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堆育儿的书,用绳子捆得整整齐齐。但是鉴于我怀孕的时候,他家的闺女已经十岁了,看着这些已经“老去”的育儿书刊,我最终都没有解开那绳子。如今我的孩子将满三岁,收拾一下,家里的育儿书绝对比之前他送我的那捆要多得多。这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买来希望能够解决同一个问题——孩子的情绪管理。
实践告诉我,的确尽信书不如无书。
平稳度过新生儿期后,接踵而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情绪问题。用我母亲的话,现在的孩子先天很足,什么都比我们小时候要早很多。情绪,便也是其中一项。早在半岁的时候,儿子就知道哭的威力,虽然我当时新手上路,按照育儿书上专家所说,应该是不主张让他用哭来控制我们的。但说实话,又有哪个母亲能够抵抗得住自己孩子的哭声呢。后来接触的多了,又有专家说,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的延时满足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孩子会没有安全感……总之,关于孩子的情绪管理,林林种种,说法太多。
随着儿子的长大,会跑会跳,会说话,会交流,情绪管理的问题正式到来。面对他与我们的对抗,甚至与全世界的对抗,怎么纾解,罚或不罚,不仅仅是我和先生之间产生分歧,我自己内心也时常天人交战。
大多父亲都是严厉的,尤其先生出生在一个军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对他从小就是军事化的管理。虽然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并且发誓绝对不会让这样的痛苦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演。但,习惯是难以改变的。
诺诺一岁的时候,有一阵姥姥回家了,不用坐班的先生便在家看孩子。儿子平时是牢牢吃定他姥姥的,但一碰到他爸爸,他就没辙了。无理取闹的哭,你就哭吧。有天晚上,诺诺哭闹不肯睡觉,怎么哄都不行,就是要玩。等我收拾完屋子回来,父子两还在“掐”。最终,儿子失去了耐心,崩溃嚎哭。父亲“毅然决然”的将他关在了黑暗的卧室里。
一时间,我站在客厅无所适从。一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明白很多事情,无疑在他面前我不太好质疑先生的方法。而且当时他在气头上,什么话都是听不下去的。我只好笑着劝道:“你的好脾气一遇到你儿子就当饭吃了。”他气呼呼的表示:这还得了了!别以为搞定姥姥就能搞定我,没门!我忍俊不禁,生气起来,都是孩子脾气。
当然,我不能立刻去解救儿子,但最终也还是以我的解救告终。诺诺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扑倒在我怀里,可怜的不得了,抽噎着喊:“妈妈!妈妈!……”
事后,我与他说,这样不对,你再生气也不能关小黑屋,孩子会没有安全感的。他要是心情好,便不与我争辩。要是心情不好,没准会回我一句:那我以后不管了!得,你看,谁说孩子只是爱情的结晶的,分明也是夫妻关系的天敌。
诺诺吃饭一向不用人操心,充分继承了他爹的好胃口,无论是小时候喝奶,后来开始吃饭,都特别香。但偶尔,也会闹闹情绪。比如,今天的饭菜不合他胃口,比如他有一阵突然不吃绿叶蔬菜了。姥姥喂饭向来迁就他,但有时候太过分就连姥姥也会被他激怒。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是落在他爹的手里,自然又是一顿好训。
我的理念是,你不吃就饿着,饿了自然会吃。可先生的逻辑不是这样。他一面恼怒孩子的挑食,一面又怕他饿着,所以一定要逼迫他吃下去。偏偏这父子两一样的倔脾气,一个说不吃就不吃,一个让你吃你就得吃。于是,一个铁青脸,一个嚎哭。
我事后给他看一个叫做“七不责”的所谓古训,其中一条便是“饭时不责”。他看完撇我一眼,说:“按照你这个七不,什么吃饭睡觉玩儿等等都不能责,那你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责?”
没错,我说别人总是头头是道,轮到自己也会有丧失理智的时候。其实姥姥姥爷都夸我有耐心,遇到诺诺发飙或者闹情绪的时候,我能够很冷静的对待。大多数时候,我会抱着他,任他闹,等他这个劲儿过去了,再跟他说。也不是说从哪本书里学来的,只是推己及人,我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指责,气头上,接纳情绪比解决情绪要来的重要的多。
不过随着TERRIBLE TWO的到来,我的耐心也渐渐的被透支。
看粲然“骑鲸之旅2”的时候,其中有一章讲到用“共情”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叛逆。她说:有时候,婴幼儿确实会“拒绝沟通,拒绝选择”地沉浸在自己的行为里。我们无可作为。这时候,最后,我会——说出我对此的感受,然后无视他,让他自己抽离。……我要尽量平和地坦言他这个行为本身引发的我的情绪的感受。
我试着这样做,因为我相信,“当孩子不能自由的,用他们的语言表达自我,却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时,谁来鼓励他们、善意的支持他们,让他们和世界无障碍的沟通?除了家人,他们无以为靠。”
所以,很多时候,我对他的忍耐,不是靠耐心,而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
所以,在我情绪失控,对他横加指责,甚至体罚之后,总是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会愧疚自责,矛盾纠结。是明知不对却仍要为之的无奈。
特别是,在孩子开始懂得还手,或者模仿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我就更加的自责。
粲然说:“我经常怀着‘我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熊孩子’的万丈恼火,着手进行行为解码和共情示范,毫无保留的体会他的当下。然后大声的说给自己和旁人听。”
于是,我也尝试这样大声的说给自己听。
先生常说我溺爱,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家庭都存在。朋友昨天说与我听,她家孩子半夜发烧要求抱着溜达着睡,她先生坚决不同意,任由发着烧的孩子半夜嚎哭半小时。她终于忍不住与她先生起争执。她说:我并不是想惯着他,我也讨厌这样的坏毛病,但他生着病,有些要求是过分,但可以理解。
没错,孩子总是无所保留的要与我们分享他的一切情绪,这当中最直接的便是哭。他不会拐弯抹角,不会使用方法和手段,他要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他的这种分享得到尊重,我说的是尊重,不是无条件的迁就,他以后便会同样的坦诚以待。
在粲然关于情绪管理的这一章的最后,她写道:“退一万步说,他们在这个当下不理解,父母日复一日的做着真诚而不懈的沟通,父母在每个突发情绪和事件中尽最大沟通努力,然后全然放下,毫无压力的和孩子一起欢笑的奔向未来。这样的氛围,也在护卫着他们心灵平和的度过所谓‘叛逆期’。在欢笑着、没有训斥的家庭生长着的孩子,不会保有与世界为敌的恶念。”
有一天,钟点工阿姨给我母亲讲述她曾工作的一个家庭的故事。那个家庭里,母亲不太管孩子,孩子很任性,每次姥姥说他什么,他会恶狠狠的说:“我不要你了!你回家吧!”阿姨说,他真是恶狠狠的说,眼睛里都闪着凶光的那种。
听后,我很后怕,你教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还给你什么。我无从探究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但相信这样的恶意并非天生。孩子听到的第一声斥责,往往是,几乎肯定是,出自我们之口。而他总有一天,也会把这样的斥责还给我们,甚至辐射他人。
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面对孩子的情绪,以暴制暴肯定见效最快,但想要善念结善果,就需要更多的爱,更多的智慧。
至于那些育儿的书籍,我想,只有知道的越多,才能越有资格去辨析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