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思维在孩子的学习和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孩子学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会使他终生受益无穷。聪明的父亲,一定会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一定要重视孩子不愿动脑的问题
一位教育专家曾到加拿大学习考察,他在不同的中小学、幼儿园听了许多课,并仔细观察了他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对孩子们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使孩子的大脑充满疑问,并让孩子知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们不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如何寻找答案,他们懂得并广泛实践了这一重要原则,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在我国,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适应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快就变成了句号。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东西方教育会有如此差异?这里,实际上涉及东西方教育中不同的“问题观”,即是说,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对此,一位学者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如今,孩子们不愿动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爱动脑筋的孩子哪儿去了?当孩子的问号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造成目前孩子不愿动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是一大原因。
现在,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已司空见惯,有限的家务劳动可能触发动脑的机会却因为溺爱而失去了,初中生不会点燃煤气的不在少数。就暑期而言,学生除了做作业需要动脑筋之外,其他时候几乎无须动脑“介入”,家长也没有布置这种动脑“作业”,很少有家长为孩子思维开发去付学费的。所以,一些老师反映,学生过了一个暑假反而变得“木讷”了。另外,社会为孩子动脑准备“套餐”显然不足。玩具市场上声控、光控刺激性的玩具片面迎合孩子和家长的需求,男孩喜欢的玩具枪越做越逼真,女孩喜欢的洋娃娃越做越大,模样也越来越可爱,相反,启智的棋类玩具成为“孤独一族”,没有多大市场。
有专家认为,在解决孩子动手能力弱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动脑淡化的问题。要从小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愿动脑比不愿动手危害更大。思考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前导”。因此,做父亲的,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为孩子创造有利于思考的环境
有位父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他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他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创造利于思考的环境。
此外,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给孩子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生活中,还可以经常围绕着“一物多用”、“一事多因”来为孩子编些问题,让孩子回答。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砖头除了盖房还有什么用?”“纸有哪些用处?”遇到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学会分析产生的原因。
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才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对于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此外,还要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3~6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向孩子提问,鼓励孩子思考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翻阅一些从来不阅读的书籍,做一件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情,问几个想问而不敢问的问题,搞清几个长时间闹不明白的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较小的孩子,可以提一些他们经过简单判断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我忘记关上水龙头,让它开一整夜会怎样?”
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可提出一些难题让孩子解决。如在墙的高处挂一件衣服,然后给孩子几根短竹竿和绳子,启发他们想到用拼接竹竿的方法把衣服收下来。
教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注意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想问题,以培养其思维的广泛性。对同一问题,不仅会正向思维,也会逆向思维。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把每个月的钱都给
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可以吗?”孩子听后也许会表示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从正、反两方面重新考虑,经过认真思考后,孩子往往会改变原先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
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孩子的共同特征?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孩子“问”的兴趣,反而用“答”来伤害孩子“问”的兴趣?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要靠后天培养。
提问题的水平与思维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问题提得好,不仅决定着思维水平必然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人想得深想得远,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即使孩子有时提的问题很幼稚,父母也不要简单地否定。
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
有一天晌午,邵康节(北宋着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
伯温说:“八成是个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啦。”
“不,”邵康节说,“他是找牛的,不是贼。”
儿子不信,跑出门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呀!”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是呀,邵康节是怎么知道这个人是找牛的?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的人若是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是寻找东西,而且是寻找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有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知道那个人找牛依靠的就是过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做父亲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提高感知和观察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孩子积极思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驱动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的动力,也是推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不要急着给予孩子答案,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创设宽松、求知的环境,经常向孩子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可以就“水”提问题:
水有什么用途?
什么东西在水里会漂浮?
水为什么会变冷?
水可以有哪些颜色?
水里通常有什么东西?
同样,也可以就火、冰、汽车、自行车、花、树等题目向孩子提问。
此外,向孩子提“有什么用”和“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也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如筷子有什么用?渴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世界没有太阳怎么办?等等。对上述各类的每一个问题,要求孩子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家长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止孩子开阔的思路,因为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一种异想天开,并非都很符合逻辑。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
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孩子畅所欲言
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父母压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容易受父母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