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75900000012

第12章 最后的胜利者?

如果加拿大继续由法国控制,北美就不会出现反对母国的情绪。因此,取得加拿大的后果比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威胁更为可怕。

——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托马斯·哈钦森

★一仗干掉两个司令

就在华盛顿辞去了军职,怀里搂着玛莎妹妹,心里想着莎莉妹妹,快乐地当着弗吉尼亚田舍翁的时候,英法两国还死掐着呢,殖民争霸战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在威廉·皮特的正确领导下,在英国北美殖民地驻防军的不懈努力下,在殖民地民兵的大力配合下,英国在北美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终于扭转了不利局势,胜利的天平开始朝英国这一边倾斜。

到了1758年底的时候,法国人在边境地带最重要的3个据点,威廉·亨利堡、路易堡以及杜肯堡,都已经被英军占领,通往加拿大地区的大门已然洞开,大战的序幕徐徐拉开了。

1759年初,英国人感觉决战的时机成熟,计划采取直捣黄龙的方式,发动对法国人在加拿大地区的战略重镇——魁北克的攻击。

英国人的具体作战计划如下:兵分3路发动进攻。一路从纽约出发,经由哈德逊河、乔治湖和香普兰湖向北推进,直攻蒙特利尔;一路沿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包抄,直指尼亚加拉要塞;第三路是英军主力,沿圣劳伦斯河而上,攻击魁北克。

这支英军主力阵容十分豪华,除了陆军部队,还有强大的海军部队。

陆军部队有大约9000人,主要是苏格兰高地人吗,由年轻的詹姆斯·沃尔夫将军率领。

英国不愧海上强国,这支海军部队实力更是惊人,拥有29艘战列舰,13艘护卫舰,119艘运输船只和其他辅助船,水兵15000人左右,由经验丰富的查尔斯·桑德斯海军上将指挥。

英军的确是下了血本,对于魁北克是势在必得。

山雨欲来风满楼。

法国人敏锐地嗅到了危险,赶忙进行了相应的军事部署。

危急时刻,法军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德蒙卡尔姆将军受命组织抵抗英军的进攻。他迅速赶到了魁北克进行防御的准备。

德蒙卡尔姆将军在北美法军中享有盛誉,素以能力强和富于谋略而著称,曾经多次击败英军,还创造过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此时,魁北克的法军主力有6000人,都是法国本土来的正规军,殖民地的民兵有7000人左右,加上1000人左右的印第安小弟,总兵力在14000人上下。在重火力方面,法军拥有180门火炮,火力极为强大。

与德蒙卡尔姆将军相比,沃尔夫将军的战绩就没有那么耀眼了。

沃尔夫将军是英军中高干子弟,他年纪轻轻成为将军,除了在多次战斗中表现优秀外,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家庭背景。

老油条和新生代的巅峰对决,谁又会笑到最后呢?

魁北克位于圣劳伦斯河和圣詹姆斯河之间的一处山崖之上,紧挨着入海口,地势险要,是公认的易守难攻的堡垒。为了加强防御,德蒙卡尔姆还在魁北克周围构筑了一条长达10多公里外围防线。

1759年6月下旬,英军逼近魁北克,从陆地和水路向魁北克发起了攻击。

陆军占据了几处高地,不断地向魁北克的法军发起进攻。而英国海军则充分发挥了巨舰大炮的优势,连续不断地轰击魁北克。猛烈的炮火摧毁了魁北克城80%以上的建筑,法军的防御工事被轰击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

不过,德蒙卡尔姆不愧号称北美法军最优秀的将领,在他的指挥下,法军的防守也很顽强,与英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打了将近3个月,始终没有让英国人占到太多的便宜。

到了9月,法军开始有点撑不住了。

补给跟不上了。在补给问题上,法军一直就比英军要差很多。

其实,差的不是补给,而是综合实力。补给只是一方面,在很多方面法国人都远逊于英国人,全靠着有一帮优秀的法军将领以及印第安人的帮助,才保住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存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占据了上风。

