太阳。但到冬日或早晚,便把衣袖穿上,遇到尊贵客人或者进寺庙礼拜神祇活佛,也穿上双袖以示尊敬。

农民平时戴毛线帽或毡帽,节日便戴金花帽,藏语称“次仁金郭”,帽顶饰金丝缎及金丝带,帽沿用皮毛做成4个耳朵形,金光闪耀,非常美观。农民均添置一顶或数顶以备喜庆场合使用。印度礼帽也是农民喜爱的帽子。农村人爱在右耳戴一大金耳环,这是财富的象征,也是男人的美饰。藏族农人穿的靴子称为“松巴”,牛皮做底,氆氇做面,黑色氆氇做靴筒,靴面上镶各种图案花朵,美观而又暖和。

(二)牧区

藏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都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段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二、按地区区域分类

(一)卫藏地区服饰类

1、拉萨型

拉萨藏族服饰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色彩上有规律的递增排比,如藏族服饰最常见的氆氇便是由蓝、绿、青、紫、橙、黄、朱等色排列的色块,依次递增构成的五彩色彩带。由于把同类色、对比色组织在一条彩带上,有些妇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裙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等色条依次排列,构成的色彩即稳重又豪放。拉萨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的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玉器、绿松石等饰品,这些饰品厚重,花纹雕镂细腻精致,使得服饰色彩斑斓,耀眼夺目。

拉萨妇女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带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踝。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珊瑚、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从小戴在手上,据说死后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挂蜜蜡珠,胸前悬挂银盒,内装护身佛,或者种种圣物。这些装束,我们从今天节日庆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够看到;藏戏和歌剧舞台上也时有出现。

2、日喀则型

日喀则地区史称“藏”,属后藏,服饰基本式样与拉萨地区相同,但在装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藏装以黑白氆氇为主,在领子、袖口、衣襟和长袍底边内沿镶有七八厘米宽的花氆氇,主要以十字纹图为主,头戴金丝帽或礼帽。

妇女着无袖藏袍,系五彩宽条纹“邦典”。外套由“邦典”料制成的坎肩称为“当扎”,着盛装时头戴“巴廓”,形状似弓。江孜地区妇女戴“巴龙”绕着头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玛瑙、松石等组成胸前佩带“噶乌”。另外,腰钩是后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饰物之一,多为铜质和银质。定结县妇女胸前戴有银币制成的项链,头戴小圆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县妇女则有袖藏袍、腰间从后向前围双层条纹围裙,图案以条纹为主。

藏装除氆氇做成的以外,还有用羊绒羔皮制作的底边镶上毡毛,藏语称为“擦罗”,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穿起来雍容华贵;另外,还有用绸缎做成的藏装,藏语叫“魁钦”,腰间系着非常醒目、好看的彩色围裙,那是后藏妇女非常喜爱的服饰——邦典。邦典是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艳丽。它的生产首先要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和刷毛,织成条状后再缝合成围裙。邦典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制,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为广大农牧区妇女所喜爱。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调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为广大城市妇女所选用。

在后藏,妇女们的头上、项间、胸前佩戴的饰物名目繁多,别具一格。头上顶着的是巴果、圈着的是巴珠,胸前佩戴的是吉穷,项间戴着的是卡乌、吉珠等,都镶有珍珠、玛瑙、金银等贵重物,戴上后显得高雅华贵。

3、阿里型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部高寒地带,由于其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其服饰还保留了吐蕃时期的特点。阿里地区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细。其中尤以普兰妇女服饰最为独特,其模仿孔雀而被称为“孔雀”服饰:头戴“町玛”(棕蓝色彩线氆氇圆筒帽),耳饰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长约10余厘米的长耳坠,以帽和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披白山羊皮“改巴”(披单),上镶带圆形花纹的粗氆氇条,象征孔雀背部,“改巴”周边镶嵌带圆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氆氇,是为孔雀的两翼,“改巴”底部开为三叉,是孔雀的尾羽。流行于阿里扎达、普兰、噶尔等县的“鲜舞”服饰也别具特色。女子的牛角形头饰前部正中有长串珠帘低垂遮面,传达出古朴凝重的气息。

