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26100000011

第11章 词语大曝光

词语是我们表达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国人创造的词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交流方式才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有些词语或短句,在流传的过程与本意出现偏差,或者我们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你能懂得多少呢?

“皇帝”一词并非秦始皇创造

一般认为,“皇帝”是秦始皇创造的新名词。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尚书·吕刑》曾两次出现过“皇帝”这个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样看来,“皇帝”作为一个实词,早在秦始皇以前近千年就出现了,不过它不是用来专指人间帝王,而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至于,作为人间****帝王的特定名称,确是从秦始皇开始。《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王帝”;决定兼采为帝号,从此历史上的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读法并非正确

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出处,就不得不提到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在汉代时,“诏曰”二字出现在汉代帝王的文书中,之后被一直沿用下来。

“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真正使用在诏书上,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的,皇帝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而皇帝颁布的诏书,也会在前面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

“奉天承运皇帝”和“诏曰”被后人们重新断句,就逐渐成了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了,其实正确的读法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楚河”“汉界”并非在楚汉之地

在象棋的棋盘中间,总是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这是把下棋比作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那么,“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并非今日扬子江畔的楚、汉之地,而是在古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古战场。

公元前203年,刘邦凭借大后方丰富的粮草作为后盾,出兵击楚,项羽因为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

“七月流火”并非表示天气热

从字面上解释的话,“七月流火”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七月温度高。事实上,“七月流火”来自《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气开始转凉了,大家要准备厚实的衣服了”。因此“七月流火”表示暑气减退,寒气将至。“七月”不是指阳历的七月,而是我国农历的七月,相当于阳历的八、九月份。

“弹指一挥间”是多久

人们常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时光短暂,所谓“弹指”实际上就是捻弹手指。那么,“弹指一挥间”究竟有多久呢?

佛教著作《摩诃僧祗律》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照这样计算,24小时就是30须臾,1须臾就相当于48分钟;48分钟就是20罗预,1罗预就相当于2.4分钟;2.4分钟就是20弹指,1弹指就相当于7.2秒。

“三长两短”与棺材有关吗

生活中,人们出于担心和关切,有时会说“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办?”其中的“三长两短”是指遭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这不禁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人的死为什么要用“三长两短”来形容呢?

人们普遍认为,“三长两短”这个词语与我国古代的棺材有密切关系。古代的棺木没有钉子,因而人们只好用藤条或皮条将棺材底与盖捆在一起。一般情况下,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因为横向的木板比较长,而纵向的木板比较短,所以就有了“三长两短”的说法。后来,人们借用这样的说法比喻人的死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棺材一般是由三块长木板和两块短木板构成(长方体),因此有了“三长两短”借喻人的死亡。但有人认为棺材加上棺盖后是“四长”才对,所以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质疑。

“二百五”的说法来自哪里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处事随便、说话不正经、好出洋相的人叫作“二百五”。这种说法来源于战国时期,跟苏秦有关。

苏秦是战国时最有名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威风八面。后来在齐国被人暗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又不知道如何找到凶手。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苏秦是个内奸,已被人杀掉,谁杀了他,请来领赏黄金千两。”榜文一经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种事情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好,那就算是你们四个人一起杀的吧。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人齐声回答:“每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都给我拉出去斩了!”

“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从这个词的来源看,用来形容那些傻乎乎、好出洋相的人,倒也贴切。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这个词语最初源于明代官员的官服。明代官员的官服可不是一块白布,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一般来说,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禽类,具体来说: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官的官服上绣的是兽类,具体来说:一品绯袍、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由官服上的种种动物,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文武百官身上穿的就是“禽兽”。因此,“衣冠禽兽”的原意应该是把“禽兽穿在身上”,而非“穿着衣服的禽兽”,它事实上就是指当官的,还是个褒义词。可是,当时的官员中毕竟也有败类,尤其是明代中晚期,贪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事越来越多,于是这个词也就慢慢发展成为贬义词了。

“绿帽子”有什么来历

一个女人背着自己的男人和别的男人偷情、相好,那么这个女人的男人就被称作“戴了绿帽子”。围绕“绿帽子”,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呢。

据说在唐宋时期,碧青绿诸色被认为是贱民所穿服装的颜色,而在元代,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到了明代,规定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那时,人们见到那些戴绿头巾的人,便知道他们家中那位是“青楼粉黛”。当然,此时“绿帽子”一词还没有出现。

“绿帽子”一词真正出现是在清朝。清末民初才子易实甫所作的《王之春赋》中就有“帽儿改绿,顶子飞红”的句子,描绘了当时官场的性贿赂。之后,“绿头巾”或“绿帽子”就成为妻子与人通奸的男子的代称了。

“五福临门”指的是哪五福

“五福临门”是一句祝福语,很多人却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含义,究竟“五福”指的是哪五福呢?