但综合实力上难以弥补的巨大差距,注定了北美法军失败的最终命运。

别看加拿大地区面积那么大,法国移民总共才82000人,而同时期英国殖民地的总人口是130万。在人口问题上,两者根本就没法比。

经济上,法国的殖民地长期无法实现自给,全靠着法国本土的物资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但本土远隔重洋,物资运输周期长风险大,所以法国殖民地的补给长期存在严重的不足,只不过一打仗,这个问题更明显,也更加致命。反观英国殖民地,早就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道路,地方经济实力强劲,早就实现了经济自给,物资补给上根本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法军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也难为德蒙卡尔姆支持了那么久,还一度打得英军望风而逃。

不过,法军的胜利眼看就要成为历史了。

此时,第一路英军已逼近了蒙特利尔,德蒙卡尔姆不得不派出自己手下最优秀的将领去加强那里的军事领导,这使得他处境更加的艰难了。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让人头疼的是法国本土的援军迟迟不到,这么下去,魁北克的陷落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德蒙卡尔姆其实并不知道,他派回法国请求援军的军官遭受了怎样的对待。

法国本土对于派兵到北美根本就不上心,官员们正为其他事情操心,没工夫管北美的事儿,他们直接扔给了德蒙卡尔姆的军官一句话——整个房屋都着了火,谁还会去管马厩呢,意思是北美的加拿大不是个有多重要的地方,丢就丢吧,老子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儿要做,别拿什么援兵的事情来烦我。

即便如此,法军依然利用防御工事多次挫败英军的进攻,英军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始终纠缠在魁北克外围的防线上。

沃尔夫虽然年轻,却也不是白给的,他认真分析了前几次进攻失败的教训,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制定出了一个逼迫法军进行决战的作战计划。

沃尔夫计划计划的核心就是利用战船做战术机动,搭载陆军部队从圣劳伦斯河上绕开法军的外围防线,直插魁北克城下,逼迫法军主力决战。

可是,德蒙卡尔姆对此也有所准备,在河岸附近布置了精锐的法军部队,随时准备对登岸的英军发起反击。贸然登陆,有可能会遭受重大的伤亡。

这时候,沃尔夫展示出了惊人的军事谋略能力。他分出几支小部队,通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战术机动和佯攻,还利用出海口附近潮汐的影响,成功地迷惑了守在岸上的法军部队,将他们牵制在远离英军主力预定登陆点的地方。

9月12日晚,沃尔夫亲率英军1200人在距离魁北克城2英里的一个险要的山崖处成功登陆。

这个登陆点完全出乎法军的意料。他们觉得这里地势险峻,全副武装的部队是根本无法攀登的,所以只留下了极少的部队防守。

可英军愣是从这里爬了上来,一上岸,就勇猛地扑向了岸上的法军守卫。经过短暂的肉搏战,击溃了法军守卫,控制了登陆点,还占领了一座炮台。

到了次日凌晨,大批英军已经登上了岸,还把大炮也拉上了岸,魁北克城兵力薄弱,已危在旦夕。

直到这个时候,德蒙卡尔姆才知道自己上了沃尔夫的当。法军的主力都在外围防线上,魁北克城内没有多少法军,德蒙卡尔姆急匆匆地往魁北克城赶来。

魁北克城不能丢,丢了的话,法军就会彻底崩溃。

英军突然兵临魁北克城下,这极大地震动了德蒙卡尔姆。

他决心同英军进行决战。

这正中沃尔夫下怀。

沃尔夫的目的就是要决战,一战定乾坤。

1759年9月13日上午10点,决定成败的一战在魁北克城以南的亚伯拉罕平原上打响了。

法军部队因为分散各处防守,这个时候的德蒙卡尔姆能够集中起来用于决战的兵力只有不到4000人,而且这4000人还不全是正规军,还包括许多的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人。人是少了点,将就着用吧,好在德蒙卡尔姆也打赢过以少胜多的战役。