4、林芝型

林芝地区位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布满了原始森林,为了便于劳动和适应自然条件,工布人平常穿一种被称为“果秀”的藏装。这种服装的特点是套头式长坎肩、无缝接、以当地手工织染的氆氇为原料。颜色一般为黑色和紫红色,领口、袖口、下摆镶上缎边。男子夏带氆氇缝制的毡帽,帽檐往上翻,镶彩缎。女帽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圆筒形,边上镶彩缎;另一种上部为圆筒形,帽沿燕尾形,均镶彩缎。这种燕尾帽戴法很讲究,燕尾朝左或右代表未婚,燕尾朝后代表已婚。

工布服饰皆由当地人手工制作,他们通常头顶华贵的狐狸帽和毡帽;项上佩带多串由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等缀成的项链和嘎乌;男女耳环多为宝石;着装原料是羊绒织成的氆氇,以印度绸缎镶边,以动物皮毛加工而成的服饰,并佩以金银腰带,玉佩,且喜挂藏刀,脚蹬藏靴,看起来富贵华丽,雍容大方。

5、那曲型

藏北民族服饰总体特色是盛装鲜艳大方,便装得体耐磨,夏装轻便柔软,冬装挡风暖身。而男女服装的区别则于男装要大襟长袖,下摆适中,宽松大方;女装要长下摆,系带后能露鞋尖即可,襟围比男装瘦小,宽围边,颜色鲜艳等。不管用什么料子,藏北民族服饰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颜色及边花的讲究程度,最有特征的便是鞋子和帽子。

男子大都蓄着长发、梳辫子。梳的辫子单双不等。梳单辫的一般拓辫子上套饰螺环或用白银镶裹的神魄璁玉(这种色泽鲜艳的璁玉谜信说附有一个人的魂魄),藏语称“拉玉”。再套几粒珊瑚、玛瑙。另一种叫“阿果”,这种发型是前额处剪至眉梢,后打单辫,人称终身发。辫子上套饰顶髻宝盒,象牙梳子,银制鞍型戒指等。

(二)康巴地区服饰类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区,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

康巴服饰中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

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琥珀(密腊)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木雅地区服饰,妇女以顶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厘米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男着原生白皮板羊皮袍,头戴整条狐狸帽为特点。

嘉绒地区服饰,则以女头顶披绣花头帕,是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戴于头上,额前伸出约数厘米,脑后下披至后颈,宽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外披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腰系丝织或绸质彩色花腰带。男戴金丝帽,足穿彩靴为凤彩。嘉绒地区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俗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扎宽大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织成的无领服等。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呢料条纹或“雍仲”、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呢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呢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栽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

康巴特色着装中闻名遐迩的康巴汉子的服饰,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为典型。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动物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潇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之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英武。

康巴女装也是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则可少至70——80根),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三)安多地区服饰类

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安多服饰分为青海湖周围牧区型,以海南州为典型;海东农区型;若尔盖型,包含了阿坝、红原、若尔盖;华锐型,包含了开祝、乐都、大通、互助;甘南型包含碌曲、玛曲、夏河、卓尼上部;舟曲型,包含白马、文县、迭部;卓尼型,包含临潭、沙冒、卓尼下部、阿子滩、大族(农区式)、恰盖、车巴沟、麻路(牧区型)。

1、甘南型

甘南藏族服饰指玛曲、碌曲、夏河、卓尼的藏袍,它右衽、斜领,袍长至脚面,旁无杀缝,藏语叫“日拉”,喜用黑或毛蓝布料。春秋穿用羊羔皮作里子、外挂毛料或布质面子、叫“插日”的二毛皮袍,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氆氇和水獭皮镶包两道边。还有一种皮袄,藏语叫“子化”是用老皮经熟化缝制而成,不挂面子,有在下摆、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叠缀的;也有在氆氇上镶红、黑平布的。领部皆以动物皮镶包,领根饰以红、黄、绿布条,其袖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垂于腰带之下,从袖口依次饰有动物皮毛、红布、花布或锦缎“花带”。