其实,“五福”出自《书经》中的《洪范》。里面关于“五福”是这样写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具体来说,“长寿”指福寿绵长,“富贵”指家产丰足且地位高贵,“康宁”是指身体无恙且内心宁静,“好德”指生性善仁且宽厚宁静,“善终”指去世之前没遭受过巨大伤害,身心健康且无病痛。

因为“考终命”谈到了死亡,为了避讳,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将“考终命”改成了“贵”,因此,后来的“五福”就成了“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株连九族”指哪“九族”

古代如果有人犯了诸如欺君的重罪,有可能会被“株连九族”。那么,“九族”具体包括哪些人?它的范围有多广呢?

从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来说,“父族四”指罪人自己一家,外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外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外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指的是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和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指岳父一家和岳母的娘家。

“结婚”就是在黄昏成亲

对于“结婚”这个词的来历,很多人都进行了探究。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结婚”一词其实源于古人喜欢选择黄昏时举行婚礼。

相传在远古时代,民间有抢婚的习俗。为了防止他人抢婚,人们都不愿太招摇,便选择在黄昏时分为新人举行婚礼,因而男女结合被称为“昏因”,也就是现在的“婚姻”。当然,黄昏成亲还有一些新的说法。古人认为,黄昏时分是昼夜交替的时刻,阴阳调和,相生相长,此时结婚正是调和阴阳之气的好时候。

史料记载,婚礼在黄昏举行的习惯直到唐朝才被打破。古代婚礼所用的黑色,也逐渐被喜庆的大红色取代。

“执子之手”究竟是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用来形容恋人或夫妻之间的爱恋关系的,而是用来形容战友之间的友情的。或许你还不相信,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原文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邺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其实写的是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意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尤其是后四句,表达了“战友离去,自己也要追随他一起离去”的超然感情。

古人为何把再娶称作续弦

在古代,如果男子的妻子去世了,他要是再娶的话就被称之为“续弦”。

关于“续弦”,民间有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据说,俞伯牙的妻子非常欣赏他的琴艺,经常让他弹琴给她听。后来,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每到妻子难受之时,俞伯牙都会弹琴给妻子听,以缓解她身上的痛苦。一天,俞伯牙正给妻子弹琴的时候,琴弦突然绷断,而他的妻子也在此时离开了人世。俞伯牙非常伤心,决定再也不弹琴了。后来俞伯牙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女子,本不想结婚的俞伯牙面对众人的劝说显得很为难。一次相聚时,女子对俞伯牙说想听他的琴声。经女子再三要求,俞伯牙将原来那个断了弦的琴重新接好琴弦,为女子弹奏了一曲。女子听过俞伯牙的演奏后,对他非常欣赏,最终,两人在众人的祝福中成了亲。这个故事传开后,大家便将再娶叫作“续弦”了。

“座右铭”原本不是一短语

现在“座右铭”是一短语,很多人都会用它鞭策自己进步,“座右铭”通常是自己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然而,最早的“座右铭”并非是一短语,而是一种被称为“物铭”的实物。

相传春秋时期,齐人为齐桓公修了一座庙宇,并在里面摆放了一种装酒的器皿,名叫“欹器”。孔子在与他的学生拜谒齐桓公时说:“欹器空着时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一半,就直立,但装满之后还会倾斜。所以,齐桓公总是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右边,用来告诫自己不可骄傲自满。”由此可见,最初的“座右铭”确实是一种“物铭”,而且与欹器有关。

随着时代的变化,“座右铭”便逐渐演化成了铭文。“座右铭”一词最早见于《文选·崔瑗(座右铭)》中,文中说东汉的崔瑗容易意气用事。他因兄长崔璋被杀,冲动之下把仇人杀死了,随后四处逃命,最后等到朝廷****才得以归家。为了告诫自己行事不可鲁莽,他特意做了一篇铭文,由于经常放在书案的右边,所以就叫“座右铭”。这可能是最早的语言形式的“座右铭”了。

“乱七八糟”源自两场叛乱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把事情搞得很乱,我们会用“乱七八糟”这个词来表达心中的不满。这个词语其实源于历史上的两场叛乱,分别为“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时期。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进行“削藩”,不想却激起诸王的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先诛杀晁错,希望可以平息叛乱,可未见成效,最后无奈,只好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最终平定叛乱。

“八王之乱”发生于晋朝。西晋初年,司马炎将皇室子弟分别封为诸侯王。后来各诸侯国越来越强,终于在291~306年间发生了争夺朝野的皇族夺权混战,先后有八个同姓王(实际多于八个,但主要是八个),即汝南王亮、赵王伦、楚王玮、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义和东海王越,参与了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虽然两场叛乱最终都被平息了,但它们都引发乱世,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后来,人们将两者联系到一起,便产生了“乱七八糟”这样一句成语。

“摆谱”摆的是什么谱

平时人们将故意摆架子、“耍大牌”称为“摆谱”。那么,这个摆谱究竟摆的是什么谱呢?

