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之情。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
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他的做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对于现代家长来说,为了采用适宜、得体的家教方针,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做到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教育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要加强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家长要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人际交往、情趣爱好等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父母要有良好的品格,在家庭生活中言行一致,行为自律,要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善于观察了解孩子,善择教育时机,善用教育语言,提高教育技巧。父亲要带头学习,读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抓住人生的关键期
人一生是有几个关键期的,孩子一般2岁学语言效果很好,3~4岁是树立权威的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内不能充分地把握,那过后对于孩子的培养就会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长在相应的关键期内应注意强化孩子相应的能力,这种强化应该通过鼓励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善于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之一。他不但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对臣子们说,教育孩子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遇物而诲,择机而教”。
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的:
太子吃饭的时候,我就趁机说:“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饭吃。”
太子骑马的时候,我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
太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我就趁机指着树干说:“木匠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你将来要想做个贤明的君主就得认真听取伺臣的进谏。”
太子乘船游览时,我就趁机说:“你看,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沉下去。老百姓好比是水,君子好比是船。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
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他善于用合适的比喻进行启发,不空洞呆板,不抽象说教。这种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理解明白事理的结果,能使孩子把家长的外在启发教育转化为内在自我教育,而经过这个转化过程,教育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唐太宗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没完没了地唠叨。唐太宗分别利用吃饭、骑马、乘凉和乘船的时候教育太子不能养尊处优,要让人民休养生息,要注意纳谏,不要与人民形成尖锐的矛盾,犹如春风化雨,太子很容易接受他的教诲。而现在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讲场合,不分时间,吃饭的时候数落孩子的学习,当着客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处,孩子正在学习时,还唠叨考试要取得前几名。家长的动机也许是好的,内容也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选对合适的教育时机,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为孩子制定必要的家规
现在,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年纪较轻的家长,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地缺少规矩的约束,这不但对于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家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于任何家庭来说,这种家规都是需要的。
有一位优秀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定下了四项重要的家规:一是教育孩子从小时抓起,持之以恒;二是高度重视培养的孩子的责任感;三是在家庭里讲民主,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四是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项家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坚持不懈,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使孩子勤奋学习。孩子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重点大学。
定家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持之以恒。针对孩子的家规,不能多少年一贯制,要随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一旦有了家规,家长要带头遵守。共同遵守家规会形成好的家风,持久不衰,对全家人的发展都有利。
家长制定家规要注意几个问题:
①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要光定有关学习的内容。不论是针对全家的,还是针对孩子的,都应有全面思想。对学龄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品德和习惯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导向和动力。
②家规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松得没有奔头。要定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度”上。
③要有落实家规的措施。家规是约束人的,是否能约束住,要有具体措施。比如,落实文字,人人熟记;定期评价,表扬批评;家长示范,带头自检;互相监督,发扬民主;有人违规,适度惩罚;记家庭日记、不断总结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规,成功的家庭教育也都有家规,这是无数事实证明
了的。
实行家庭民主,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
对于家长的教育子女提出不同意见,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它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不管家长是否意识到,也不管家长承认不承认,这些孩子已经作为平等的家庭角色,进入了家庭这个舞台。一些家长听不进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见,动辄斥之为“回嘴”、“嘴硬”、“你还有理了”等。这些做法说明家长还没有正视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心理变化,没有认识到以家长身份凌驾于孩子之上的一言堂的做法已不再被他们所接受,没有认识到孩子能提出不同意见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而且这种成熟和要求充当平等家庭角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家长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甚至明明自己的说法、做法是错误的,仍然听不进子女的正确意见,固执错误,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孩子的批评和不满,引起争执和对立,使自己从凌驾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从此失去在子女心目中原有的崇高形象。
与之相反,也有不少家长能够在孩子进入到学龄阶段以后,有意识地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利用饭后散步等机会与孩子交谈。为了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他们除了谈学校、集体、老师和同学之外,还有意地将社会上的见闻,甚至任职单位中一些有教育启发意义的事情融入谈话内容,引导孩子给予正确评价。此外,他们还要求孩子评价父母和父母的言行,欢迎对父母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对孩子提出的正确意见,家长除虚心接受外,还表示鼓励,对不正确的意见则给予耐心细致的分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思想,让他们在对事件的评价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赋予他们正直、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力。
现代家庭要形成宽松的家庭氛围,允许和倾听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强制孩子执行家长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和过错,要耐心劝导,循循善诱,不得简单粗暴,更不许体罚。
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赛达斯是曾经一度被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他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时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时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了极普通的店员呢?
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世,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一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他不得不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他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他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悄然而消逝。
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应该的。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一定要跟上。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拔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的家长还是想拔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害了孩子。
有培训专家鼓吹:“只要家长肯努力,学校肯管教,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这话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能成为神童,那还有什么可神呢?
孩子早熟,没能及时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孩子不早熟,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可家长却希望他不正常,想方设法对他进行超负荷知识充填,希望他早熟,对孩子同样是个损失。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正常的孩子按正常的程序去学习、成长,会比跳级学得更快乐,更有效,德智体各方面都会发展得更好。
早期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智力教育,在当今的世界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人们把儿童早期教育看做是人的一生教育的黄金时刻,于是,不少家长纷纷开始着手教儿童认字,计算等。但是这样做也需要注意一些弊端。
早在18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提出一个观点,并把它视为教育的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法则。这就是:“不适当争取到的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他认为,“(过多)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警告说:心急的父母和教师每每不正当地珍惜时间,希图给儿童灌输大量的知识,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这乃是一种危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