2、玛曲型

玛曲藏民族服饰多以裘皮为衣。男女式样大同小异,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缝有氆氇和水獭皮。男服下摆处缝缀一道黑布料和熟羊皮;妇女的裙襟处有红、黑布条各一道和一道氆氇纹样的装饰,袖口依次为白羊羔皮、豹皮、各色布条和绵花边,与裙襟大体取得一致,妇女的袖筒右长、左短右袖垂于腰后。穿着时,男袍上提到膝部,女袍上提到与脚面齐,再用丝绸带从腰间束紧,男人腰间一侧垂一把漂亮的藏刀;妇女则饰以白银制作的铁锚形银铂和兽面形的劳果。男女颈上都垂挂珊瑚、翡翠、玛瑙等长项链和金、银盘,男人还在颈上套象牙并串有珊瑚的念珠,头戴衣帽、狐皮帽。

3、舟曲型

舟曲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的一个支系。舟曲藏语意为“龙水”,当地藏族也称博峪藏族。舟曲藏族妇女上身穿白布衬衫,式样为长袖圆领,无装饰图案。衬衫上是护胸围腰,围腰用1厘米宽的几种对比色氆氇横向连接成对称的装饰纹样,底层为红布,上面用线串连一行行横向排列的红珊珊珠子。胸前佩挂直径27厘米的圆形银盘。银盘中心凸镶红色大珊瑚珠,周围镶嵌景泰蓝装饰图案。腰际用一条宽10厘米、长2米多的织锦带环绕束扎。锦带用丝线和其他绒线混合自织,锦带上的图案为几何纹样和抽象色块,大多用朱红作基调,调合间色及暖色,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结构严谨,造型别致,线条简洁,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在腰前腹部与膝盖之间垂悬裹兜(又称肚兜),裹肚为三角形,基色为朱红,边缘绣着以群青为底的白边“适合”纹样图案。后腰系两条淡黄色扇面形腰带头,垂至腿弯处。外套是用黑色麻布式褐子缝制的无钮扣对襟长褂,长至腿弯处,袖短而宽,短至手臂,袖以白色为底子,袖口以“三元”的绸缎条搭配装饰,以蓝色为主调,袖口装饰边上端绣着白色几何图案。黑色长褂外面用一条宽16厘米、长3厘米多的有装饰图案的带子环腰两圈束扎。

舟曲男子服饰简朴无华,精干实用,轻便利索,上身穿大襟短袄(短藏装),外面套以白色羊毛褐子褂。束腰带,腰带用黑色羊毛编织,图案为“二方连续”,腰间有装饰品,右侧挂有做工精巧的传统工艺品火镰,左侧挂藏式腰刀。裤为白色棉布面料,直筒。小腿用白色羊毛编织的缠子裹绑。脚穿单梁短腰鞋,或单梁白布鞋。鞋帮有装饰花纹。身背传统火枪。

4、华锐型

华锐藏区的服饰主要特点是袖短、轻便,既适合放牧又适合农业生产。华锐藏区长袍面料的制作特别考究,主要用毛哔叽、黑花呢、特质布等。缝制夏季穿的长袍时要加一层里,里料一般是棉布,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要用绸料为里;缝制冬季长袍时一定要用白羊羔皮或黑、花色羔皮,藏语称其为“擦日”,“擦日”的面料一般为绸缎,衣边下部缀饰10——17厘米,价值昂贵的水獭皮,对水獭皮的使用和其他藏区不同,要求统一和谐和美观,不视图多;有些藏区在长袍边要缝制1尺多的水獭皮,冬季男子喜欢用大羊皮缝制的盘袄,藏语称“孜花”,其白板皮衣边上围以10——17厘米的黑、蓝布条或羔皮细边,藏语称之为“卡泰”。老年人一般在大皮袄上用黑或蓝布做面,用白或黑皮做领;年轻人讲究用貂皮做领、围边,也有用其他兽皮做领的。

衬衣一般用绸料或其他布料做成,年轻人要穿颜色艳丽的,特别是妇女衬衣制作别致精美,与其他藏区有明显的不同,衣领有两层,有大小领之别,每层用不同颜色的缎料做成,男性或老人多穿白色或淡色的小领大襟衬衣,衬衣从脖子到腋下共有4个纽扣,衣领边饰有花纹,袖口围以黑边,衣边又饰有1寸的金缎边,大襟上方绣有一块称为“章金”的方形图案,每逢佳节,男女都穿用绸缎、氆氇、呢子制作的长袍。

