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俗语并不是空缺来风。宁晓爽曾经学的专业、跟的导师,跟如今的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跟着现在的师门,每周开seminar,大家互相交流这一周阅读的文献、精读的书籍、钻研的软件,不时也互相考验英文的进步水平,每一次的seminar都好像一次小型的学术交流会,老师是组织方、也是监督者,同学们则是参与和互动方。因为无所顾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对他人的赞美和批判都可以直抒胸臆、毫不留情,但是最终大家都是笑成一团的。
另外,每个人来参会前,总是会自发地带几种自己喜欢的小点心或者某种水果,然后由科研秘书的王婷文艺范儿地组合摆放在几只精致的塔盘里。王婷会给大家搭配加奶或者豆蔻或者薄荷叶的伯爵红茶,搞得seminar像是一场英式下午茶,让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宁晓爽感到无比新鲜、好奇和兴奋。在这样轻松又不失严肃、端正又有些俏皮的学术氛围中,宁晓爽萌生了极强的学习欲望,学术研究能力突飞猛进,对学习的崇拜居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宁晓爽告诉林森自己师门的学习氛围。林森之前虽有所听闻,但不曾了解得如此详细,于是也很是羡慕。不过他还是提醒宁晓爽,这个专业归根结底还是要就业的,因此还是需要多掌握一些商业、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宁晓爽跟舍友们的相处也非常融洽,融洽到她怀疑自己上一批舍友是不是仇人故意派来的卧底。其中,秦苏苏是林森的同门师妹,她是个温婉呆萌又有点小糊涂的女孩,喜欢看小说、写小说,喜欢熬夜、睡懒觉,喜欢看各种访谈节目然后在宿舍里东拉西扯。宁晓爽喜欢跟她在一起混,她脑中原本不那么强大的想象力在秦苏苏的引导下,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像夏天的爬山虎一样迅速地侵占着所能触及的所有画面。
没有事的时候,她俩有时会一起在校园散步,看到某一处场景激发了灵感,便会编几句故事,时间长了,居然积累了不少。像是有一天,秦苏苏和宁晓爽散步来到了校园东南角。这里有一片空地,在寸土寸金的竞城,居然保留了很多年的灰头土脸、杂草丛生的景观。大家都知道,这片空地即将被开发,将用于盖很高层的大楼,还是超低能耗的被动房。宁晓爽知道这栋楼,因为它是她的导师范老师参与设计的,因此她对她的导师又多了一分敬仰。她了解到,这栋大楼的外墙将采用高端的保温技术,并搭配玻璃幕墙,楼顶设置光导管,可以将光线直接导入地下停车场、用于照明);楼内还将配备智能化的环境数据控制技术,精确实时地测量PM2.5、空气湿度、空气温度等信息,并根据人体舒适度及时调整新风系统;等等,大楼没有暖气,但是据说在大冬天,温度也能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据说,这个大楼将用于学校大部分学院的办公、会议、接待等活动,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明星楼”。宁晓爽他们学院,就是未来将首批搬入的学院之一。
然而,编小说可不会跟这个未来科技的大楼沾一点关系。宁晓爽和秦苏苏一边走,一边让思绪如高山流水般源源不断地倾泻,最后居然形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可惜宁晓爽文笔不佳,秦苏苏又懒,于是一直没能有机会写下来。
有了秦苏苏,宁晓爽跟林森相处的时间居然也压缩了不少,而且宁晓爽还是心甘情愿的。跟秦苏苏在一起,宁晓爽越发觉得需要爱情、也需要友情,尤其是跟自己既相似又不同、可以带对方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好朋友。
跟秦苏苏在一起时,宁晓爽总是想起《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的歌词:
你了解我所有得意的东西
才常泼我冷水怕我忘形
你知道我所有丢脸的事情
却为我的美好形象保密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
朋友比情人还死心塌地
就算我忙恋爱,把你冷冻结冰
你也不会恨我,只是骂我几句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确定
朋友比情人更懂得倾听
我的弦外之音、我的有口无心
我离不开darling更离不开你
……
生活就是这么按部就班地开始了。宁晓爽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富足。导师见宁晓爽悟性很强、学东西又快,很快就让她接手项目更深一层的工作,开始让她接触更高一级的规划编制。