其实,“谱”并非曲谱,而是家谱。据说,“摆谱”最早源自东北方言。19世纪初,清统治者逐渐开放山海关,允许东北地区的汉人移民入关内开垦田地。汉人自古重视宗族谱系,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带,但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家谱。在劳作之余,人们也会拿出家谱,摆在一起相互比较一下,看谁家的“谱”大。这就是“摆谱”最初的来历。

至于“摆谱”是怎么演变出摆架子的意思,已经不太可考了。有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摆谱”时,因家谱比较大而产生一种自豪感,人一旦骄傲,便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所以便可能摆起架子来。久而久之,“摆谱”也就有了摆架子的意思。

“五斗米”并非月俸

陶渊明有句名言叫:“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体现了陶渊明刚直不阿、不向权贵低头折腰的气概,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一句俗语,用来表示清廉,有骨气。于是有些人就把“五斗米”解释为晋朝县令的月俸,泛指微薄的俸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古时候一石为十斗。试想,陶渊明这个彭泽县令的俸禄,怎么能只有五斗呢?

其实,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是指“五斗米”道教。五斗米道教原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其创始人是张道陵,于公元142年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因为每个入道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后来,道教完全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在士大夫之中广为流传,江南豪右王谢等族最典型,“五斗米”道教也就成了权贵的象征。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教徒折腰,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他就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辞,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涯。关于这次隐居,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记载:“会郡督邮至,县吏清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由此可见,把五斗米解释为五斗半道教徒,延伸为权贵,才与历史事实相符合。

“两口子”原本不是指夫妻

人们常把夫妻说成是“两口子”,这种看似有点俗气的称呼却有着并不俗气的来历。

传说清乾隆年间,山东有个叫张继贤的书生,他偶然结识了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石万仓酗酒成性,后因饮酒过度身亡。石家人将其妻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衙接状后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押往京城候斩。

乾隆审阅案情时,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真相,便批示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两人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喜出望外,因为这两个山口相距不远。从此以后,两个人各居一“口”,互往互来,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他们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时间长了,人们便称呼这两个山口为“两口子”,再后来便将它衍指为“夫妻俩”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两口子”出自晚清文人《燕京杂录》里的一则笔记,说的是有两位府衙记录员,挣的工资一样多,但一个尚未娶妻,另一个新娶了妻子。尚未娶妻的单身汉跟新娶妻的同事关系很好,于是情愿把自己的一半工资给他花。在将钱交给对方时,他还在里面附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些许碎银钱,笑纳勿推辞。我只单口汉,君乃两口子。”后来,“两口子”便成了夫妻俩的确指。

“琴棋书画”中的“棋”并非是象棋

“琴棋书画”这个词多被用来形容某个人才艺了得。很多人认为“琴棋书画”中的“棋”是指象棋,真的如此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棋”是指围棋而非象棋。

古代的人们将弹琴、弈棋、书法和绘画看作是文人骚客必须掌握的技艺。其中的琴主要指古琴,而棋是指围棋。这四个方面的技艺合在一起就是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唐朝,而象棋始于南宋,两个朝代间相距400多年,因此,“琴棋书画”中的“棋”并不是指象棋。

“九连环”并非起源于清代

九连环是我国的一种富有民族风格的民间益智玩具。它与六子连芳、七巧板、华容道、重排九宫、移动十五、益智图等一起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民俗技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九连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据《辞源》所注:九连环一词源于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第七回写道:“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做戏。”其实,九连环这种游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就已经问世了,不过那时候的连环并非用金属丝制成的,而是用玉做的,称作“玉连环”。《战国策》上有这么一段记载:“秦遗齐王玉连环,齐王后引椎推破,对秦王使曰:‘谨以解矣。’”秦王送齐王玉连环一把,显然是要考考齐王的智力,结果齐王解脱不出来,最后由王后用椎替他解了围。另外,《庄子·天下篇》上也有记载;“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赴而昔来,连环可解也。”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时候的玉连环是什么模样,但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这种解脱连环的游戏,这是确凿无疑的。

至于九连环起源于何时?相传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在治理西蜀国时,为了排遣军队中士兵远离家乡和亲人,在作战和操练生活之余的寂寞而设计发明的。因其巧妙的结构?渐渐广为流传于民间,成为深闺少妇排遣愁绪的玩物。

九连环在宋代时期非常流行,几乎家喻户晓。那时,还产生了以解连环而命名的词牌,著名的词人周邦彦的“纵妙手,能解连环”和辛弃疾的“问何人会解连环”等句都将这种游戏赋入词中。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将当时连环样式和解法为今人留传下来。幸而到了清代,曹雪芹在他的巨作《红楼梦》中记下了黛玉爱好时尚民间游戏——九连环,与怡红院中众人解“九连环”做戏的情景。

