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41500000048

第48章 袁崇焕——筑城戍边,无辜冤死

明朝不乏忠臣良将。只可惜皇帝昏庸,阉祸肆虐,朝政腐败,上下离心,忠臣良将很难有所作为,而且下场悲惨。继于谦之后,袁崇焕重蹈了忠臣不得好死的覆辙。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东莞(今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考中进士,任邵武(今福建邵武)知县。当是时,东北女真族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已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可汗,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誓师反明,大举进攻明朝,锋芒所向,锐不可当。袁崇焕视拯救国家危难为己任,密切关注时局,遇到从前线退役的老兵,必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边防等情况。他得知后金军队善于骑射和野战,马上想到荷兰炮的作用。

明朝中期以后,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殖民者,相继到了东方,到了中国。他们为了获得贸易特权,经常使用武力,杀戮中国人民。福建军民奋起抵抗,夺得一种火炮叫“荷兰炮”,炮管长,射程远,装填弹药方便,射击目标准确,杀伤力比明朝土制的火炮大得多。袁崇焕想,若用这种火炮对付后金铁骑,肯定会大显神威。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赴北京朝觐皇帝,特意带上几门缴获的荷兰炮,并带炮手罗立实地演示,其威力之大,使明熹宗和朝臣们大开眼界。朝廷决定仿造这种火炮,取名“红夷炮”,又名“红衣大炮”。朝廷发现袁崇焕很有军事头脑,遂把他留在北京,用为兵部职方主事。其间,努尔哈赤发动新一轮攻势,明军溃败,山海关外形势吃紧。袁崇焕关心战事,单人匹马,去到关外考察。兵部尚书不知他的去向,异常惊骇。袁崇焕很快返回,汇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豪壮地说:“只要给我军马钱粮,我一人就敢承担守卫山海关之职!”兵部欣赏他的这种胆气与豪气,提拔他为佥事,监领关外军事,同时拨付帑银二十万两,供招募兵马之用。

袁崇焕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奉辽东经略王在晋的命令,率领士兵去一个叫做八里铺的地方,拟在那里筑城,以解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他不敢怠慢,连夜穿越虎狼出没的山谷丛林,四更时到达八里铺。经过实地考察,他觉得筑城太慢,而应立即发兵,解救难民才是。王在晋未置可否。恰好,大学士孙承宗巡边到了关外。袁崇焕请求率兵五千,进驻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壮十三山声势,另派骁将解救难民,他说:“宁远离十三山二百里,如有可能,可进据锦州(今辽宁锦州),以虚击实,十三山难民可获救矣!”孙承宗表示同意。于是,袁崇焕进驻宁远,王在晋负责解救难民。王在晋很不情愿,结果只救得六千多人回归明朝境内。

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辽东经略。袁崇焕重申在宁远重点设防的主张。孙承宗没有理由反对,袁崇焕遂到宁远,“内附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最大的成就是亲自规划,带领将士,新筑了一座宁远城:城垣底宽三丈,顶宽二丈四尺,高三丈二尺,城上垛堞高六尺。新宁远城巍然屹立在关外,成为一处重镇,更是一座抗御后金南侵的坚固堡垒。袁崇焕忠于职责,誓守新城。由于他“善抚将士”,所以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时,袁崇焕的父亲去世。按礼制,他应回家为父亲治丧守丧,以尽孝道。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强忍悲痛,舍孝尽忠,没有离开宁远和军队。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袁崇焕升任兵备副使、右参政,与大将马世龙等,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人东巡,经锦州外围,至广宁(今辽宁北镇),然后由水路返回。这次东巡,袁崇焕发现锦州一带,后金的驻军薄弱,因而生出一个大胆设想:夺回锦州。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孙承宗采纳他的建议,发兵一举攻占了锦州及附近的松山、杏山诸城,进至大凌河、小凌河流域。此举使明军的辽东防线向前推进二百多里,宁远变成后方,关外战局渐趋有利。