5、青海型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10厘米)镶边。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红彩式氆氇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动物皮装贴。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鞣制使其柔软后刷白凉干)制作,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三、僧侣服饰

僧侣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料。活佛、僧人服饰是在吸收融合了印度和尼泊尔僧人服饰与高原藏族人民服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喇嘛装。藏传佛教的服饰与汉传佛教和尚的服饰差异较大。不论活佛还是一般僧人从腰胯处系有一条裹裙,多为赭色,镶红边,藏语称“曼约合”。夏单冬棉,青年僧人冬夏皆着单裙。外罩衫裙,上身穿锦缎坎夹,也叫背心,有单有棉,外披红色或紫色袈裟。袈裟也有特定的做法,质料一般用棉布,经济条件好的,用西藏编织的专门做袈裟的毛呢布。僧装的特点是全身无一纽扣,唯以腰带系裹;足蹬长腰厚底藏靴。靴子有用牛皮做的,也有用红布(红、紫、灯绒布、条绒布)做的,轻便保暖,也有僧人穿彩靴和厚底翘尖靴。僧人不蓄发,平时不戴僧帽。腰前系漱口小水瓶。僧人禁吸烟,故有的怀中经常揣着制作精致的小鼻烟壶和手绢,有用牛角做的,也有用绿松石、红珊瑚、白银等宝石做成的,小巧精致,内装鼻烟粉末,一有空便拿出来倒在拇指甲上面吸入鼻中。手腕上缠绕着不同质料做成的念珠。这是活佛、僧人平时的装束佩戴。

活佛、僧官、僧人在早诵或进行佛事活动时,必须身披用褐色氆氇、毛制褐、毛呢等做成的肩帔,或称披篷(形似斗篷),头戴霞帽(羽冠形僧帽,有帽鬃,黄色)。一到大经堂台阶之上,即刻脱去靴子,赤足进入经堂诵经。里面有多少僧人诵经,从台阶上靴子的数量中可以算出来。

转世活佛灵童受戒坐床时可以穿法衣、披袈裟,僧人受了沙弥戒,开始穿法衣。法衣在藏语中称“曲贵”。受了比丘戒方允许穿“南加尔”,系比丘法衣之一种,又称重复衣,祖衣。其唯有比丘在顶礼、乞食、讲闻佛法、羯磨仪轨聚会等时可以披穿的黄色上衣。分9、11、13片合成两条半者为下品;15、17、19、片合成3条半者为中品;21、23、25片合成4条半者为上品。尺度上品三类均宽3肘,长5肘,下品3类各减半肘,中品介于二者之间。措钦夏俄大僧官、格贵喇嘛(法棒喇嘛)、格尧等僧官,在经堂诵经、讲经院讲经、辩经、以及重大佛事活动时,都穿戴按僧官地位特制的法衣——肩帔。这种肩帔法衣十分沉重,穿戴时需由别人帮着披到身上。大僧官一般由上了年纪的老僧担任,他们披着这种沉重的法衣,在大经堂来回巡视,看上去十分吃力。冬季气候严寒,僧人在空阔的经堂诵经或在露天的讲经院辩经时,允许加厚衣服,可披双层袈裟,普通僧人也可披氆氇袈裟,活佛及僧官可穿高级袈裟和坎夹。如果是还了俗的活佛和僧人,又不返乡而住寺时,不再允许穿法衣、披袈裟。跟俗人一样穿藏服或汉式制服等。

四、藏戏服饰

藏戏服装所用原材料,以绸、缎、绉、呢和氆氇等丝织品、藏族毛纺织物为主。还讲究用真的金银丝缎和各种花色锦缎作衣服面料和镶配料,再加以部分绒绣、平金及金夹线、银夹红等。缝制一套传统藏戏衣服饰物耗资数万,并不鲜见。