九连环在清代中叶甚为流行,在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上有着详细的解套法。九连环还成了男子馈赠心上人的时髦礼品。乾隆年间,刻本曲谱《霓裳续谱》中曾录有《九连环》小曲一首:“有情人,送奴一把九连环,九呀九连环,十指纤纤解不开,拿把刀来割,割也割不开。”由此可见,九连环在青年女子心目中的地位,它已成为陪伴她们消遣娱乐的心爱之物了。

九连环在宋明之际已流传到国外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九连环起源于清代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驸马”最初并非指皇帝的女婿

人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女婿被称为驸马。然而,起初驸马并不是指皇帝的女婿,而是一种官职,全称是驸马都尉,汉代开始设置,是皇帝的高级侍从官。那时,皇帝出巡,为防刺客,常常是车辆结队而行。皇帝乘坐的叫正车,随员乘坐的叫副车。管理副车的官就叫驸马都尉。后来发生了驸马谋杀皇帝的事件,为安全起见,晋武帝司马炎规定,这个职务只有皇帝女儿的丈夫才能担任。后世的皇帝也一直沿袭下来,日久天长,“驸马”便成了皇帝女婿的代名词。

“老佛爷”的称号并非慈禧专用

有些历史小说将慈禧太后称作“太后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代历届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

至于清代帝王“特称”为什么叫“老佛爷”?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特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是“佛爷”“吉祥”之意。因此,女真族首领历代相传,特称谓“满柱”。所以,清朝建立以后,将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是有其特殊目的,她企图把自己比作和皇帝一样。

“千金”最初并非指未婚女子

人们常把未婚女子称为“千金”,旧时还有“千金小姐”之称,均含有尊贵之意,但翻史书,千金原本是称男子的。

“金”原是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前一镒(20两)为一金,汉代以一斤为一金。有人说当时的金乃是黄铜。但由于当时的铜很少,故千斤铜也是很贵重的了。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谢弘微传》记载,南朝时宋人谢庄之子谢朏自幼聪明异常,10岁时能属文,时人谓之神童,宋孝武帝时对谢朏大加赞赏,在巡游姑孰(即今安徽当涂)时,“敕庄携朏从驾”。谢庄对其子谢朏十分钟爱,常抚朏背曰:“真吾家千金!”这是用千金称男儿的较早例证。当然,以后也有父母对最喜爱的子、女皆称“千金”的,但一般用于男儿为多。

“千金”作为女孩子的专称,始于元代。元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剧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在一些话本或小说中,称女孩为“千金”就更普遍了。久之,“千金”便成了女孩子的专称。

并非只有女子才称“佳人”

提及“佳人”一词,人们都会理解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但追根溯源,这在古时候是个中性称谓。“佳”也者,就是长得姣好。对年轻貌美的男子同样也可以“佳人”赞称。东汉初年,有个在皇朝担任尚书令的文职官员,姓名叫陆闳。此人学问和品德都好,而且“美姿容”。皇帝初次见到他时,曾失声赞扬说:“南方固多佳人!”

对于才干出众的男子,包括武将在内,也以“佳人”相称。三国时,魏国的大将军曹真,韬略娴熟,作战勇敢,战绩不凡。他曾两次率军打败刘备的偏师,在牛渚屯大胜孙权。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他以大将军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大将张郃,取得了全胜的。魏国的桓范曾举着曹真的表字赞:“曹子丹,佳人。”

“小姐”的称呼原非美称

“小姐”现在一般是指未婚的女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对未婚女子的一种尊称。多用于交际场合”。然而“小姐”这个称呼原非美称,更没有尊敬的意思。

据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又据钱惟演《玉堂逢辰录》中说:“小姐之称起于茶酒宫人韩小姐,是宫婢人名也。”苏东坡则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南宋洪迈《夷坚志》亦说:“傅九者,好狭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可见,宋代妓女、歌妓也称“小姐”。“小姐”作为尊称,始于明代,当时朱有敦《元宫词》中有“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媆媆小姐来”的诗句,从此,便把“小姐”作为深闺女子的代称了。《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有“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的句子,更使“小姐”一词成了时髦的称谓。

“宦官”和“太监”并非同一概念

在古典小说里,很多作品把“宦官”称为“阉党”。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其实,“宦官”和“太监”,并非同一概念。

“宦官”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宫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总称。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东汉之后才“悉用阉人”。“太监”之词,最早出现在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才有了固定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都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到了清代,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与太监便都混为一谈了。

