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秋国名,传为周宣王分封给他的弟弟友的采邑,约当今黄河中下游以河南郑州为中心的一带地区。《郑风》收诗二十一篇。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缁(zī)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敝:破坏。
改为、改造、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
适:前往。
馆:官舍。
授:给予。
粲:形容新衣鲜明明亮的样子。
席:宽大舒适。
【古人如是说】
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
子为王卿士,服缁衣甚宜也。衣久则敝,若其敝也,我愿为子改为之,愿常居此职,服此服也。子有馆舍,吾愿适馆以亲近周族,子退朝而食于馆,吾愿还家取粲以授子,凡吾民力所能致者无不乐为之供也。
——王心敬《诗经说》
不曰衣之新而曰衣之敝,可想见一段意中模拟之情。适馆、授粲,亦同。此意都非实事。
——沈守正《四书丛说》
【今人这样读】
郑国某一统治贵族遇有贤士来归,则为他安排馆舍,供给衣食,并亲自去看他。这首诗就是叙写此事。
——高亨《诗经今注》
女歌者对爱人衣着的关怀体贴。
——袁梅《诗经译注》
一对情人,彼此有了意见,搞翻了之后,女的向男的翻旧账,说气话。
——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将(qiāng):愿,请。一说发语词。
仲子:男子的字。相当于称为二哥。
逾:翻越,跨过。
里:邻里。二十五家为里。
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像柳叶,木质坚实。
树:种植。
爱:吝惜。
【古人如是说】
《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蔡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毛诗序》
女子为此婉转之辞以谢男子,而以父母诸兄弟及人言为可畏,大有廉耻,又岂得为淫者栽!
——姚际恒《诗经通论》
女心既有所畏而不从,则不得谓之为奔,亦不得谓之为淫。
——方玉润《诗经原始》
语语是拒,实语语是招。
——吴闿生《诗义会通》
【今人这样读】
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
——潘啸龙(《先秦诗鉴赏辞典》)
人言如炉,男人熬过来了,便是景泰蓝的官窑;女人熬过了,也是壁画里的干花,药罐里的药渣。旁人看着倒惊异,已经油枯灯尽怎么还敢赖着不死?
——安意如《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小者统称为叔,此处指年轻的猎人。
于:去,往。
田:同“畋”,打猎。
洵:真正的,的确。
仁:仁爱谦让。
狩:冬天打猎为“狩”,此处为田猎的统称。
好:和好团结。
野:郊外。
服马:骑马之人。一说用马驾车。
【古人如是说】
《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
——《毛诗序》
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
——欧阳修《诗本义》
段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故作此诗。言叔出于田,则所居之巷,若无居人矣。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诗人之意,谓段之不令,而群小相与纵臾如此,必为历阶(祸端)以自祸,庄公奈何不制止之。
——严粲《诗辑》
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怎见得郑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复字叔?
——崔述《读风偶识》
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
——陈震《读诗识小录》
【今人这样读】
《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
——陈子展《诗经直解》
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
田:同“畋”,打猎。
乘(chéng)乘(shèng):前一乘为动词,后为名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组:织带整齐排列的经线。
骖(cān):驾车的四马中外侧两边的马。
如舞:像跳舞行列一样整齐。
薮(sǒu):低湿多草木的沼泽地带。
烈:“迾”的假借。火迾,打猎时放火烧草,阻断野兽的逃路。
具:同“俱”。
举:起。
襢裼(tǎn xī):脱衣袒身露体。
暴:通“搏”。
公所:君王的宫室。
将(qiāng):请,愿。
狃(nǐu):反复地做。
黄:黄马。
服: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匹。
襄:同“骧”,奔马抬起头。
良御:驾马很在行。
忌:语尾助词。
抑:发语词。
磬(qìng)控:弯腰如磬,勒马使缓行或停下来。
纵送:放马奔跑。
鸨(bǎo):黑白杂色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阜:旺盛。
罕:稀少。
释:打开。
掤(bīnɡ):箭筒盖。
释掤:打开箭筒的盖,准备将箭收起。
鬯(chàng):弓囊,这里用为动词。
【古人如是说】
庄公不能善教之以成其材,又不能善用之以全其才,而使陷于恶,诗人流连咏叹,惜叔实刺公也。
——刘沅《诗经恒解》
叔段长于射御,力能暴虎,为国人所叹赏,宣扬传颂。
——吴懋清《毛诗复古录》
描摹工艳,铺张亦复淋漓尽致,便为《长杨》、《羽猎》之祖。
——姚际恒《诗经通论》
案此诗与前篇同为刺庄公纵弟游猎之作,但前篇虚写,此篇实赋,前篇私游,此篇从猎,而愈矜其勇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及其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在黄河边上,郑国地名。
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的样子。
二矛:酋矛、夷矛。
英:毛制的缨络,装在矛头下的装饰品。
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麃麃(biāo):英勇威武的样子。
乔:借为“”(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羽为矛缨。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陶陶:驱驰之貌。
左旋右抽:身体向左旋转,用右手抽出刀剑,形容练习刺击。旋,转车。抽,抽刀。
中军:古代军队分为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
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联绵词,指武艺高强。
【古人如是说】
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境)。阵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忘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毛诗序》
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
——朱熹《诗集传》
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如:同“而”。
濡(rú):柔而有光泽。
洵(xún):信,的确。
直:正直。
侯:美。
渝:改变。
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的装饰。
孔:甚,很。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盛貌。
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
粲:光耀。
彦:才得出众之人。
【古人如是说】
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
——《毛诗序》
言此羔裘顺泽,毛顺而美,彼服此者当生死之际,又能以身居其所受之理而不可夺。
——朱熹《诗集传》
必当时盈庭硕彦,济美一时。或则顺命以持躬,或则忠鲠而事上,或则儒雅以声称,皆能正己以正人,不愧朝服以章身。故诗人即其服饰之盛,以想其得谊、经济、文章之美,而咏叹如此。
——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所称彼其之子,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且洳》、《唐风·椒聊》、《曹风·侯人》,皆刺。则此诗恐非美之,三章末二句皆有责望之意,若曰彼其之子能称是服而无愧者乎?
——朱鹤岭《诗经通义》
【今人这样读】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
——史乘(《先秦诗鉴赏辞典》)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兮,不寁好也!
【注释】
掺(shǎn):执。
袪(qū):袖口。
寁(zǎn):迅速。
故:故人。
(chǒu):即丑。
好:相好。
【古人如是说】
故旧于道左(旁)言情,相和之辞。
——姚际恒《诗经通论》
上二句有风萧水寒之气,下二句见倾心吐胆之情,音曼而悲,此《离骚》之开山也。
——陈震《读诗识小录》
恩怨缠绵,意态中千回百折。
——牛运震《诗志》
当作道,与手、、好为韵,凡《诗》次章全变首章之韵,则第一句先变韵。
——王引之《经义述闻》
【今人这样读】
最可怕的失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地窄人稠之处,那么多双眼睛,那么多个大脑替你记着这件事,你想忘也忘不掉,装作忘了,也会有人“不经意”地提醒你。
———闫红《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