藏戏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的特点和艳丽浓重的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长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具。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样式发展而成。昌都戏、德格戏又较多地吸收汉族戏曲的某些服饰成分。门巴戏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又明显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西藏戏曲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宗教有密切关系,所表现的剧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迹和高僧圣徒传记为多,所以戏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较浓厚。藏戏中多用本民族的服饰,例如蓝面具戏年演故事多数源于印度,但所用戏衣就没有一件完全是印度的,均为西藏本地各阶层人物所有的服装。但是一些特殊角色也有用外民族的,如《白玛文巴》中******教国王目见迪杰布穿回族服装;《苏吉尼玛》中汉民船夫穿清代汉族服装。在蓝面具戏正戏人物所穿用的西藏民族服装中,大多数用的是前藏服装,个别也有用其他藏区服装的。如《卓娃桑姆》中魔妃哈江的女仆斯莫朗果为后藏装饰,《苏吉尼玛》中舞女亚玛更迪穿的是工布服装。这些角色所用的戏衣,与故事剧情并无关系,仅为调剂、丰富戏剧色彩。再比如蓝面具戏开场戏中的几个角色穿特制的服装,也是如此。这些戏衣具有富丽、绚烂、凝重的特点,色彩对比十分强烈。

五、配饰

(一)藏帽

藏族人民在帽子保暖的基础上,点缀装饰,既实用又美观的装饰品。按季节可帽子分为冬帽和夏帽两种;按穿戴的人群又可分成普通帽、艺人帽、僧帽和牧人帽等;依样式,又以四耳帽、狐皮帽、礼帽和羔皮帽等为主。原先以不戴帽作为孝节(农区),现代却不同以往,许多年轻人总不戴帽而穿着藏装。其实穿着藏袍,还是戴上相配的帽子为宜。

1、四耳帽

四耳帽藏语称“那西”,因帽体有四个耳朵而得名,也称金毡帽。该帽在安多地区多被城镇和农区妇女戴,男人也戴,但帽体细微之处有所分别,男式四耳帽呈筒形较圆又有点高,而女式四耳帽帽体稍呈椭圆形,帽筒较矮,四耳帽的形体巧妙,帽筒下缘分布四个对称的“U”形耳翼,翼多以黑色呢绒为料,讲究色泽,多以水獭或其它珍贵兽皮毛皮为料,帽筒体外绕有金丝缎,形成规则的环状卷叶纹,水波纹等,因帽体高雅、美观,属帽中的高档品,如今该帽的色泽及形体变化多样,普及全藏区。

2、狐皮帽

狐皮帽在农牧区间的差别尤为明显。农区多将一张狐皮分成左右两半,可做成两顶狐皮帽。帽筒高为一尺左右,料以黑色为主,顶口皱褶成簇角,总体呈钟形,下口续以狐皮,上翻后戴用。牧区多将一整狐皮整张做成一顶帽子,与农区狐皮帽不同点为帽体高大,顶口不皱褶或圆顶形各异,帽顶自然垂于脑后。但有些地区干脆将整张狐皮简单加工后,自然地包缠头部,狐头、尾及四肢系脑后,狐的尾部自然垂耳后一侧肩,看上去颇感活狐盘于人头之威。狐皮帽属冬季用帽。

3、礼帽

礼帽为牧民常戴的帽子。藏式礼帽与其他民族的礼帽有所不同,帽筒体两侧与对应的帽沿有一按扣,可随主人嗜好上卷帽沿扣住后戴用。

4、羔皮帽

羔皮帽流行于牧区,牧民选用最佳的纯色羔皮制作,造价便宜而帽体又形式多样,特点是帽筒矮小,下沿续以与帽筒等高的羔皮,多将羔皮向上卷起或后开口类狐皮帽样戴用,帽筒用料依个自喜好,不很讲究。

(二)藏靴

藏靴,是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用品。从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晚期,青海都兰县一带就有革履靴鞋了。这种原始的靴鞋,原料为牛皮,用较厚的牛皮作底,薄一点的作面,底和面的缝合则用牛羊皮条,鞋口前端还有带毛的牛羊皮装饰。这种靴鞋或许可以说是藏靴的祖先吧。不过,它的后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已经更为精致、美观、合理、实用,能适应牧民群众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深受欢迎。