“不倒翁”本意并非贬义词

今天把“不倒翁”一词作贬义词来解,殊不知,“不倒翁”本来是个褒义词。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次他游荆州的荆山,采得一块璞玉,外表看来是石,却有美玉包藏其中。卞和两次将这块璞玉献给楚王,楚王见是顽石,又听信谗言,便先后剁去了卞和的两足,逐出宫门,卞和叹息而去。楚文王继位后,卞和见无人识宝,怀抱璞玉,哭于荆山脚下,楚文王得知后,觉得卞和哭之有因,便召来玉匠开凿这块璞玉。果然,凿开石头,中有美玉,命制成玉璧,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见卞和失去双足仍坚持真见,不禁赞叹道:“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后来就传“不倒翁”之说。

由此可见,今人所称之“不倒翁”,其实是“易倒翁”,总是倒来倒去的。只有那些坚持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倒翁”。

“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非由孙中山最早提出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习惯上都认为是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的“兴中会”建立大会上最早提出的。其实,早在1874年,我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就曾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最早见于书面记载。

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厉”中国的问题。他们说的“唯有激耻以振之”“中国可以自振”等,这与“振兴中华”含义相似,但他们走的是改良的道路。

所以,严格地说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非是由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

“传奇”一词并非裴鉶最早使用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传奇”一词的是晚唐著名小说家裴鉶,并以他撰的小说集《传奇》为证。但近年来的考证证明,实际上最早使用“传奇”一词的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他写的《莺莺传》原来的篇名就叫《传奇》。北宋李昉等人在编辑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时,将元稹的《传奇》和裴鉶的《传奇》同时收入,为了避免相互混淆,便将元稹的《传奇》改名为《莺莺传》。

“席地而坐”并非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这个成语,在许多词典上的解释是坐在地面上。当然,这种解释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有些文章中常常提到“古人席地而坐”,这种说法却是不确切的。

唐代以前,我国没有正式的桌椅,古人是在席子上坐卧。但,这不叫“席地而坐”。“席地”是“以地为席”的意思;拿地当席子,也就是没有席子,坐在地上。而古人居处明明坐在席子上,不是席“地”而坐。现在我们常说的席地而坐,通常指因没带坐具而坐在地上休息——这是“席地而坐”的正确用法。

《唐书·苏味道传》记苏味道因反下狱,为了博取同情,故意不用席子而在地上坐卧——“席地饭蔬,为危惴可怜者。”这里的“席地饭蔬”也是标准用法。

可见“古人席地而坐”并非席“地”而坐。

“无恙”原本并不是问候语

上古时候,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草居露宿的生活。据说那时候的人最怕一种在草丛里叫“恙”的虫子。人们把它们看作洪水猛兽,因此见着久别的亲人首先是问:“无恙。”是问是否碰到了“恙”的意思。后来“无恙”二字才变成了问候语,它的意思也有了发展。因为这时的“无恙”相当于“好啊”的意思。如《战国策》记载赵威见到齐国的使者问:“岁亦无恙耶?”意思是收成好吗?有时也用来陈说事情平安,如《晋书》记载顾恺之乘船遇风后平安无事,就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汉字大写数目字的原意并非是指数目

汉字的数目字有大写与小写之分。小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写起来简便,然而也有缺点,容易篡改,如一、二、三等都可以篡改成较大的数目。后来有人从汉字中找出读音相同而不易被改动的字作为银钱收据、票证等方面的专用数字。这些数目字的原意并非指数目。壹是相同专一的意思。贰指怀疑背叛而言。参与参同,即加入或谒见之意。肆作任意妄为或铺子讲。伍为一伙。陆是高出水面的陆地。柒与漆相同,即漆树。捌为农具名,无齿为捌,有齿为耙。玖指似玉的黑石,拾是捡取或收拾。

并不是“无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量:度量,指能宽容的限度。非:不是。君子:古代指品德高尚的人。度:指宽厚。丈夫:成年男子,男子汉。整句基本意思是:度量小就不是君子,没有宽厚的心,没有度量的人就不算一个男子汉。“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可惜“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古人便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让人误认为“狠毒”才是大丈夫。其实“毒”就是“度”,是气量、气度的意思。千万不要误解。

“她”字并非古已有之

在现代汉语中,“她”字是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然而在以前的汉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不论男女一律写“他”,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从没有过“她”字,可见这个“她”字不是古人造的。那么,“她”字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她”字是由我国刘半农先生所创的。1920年6月刘半农先生写了《“她”字问题》的论文,首创了“她”字,论证虽缜密,但反响不很强烈。三个月后,刘半农又写了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思念乡土,后来这首诗又配上了曲,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从这以后,“她”字就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代词了。

“开后门”一词并非现代才有

现在不正之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后门”,所以人们大都以为“开后门”一词是现代才有的,其实不然。在古代就有,它也是和行贿受贿,和贪官污吏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来历也与古代赃官有关。《水浒全传》第79回中,有一段高逑和王瑾的对话。王瑾对高逑说:“贵人不必沉吟,小吏看见诏上已有活路:这个写草诏的翰林侍诏,必与贵人好,先开下一个后门了。”高逑问道:“你怎见得先开个后门?”我们且不管真实的王瑾与高逑是否说过“开后门”的话,仅根据《水浒全传》成书于明初,到现在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是“大器免成”非“大器晚成”

现在作为成语流传的“大器晚成”,一般注解出处为《老子·道德经》。但是,据考证,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现在通常看到的《道德经》是由王弼作注,这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存在着重大差异。《道德经》中的“大器晚成”在帛书中却以“大器免成”出现!