明熹宗荒淫昏聩,大宦官魏忠贤掌控朝政大权,嫉贤妒能,结党营私,毫无理由地解除了孙承宗的职务,改由亲信高第出任关外经略使。高第不懂军事,且很怯懦,认为山海关外根本无法守卫,居然下令,让关外的明军全部撤回关内。袁崇焕反对这一做法,气愤地说:“兵法有进无退,好不容易夺得关外诸城,焉能放弃?没有宁远、锦州等地,山海关也就失去了屏障作用。因此,应当选派得力将领,坚守关外诸城,方是万全之计。”胆小如鼠的高第,在退却方面坚定不移,强令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宁远守将,为国家戍边守土乃职责所在,决不后退半步!”高第一时拿他没办法,只得命令其他各城明军先行撤退。撤退非常仓促,十多万石军粮也弃之不顾。明军一撤,关外百姓纷纷逃离家园,难民如潮,“死亡载途,哭声震野”。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探知明军统帅易人,立即亲率十三万兵马,西渡辽河,复占锦州,进逼宁远。宁远明军只有一万多人,守卫孤城,士气低落。袁崇焕为了激励将士斗志,召开誓师大会,当众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誓与宁远共存亡。将士们受到感染与鼓舞,决心跟随主帅,坚守城池,血战到底。袁崇焕给副将桂满等分派任务,实行坚壁清野,将城外的民户全部迁进城内,民房焚毁。有人畏敌,私自逃跑,袁崇焕执行军法,毫不留情地将临阵脱逃者斩首示众。

努尔哈赤并没有把袁崇焕放在眼里,下令攻城。袁崇焕登城指挥,用弓箭用石头射、砸敌人。努尔哈赤见部下伤亡惨重,改命盾牌手出击,进至城下,挖掘地道,企图通过地道攻进城内。袁崇焕这时推出红衣大炮来,命炮手罗立开火,轰击敌人密集之处。随着轰隆隆的巨响,炮弹开花,后金军队被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城外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无处躲藏,后金军队全在火炮的轰击范围之内,溃不城军,死伤不计其数。努尔哈赤从未见过这样厉害的火器,忙令退兵。次日,努尔哈赤重整旗鼓,分兵四路,进攻宁远的四个城门。袁崇焕早有安排,四面城墙上均放置红衣大炮,同时发射,声若雷霆,地动山摇。后金四员大将当场毙命,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慌忙退兵。袁崇焕率领轻骑杀出,乘势追击三十余里,大获全胜。这一仗,共歼灭后金军队一万多人,是明朝对后金作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当明军和后金军在宁远激战的时候,高第统兵十余万,坐镇山海关,不发一兵一卒。所有人都认为,宁远必失无疑。数日后,袁崇焕的捷报送达北京,明熹宗和文武百官且惊且喜,简直不敢相信。明熹宗当即诏令,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兼辽东巡抚。魏忠贤也想攫揽兵权,改由心腹王之臣取代高第,出任关外经略使,并指派心腹刘应坤、纪用巡抚辽东。袁崇焕上书揭露魏忠贤的奸谋,明熹宗念其忠心与功勋,给袁崇焕加兵部右侍郎衔。魏忠贤再使其奸,奏请皇帝,将关内关外军事分开,王之臣专督关内,袁崇焕专督关外。袁崇焕进而收复了锦州,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尴尬,深为忧虑,上书说:臣在关外,宜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将士立功,必遭疑忌,唯恐蒙冤获罪云云。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这从日后的遭遇可得到证明。

努尔哈赤败还盛京(今辽宁沈阳),很不服气地对臣属们说:“朕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攻无不胜,战无不取,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焉?偏偏遇着个袁崇焕,可恼可恨!”八月,这位后金的开国者气恨交加,伤病并发,不治身亡。其子皇太极(清太宗)继承可汗位,决心再与袁崇焕决一雌雄。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发兵进攻锦州和宁远,袁崇焕凭借红衣大炮的威力,打败皇太极,取得了著名的“宁锦大捷”。

袁崇焕修缮锦州等城垣需要时日,派人去盛京,以给努尔哈赤吊丧为名,侦察后金的虚实与动向,然后奏请朝廷,可与后金议和。几经往返,明朝和后金达成和议,关外战事暂时止息。袁崇焕抓紧时间,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以宁远为中心,形成了互相拱卫、彼此接应的防御体系。

魏忠贤已号称“八千岁”,专断朝纲,气焰熏天。和议尽管是明熹宗批准的,魏忠贤却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诬蔑袁崇焕“通敌卖国”。袁崇焕多次上书,说明和议只是权宜之计,目的在于争取时间,修缮三城。他明确提出,明军抗击后金应该实行“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在关外站稳脚跟。明熹宗同意“三着”方针,怎奈魏忠贤大权在握,大进谗言,硬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了袁崇焕的职务,改由王之臣兼督关外军事。

这年八月,明熹宗忽然病死,其弟朱由检继位,就是明思宗崇祯皇帝。崇祯帝颇有一种励精图治、除旧布新的架势,铲除了魏忠贤阉党,削夺了庸碌之辈的兵权,重新起用袁崇焕,任命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军事,兼管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崇祯帝对袁崇焕寄予厚望,专门接见,询问军事部署情况,袁崇焕回答说:“关于用兵方略,臣在奏书里已经讲明。臣只希望得到陛下的关心与支持,拟用五年时间,便可收复辽东。”崇祯帝说:“只要能收复辽东,朕是不会吝啬封赏的。愿卿竭尽全力,解救天下人的倒悬之苦,朕的子孙也会享受福禄。”