沃尔夫的兵力比德蒙卡尔姆要强,大约有4800人,人数上只是略占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4800人可全是训练有素的英国正规军,而不是民兵或者印第安人。

在当时,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打丛林战时,1个殖民地的民兵相当于3个正规军士兵。不过,在打正规战时,3个民兵还不一定顶的上一个正规军士兵。

很不幸的是,这次大战是在平原地区的开阔地带上进行的,最适合正规作战,所以民兵和印第安人的作用不大,弄不好反倒会拖后腿,事实上加拿大民兵确实也拖了法军的后腿。

为什么在丛林战中表现神勇的民兵在正规战中就如此不堪呢?

这与当时的主要作战武器和基于这种武器而形成的主流作战方式有关。

18世纪各国军队使用的枪都是滑膛枪。

什么是滑膛枪?

滑膛枪就是枪膛里没有膛线的枪。

所谓膛线就是枪膛里刻出来的螺旋线凹槽,其目的是使射出的枪弹能够旋转着飞出去。这样可以提高枪弹的速度和稳定性,也就提高了射程和射击精度。

滑膛枪没有膛线,它的射程和射击精度都很成问题,射出的枪弹非常不稳定,一出膛,究竟能够打到什么地方去基本上是没谱的。至于射程吗,最大射程大概在200米左右,真正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四五十米。

拿着滑膛枪要想指哪儿打哪儿的话,除了技术好枪好外,更多的要取决于个人的人品。

还有就是滑膛枪射击速度很低,一分钟估计也就最多打个两三枪。因为滑膛枪打得不是子弹,而是弹丸,那时候还没子弹呢!要打枪的话,先得往枪膛里倒火药,倒完火药然后抽出跟细铁棍,也就是捅条,伸进枪膛里把火药捣紧后,才能从兜里摸出个弹丸放进枪膛,接着就是举枪扣动扳机,只听得一声巨响,白烟窜起老高,弹丸飞出去了,具体是飞哪里去了,不知道,因为没膛线,这弹丸最终奔哪个方向去根本没谱。

正因为滑膛枪的这些特点,决定了18世纪正规战的模式必须采用阵列作战的方式。

通常的作战程序是这样的:

两支军队的士兵们分别排成一个个方针,敲着鼓,在军官的指挥下,踩着鼓点,不断地接近对方。为了保持队形不乱,一般走上一截就会停下来整队,重新排好,接着敲鼓往前走。走到了滑膛枪射程之内后,双方站着不动又重新排队,排好队后基本上就可以开打了。不过,开枪还不能随便开,得听指挥,在带队军官的口令下,统一装弹,统一射击,打排枪,除非是军官让自由射击,否则不能单独射击。

不这样不行啊,滑膛枪的准度那么差,几只枪单独开火根本打不着什么人,那弹丸根本是指东打西,所以必须得很多人一起开火增加火力密度才能保证能够打着人。

打了第一枪后,双方也不隐蔽,就那么顶着对方的弹丸和炮弹,站着继续打,重新装弹,重新射击,周而复始,看谁的人先倒下来完或者是一方支持不下去而崩溃。

这种伤亡惨重的作战方式,要求部队必须有极强的纪律性,能够承受巨大的伤亡而不至于崩溃。这往往也是能够最后获胜的关键。

在这种作战方式下,先开第一枪会占有一定优势,时机把握得好的话,一枪下去往往可以放倒一大片。

军队打仗还特绅士,有时候为谁先开第一枪还会谦让一番。英国人这边说,法国的绅士先开枪吧,法国人那边说,英国的绅士先开第一枪吧,让来让去,最后只得抓阄决定谁开第一枪。