宁晓爽有点怵,毕竟自己不是这个专业出身,也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导师这个项目又是跟很牛气的甲方合作,自己心底的那份小小的自卑又飘飘忽忽地上升起来,升到她的嗓子眼,于是她说话也开始支支吾吾、唯唯诺诺;升到她的双眼,于是她看到的材料总是蒙上了一层似有还无的“雾气”,让她更加看不清文字间的表述、推理、分析、总结;升到了她的大脑,她的大脑开始更加频繁地“死机”,好像一台老版电脑由于CPU功能不足、内存又不够用一样可悲……
无需过多询问,只偶尔地一瞥,范老师就看出了宁晓爽的为难,但是他并没有找宁晓爽谈话。他很理解宁晓爽的状态,毕竟她并不是这个专业出身,一进来就接触到如此深度的项目还是挺难为她的。于是,范老师只是找了直接带宁晓爽的一个小师姐,然后告诉她宁晓爽受之前专业背景限制,还是需要有空多跟她聊聊本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形势,帮她尽快熟悉专业背景、尽快融入项目团队之中。阅人无数的他也看穿了宁晓爽的性格,知道她骨子里有着不与外人倾诉的倔强和自卑,所以他再三嘱咐这个小师姐,千万不要表现出宁晓爽的特殊照顾,而只是像师姐交接工作一样,更不要流露出同情、不屑、怜悯、没耐心等各种负面情绪。
“‘同情’怎么也成了负面情绪了?”小师姐问范老师。
“你若真正尊重一个人,就不会真的怜悯她、可怜她,因为当你这么看待她时,你是站在比她高的位置,俯视着她。另外,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在审判她时就已经把自己的三观代入到了她的世界,然而这也是不客观的。”范老师语气轻柔地回答。
“唔,我知道了。谢谢您。”小师姐点头答应道。
但是转头,小师姐还是告诉宁晓爽了导师的嘱咐,因为她觉得有必要让宁晓爽认识到范老师真的是一个很体恤学生、很有人文关怀的老师。不光是她,范老师的每个学生,都会自发地告诉新入门的师弟妹导师为人是多么谦和儒雅、又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他们不会用“伟大”“卓越”等涵义模糊的字眼,因为太泛、没有指向性,用这种宽泛而肤浅的词语形容导师未免是太随便了。
宁晓爽在第一次听师兄师姐说范老师的好时,心里仍然有点犯嘀咕:范老师这么会做人,居然能让所有学生都替他说好话?看来他平时是没少给学生花钱的吧?但是时间长了,她自己也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认识,才真的意识到范老师的善真的是从他人性中慢慢渗透出来、散发到周围、并浸染到人们心中的。他不会说任何标榜自我之辞,也从不装腔作势地做一些反人性的所谓善事,他只是洞察人性,能快速反应他人的行为动机,并善于使用换位思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其实,他并不是站在凌驾众生的道德制高点,也是个有欲有求的平凡人,只是,他把他的那些优点贯穿了他的人生,所以他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善”。
宁晓爽在领悟了这些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先入为主、而且首先从负面揣测人心的行为。过去,她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类的心的。她信奉“人之初,性本恶”,相信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真正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然而即便接受足够多的教育也未必能融化一颗天生如黑曜石一般黑暗坚硬的心。因此,她看到各类社会新闻,也总能找到印证自己观点的案例,并进一步印证自己内心的假定。但是,在熟悉、了解并理解了她的导师之后,她曾经消极悲观的世界观如开了一扇天窗,开始漏进来自高空的阳光。
宁晓爽开始用温度渐升的心态来观察师门的其他师兄师姐。诚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有的人爱贪小便宜,有的人爱逞口舌之快,有的人爱“移花接木”地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的人爱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志气……但是,每个人的缺点都好像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你若是盯着黑点,你就认为它是视野里的全部;但倘若你能看到白纸大部分的纯洁无暇,你又会感到其人之可敬可爱。
“是的,我从来都不曾像现在这样,那么渴望了解到这世界的真善美。”宁晓爽跟秦苏苏聊心事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