事后,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说:“你说五年收复辽东,这可能吗?”袁崇焕说:“我见圣上焦急忧劳,那样说是为了宽慰圣上嘛!”许誉卿提醒说:“圣上英明,你既说了大话,到时候不能兑现,怎么办?”袁崇焕这才自知失言,再见崇祯帝,说:“辽东战事本来不易,陛下既然委任于臣,臣实不敢推辞。但是,五年内收复辽东,需有几个条件:一是户部要给够军饷,二是工部要给够军械,三是吏部要选派人才,四是兵部要抽调将士。方方面面通力配合,方能做到。”崇祯帝倒是干脆,立命四部大臣会商,满足袁崇焕提出的条件,保证辽东战事的需要。

袁崇焕担心的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人事上的问题。他直言不讳地对崇祯帝说:“以臣之力,必能收复辽东,然而很难调剂众人的口味。只怕臣一离开朝廷,便远出万里,奸诈之人纵然不会以权力制约臣的行动,也会以种种非议干扰臣的谋划。”他列举历史上功臣受疑忌遭迫害的事例后,又说:“臣收复辽东,还是当初的计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其法只能逐渐施行而不能操之过急,在于实效而不在于虚浮。用人的人和被人所用的人,要互相尊重,不可互相猜忌。戍边将士和朝廷大臣不同。军中可惊可疑的事情太多,最怕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诸多有利于前方将士的事情,不见得也有利于朝廷大臣。况且,图谋敌人越急,敌人就会使用反间计,乱我阵营内部。臣倒不是疑惧,因为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还是告言在先为好。”崇祯帝信誓旦旦,说他耳聪目明,决不允许奸人猜忌功臣,特赐予尚方宝剑和蟒袍玉带,允许袁崇焕便宜行事。袁崇焕接受了尚方宝剑,不敢领受蟒袍玉带,随后满怀豪情,驰赴山海关,专心经营关外军事。

皇太极切齿痛恨袁崇焕,面对宁远一带铁桶似的防御,无计可施。谋士范文程极有计谋,建议绕开宁远,取道蒙古,突破长城,直攻北京。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采纳其计,率兵数十万,以蒙古军为向导,长途奔袭,从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北)越过长城,攻取遵化(今河北遵化)。崇祯帝闻警,惊出一身冷汗,飞檄山海关,命袁崇焕入援京师。后金军队连克遵化、蓟州(今河北蓟县)、顺义(今北京顺义)、通州。北京告急。远在关外的袁崇焕,匆忙带领将士,星夜驰援。十一月在广渠门外,袁崇焕击败后金军队。崇祯帝略感欣慰,赐予袁崇焕御膳和貂皮衣服,以示褒奖。谁知就在这时,袁崇焕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原来,朝中一些大臣一直忌恨袁崇焕,重提他当初曾和后金议和的旧事,再做文章,诬蔑是他引导后金军队进攻北京的。范文程再给皇太极出了个主意,施行反间计,谎称袁崇焕早就投降后金,这次进攻北京,意在迫使明朝签订城下之盟。他们还把捉到的两名宦官放回,指使二人如此这般,散布流言。宦官见到崇祯帝,一口咬定说,袁崇焕确已叛国降敌。崇祯帝说到底也是个昏君,完全忘记了昔日的信誓旦旦,勃然大怒,立命把袁崇焕逮捕下狱,严刑审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帝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竟将袁崇焕处以肢解的酷刑,并抄家,其妻子和兄弟等,流放至三千里外的边地。

袁崇焕为了国家利益,筑城戍边,忠心热血,英勇无畏,死得莫名其妙,死得匪夷所思。《明史》本传以哀叹的口吻评述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征兆)决矣!”“国步将移,刑章颠覆,岂非天哉!”崇祯帝杀袁崇焕,等于是自毁长城。其后,皇太极攻占关外地区,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明王朝灭亡的日子步步临近了。