好了,说清楚了当时的作战方式,我们接着讲亚伯拉罕平原之战的过程。

亚伯拉罕平原上,身穿白色军服的法军排成不怎么整齐的方阵,因为他们的队伍中有很多不会排方阵的民兵和印第安人,尽管有法国军官的指引下,还是迈着不怎么整齐的步伐,骄傲地在黄色的土地上向着英军前进。

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军同样排成整齐的方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很有视觉效果地严阵以待,等待着法军的接近。

为了给法军加油,英军的火炮还热情地打过去几个实心炮弹助兴,不过威力有限,没打死几个人,不过扰乱了下法军的队列。法军不甘示弱,也仍过来几个炮弹凑热闹。

法军方阵不断前进,在距离英军180米左右的地方,发射了第一次排枪。

天哪,这才刚刚进入滑膛枪的射程啊!这个距离,只要不是人品突然爆发,根本是打不着人,就算撞大运打中了也基本没有什么杀伤力。

法军太沉不住气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德蒙卡尔姆。德蒙卡尔姆尽管是一流的法军将领,但这次他手下的兵却不怎么样,很多是只会打丛林战的民兵和印第安人,能够让他们排好队朝英国人的方阵前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缺乏阵列作战训练的加拿大民兵这时候果然拖了法军的后腿。加拿大民兵的作战习惯是打了第一枪后,要趴在地上装弹以为减少被击中的概率。这种游击习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军队列的混乱。

第一次排枪后,法军重新排好队,继续英军前进,英军不为所动,像墙壁一样屹立着。

此次战役中的英军都是沃尔夫训练的精锐部队,其中基本上没有民兵或者是印第安人,此外,一线的英军军官阵容很豪华,作战经验都很丰富,能够有力地掌握部队。

法国人继续推进。前进15米左右,打一次排枪,停下来排队装弹,再前进15米,再打一次排枪。

精锐的英军士兵在军官们的指挥下,始终不为所动,一枪都没有放。

沃尔夫命令他的军官们必须等到法军进入到18米之内,才能下令射击,否则要拿军法来处置。18米,这是最能发挥滑膛枪威力的距离。

法军不断接近,不断放枪,给英国军队造成的伤亡也越来越大。当法军接近到40米的时候,不少英军方阵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人被打倒了,不过,英军显示出其严明的军纪,依然顽强地承受着法军的枪弹。

法军排成了3个方阵几乎平行着逼近了英军的战线,在30米的距离上又发射了一次排枪。

这个时候,英军在沃尔夫的指挥下迅速前进,进至18米的位置,法军还在重新装弹,随着英国军官指挥刀的挥动,所有的英军同时射出了他们的第一颗子弹。

霎时间,枪声震耳欲聋,白烟升腾,遮蔽了战场。这个排枪的密度和威力都前所未有德蒙卡尔姆当时就懵了。

他对身边的参谋说,“这是我在战场上从未见过的,想来也是有史以来,最可怖的排枪!”

在英军的全线齐射下,法国士兵大片大片地被打倒在地。

巨大的伤亡以及纪律的缺乏,让法军方阵一时间被打昏了头。训练有素的英军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在随后的10分钟内,又实施了两次排枪射击,给法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不用放第4次排枪了,10分钟之内的3次排枪已经锁定了战役的胜利,法军方阵崩溃了,陷入了巨大的混乱。

英军奏起了风笛,苏格兰高地人部队上了刺刀,向法军恶狠狠地冲了过去。法军被彻底击败了,士兵四处乱窜,溃不成军。

法军在亚伯拉罕平原损失大约2000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被英军10分钟的排枪打倒,这恐怕是历史上最为“可怖的排枪”打击。据统计,法军在第一次排枪中就被击倒了530人,后2次中又被击倒了700-800人,10分钟之内的损失竟然接近1500人。英军的伤亡要小很多,只有大概700人左右的伤亡。

