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父亲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孩子的思想意
图,分享孩子的快乐,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长辈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环境;也才能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作为父亲,千万不能忽视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唯有如此,父母们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呢?下面提供几点建议,作为父亲们的参考。
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孩子向家长诉说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诉父亲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但父亲不能允许孩子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
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的关注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
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反应。但尽量不要逐字地重复孩子的话,应使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对孩子的感受进行确认
在仔细听取孩子的诉说并观察其面部表情后,对他的感受进行猜测并试着确认。如果第一次的猜测不正确,就再试一次。讲话时要尊重孩子,保持冷
静,且语速要缓慢。当猜测不正确时,应鼓励孩子帮助父母纠正。
只有在帮助孩子确认其感受之后,父母才能给他提供忠告、建议或教他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情境。如果父母先给予这些帮助,那将会妨碍孩子努力去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感受。
总之,只有当父母真正理解孩子的表达时,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采取正确的说教方法让孩子愿意接受
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道理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指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试着用他们能懂得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对你有所帮助,不妨一试!
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
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亲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旁敲侧击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等了解了情况再发表你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
孩子有时会和父亲商量,希望父亲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时,父亲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
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想法
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
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可能并不好。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如果家长采用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当然,孩子会以为你们默许,也会不断犯错,毫不悔改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机智”和艺术相结合
当孩子与父母提出的要求发生“顶牛”的时候,应采取迂回的办法。转移注意力,艺术而又巧妙地处理,这样可以待他的情绪稳定时,再进行教育。比如,你带孩子去百货大楼的儿童玩具店参观时,本来想让他开阔眼界,可他见到上百元的儿童车非买不可。你不给他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里有一台旧的,二是今天没有带那么多钱。但他又哭闹不止,围观的人也很多,你被他闹得满头大汗,在无法离开百货大楼的情况下,你忽然想起了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说:“昨天我听你老师说你在幼儿园用积木盖得小楼很漂亮,而且盖的又快又好,来,我们看看这些积木和你们幼儿园的积木是不是一样的。”他一听,一定会把眼睛盯在积木上,这时哭声停了,并跟你向积木走去,并选了一副新颖的积木,他同样会高高兴兴地跟你回家。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是“机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这需要父母善于针对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孩子被激怒时,父亲要学会冷处理
当你的孩子和来做客的亲戚家的孩子发生争执和打架时,情绪是很不稳定的,父母要等到耐心、耐心、再耐心!冷静、冷静、再冷静!如两人争执让你评理时,你看了他们都怒气冲冲的样子,你要冷静沉着地放下手中的事,笑着说:“你们俩有意见,对我也有意见呀?”这种突如其来的发问把他们俩都搞愣了,而且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这时,你可以说:“那好,先把这个苹果吃完了再给你们评理,在吃东西的时候谁也不许说话。吃东西讲话不卫生。”等苹果吃完,气也消得差不多了,这时你不必急着问他们吵架的事,可以问他
们苹果好不好吃,他们一定会说:“好吃。”你趁机说:“光吃苹果不行,得帮我把垃圾倒了。”等他们抬着垃圾倒完时,你再说:“刚才打架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互相指责了,只有抢着承认自己的“不对”。但你还是要问明情况,在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你可以适当地批评几句,给他们讲明友好相处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再一块儿去玩一会儿。如果你一开始就问他们谁对谁错,肯定谁也不肯认错。
跟孩子说理要注重技巧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①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②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如果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
③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让孩子学会很好地“听话”
晚饭前,爸爸告诉5岁的儿子明明,吃饭前要洗手。可明明像没听见一样,头也不抬地玩游戏,最后还是没洗手就吃饭了。为此,明明的爸爸既抱怨又担忧:这孩子是怎么了,他怎么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大人讲话呢?
常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采取“忽视”的态度。那么,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长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与此同时,他们也变得更独立,不喜欢被人打扰。实际上,无视别人的存在,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一个避免被打搅的方法。
其实,父母担心孩子“忽视”大人讲话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一旦成为习惯,对孩子今后与他人的交往将形成很大的阻碍。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很好地“听话”呢?
让孩子关注谈话
在厨房干活的家长对着正在房间里玩得高兴的孩子大叫:“过来洗手准备吃饭。”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如果需要孩子听见你的话,并且让他按照指令去做,最好是让孩子先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后把孩子带到安静的房间里,再跟他说话。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转移到谈话的内容上来,而且能培养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端正态度。
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知道,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做父亲的,可以走到孩子的身边,轻轻扶住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你这里时,再开始说要说的话。
避免喋喋不休
调查资料显示,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反而会忽视父母的话。
父亲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每次告诉孩子事情的2~3个步骤即可,并让孩子重复一下父亲的话,同时督促孩子照着去做。
不必大声说话
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虽然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父母身上,但他关注的只是父母脸上的愤怒表情,而不是父母所说的话。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
如果你有些生气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他,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借助视觉信号
美国有关儿科神经专家认为,给孩子一个视觉的信号,能帮助他加强对正在说话的父母的关注度。使用手势或动作,有时也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让孩子去睡觉,可以用手指着他的房间;叫孩子出门,可以用拍拍手的动作。
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两个共同约定的暗号,在某些公共场合用来告诉孩子,这时必须听话,例如拉拉耳朵、捏捏脖子等。一些看来具有幽默感的身体语言,反而比严厉的训斥来得更管用。
重视孩子说的话
如果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十分重视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父母说
话。如果父母在孩子说话时总显得心不在焉,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或还在看手中的书,那么孩子依葫芦画瓢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也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用简洁的话语回复孩子,表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的话,并已参与其中了。
给孩子留点时间
有时孩子是因为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而忽视了父母的话,此时父母应适当地多给孩子留点时间。事实上,如果总是打断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会让孩子更不愿意答理你,还不利于孩子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