同类推荐
  • 必知的中国数学家

    必知的中国数学家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知的中国数学家》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讲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肆意蹂躏下,中华民族,这个古老骄傲的民族被科技发达的西方蔑视,在西方的机械呜叫声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乃至中国工程界的天空。
  •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本书共分为三卷,该书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苏东坡情路不畅,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过人,却早早离开人世;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银幕硬汉形象,而且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男性阳刚气质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政客,还是作为丈夫、父亲、情人,他都以独断专行、标新立异的风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伊斯特伍德作为公众人物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范畴,他所秉承的传统价值观、他的成功法则以及他在银幕上下所体现出的坚韧意志都值得年轻一代去体味和效仿,而年近八旬的他依然驰骋影坛的事实也足够让同龄人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所谓“偶像的力量”。
热门推荐
  •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等待香港系列两册以香港牛津同名4册为蓝本,经作者挑选,择精华编为两本,林奕华的文章,好似同他一起坐在沙发上,轻松地听他娓娓分享对每样事的想法和感受,是他把认知的分享给读者。同时,他又像一个敏感的聆听者,把一些“回答”转化成“提问”。而在这两本书里,作者基本完成的了早年的一个夙愿,写几本书,白描出香港人的感情与文化基因。
  • 一代大儒

    一代大儒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这是一个浩然正气与天地灵气并存的世界。三千年前,春秋诸圣破碎虚空降临,传下养气之法,百家学说。三千年后,士族把持国家,皇族就是天下最大的士族。武痴秦长生穿越而来,一头扎进这斑斓世界。从士林到武林,从江湖到庙堂……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天之骄子,绝色佳人……无论落魄还是辉煌,秦长生始终口含正气,坦荡天地,顶着万千风刀雨剑一步步前行,谱下一代大儒的人生传奇。ps1:“儒”泛指学者,读书人;“大儒”则有两种意思,一是儒学大师,二是泛指学问渊博的人,本书“大儒”的意思是第二种。Ps2:新人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收藏与关注。
  • 异界之天山

    异界之天山

    刺客很强大么?你能隐身么?你能隐蔽气息么?我有金蝉脱壳魔法师很强大么?释放魔法不需要吟唱可以么?我的鹰击长空、梅花三弄、凤舞九天都不需要吟唱武者很强大么?顶得住我的移花接木+阳关三叠么?
  • 大小姐的专职保姆

    大小姐的专职保姆

    一名让全世界杀手胆寒的杀手……一枚神秘的戒指……杨羽,是一名古武修炼者,亦是一名杀手。当他厌倦了杀手的生活,退出杀手界之后。他找了一份很牛叉的工作—保姆!而且还是美女大小姐的保姆!看他如何练功升级泡小姐,过着与美相携的逍遥生活……
  • 潇洒戏唐朝

    潇洒戏唐朝

    一直引以为傲的娇瘦身材却处处被人嘲笑,因为身无三两肉就被认为的克夫的相,这唐朝还让不让瘦子存活?......李白也好烦人的,杨贵妃的酒量确实不赖,做皇帝的妃子我更没有兴趣!那个乖乖的宋将军,快跟我一起闯荡唐朝江湖吧!
  • 世界造物主

    世界造物主

    人从何而来?人到底是世界的主宰,还是别的生物眼里一只只不值一提蝼蚁般的存在?即使人为蝼蚁,那蝼蚁能否成为自己的主宰?本书讲为你一一揭晓答案。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帮助!本书讨论QQ群:480921775
  • 卧槽老子穿越了

    卧槽老子穿越了

    她将爱磨成毒,一点一点看着爱渗透到骨子里。毅然决绝,为了一段毫无结果的感情弃仙命,服剧毒,落下界,元灵附到了西晋王朝一个国家的公主身上。恰巧,一位生在现代的浪女,在家洗澡时无意中踩到了肥皂,咣当!这一跤,可是摔惨了,直接摔到了古代,同样便是那公主身上。『摸一把辛酸泪』于是乎她开口的第一句话自然是震天动地,惊到了一群小丫鬟。“我的妈,老子穿越了…老子竟然穿越了…”体内两种灵魂,便给这公主造成了两种了性格,俗称人格分裂…故事就这样展开…敬请期待…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蛊医

    蛊医

    【授权于起点中文网】蛊者为毒,毒惑人生。以毒制毒,风流无敌。本书写的是一个迷惘的年轻人如何利用“蛊毒”邪术实现自己的理想,走上辉煌之路的故事。轻松YY,别样激情!QQ群22209750,有兴趣的大大请加入。
  • 男神夫君求放过

    男神夫君求放过

    【一对一,轻松】有一颗不太监的心,却只能看你们了。她一直很喜欢很喜欢隔壁班的高冷男神,只可惜男神总是无视她,她是小透明她认了,原以为男神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却没想到闺密交了个男朋友,她男朋友竟然是男神的好兄弟!!!机会来了有木有!!!她,林曦月终于认识了男神真是上天的眷顾,上辈子好事一定做得特别多,才有幸认识男神。于是她总在男神身边打转,刷存在感,抱抱大腿……某日男神答应手把手模式教导她这个学渣,幸福真是来得太突然,谁知她在教室睡了会,没等到男神来,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