在18世纪,亚伯拉罕平原之战无疑是一次经典之战,是那个时代战争艺术的一次高水平发挥。

不过,指挥这一仗的两军统帅似乎运气都很背,都在这次战役中死掉了。

沃尔夫是在英军胜利的时候,被3颗子弹击中而死。死前的遗言是:“感谢上帝,我可以安静地死去了。”

德蒙卡尔姆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子弹击中的。他当时都快要跑进魁北克城了,却被不知道什么地方飞过来的枪弹击中,当晚死于魁北克城,死前的遗言是:“法国的命运结束了”。

德蒙卡尔姆不愧是最优秀的法国将军,他说对了。

法国人的失败在亚伯拉罕平原之战之后已经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儿了。9月13日,法国的加拿大总督从魁北克城狼狈逃出。9月15日,英军占领魁北克。此后,法国人在北美一蹶不振。1860年9月8日,法军残余部队在蒙特利尔向英军投降。法国人的加拿大地区全部为英国人占领。

法国人是时候离开北美了。1763年2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合约规定:法国正式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作为补偿,从法国人手里获得了新奥尔良和路易斯安那。

至此,英国在北美占据了密西西比河以东、墨西哥湾以北的广大地区,法国在北美的殖民体系被彻底终结。

★危机的序曲

彻底击败了法国人,西班牙人也退出了,英国人开心地笑了,可英国人真的能够笑到最后吗?

经过百年的殖民战争,英国人终于彻底终结了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历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百年争斗,终于尘埃落定。英国人终于可以坐下来开瓶红酒庆祝下了。不过,英国人很快就会发现,这杯酒的滋味并不那么美妙,这是一杯苦酒。

殖民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另一场巨大危机的序曲。而且,这场危机将会在未来的时间里,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奏出最后的绝响。

北美殖民地将在30到50年之间建立独立的国家,唯一能够阻止其独立的因素,在于法国等敌人的威胁。只要殖民地不能有效地对抗法国人入侵的威胁,就不会切断与母国的联系。

以上这段话,是一个叫彼得卡尔姆的人,于18世纪中期的时候在《1750年的美洲:彼得卡尔姆在北美的游记》一书中所说的。

这段话,准确地道出了北美殖民地历史发展的方向。

如今,法国人走了,西班牙人也走了,是考虑独立的时候了。

翅膀硬了,是一定会单飞的,这是谁也拦不住的。

通过百多年的发展,北美殖民地日渐繁荣,人口已经达到了220万人。经济上发展良好,早已实现了自给自足,完全可以不依靠母国经济上的帮助而独立存在,需要的,仅仅是安全上的保障。政治上,以参事会和议会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的制度已较为成熟并行之有效。

对于殖民地人而言,北边没了法国人,南边没了西班牙人,最大的外部威胁都已经消失,只剩下印第安人还可以闹腾几下,但那只是肘腋之患,那帮子形同散沙的印第安人部落,失去了法国人的支持,根本闹不出多大动静,威胁不了殖民地的存在。

多年的殖民地争夺战中,尤其是在七年战争中,北美殖民地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各地的民兵在战争中经受了锻炼,获得宝贵的战斗经验,还涌现出一批掌握了军事指挥技能的军官,殖民地人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自己保卫自己了。

如此这般,在七年战争中远道而来的英国军队似乎就没什么必要再留在北美了。留在这里会花掉殖民地不少的钱,肉痛啊!

英国大爷们,你们可以回去了。

可是,英国兵死活不走。这里山好水好伙食好,我就不回去,我要扎根殖民地,为把北美殖民地建设成为英王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奋斗。

英国正规军不但不撤兵,反而有增兵的趋势。英国政府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整顿一下殖民地的秩序,借打败法国人之机,重新洗一下牌。

英国政府其实早就想加强一下对殖民地的管理力度,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有效的方法。英国政府对于殖民地的控制一直有鞭长莫及的感觉,在总体上而言,是一种消极的放任的政策,对于殖民地的事务采取的间接干预的方法,并没有直接插手殖民地的内部事务,显得非常的民主。

现在,英国政府不想那么民主了,想要粗暴一点,压缩殖民地独立自主的空间,防止离心倾向的进一步蔓延。

英国军队要留下来,你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吧?