“晚”比“免”仅多一个“日”旁,那么,会不会古时二字通用,而王弼错以为“免”字为刻误而校正呢?答案是否定的。据考证,晚与免,在古代的字义差别很大,并不通用,不可能形近而误。晚,《说文解字》曰:莫也,即暮、夜、迟之意,有太阳居西之意。免,是冕的初文,后引申为免冠之免,意为脱开或不要。

在《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无为”“无争”“无名”“无形”的思想贯穿始终。“大器免成”是老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社会流行的“成”这个概念,一般是指功名成就,任官,成名,富贵显达。但老子对这种“成”,一直抱着否定态度,主张免成而不是晚成。

“三军”古时并非指的是陆、海、空

说起“三军”,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海、陆、空三军,其实,“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当时所表示的意义与现在的意义并不相同。

春秋时期,大国都设有三军,但各个国家的叫法不一样。晋国将三军称作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之为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则称之为上、中、下三军。三军分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为三军的统帅。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军、下军和中军逐渐被前军、中军和后军所取代。到了唐朝和宋朝时,这样的编制已经成为军队的固定编制。这时,三军成了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为先锋部队,中军为主将统帅的部队,后军为掩护和警戒部队。

如今,前军、中军和后军这样的编制早已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陆军、海军和空军。

“革命”一词并非现代才有

“革命”一词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它最早见于我国的《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意思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是顺从天意人情的。“革”就是变革的意思。但从秦代以后,直到19世纪末,我国却很少用“革命”一词,而多用“举义”“起义”“复兴”“光复”之类的词汇。直到1895年11月,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经香港到日本,在日本买到一份日文报纸。报上登了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看罢,十分赞成“革命”二字。于是,便频繁地使用起来。

“黄色”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黄色视为是庄重、光辉、高贵、忠诚的象征。黄色几乎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如黄龙袍、金顶黄轿、圣旨、诏书、榜纸的颜色都是黄色的。高贵、圣洁的地方也大都涂有黄颜色,如故宫和一些古刹、寺庙的墙壁,而那些神佛塑像也都是贴金的,这也是黄色;那些记载年、月、日的历书,人们也把它称为“黄历”,而大吉大利的日子更名正言顺地称为是“黄道吉日”;人们传说中的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但人们都把他尊称为“黄帝”;古代,特别是隋唐时期,人们都把心爱的幼儿称为“黄儿”;明清时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户口簿册,为了宣示它的权威性,所以也定名为“黄册”;而人人敬仰的老人,则称为是“黄发”;古时太守御中的正堂称为黄堂,所以后来也称太守为“黄堂”;而自汉朝以来,不仅皇帝、道士的穿戴为黄色,而且百姓也爱穿黄色衣服,道教则散布说“黄衣为王”,汉代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不仅命其部下必须着黄衣,还必须戴黄巾,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黄巾起义”。

从科学角度来分析,科学家们发现,黄色光的辐射能量仅次于红色光,其穿透雾气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汽车司机雾中行车要开黄灯,交通指挥也以黄灯作为提醒人们注意的信号。行人们如果身着黄色服装,却又能提醒司机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集中。

现在国外有用颜色治病的“颜色疗法”,据说黄色可治疗脾脏和胰脏方面的疾病,对患有烦躁和忧郁症的病人,治疗效果特别好,它还可以协助嗜烟嗜酒者戒烟戒酒。

“花圈”原本并非丧礼所用

在殡葬仪式中,给逝者送花圈是如今最通常的丧礼。其实,花圈最早的出现并不是为丧礼所用。

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教堂的祭词后来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各地后就不再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古代西欧曾用花圈作为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的花环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

总之,花圈最早是作为装饰物或作为赠送尊贵之人的礼物的,后来,敬献花圈才逐步演变成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火葬”并非始于现代

火葬,早在我国古代以及印度就早已实行了。

印度是实行火葬较早、较广泛的国家。对比,唐代书籍《大唐西域记》曾有过记载。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也早已实行过这种入葬方式。