由于各地区间条件的不同,藏靴生产从材料到样式形成不同的规格和品种。从用料的不同,有全牛皮藏靴、条绒腰藏靴、花措稳腰截靴之分;外形上有长腰、短腰之别;用途上又有单、棉之不同。此外,还有骑马穿的长筒靴,定居穿的毡靴,喇嘛穿的中筒红布腰靴等。

藏靴主要的种类有楚郎、果子巷、牛鼻子藏靴、青海藏靴。

“楚郎”是牧人平时穿得最多的一种藏靴。其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选两块较厚的牛皮,用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为了使其成型,楦头压制后,有的还往里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制成后,再将周围翻卷上去的部分,经加工修饰,与羊毛褐子靴筒缝制在一起,一双“楚郎”就算制成了。“楚郎”虽其貌不扬,但原料来源容易,造价便宜,而且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同时,靴底磨烂后,可另换新底。一双靴筒有的可换两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

“果子巷”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靴底薄的三至四层,厚的五至七层,皆用自鞣牛皮制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选用黑油牛皮镶饰。靴头翘勾至靴脸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结实耐磨的驴股子皮夹三道夹缝,缝隙深0.5厘米,并以彩缎镶饰,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华丽的彩缎镶饰,无疑成了“果子巷”的门面。一双做工精细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

生活用藏靴中最常见的是“松巴”,普遍流行于藏区大部地区,也是最美艳最有特色的靴子。“松巴”为方头仿足靴。靴掌由加工后的牛革制成,靴底里层由布片夹层纳制,靴底边侧由棉线裹缝,靴筒和靴脸氆氇上绣丝线花、彩线花。松巴靴掌为平底,靴底高约两三厘米,靴筒高约33厘米,与靴底长度成比例。靴筒后侧由靴颈向上开衩,衩口两边由彩绸镶裹。“松巴”靴子不分左右,男女款式相近,最显著的区别是男式靴子鞋底侧面用牛皮包裹,或者没有任何图案,女式靴子图案鲜艳、繁琐,尤其是在鞋底侧面也手绣一些简单图案。男女式“松巴”均由红色、绿色、黑色氆氇拼接而成。年轻人的“松巴”一般色彩艳丽、活泼,而老年人多穿白色“松巴”,由纯白色氆氇拼接而成,图案简洁,明快,分衩处装饰有邦典(藏式围裙材料),不分男女,不分左右。

青海藏靴,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造型美观,形式多样,隔潮保暖,防水耐磨,而且久穿不易变形。这和生产过程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的传统工艺技术是分不开的。一张生牛皮要经过熟皮、染色,变成手感柔软,不干裂,无皱纹,色泽透亮的缝靴革,然后按图形分片裁出,用定形木楦头依型缝制,靴底用牛皮5至7层,用麻绳缝制,纳靴底时不仅要求计码均匀、前后端正,而且每只靴底的针码不能少于57至58针。总之制作工艺要求严格,十分讲究。

(三)首饰

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饰品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一些饰品雕镂着精细的花纹。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质量因贫富而异。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卡乌”为一金属小盒,面上镶嵌松耳石,内装护身符之类,意义与男子佩戴的护身盒相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藏东一带男子喜欢腰系羊皮兜肚,内装钱币等物。手饰包括手镯和戒指,手镯有金、银、玉、海螺4种,手工制作用于妇女;戒指男女均戴,以银质居多,上面嵌有玛瑙、翡翠等珠宝,富裕之家盛行黄金戒指。

1、耳饰,藏族耳饰分为耳环、耳钉、耳坠三大类。古代男女均戴耳环,但男子一般只戴左耳。多用金、银镶嵌宝石制作。男子所戴最常见的耳环称作“阿隆”,呈圆形,有金、银和铜质,镶嵌松耳石。牧区的耳环较大,农区人所戴相对小一些。妇女戴双耳环,质地和形状比男士耳环丰富,有金、银、宝石、珍珠耳环等,有的精致、小巧,有的体大、厚重。阿里普兰一带有一种姑娘佩戴的耳环,形似红艳的花朵,戴时从耳廓垂挂到肩上。过去贵夫人和小姐戴一种叫“埃果尔”的耳环,用金银镶嵌上等绿松石精制而成,呈长方形,体形较大,常同“巴珠”一道佩戴。贵族和有地位的男子过去多戴称为“索儿”的耳饰,形状圆而细长,用金丝和上等绿松石串缀。