理由嘛,很好找,留下来是为了确保英国政府关于禁止13个殖民地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移民这一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西部地区。

这条政策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平息印第安人的暴动。1763年,面对殖民地人步步紧逼的威胁,西部印第安人惶恐不安,干脆铤而走险,在庞提亚克率领下,发动了大规模暴动。为了尽快平息这场危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决定让印第安人安心不至于铤而走险,便发了个文件说西部地区是印第安人的,都不准去殖民,还派人同印第安人部落谈判,商量划定边界的问题。

这边印第安人的怒火是停息了,那边殖民地人的怒火又燃烧起来了。殖民地人一直就对广袤的西部地区垂涎三尺,很多殖民地的精英,非常渴望在西部做点土地方面的投资,土地买卖来钱历来都快,精英们对于西部土地抱有极大的希望,暗地里对西部土地的投机生意早就开始了,我们的华盛顿同志,还有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同志,都是其中的一员。普通的殖民地居民,尤其是一些新移民,也希望在西部地区找到更多的发的机会,对西部开发也很热衷。

这下好了,政策一出台,几乎就断了殖民地人获取暴利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大家都不准去了,而且跟印第安人相关的事务都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什么,硬要去,你没看见那里还有军队么?

就为几个印第安人闹事,你大英帝国政府就无视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殷切期望,尤其是其中还有大量殖民地的精英阶层,断了人家搞房地产开发的路子,你说殖民地人能对你满意么?

此外,殖民地居民对于驻扎北美的英军人数一直很纠结。

根据驻北美英军司令阿姆斯特将军的计算,即使是为了防御印第安人可能的威胁,留下5000英军也就足够了。但英国政府不干,5000人不够,至少10000人。怎么看,这英国政府都有点转移部分军费支出给殖民地的企图。

要知道,英国打赢了七年战争,其实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打仗是个花钱的无底洞,仗一打完,英国政府一算仗,天哪,财政赤字高达1.4亿英镑。1.4亿这是个什么概念,直接用经济术语很难说清楚,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会大概知道这是个什么天文数字,当时,在北美殖民地,拥有300英镑财产的家庭就可以算是中等家庭了。一个普通殖民地居民一年的开支,包含衣食住行,也不到30英镑。

根据规定,殖民地必须向英国驻军提供军营等设施,还要按人头供应大量的各类物资给英军士兵,如每年要供应朗姆酒若干,烟草若干,诸如此类。

这个办法好啊,在北美多驻点兵,本土就可以少负担点,实乃节约军费的好办法。你倒是觉得好,但北美殖民地就觉得不好,凭啥啊,法国人和西班牙都跑了,你凭啥在这里白吃白喝呢?一定是为了对付咱们殖民地人的,怕咱们闹事。就这样,尽管英国政府一再解释说英国军队的使命是维护和平,但殖民地居民普遍对英军没个好印象,认为他们是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政策的暴力工具,因而对立情绪非常严重,军民关系极度紧张,当初一起肩并肩打法国人的燃情岁月至此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啊,前面这些事情对于殖民地人来说,也还不是什么完全无法忍受的,最多殖民地人暗地里在嘴上多问候下英国国王家族的女性成员或者是向英军士兵扔几根烂白菜,抗议一阵也就算了。

可是,英国政府想要对殖民地直接收税,这下子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殖民地人在钱的问题上从来不含糊,立马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卷起了反抗的怒潮。

要说这英国政府其实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七年战争的确是打赢了,却欠下了一屁股债,财政赤字高达1.4亿英镑。在北美殖民地驻兵,虽然房子、吃住什么的都打在了殖民地人头上,但英国政府每年也要花销大约40万英镑的费用。