《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仪渠也做义渠,地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代的义渠人是实行火葬的。但这不算最早。1945年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出土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据此可知,我国的火葬可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到了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依照教规,和尚死了是要火葬的,于是南梁僧人慧皎所撰的《高僧传》中,便有了佛教僧徒焚身的记载。后来,实行火葬的已不限于和尚,而且扩大到民间,甚至皇室成员也有实行火葬的,《新五代史》卷十七载: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王朝灭亡后,他的老婆李氏和儿子出帝都当了契丹的俘虏,被迁到建州软禁,李氏病死,她的皇儿出帝只好“焚其骨,穿地而葬之”。在宋、元时期实行火葬的人更多,地域也更广泛了。

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火葬在我国并未得到普遍推广,在明、清时代火葬更是逐渐衰落。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统治者,认为火葬有悖于孝悌之道,多次明令禁止,限止了火葬的普及,但从未绝迹,在高邮、苏州、松江一带还盛行火葬。

“千手观音”并没有一千只手

我国有些佛教寺院供奉的观音女菩萨塑像,称“千手观音”。但实际上,这种观音只有四十二只手。为什么如此“名实不符”呢?

据佛经称:观音曾发誓要普度众生,然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使观音颇有力不胜任之感。于是,她分身为四十二个大慈大悲菩萨,意在提高工作效率。观音的师傅无量佛见状,劝其不要急躁,否则将欲速则不达。无量佛随即将观音的四十二个个体撮合在一起,只留下四十二只手臂,又让其每只手掌上长出一只眼睛,代表一个化身。这样,观音除去主体的两只手臂,还有四十只手臂,每只手臂各配上佛门“三界”中的二十五“情”,商数相乘积为一千,故称为“千手观音”,或“千手千眼观音”。

摇滚乐并不“摇滚”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说“摇滚乐”这一名词,这是当今世界各地颇为时髦的一种音乐体裁。这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音乐体裁一样,是来自于民间的。

早在17世纪,殖民主义者将千百万的非洲奴隶,贩运到美洲大陆。随着黑奴到美国,也将自己传统的非洲音乐带了过来,和欧洲的白人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混合体,这就是美国黑人音乐。这种黑人音乐对后来的一些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黑人音乐最早的一个分支,是起源于美国南方乡村的“布鲁斯”。布鲁斯是Blues的译音,是一种慢四步舞曲,它的原意是蓝色,而在美国蓝色却被认为是忧郁伤感的色彩。布鲁斯音调中的降三级音、降七级音,有时或降五级音,恰恰体现了这种伤感色彩,布鲁斯的演唱、演奏是即兴的,经常在演出时现编词和曲。

20世纪初,由于自然灾害迫使大批黑人离开乡村外出求生,布鲁斯音乐也随之传播,从乡村到了城市。与城市里诞生的另一种黑人音乐的分支“爵士乐”交融在一起,当时,这种音乐被统称为“种族音乐”,吸引了大批的黑人听众,虽说是黑人受到种族歧视,但这种音乐仍极大地吸引了白人的兴趣。后来人们认为“种族音乐”这个称呼未免太刺耳,就改称它为“节奏布鲁斯”。音乐自身的特点在强烈的鼓点衬托下加入了激奋的节奏因素,也是这个称呼改变了的原因之一。节奏布鲁斯很快就吸引和掌握住听众的情绪,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在演奏中已不再是演员个人即兴发挥,而是整个演出小组在起作用,每一个演出小组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音响,歌手的演唱是音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白人和黑人听众混在一起共同欣赏他们所喜欢的音乐,一起欢呼着、叫喊着、扭动着,使种族隔离的阴影渐渐地淡薄了。

布鲁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限于在狭窄的黑人居住区范围演奏。但是由于这种体裁的巨大吸引力,逐渐突破了黑人的范围,走向社会各个角落,使白人从喜欢欣赏直到抢购唱片,甚至自己也组织乐队来演奏、演唱。为了消除白人的顾虑,需要一个名称使白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的音乐,于是“摇滚乐”的名称就这样产生了。因为前两种名称都带有种族歧视的因素,还是“摇滚乐”更为妥当些。

“摇滚乐”只不过是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体裁,既不摇也不滚。

同类推荐
  •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幽默笑话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幽默笑话

    幽默笑话,具有语言诙谐、故事生动、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本书编者遵循健康有趣、雅俗共赏的原则,从现今流行的幽默笑话中精选了上千则,并对其中一些作品作了文字上的润色,有些原无标题的加了标题,汇编成册,以飨读者。
  • 身体的透视(上)

    身体的透视(上)