2、项饰与胸饰,脖颈上戴挂一串串由各种天然宝石串缀的珠串,是藏族男女佩饰的一大特点。在藏族人的装饰品中,有两大主要构成一是金银器物,一是天然宝石,而对天然宝石藏族人有着特殊的偏好。藏族人的饰物中离不开宝石,把各种珠宝饰品作为财富和美的象征,家境再贫,也要倾其所有设法求购或添置几颗珠宝,作为女儿们的装饰。藏族人最喜欢的天然珠宝有琥珀、猫眼石(以九眼珠最为名贵)、玛瑙、珍珠、珊瑚、绿松石等。

3、学纪,俗称奶钩,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区女子喜爱的佩饰。它原为藏族牧区女子挤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转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学纪形状如小铁锚,长约1尺左右,多为银质,上面镶有松石、玛瑙并雕有各种图案。藏族牧区女子无论居家或外出都喜欢随身佩戴,将其系于腰间,垂挂在左腹前。由于它的作用日趋偏于装饰,制作亦愈加精美。

4、佛珠,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

5、巴珠,是藏族妇女特有的发饰,过去戴它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拉萨等地较流行。其呈三枝状或三角状,上缀珠玉、珊瑚等,盛装时佩于头顶发际,两枝前翘,分梳两边的发辫盘于其侧。骨架多用红色的氆氇或布扎成,架上串缀珊瑚、珍珠、绿松石等饰物。其造型因地区而不同,巴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近似三角形,用于前藏一带;另一种近似于方形,流行于后藏一带。按过去的做法,姑娘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女、少女的生活,长到十六七岁时就到了成年将要出嫁的美好年华。为了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阶段,父母们总是要为心爱的女儿们准备好丰富的装饰,在众多装饰中绝不能缺的是珠冠——“巴珠”。第一次佩戴“巴珠”,表示姑娘已经长大成人了。

6、辫套,为妇女后背辫梢相连的装饰,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厘米,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佳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佳仑”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带八九个草帽形、直径10厘米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牧区妇女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形长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状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碗状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

7、背饰,是藏族妇女们的专用品,一般是与头饰相连,在缝叠而成的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者黑金丝绒底上从头到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币等作为装饰。这些装饰的风格大同小异,但也有专门以细小的珊瑚珠层层串连为整片大的装饰图案的背饰。在黑色的发辫上鲜明突出,衬托出了高原女性坚韧中柔媚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这些装饰跟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规范。花纹图案主要有八宝、百结、花卉、动物、云纹、回纹等。图案装饰性极强,而且巧妙地组合成相互交织、互相搭配的谐调组合。

8、腰饰,是藏族服饰一大特点,指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奶桶钩、针线盒等挂在腰间装饰品。藏族的腰饰大部分来自生产劳动工具,这是由游牧文化的特性所决定。如洛龙最早是为了凭借挂在腰上的奶桶钩来减缓手臂提桶的负荷,谐调力量,后来渐渐成为装饰品。针线盒最早是为了装针线,火镰最早是引火用具,还有小腰刀是食肉用具等等,都是藏族手工艺品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的代表。

9、嘎乌盒,“嘎乌”是藏语的音译,指护身佛的盒子。盒子里一般装有小佛像、印着经文的绸片、舍利子或者甘露丸、由高僧念过经的药丸、以及活佛的头发、衣服的碎片等,作为护身、减小业障和增长修行之用。其中,以活佛的尸身血水合泥做成的佛像或泥片最珍贵。如果泥片又经活佛念过经,加持过,就更珍贵了。

“嘎乌”有金、银、铜造的三种,银制的较普遍,形状大小不一样。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圆的,挂在脖子上,垂在胸前。佩戴嘎乌,一方面有护身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装饰的意思。因此,藏民多在出门时佩戴。嘎乌的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

同类推荐
  •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本系列丛书主要讲述了敦煌归义军史,本书为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为何读经典?中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热门推荐
  • 对不起,我为故事画终点