我们现在常常用吃饭财政来形容一个地方财政的紧张,可这个时候的英国政府连吃饭财政都不算,只能算是个饭都快吃不起了的财政。

没办法,那么多人要吃饭啊。英国政府为了找钱,想尽了办法。想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收税。当时,英国本土的税负已经达到惊人的20%,这个比例已经非常的高了,如果再收,出乱子是肯定的事情。本土不能收,那么只能收殖民地的税。

殖民地人钱多税低,是非常好的潜在税源,应该光荣地承担起英国政府提款机的重担。当时,英国本土的人平税负大概在12-18先令之间,占平均收入的5%-7.5%,而同时期的北美殖民地居民,收入普遍比本土居民要高,其人均税负却只有3先令,占收入的比例只有1.5%。

对殖民地收税看起来似乎有充足的理由。但殖民地人会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会,绝对不会。

于是,围绕着税收问题,北美殖民地和英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从而揭开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序幕。

同类推荐
  • 跑步到河堤上去(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跑步到河堤上去(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作品写的是小城和乡间少年的故事。主人公赵红马酷爱跑步,但他对生活缺乏想象,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喜欢跑步的感觉。跑步,也为他带来了生命中不多的引人瞩目的时刻。然而他是一个小城的高中生,这里的学生,惟有考上大学才是正经的出路。这不是他的长项。最终他没有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跑出一番天地,而是在青春的栅栏前倒下了。他高考失败,又意外成为一桩伤害罪的主犯,跑进了曾经每天跑步路过的河堤下的看守所。这是一部语言恣谑、幽默的小说,却又暗含着悲伤。
  • 怀旧商店(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怀旧商店(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我参加过朋友们的婚礼,也参加过朋友父亲的葬礼。在这由无数个婚礼葬礼组成的人生里,如果最后还能记得什么,也是因为有些东西还在…轻易就撕扯出了模糊的情绪。这时,请务必坐下来,与往事约一盏茶,装作是我老了。(封面来自:林程)
  • 噩梦(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噩梦(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主要讲述了六十年代那辈人极具时代特征的情感纠葛。大学生黄颂贤毕业时发现他的恋人蒋美玉竟早已芳心暗许他的大学同学刘名泉。刘名泉是刘叔叔的儿子,刘叔叔对黄颂贤来说是父亲一样的人物,于是黄颂贤自卑之下,与一名普通女子苗喜结婚。黄颂贤在刘叔叔的帮助下步步高升,而他婚后一直惦念着蒋美玉,对他的妻子便愈加冷落。直到他的妻子因肺癌去世后,他的女儿将他妻子生前的日记给了他,他恍然大悟,才在忏悔路上被原谅。黄颂贤去拜访已年迈的刘叔叔,得知对他照顾有加的刘叔叔的多年噩梦,他选择原谅了他,让这个老人在晚年得到了安宁。
  • 从六场出发(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从六场出发(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小说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林场“六场”里三个结拜少年从小到大各自不同的命运,进而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六场的时代变迁。小说分为十个章节,前半部分写六场:纯美、烂漫、如梦如幻。当现代文明入侵这块淳朴大地时,在大时代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们走上了一条“走出林场”的现实之路。后半部分侧重现实的残酷、都市的荼蘼、压抑与迷失,进而前后形成对比,最终诠释出“抵达”还是“出发”?精神层面的前行与出发、抵达与归宿成了作品最终试图寻找的所在。
  • 此地是他乡(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此地是他乡(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虽然相差了半个世纪,两个陌生人的生活经历却奇妙地碰撞在一起。作品通过租客和房东的各自记忆、拼贴,还原了一个故事丛生的旧上海。小说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半个世纪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人们,连同他们的理想和欲望,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又逐一退场,令人唏嘘不已。
热门推荐
  • 水墨丹青之佛心