    以目前的科学水平,人类在认识自身的生命问题上还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解答,但是,这也正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动力,它将促使科学溯难而上,最终实现人类认识自身生命的美好愿望。《身体的透视(上)》在纵谈人的生命基础上,重点解读人体的性别特征、透视人体中的细胞和组织、触摸人体的五官、详解神秘的大脑及其神经网络、解析人体的运动构架、揭秘人的心肺与呼吸机能。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精编》系列之一,该系列精心收集了众多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宇宙、生物、地理、飞碟、人体、恐龙、宝藏、百慕大、历史、金字塔、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可思议的未解之谜,给予了人类新的思索。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深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未知一定会变为已知。让无数探寻声化做利刃,刺破一桩桩人类千年未解之谜。
  • 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世界文化博览》精选了大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精炼的文字从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揭开历史,一窥背后的故事,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传媒通讯、人类军事武器的产生、数学宝库、西方文明的产生、人类走向宇航时代等。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热门推荐
  • 异能时空之xo

    异能时空之xo

    读者群432344436在贵族元素学院,雅柔和12位俊美的狼人同吃同住同上学。而且还有一个妹控的老哥。当然,进到元素学院后遇到的这12个少年也让雅柔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不但开启了元素学院的异能时空,还有只狐狸相伴。但安逸的生活到底隐藏了什么,,,,
  • 血杀传

    血杀传

    这是实力主宰的世界,这里有奇妙的故事、幻妙无双的术法,还有形形色色的修士、不可思议的妖魔。一个不能修行的少年,原本注定碌碌无为。只是造化天意弄人,惊天变故之后又机缘巧合的走上了一条不同的修行之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术法,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为在这修真路上争霸称雄,只为血洗心中的仇恨。吾名血杀,誓用此名斩杀所有怨仇。
  • 器贯苍穹

    器贯苍穹

    往生显,帝器现。。且看少年蓝天如何往生屠帝
  • 黄桥村的大事件

    黄桥村的大事件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迈得更稳健、更坚定。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叫做黄桥村的山村,改革开放之风同样也吹到了这里,村里的路通了,绝大部分的村民们渐渐的富了起来,很多人选择进城打工,有人在城里做起了小买卖,也有一些村民选择继续留在这依山傍水的村子,在村子里面还可以承包更多的土地来种,每一年的收成也是很不错。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高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一天,村长给大家开了一个会,提到了什么招商引资什么的,村里人还是第一次听到,绝大多数的村民根本就不知道招商引资是什么,村里面除了村长和和支部书记两个人,其他人的热情都不高。
  • 轮回道之自学成仙

    轮回道之自学成仙

    丹阳子本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因与孙悟空打赌输掉家中美酒,这一日他元魂出窍想去猪八戒那里捞点损失,谁知半路上异变突起
  • 至强尊圣

    至强尊圣

    天生石脉的林南,苦修十年,仍难以突破淬体境一重,被人嘲笑奚落。一次奇遇,让他获得体修帝尊传承,从此开启了传奇修行之旅,轰杀各色天才,碾压一切敌人!历经重重磨难,万千阻隔,林南终于成就至强帝尊,威霸九天十地,星空宇宙!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 夏夜如墨

    夏夜如墨

    也许,一切都不应该发生;也许,一切都应该与你无关;可是,那夜的沉寂,水的流动,又怎么能与你无关呢?时间到了,该走了。留下深深的回忆游荡在这人世间,游戏继续进行着,这场游戏,我们谁都没有权利说不。欢迎加入本群417194599(夏夜如墨讨论群),欢迎大家。
  • 都市民工神话

    都市民工神话

    陆元风16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一点变化和正常人的身体不一样,特别喜欢晒太阳。对别人来说酷热难耐的太阳对他来说就像泡温泉,轻松惬意,力气也变大的不太正常。直到有一天,一场车祸,一次救人,第一次用尽全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可能开启了人类的进化方向。。。。。。。。。看着眼前的坦克集群,陆元风全身的细胞都沸腾起来,肌肉肿胀像个史前泰坦,向前方的坦克群横冲直撞。。。。。。无系统,无种马,无后宫,无异能,只有一路的热血.暴力。一个民工的暴力人生。
  • 宝贝站住,脸盲Boos求放过

    宝贝站住,脸盲Boos求放过

    “我愿伴你从校服到婚纱,所以_嫁给我吧。”男人一脸诚恳的跪地求婚,女孩抬起芊芊玉手捏上男人的下巴:“想娶我,去先把人认清楚。”男人默默的看了女孩一眼起身吻上,堵住女孩的嘴。而后在女孩一脸羞涩的目光中表脸的耍流氓:“没关系宝贝,我只要认识你就够了,别人不重要。”一边一大票穿着各色奇怪衣服的男性生物只想默默地哭一会儿,单身狗没人权啊。
  • 女神重生:厉少莫轻狂

    女神重生:厉少莫轻狂

    ——意外重生,没办法,好好过吧。既然重来就一定要过的比以前好。请吃对不起自己的人,就要狠狠的虐他们,从此以后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修炼者,多了一个古武者,多了一个神医。一手空间,一手神鼎。。。但谁能告诉我身后这个妖孽是谁啊!......ps.本人第一次写,所以难免有错误,希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