    对不起,我为故事画终点

    当“女追男”遇到“异地恋”最后还是没能抵得过现实的因素。或许爱情就是给人以精神的慰藉,食来却是“鸡肋”。
  • 替婚,大叔可以了

    替婚,大叔可以了

    新婚在即,宁婉鱼被未婚夫抓到了出轨视频,怒指她不守妇道。小女人有屈难申欲哭无泪,竟还遭到绑架。床上的男人轻烟慢吐,随意的道,“把孩子给我,我让你走。”“孩子,什么孩子?”“你给我生的孩子。”“我什么时候给你生过孩子?”从初遇的那一刻起,龙耀阳便把小女人装进了心里,宠她上天入地至真至宝。“龙耀阳。”小女人忧心的问,“如果有一天你心爱的女人带着孩子回来了,我这个替婚的你打算怎么办?”男人眯眸浅笑,替婚吗?你把叔叔伺候好了,分分钟把你扶正。
  • 都市电子修仙者

    都市电子修仙者

    浪子新书《异界医神》精彩出世,不容错过!……现代医生穿越附身,成为一名异界祭祀学徒…………日更5千~~8千字,速度稳定,浪子将努力为大家打造一本经典而精彩的玄幻小说。……祭祀很神圣吗?大祭祀?圣祭祀?魔祭祀?我的主职是祭祀学徒,但我的兼职是“医神”!……一部医生混异界的神话史诗传奇……绝对精彩!……请“放入书架”,万分感谢。书号:1090471书号:1090471书号:1090471书号:1090471
  • 苏伊丝之家

    苏伊丝之家

    魔力游戏的世界有个繁华的都市,勇者都自此诞生,它的名字叫法兰。法兰有一个传说,在迷茫中徘徊的人可以看见一个小小的店,店的主人是芙蕾雅大陆所孕育的精灵。她贩卖的货物是幸福和希望,这间店会出现于有需要的人面前,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给予迷惑的人指引不管多么的不幸多么的迷茫,你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你的幸福找到你所要寻求的答案。
  • 沐无天下

    沐无天下

    她与陌生的他坠崖,不想借尸还魂来到异世,却身中剧毒。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过尽千帆,究竟谁才是她命定之人。沧海桑田,老天似乎早已给了答案。
  • 灵武神话

    灵武神话

    武者,修身炼体,倚仗绝世宝体,无上神通行走世间;灵师,修神炼气,凭借天地灵气,风雷水火为其所用;灵武大陆,修武易,修灵难,两者皆修更是万里挑一。混沌灵根,被认为最不可能修炼的废灵根,看拥有混沌灵根的卓云将怎样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横行于这大陆中。
  • 天元境地

    天元境地

    在一个奇异的天元境地内一名叫洛天的平凡少年,母亲多病,父亲失踪。本应平凡的度过一生,却因为一只被追杀的神兽打破了他的生活,他的母亲被人杀死,而他的母亲却叫他去找他的父亲,于是,他办了报仇与寻父,踏上成为强者之路……
  • 废柴逆天:绝世狂妃

    废柴逆天:绝世狂妃

    她,21世纪金牌特工,穿越成启天大陆北朝宰相府的嫡小姐,本是尊贵身份,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废柴。被太子当众拒婚?切?以为我稀罕?重生一世,她定要反手为天,复手为雨,我的命运我主宰。谁敢阻拦,遇神杀神。世人皆以为她是草包废柴,却不知她聪明狭诈,且看她如何凤霸天下。
  • 医修征途

    医修征途

    平凡少年受到师傅平生所传,一身武道医术登峰造极。冷雨夜,破庙之中救上落难公主!从此两情纠葛不断。少年不畏力量权势,只为红颜倾心。不为纵横一世。,只为我心逍遥。修真!只为红颜永伴,只为笑傲于天地之中!自悟医术之道,感悟天心自然!红颜相伴,医修直上九重天。
  • 医治亡灵

    医治亡灵

    爷爷把全部身家都留给了她,却唯独不肯把姓氏留给她。他是做尽坏事的坏爷爷,还是有苦衷而做坏事的好爷爷?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卖掉我的亲生妹妹?“不要说要跟我谈人生,有本事跟我谈生人。”“小姐,给我来杯你的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