    水墨丹青之佛心

    这是一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清末民国时期,墓葬,盗墓团伙,钱财,军阀势力,地方武装,诡异灵异事件,古老村庄,深山老林,海底古城宝藏,海上盗贼,沙漠古城,沙漠响马。演绎惊心动魄的夺宝大战!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 音乐的故事

    音乐的故事

    《音乐的故事》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房龙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及近现代音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音乐家们的身世行迹。
  • 古武杀人术

    古武杀人术

    牛角号一响,战场硝烟四起,嘶喊声、咆哮声、惨叫声、绝望声,绵绵不绝。一场战役结束,数以万计的灵魂进入长眠。以为终于解脱,却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 电话亭

    电话亭

    “女王陛下,您确定要这样吗?”一位人鱼忧心忡忡地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王座上的人鱼双手合十,“愿泪羽女王保佑我们。”“可是,若那人不肯帮助我们的话,怎么办?”发出疑问的人鱼说。“如今,我们只能放手一搏了。被召唤的人,必定与人鱼一族有缘。”王座上的人鱼说。发出疑问的人鱼不再说话。偌大的宫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 极品废材:腹黑狂妻太嚣张

    极品废材:腹黑狂妻太嚣张

    (本书群号:370907730)【女强男更强!】二十一世纪的杀手之王阴差阳错来到另一方世界。说她是废材?再睁眼,废材变天才!比谁魔兽多?天下魔兽任她驭!比谁医术高?分分钟拿丹药砸死你!比谁有背景?说出来怕噎死你!当浴火重生的她,遇上风华绝代的他,强强联手,狂宠1v1!
  • 绿茵锋狂

    绿茵锋狂

    曾经中国篮坛上最耀眼的新星——李玉明在遭遇“断手”后,果断选择走上足球的道路。一个篮球天才是如何从中国迅速踢向欧洲五大联赛的?亲情,友情,爱情,在一个球员的职业生涯中又会充当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欢迎大家来《绿茵锋狂》中寻找答案。(不夸大中国足球,贴合现状!)
  • 梦里繁华过

    梦里繁华过

    我沿着楼梯慢慢走上楼来。楼下舞池里群魔乱舞热浪喧天,楼上的包厢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喝酒的,也有聊天的,却动静极小。一个个交头接耳窃窃无声,看着十分的诡异,像是在密议什么事关生死的大事。
  • 最佳男配:这个将军有点娘

    最佳男配:这个将军有点娘

    一场意外,与好基友一起穿越到了小说世界。祁常胜一个现代无父无母的孤儿,意外成了将军府的少将军,看着突如其来的两个蛋,她陷入了混乱。而好基友则成了熟知小说的当朝六皇子!出生入死都是她,坐享其成都是他,与其当一个炮灰,不如好好成为小说中的最佳“男配”!(作者已疯,此书免费,不想哔哔,不喜勿入!爆笑文,该虐则虐)
  • 理性情绪

    理性情绪

    总有些不理性的想法让我们痛苦,每每思及此处,我们就会陷入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之中。反过来,你的情绪也会感染到家人、好友,甚至你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人。痛苦不是人类情感的正常现象吗?但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这一现象,如何减轻这些情绪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阿尔伯特?埃利斯博士告诉我们,缓解情绪带来的痛苦,我们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无条件地自我接纳;第二,无条件地接纳他人;第三,无条件地接纳生活。本书将传授你不再为各种事情烦扰,把注意力集中于生活中积极方面的妙法。一旦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再伤害你,那么你距离永远幸福快乐的至高境界就不远了。
  • 日光倾城流年暖

    日光倾城流年暖

    午后阳光总是那么暖,打在人身上带着浓浓的睡意与随性的慵懒。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午后,命中注定的就开始回不了头。她说,这是命运的轨迹,奈何我总想逆向而行,所以在这场游戏里,我输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